•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贫困大学生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得体会800字

    时间:2019-01-30 05:16: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由于社会资源缺乏、就业机会不平等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他们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高校应对贫困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健康的心理,帮助其尽快走出就业困境,迎来一片曙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择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27-02
      
      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这给社会及高校带来一定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困难重重,阻力重重。鉴于此,高校应把对贫困大学生择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较为突出的位置。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高校培养费用的办学方式已逐渐形成。这给一部分贫困家庭带来负担,与此同时,贫困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凸显。
      1.扩招使贫困大学生数量相应增加引发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使得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高校扩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但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接踵而来所引发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运而生。
      据教育部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等原因,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其中,我国每年有近万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比解决普通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更为严峻和重要,因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未来。”[1]由此可见,因贫困大学生数量增加而引发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越来越突出。
      2.贫困大学生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种类型就业相对困难
      贫困生就业问题倍受社会关注,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就业有其特殊性,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就业问题是落实全面就业的关键。贫困大学生作为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伸出援助之手。“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困难、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1]很显然,贫困大学生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种类型,他们是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易遭受挫折的特殊群体,就业相对困难。
      3.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状况不佳难以应付激烈的就业竞争
      贫困生的基本生活状况较其他学生差,部分贫困生由于生活的窘迫经常为各种费用担忧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他们经常为学习、生活费用而奔波,学习成绩往往受到影响,这也为日后的择业带来不利。另外,由于经济条件差还会影响贫困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使得贫困生人际关系得不到广泛的拓展,从而影响其对社会资源的开发。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状况不佳很难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
      二、当前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贫困导致的社会资源缺乏、机会不平等以及心理失衡等问题,使得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甚至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农村贫困家庭、单亲无经济来源家庭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等。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那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相比显得不足。他们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此,应试教育的缺陷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全身心地迎接高考,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再加上经济困难,更没有机会和金钱去训练其他同学所具有的特长。他们与社会接触少,视野狭窄,以至于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在当今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不仅要看学习成绩,技能、特长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往往是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指标。因此,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常常处于劣势,就业成功的机会很小。
      2.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据北京高校大学生2005年心理素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05级新生中13.86%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四年级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达到16.31%。其中,来自边远农村的学生有19.67%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这些数据表明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悲观心理。贫困大学生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觉得贫困给自己带来了耻辱,被人瞧不起,对就业悲观失望,整日陷入痛苦绝望之中。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往往降低标准,主动示弱。有些贫困生对于他们向往的理想职业,即便自己的成绩很优异,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不敢去竞争。一些贫困大学生为择业费用而焦虑,不得不到处借钱,同学也因此而疏远他们。这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有失败感和愧疚感。再加上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免产生悲观、厌世、焦虑和不安的消极心理,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2)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缺少自信和勇气,择业中的自卑心理较为严重。由于经济拮据,不得不节衣缩食,那些紧俏的岗位他们不敢去挑战,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同学形成强烈的反差。他们常常因自卑而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暗示。在择业中他们缺乏自我认识,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身条件差,又怕用人单位看不起自己,缩手缩脚。这种心理将阻碍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就业机会往往与他们失之交臂。
      (3)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在择业中屡遭失败的贫困生会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大都性格内向,情绪压抑低落,易冲动。做事容易“左右摇摆,捉摸不定,表现为对社会的聚集与游离,对自我的肯定与怀疑,对真理的顾盼与排斥,对人生的向往与忧郁等等心理失衡现象。”[3]若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孤独、嫉妒、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在择业中受挫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做事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应对方式,他们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心理话,不愿交朋友。由于自己囊中羞涩,更不愿参加各种聚会和集体活动。他们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过度自尊,过于敏感。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很难融入社会。贫困生出现的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加以消除很容易加剧他们的偏执倾向,甚至走上危险的道路。
      3.缺乏社会资源,缺少平等的竞争机会。
      来自农民阶层、城镇普通市民家庭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等贫困家庭的贫困大学生缺乏人脉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没有良好的社会背景,缺乏社会资源。在这个人与人交往日益密切的社会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社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社会关系求职是一条非常重要而且相当有效的就业途径,缺乏社会资源使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无奈和不利地位。
      由于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就业背后的社会关系往往起很大作用。这就使得没有社会背景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少平等的竞争机会。一些用人单位常常优先录用那些有社会背景的毕业生,很显然,无社会关系的贫困大学生只好被拒之门外。还由于经济困难致使贫困大学生择业范围存在局限性。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范围相对较大,因为他们可以考研、出国等。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差的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的现实只好先就业。这使得贫困生的就业机会与那些生活富裕的大学生相比就少了很多。
      三、针对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当前贫困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大学生择业中的引导作用,鼓励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勇敢地面对择业中遇到的一切困难,积极乐观地拥抱生活。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只有着眼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择业问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者内在统一,相互联系。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一定要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用疏导的方法教育贫困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以积极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就业。此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贫困大学生择业也非常重要。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自卑心理等择业心理趋向,会阻碍贫困生的发展。高校应教育贫困大学生“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4]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指导下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塑造健全人格。
      作为校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经受着经济、学业和就业等多重压力,加之其特殊的成长环境,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失衡,不利于贫困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解决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需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以正确的方式消除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能引导贫困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看待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并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其在择业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使贫困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与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与贫困生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帮助贫困生调整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经常与他们谈心,主要是解决认知问题。因为人们的很多负面情绪和心理失衡往往是由于认知失调造成的,与他们不正确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只有通过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认知才能有效调节情绪和行为。
      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应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估价自我、悦纳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要引导贫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诚恳热情,经常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同学进行感情交流,融入集体之中。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当今社会,自我发展能力已成为一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高校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贫困生自食其力,如鼓励贫困生到图书馆自习室、教室捡塑料瓶或易拉罐等。使其认识到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最光荣,从而不断提高贫困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择业储备力量。
      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动员贫困生利用晚上时间到图书馆排架、整理书刊;做教师科研助手;清扫自习室等,学生通过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可以激发贫困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建立自信心、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赢得自尊的机会。“做好助学帮困工作,完善经济资助机制,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5]上述做法既能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又能培养贫困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并为将来择业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千万不能放松。高校应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从思想上摆脱困境,做生活的强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文.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5、25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3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1
      4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N].人民日报,1998.05.04
      5 胡年珊.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贫困大学生成材机制构建[J].未来与发展,2010(6):76

    相关热词搜索: 择业 浅析 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