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曲艺的艺术特征_曲艺是离人民大众最近的艺术

    时间:2019-02-06 04:37: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曲艺(或曰说唱艺术),是离人民大众最近的艺术,她轻巧灵便,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走到哪里都能把欢声笑语送到哪里,无需任何装饰打扮,也是最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之一。曲艺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与其他艺术品种一样,面临着大挑战、大竞争、大分化的局面。曲艺工作者一定要放宽视野,扩大发展思路;拓宽领域,扩大艺术影响力;培育土壤,扩大生活空间。树立“大曲艺观”,以曲艺深厚的艺术底蕴,来影响、辐射甚至渗透进其他艺术门类的文学创作和表现样式,让曲艺的基因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得到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大曲艺观;轴心;辐射;拓展;文化发展;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39 文献标识码:A
      
      Folk Ballad is an Art Form Familiar to the Mass: Also on the Concept of Generalized Folk Ballad
      GUAN Ruo-song
      
      “大曲艺”的观点,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同志于2007年11月的一篇题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曲艺发展》的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鲜明观点。他在文章中说:“中国曲协,在曲艺发展战略中提出来‘大曲艺’的战略方针,希望广大曲艺工作者,以创新思维指导曲艺创作,以新人、新作、新形式,来展现社会主义新曲艺的面貌,不要过分的拘泥于传统‘程式’与‘表现方式’,只要在主体特质的基础上,符合曲艺的规律,不反对从其他娣妹艺术形式上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就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的艺术实践。”姜昆同志的这一新观点,虽然在曲艺界以及艺术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和解读,但通过这几年的艺术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应当说,这个指导思想或观点,还是从实际中出发的,也是有利于曲艺事业当今改革发展创新的艺术走向。
      曲艺(或曰说唱艺术),这朵开在田野上的小花,带着她的泥土芳香,带着她的苦难诉述,带着她的倔犟性格,在新中国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艺术的百花园中茁壮成长,昂首怒放,欢欢跳跳地走过了60年。然而,在新中国建立的60年时光中,她是否只有辉煌而无忧伤?是否还是黄花村姑亦或已是半老徐娘?是否还是浓香扑鼻或是淡了芬芳?她该怎样反思过去而又如何迎接新的曙光?……萦萦绕绕,令曲艺界纷思遐想。姜昆同志不管是作为曲艺界的著名演员,还是曲艺界的主要领导,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探索,想是他决不会贸然提出这个“大曲艺”的观点或想法。之所以要用一个“大”字,是由于曲艺事业在21世纪,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更大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整个曲艺事业可能出现大的分化。而象曲艺这一类尚有优势的艺术品种,人们就寄予更大的希望,肩负着更大的历史责任。因此,姜昆同志并不是说要把曲艺变得如何之“大”,更不是妄自称“大”,其主要含意:一是放宽视野,关注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变异,不断扩大发展思路。二是拓宽领域,尽可能疏通各种传播渠道,不断扩大艺术影响力。三是培育土壤,尽可能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情谊,不断扩大生存空间。据此,我也想借助于姜昆同志的“大曲艺”观念,继续就“大曲艺”的话题,简要概括为“大曲艺”发展的六个轴心及其辐射与拓展和渗透。略作具体阐述。1、以专业为轴心,推动与普及曲艺业余活动。
      众多曲艺品种,都是来自民间,始于业余;最终也可能是回到民间,流于业余。而它的成熟与繁荣又总是表现为:专业的提高与发展,业余的普及与活跃。不管你是有意或无意,曲艺各品种,总是依靠这两股力量的交合而生存壮大,是这两股活水的汇集而奔腾向前。
      当前曲艺的不景气,或者说受到困扰的,主要是专业方面。是专业团体的体制凝固,人员浮泛,演出萧条。假若我们放眼民间之野,倾听业余之声,如果那里也沉寂无声了,那将是更深刻的“危机”。专业团体及其活动,是一个艺术品种兴旺的标志,形象的窗口,艺术改革与发展的火车头。但专业团体和队伍,必将是从多到少到精。不论是行政措施的“消肿”或“分流”,还是自然淘汰,这个趋势可能很难变更。这不是“衰亡”的征兆,而是“再兴”的规律,我们既要着眼于专业队伍的“精”,又要放眼于业余活动的“活”。扶植与扩大业余活动,没有专业方面的种种困扰。业余活动愈活跃,对发展专业愈有利。培养众多的既是爱好者又是参与者的曲艺活动积极分子,既可以扩大其艺术的影响力,又可以扩大观众群,培厚生存土壤,还可以从中发现与选拔尖子人才,充实专业队伍;既可以观测群众喜爱的动向,又可以从那一片希望的田野里获得精神力量。
      业余活动是自发存在的,我们要把这个方面纳入宏观指导的视野,给予重点扶植与培育。比如:是否可以有目的扶植一些重点的民间的业余的曲艺团体。现在,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江苏南京等地的相声俱乐部、扬州评话茶座、苏州评弹会馆等。再如,我们一再说要从娃娃抓起,设想在中小学艺术课程中教说相声、评书、快板、弹词,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等,这可能有它的困难。但促进少儿演出,则易于进行,也可以搞专项比赛。我很赞许已经进行过的业余和少儿的相声大赛,但还应该发展为完整的演出比赛。
      据说,曲艺在上世纪50年代的第一个繁荣期中,业余活动同样很红火,马季等著名相声艺术家也都是从业余活动中被发掘和启用的;“文革”后的第二个繁荣期中,业余活动也很热闹,昆姜、赵炎、冯巩等也是如此;如今正求再度繁荣,同样不能冷落了业余活动。要密切关注那一个“晴雨表”,是睛转阴还是阴转晴?所以,我这里决无强调业余而忽视乃至代替专业之意;相反,意在培育专业生存的土壤,专业之根是植在业余之中的;而业余活动又需要专业的引导与辅导,才能在普通的基础上提高。应该是相互助动,同步向前。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太局限于专业的思考。曲艺既然是在专业与业余构成的大天地里活动,就该理清二者关系,树立这个“大曲艺观”。
      2、以舞台为轴心,再辐射到各种传播渠道,拓宽活动领域,扩展艺术影响力。
      曲艺的生命是活在舞台上。这里说的舞台是个大舞台概念,既包含正式剧场,也包括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学校等大小流动舞台。现如今,曲艺的兴衰正敏感地反映在舞台或曰剧场的热闹或沉寂。我们今天惊呼“危机”,实际就是舞台或曰剧场的危机。然而,时至今日,各种传播渠道日益增多,剧场已经不是唯一的阵地。就像不能只看专业而忽略了业余天地一样,也要放眼于舞台或曰剧场以外的天地。从那里考察潜在的观众;到那里一展风采,争取观众,扩大影响。
      曲艺在这方面是敏感的,曾捷足先登冲入了盒带、银幕、荧屏、光盘,以及各种类型的综艺晚会等。的确,五十年代的第一个繁荣期、“文革”后第二个繁荣期以及当前争取再度繁荣期,它都是舞台与其它传播渠道同时拓展,比翼齐飞的。这只要检视它近30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以及央视其他综艺栏目或节目等,便可清楚看出。特别是央视已连续办过几届相声大赛,更是不可小视。这一切正显示出:曲艺的长足发展,是舞台展现的风采,也是舞台以外传播渠道掀起的波澜。电视使它张开翅膀,飞洋越海,推出优秀节目,提高演员知名度,扩大艺术影响力,形成艺术品牌。更重要的,是由此而争取和扩大了观众群,尤其是青年观众。所谓“危机”,不能只从“剧场”看,而要从“观众”看。剧场的冷落,可能是暂时的、局部的“危机”;而在各种传播渠道中,都失去了观众,那才是真正的、根本的危机。所以,当前的“危机”,实在是“剧场艺术的危机”,而不仅属于戏剧(戏曲)和曲艺。
      现在有很多曲艺界的演员热衷于“触电”,我们还应该多从正面的意义上去看待这一现象,换言之,也是曲艺渗透进其他艺术的一种积极表现。在参与的众多影视作品中,特别是喜剧作品,诸如室内情景电视剧、农村题材电视剧等,由于有专门从事曲艺的创作者,以及众多的曲艺演员的加入,对其作品的影响作用、艺术价值的提升和开创性意义上的认识加深,都是不可低估的,并已经形成了舞台与影视在相互竞争中相互交流、相互反馈,促成艺术创作上的良性互动。办法可以在实践中探索,重要的是要树立起以舞台为轴心而求多渠道的辐射,不局限于只从舞台论是非,看兴衰。还是要树立起扩大观众,培育生存土壤的“大曲艺观”、去看待曲艺艺术在其他艺术门类中,已经注入进的基因并所产生的广泛而积极的影响。3、以节目为轴心,进行更大更新的艺术综合。
      曲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以节目的形成与积累为主要标志的。节目也是每个曲种的整体艺术优势和其美学特征与独特风格集中展示的晶体;曲(节)目又是各类艺术家展现与汇集智慧和才华的总汇;同时也是各类艺术家成长的摇篮。
      曲(节)目是曲艺构成与发展的生命之源,这对曲艺艺术更为重要,即使就演员的成长来看,它不像一些家底丰厚的戏曲剧种,演员可以从师辈那里学得一批“拿手戏”,即可大红大紫,甚至享用终生。戏曲演员可以从学演老戏而成苗子,但必须从创演新戏而成尖子。像黄梅戏严风英、王少舫也是从《天仙配》到《牛郎织女》的一系列新剧目中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而不断发展了自己,同时发展了黄梅戏,马兰、黄新德更是从《龙女》到《无事生非》到《红楼梦》的一系列新剧目中创造新的人物形象而日趋成熟,登上各种领奖台。可以说,是新的、好的剧目,搭起了演员艺术登攀的阶梯;构筑起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长廊。
      而如今曲艺界出现不景气的征兆,也正是从曲(节)目的生产周期趋缓、质量难升和与演出脱轨的现状中日益显露出来。所以,曲艺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就相当突出地集中在曲(节)目的建设上。
      曲(节)目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组织创作到实施演出到长期积累;从一度(文学)到二度(舞台艺术)到三度(观众参与)创作,是其完整的流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一是艺术的综合;一是流通与积累。曲艺的艺术形成、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为艺术的融汇与综合。曲(节)目之新来源于融汇之丰富,曲(节)目之好植根于综合之精美。一个曲种是否还有艺术生命,主要就看它是否还有融汇之容量和善于综合之功能。这正是曲艺各曲(品)种还有优势之所在。融汇与综合不怕多不怕乱。曲艺并未凝固,但都有独特风格。不凝固,给艺术综合留下巨大的空间,有特色,给艺术综合设下了主要的标志。曲艺需要以更新更大的综合来丰富、提高、壮美自我;而并未到“变种”、“改姓”的境况,就不宜以“变异”来消解它独特的艺术风采,不该以“杂凑”来误作“综合”。
      对曲(节)目建设,不能说各级领导不重视,不下狠心,上上下下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愁白了须眉。但常常只求快出,以求一奖,脱离了演出与积累的环节。这有流通不畅与曲(节)目质量不高两方面的问题。高质量或曰精品,就是新、深、好的结合,而又以好为最高标志;观众则多为新、奇、爱而触动,又由爱而留下久远印记。为曲(节)目之好,求观众之爱,是艺术综合的根本追求。曲艺节目需要拓宽题材领域,带动扩大艺术综合;需要拓宽曲(节)目来源,包括舞台、影视节目的相互交流,艺术综合的相互交汇,突破只为得奖而组织创作生产的局限,追求多样性,扩大包容性,更思长远性。这也是“大曲艺”在曲(节)目方面的体现。
      4、以演出为轴心,推动创作繁荣,搞活体制改革,促进全面发展。
      为什么把演出提得这么重要?因为曲艺艺术的死活都在这个“演”字上。人们常问:为什么上个世纪50年代和“文革”结束以后设奖很少,创作却很活跃?那就是演出活跃形成的动力和压力,观众需求发出的召唤与奖赏。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为什么改来改去活不起来?演出少,人心乱,没事干,多麻烦。演出市场供求关系失调带来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根本难题。
      对于这些道理谁人不知,说多了,就要成为理论上的长舌妇人;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演出市场疲软视而不见,只说专业团体不重视演出,那更是现实的盲人。但有没有认识、指导、实施方面的问题呢?不能说没有。有些常议常忧的问题有越来越显露的趋势,突出的是把新曲(节)目的生产、演出和争奖过份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同行同止,只把演出当作争奖的条件,有新节目才有演出,得了奖或得不了奖,便又没有了演出,新曲(节)目不在演出中常演常磨,演出过的曲(节)目不求保留、积累、滚动轮演。
      新曲(节)目的创演、获奖,应是促进演出繁荣、发展曲种艺术、推出表演人才、振奋创造精神的阶梯。但这只能让其进入演出流程,而不能让演出与之完全同步。演出是依靠曲(节)目积累反复轮换,滚动向前而形成的长河。说曲艺还有优势,主要就是它有大量的潜在观众,也就是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在重视演出质量,推广优秀曲(节)目的前提下,演出愈多,观众愈多,特别是能送演出到农村山乡,就给以奖励。
      我们现在只以节目获奖论是非、定优劣、发出“获奖危机”的惊呼;其实,没有重视阻塞演出渠道,从而冷落了与人民群众的情谊,才是最深刻的“危机”。如果弄到抓演出的比搞演出的热,搞演出的比看演出的热,那就真正病入膏肓了。鉴于此,我才把演出作为带动艺术繁荣的“轴心”,希望从越来越狭窄的流通管道中走出来,能上能下,能内能外,拓宽多渠道。走向广阔的大舞台。这也正是“大曲艺观”的题中要义。5、以教育为轴心,促进曲艺人才的拔尖与配套。
      前文曾提及:曲艺队伍将是“从多到少到精”。所谓“精”,当然是数量的精练,但更主要的还是反映在质量上;提高素质,增强责任,培育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没有这样的队伍,一切都“大”不起来。而这主要是依靠实践与教育的交织与交叉来取得。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总是沿着基础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接受阶段性的再教育的反复交替的进程中求取。人才是艺术的根本,教育是人才的根本。
      曲艺的发展显示了教育的作用和积累的经验。像苏州评弹学校,培养了盛晓云等一批批优秀演员。但就教育而言,也日益显露出薄弱环节和不适应性。从纵向看,只重基础教育,忽视后续教育和后继学历,不求再学习、再提高,也使高职称与低学历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国已开始注意改变这种状况,举办各种“提高班”、“研究生班”。从横向看,只重演员培养,忽略了人才配套。曲艺艺术是大综合艺术,基础就是各种人才的聚合与通力合作。而曲艺的艺术教育却长期忽略了人才配套。造成上述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的不足,则主要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的偏狭:实了实践,虚了教育。
      各级领导成天愁思与切实探讨的是如何抓出新曲(节)目,而教育则似乎是远水救不了近渴。教育不上去,后劲必欠力。无论从现实与未来着想,都要打破教育上的偏狭观念。只有放大视野,长思久虑,全面规划,这也是“大曲艺观”的又一题中要义。6、以总结经验为轴心,张开理论研究的翅膀。
      如果说,60年来,曲艺的理论研究没有达到艺术创作的可喜成就与亮丽光彩,从而显露出不适应性,可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若要把理论的重要性提到一个高度,则着实还需要发一声呼喊,作一番探究。
      从数量上看,曲艺的理论研究,已有多部专著问世,更有难以计数的文章散见报刊,也曾多次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及高层论坛,还有《曲艺》这样的专业性刊物,就一个艺术品种而言,也是相当可观的。但为什么还总感与艺术实践不相适应?
      主要的印象是:第一,史料较多,介绍较多,而从其发生与发展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尚嫌不够深透。第二,对现实的艺术和实践,个别评论较多,但升华到理论上进行科学的总结还不够深入,还缺乏科学的界定和理论的阐述,以及即时总结。第三,对其在新中国走过的继承、改革、创造的经验缺少深入系统的总结。有众多的文章缅怀、悼念侯宝林、马三立等,而还没有一份深入总结他们艺术经验的佳作,马季亦然。就是说,曲艺有独特的艺术,还缺少独特的艺术总结和理论归纳。真正优秀的曲种和优秀的演员,总是同时重视在不断剖析、不断总结中提高自己,并汇集到理论宝库和历史长河中。一个不重视理论建设的艺术品种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艺术;一个不重视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的演员,也难以成为优秀的艺术家。鉴于曲艺理论总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又反转来影响与指导艺术实践;以及鲜活的经验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交流作用,便着意以“经验总结”为“轴心”,而促成理论研究翅膀的张开。造成曲艺理论研究不够活跃,理论土层较为浅薄,鲜活经验多有流失的原因,自有理论研究者本身的问题,但更重要的也还是出自指导思想上的偏狭,看不到理论的潜在意义与长远作用,几乎还在宏观视野之外,至少也是之边。比如:理论队伍尚处自发状态;理论研究的投入与规划未入议程;忽略引导从业人员,开理论学习之风;一个阶段,一项大的活动之后,大多未能及时进行深入的总结与认真的反思……。
      曲艺在进入新中国又一个甲子之时,不能没有理论的准备与认识,它需要关注曲艺变化中的宏观理论和新鲜经验;更需要关注自身的变化与微观境况和理论清晰度。经验的吸纳与经验的奉献,是一个优秀艺术品种成熟的表现。这就是我要把经验总结(当然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理论研究纳入“大曲艺观”的缘由。
      在姜昆同志“大曲艺观”的开启下,其实通篇写来,依然只是从曲艺的现状出发,从几个主要方面,略微作些反思,浅显作些议论。虽然写在新中国第一个甲子与第二个甲子之交,却无回顾与展望之意,也无标新立异之心。只是有这么一点较为深切的感受。面对必将来临的大挑战、大竞争、大分化的形势,曲艺也将难以避免地投入其中。应该清醒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发扬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局限,改变眼睛只盯着越来越狭窄的阵地和管道;突破求近利而忽略长远的思考、偏一面而忽略全面的思考,重微观而忽略宏观思考的狭小观念,放大视野,扩大领域,增大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既看到潜在的力量又看到潜在的危机,把当前重点与未来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曲艺观”的思路,揭示了全面启动的势头。我正是由此受到启示而促成此一命题。“大曲艺观”当然还包含着放眼曲艺艺术生存的大环境,把自己融合到中华文化的大家族、大队伍中,与各个有实力的艺术品种“接轨”,迎接大挑战、大竞争。不可能孤军获胜,一枝独放。任何优秀艺术品种,只能顶住头上一片天,踩实脚下一片地;众多优秀艺术品种,才能托起满天彩霞。因此,也可以说“大曲艺观”是“大文化观”的要求和体现,是对中华文化走向更加辉煌的期望与寄托。

    相关热词搜索: 大众 曲艺 艺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