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教师权威认知问卷》的编制]abbily性别认知障碍

    时间:2019-01-27 04:34: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为揭示影响中小学生对教师权威认知的因素而编制教师权威认知问卷。通过对所收集的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了一个包含6个因子,即“师德与知识”、“规则”、“道德”、“情感”、“个人生活”、“处理方法”,共27个项目的教师权威认知问卷。
      关键词教师权威,因素分析,认知。
      分类号B841.7
      
      1引言
      
      随着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或团体关系等多维度的社会关系的认知。这种社会关系认知主要包括对权威、友谊、冲突及社会团体性质等方面的认知。由于权威对社会秩序与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对权威认知的发展又与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有关权威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在内的各界学者的重视。
      儿童心理学界,最早对权威进行论述和研究的是皮亚杰,他在《儿童的道德判断》(1965)一书中,分析了父母权威与公正的关系[1]。之后,Damon(1977)采用社会两难故事,考查了4~11岁美国儿童的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2];Selman和Cooney(1978),Selman和Jacquette(1978)考查了儿童对同伴权威的认知,并根据儿童的反应,将儿童的认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Selman(1980),Hunter和Youniss(1982),Youniss和Smoller(1985)对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权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3,4];Tisak(1986)探讨了不同情境下儿童对父母权威的服从情况[5];以色列的Raviv和Bar-Tal(1990)将权威的研究扩展到知识权威领域[6];Laupa(1991)则对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进行了研究[7]。我国对权威认知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张卫、沈家鲜等(1994,1995)通过设置权威情境和讲述两难故事,使用故事�问题法考查了我国5~13岁儿童对权威的认知[8,9,10]。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整理,我们发现对权威认知的研究较少涉及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对权威的正确遵从将会直接影响他们获取知识、获得正确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社会化问题,而对权威的漠视和反抗,可能会造成其今后的自由人格和反社会人格;另一方面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领域内摆脱权威。对教师来说,要正确地理解教师权威的内涵,树立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教师权威的作用,就需要了解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特点。
      为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揭示影响中小学生对教师权威认知的因素,初步编制了“教师权威认知问卷”,希望能够为中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
      
      2研究方法
      
      2.1项目的收集与筛选
      为了收集《教师权威认知问卷》的有关项目,本研究对保定市25名小学生和40名中学生采用开放式的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题目是:
      I.你认为,在学校,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事情上应该听老师的?
      II.你认为,在学校,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事情上不应该听老师的?
      III.什么样的老师的话你愿意听?
      IV.什么样的老师的话你不愿意听?
      I、II两项调查题目意在考察在不同客观情景下,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法定权限的认知,即对影响教师权威的客观情景因素的认知。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后可以发现,中小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道德领域、学习与生活习惯领域、学校规则领域、个人生活领域中。因此,本文根据中小学生所列举的条目并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一些规定,共选出50项,经分析确定了27个项目。
      III、IV两项调查题目意在分析教师的哪些个人因素,影响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对学生记述的项目进行整理选出60项,并结合有关文献所记载的与教师权威相关的29个项目,共计89项。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4个纬度出发,经筛选整理出49项。
      综合以上对I、II、III、IV4个调查项目回答的整理分析,形成了具有76个项目的“教师权威的认知问卷I”。
      考虑到小学学生和高中学生在问题的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为使问卷能同时为小学和中学学生所理解,我们又选择了30名小学生(男女生各半,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与正式施测的学生一致)进行访谈,记录学生的反应,再度整理初定的76个项目,将不被理解、意义不清和容易引起误解的7项进行修改并剔除有重复之嫌的4项,制定出包括72个项目的“教师权威的认知问卷II”。
      为了保证问卷可以较可靠的反映与教师权威的关系,达到测量学生对影响教师权威因素认知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实际施测,采用因素分析法,对项目进行了最终筛选。项目筛选的标准为因素负荷值大于0.40。
      分析结果表明,满足上述标准的有27个项目,它们的因素负荷值在0.444~0.781之间。这27个项目构成了正式的“教师权威的认知问卷”。
      2.2评定标准
      为了准确、细致地反映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程度,本研究在选项上采用5选1的等级排列(完全服从、较服从、不一定服从、较不服从、完全不服从)。测试题的描述分正面描述和反面描述,正面描述的题目给分从5分开始,按5,4,3,2,1的降序依次给分;反面描述的题目则从1分开始,按1,2,3,4,5的升序依次给分。测试题按照混合螺旋式排列的原则进行,将属于不同维度、不同陈述方式的题目混合交叉排列,以避免学生答题时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2.3被试
      为避免学校类型间、班级类型间的差异可能造成的研究结果的差异,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保定市某普通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各两个班;保定市某完全中学(所谓完全中学,是指在一所中学中既包含有初中部又包含有高中部)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各一个班;由于初、高中分校在班级的编排上分实验班与普通班,因此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从保定市某初中校选取普通班和实验班各一个,某高中校选取普通班和实验班各一个。被试的情况如表1所示。
      
      2.4调查
      调查时期为2001年9~11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自编的“教师权威的认知问卷”进行集体测试,测试时间为30~40分钟。主试由河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当。指导语为:“这是有关对教师权威的认知问卷,我们的调查是想要了解大家在何种情况下愿意服从老师及对什么样的老师愿意服从,我们会为你的回答保密。对这里所有问题的回答没有正误之分,与学习成绩无关,所以请你按照平时所想的回答。每一问题都有5个选项,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项,并在对应的‘+’上划○。希望你别丢掉任何一题,谢谢。”
      
      3结果与讨论
      
      3.1问卷项目的初步分析
      学生对各项目的评分越高,说明对正面描述的项目越倾向于认同,对反面描述的项目越不认同。计算的结果显示,被试对问卷各个项目的认知得分的全体平均值在3.546~4.652之间。
      3.2因子的确定与命名
      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法,将问卷中实际测量的27个项目,转换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本研究选取KMO和球型Bartlett检验对采样充足度及因子模型是否适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样充足度(KMO)等于0.923(>0.50),Bartlett检验值为4663.730,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根据中小学生对权威认知问卷27个项目得分的相关矩阵,本文具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根据以下标准确定因子的数目:
      (1)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
      (2)因子解必须符合碎石检验;
      (3)抽取的因子在旋转前至少要能解释3%的总变异;
      (4)每一因素至少包括3个项目;
      (5)以0.4作为负荷量的取舍点。
      使用Kaisor正规化Varimax旋转,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经8次迭代收敛,得到了6个因子,这些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55.53%,由此可以认为因子的提取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根据表2的因子分析结果,本文对该6个因子进行了如下命名:
      因子Ⅰ考察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质量及个性品质和道德修养等,对其在学生中的权威的影响,我们将其命名为“师德与知识”因子。
      因子Ⅱ反映的是学生在有关日常行为规范的问题上对教师权威的认知,我们将其命名为“规则”因子。
      因子Ⅲ反映的是学生在有关道德的问题上对教师权威的态度,我们将其命名为“道德”因子。
      因子Ⅳ考察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等对其权威的影响,我们将其命名为“情感”因子。
      因子Ⅴ考察的是学生可发挥其自主性、独立性的个人生活领域内,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状况,我们将其命名为“个人生活”因子。
      因子Ⅵ考察的是教师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时,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状况,我们将其命名为“处理方法”因子。
      其中因子Ⅰ、Ⅳ、Ⅵ代表权威拥有者――教师本身的素质,即教师具有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方式方法等,对教师权威的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教师权威的主观方面;因子Ⅱ、Ⅲ、Ⅴ代表的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涉及的与教师权威相关的问题和情景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状况,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教师权威的客观方面。
      3.3问卷的信度
      本文采用重测信度和同质性信度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I.问卷对初中二年级普通班57人间隔30天的重测信度为0.880;
      II.问卷的各因子、主客观两方面和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如表3所示。表3表明,该问卷各个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均大于0.60,达到了对问卷信度的基本要求。
      3.4问卷的效度
      本文根据公式 (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
      I.通过公式 (重测信度)计算的问卷效度小于或等于0.938;
      II.问卷的结构效度:由表4可见,(1)各因子分与总问卷分的相关明显高于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这表明因子既能对整个问卷作出贡献,同时,各自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各因子分与其所属的客观与主观因子分间的相关程度高于各因子分与总问卷分之间的相关程度,这表明总问卷分为主客观2个部分也是适宜的。(3)主、客观因子分之间的相关程度低于各自与总问卷分的相关程度,这表明2个分问卷是各自独立的。
      上述3项结果证明这一问卷有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3.5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在编制问卷时采用开放式的问题进行项目的收集,但由于一部分被试年龄较小,对开放式问题回答时,出现了一些表达不清的情况,造成了初试项目上的一些浪费。今后,在收集项目时,可对年龄较小的被试采用访谈法以获得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资料。
      尽管从总体上来讲,被试对问卷各个项目的认知得分的全体平均值在3.546~4.652之间,问卷的27个项目在误差范围内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小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但小学三年级对“1.经常训斥学生的老师”、五年级对“20.在选择朋友上”、高中二年级对“27.在课余生活安排上”的认知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051、3.146、3.165,因此这几项略微超过3分的项目,可以认为与影响教师权威认知的相关比较暧昧,在误差内有倾向于某一边的可能性,这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刚刚超过3分的问项作进一步的探讨与检验。
      
      4结论
      
      教师作为非父母重要成人,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权威主要受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影响教师权威主观方面包含I“师德与知识”因子、IV“情感”因子、VI“处理方法”因子,它们代表了权威拥有者――教师本身的素质;客观方面包含II“规则”因子、III“道德”因子、V“个人生活”因子,它们代表影响学生对教师权威服从的不同情境。
      可见,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社会履行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职责;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社会的未来,应该按照社会的要求成长和发展,即服从教师的指导和教诲。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个性品质并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有效地树立起权威形象。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是主动而非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的,学生有选择受教育的权力,也有选择在哪些问题上服从与不服从教师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育者很好地把握教师权威的有效性。
      既然教师权威作用于学生,学生是接受教师权威的主体,那么,验证教师权威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与否。因此,只有那些学生认同的教师主观所具有的权威因素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权威只有在学生承认其合理性的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 J. 著, 傅统先、陆有铨译. 儿童的道德判断.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 122~125, 336~361
       2 Damon W. The Social World of the Child. San Francisco, Joss- ey-Bass, 1977
       3 Hunter F & Youniss J. Changes in function of three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2, 18, 806~811
       4 Tisak M.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166~176
       5 Smetana J.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Child Development, 1988, 59, 321~335
       6 Raviv A, Bar-Tal D, et al. Developmental in children′s percep- tion of epistemic author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 8, 157~167
       7 Laupa M.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three authority attributes: Adult status, knowledge, and social posi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1, 27, 321~329
       8 张卫. 关于儿童对权威认知发展的研究. 心理学动态, 1994, 2(2):45~48
       9 张卫, 王穗军, 张霞. 我国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3:24~27
      10 张卫. 5~13岁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 1996, 2:101~104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COGNITION TO TEACHERS′ AUTHORITY
      Zhang Risheng, Li Linlin
      (College of Psychology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in Hebei University, Hebei071002)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 authority. The questionnaire has been tested in terms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pecifically, 535 students were assessed by the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6 factors influence teachers′ authority mainly, including teacher′s morals and knowledge, rules, morality, emotion, personal life, handling methods.
      key wordsteachers′ authority, factor analysis, cogntion.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问卷 认知 编制 权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