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学厨师哪里好_见“好”才学

    时间:2019-02-14 04:37: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古人对学习书法过程中临帖的选择较有讲究,其中耳熟能详的便是“取法乎上”。“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说得在理。我倒觉着此说虽合理,却不合情。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书法作品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就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对一件属于“上品”的书法佳作,每一个人对它的审美感受也不一定都是美的极致。
      人的审美感知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动态过程。如果让一个没有美术基础和素养的人看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他们心里可能也很难激起美感。同样,叫一个没有一点书法素养的人看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我想也不会产生很好的共鸣。
      学艺是一项苦乐交织的事业。“苦”在时时念想、日日操持,眼高手低总这样摆放着,叫你追不着,可又心存不甘,只好为伊消得人憔悴。“乐”在路上处处有风景,其间跋涉,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柳暗花明,你还会觉得一山有一山的景致、一水有一水的情愫,看不厌,览不够。为艺就是这样苦在心志,乐在精神,也因此让无数艺人在这条道路上欲罢不能,欲弃不得,乐此不疲地负重前行。
      试想,你让一个人执著地学艺,而取法的对象又不能激起他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快意,那岂不成了一件真正无聊的苦差事?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书法,多半是快乐不起来的。为什么?因为他们除了要实现功利驱使下的超负荷练习外,还有一个致命的苦恼:不是见“好”才学,而是被老师强迫着要“取法乎上”。孩子要临写什么帖子,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而是老师说了算。所以,一个刚拿起笔的孩子,老师就让他临柳公权,写《兰亭序》,将成人的感觉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哪有不累不烦之理?
      我们儿时学书习字,完全出于个人纯天然的喜好,没有现在孩子这般“你不想学也得学”的苦味。这也好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书法也没有现在这样的重视,也因此少了一些功名羁绊之累。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又出生在农村,想学书法没有现在这样的便利条件,不说其他,就说想要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当年的法帖多半是就地取材的。
      我说的这个“材”就是村子里“写字佬”的字。我们那里将村子里有文化、会写字的人叫“写字佬”。那时候,村子里有一家如果添了诸如箩筐、簸箕、扁担之类的农具,准会请村子里的“写字佬”们,用毛笔蘸上红色或者黑色的油漆,在这上面号上主人家的姓名。因为这在当时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一些值钱的家当。我如果碰上这样的机会,便会站一旁傻傻地看着他们写,觉得是一件有趣味的事。完了,有时也会抓根木棒在地上照着写,地上涂有时觉得不过瘾,还会抓颗黑炭在墙上涂鸦。这些都是我读小学那个年代的事。还有,那时流行“墙头开花”,每个村子会请乡里的一些“书法家”们,挨村串户地写一些比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之类的宣传标语。所有这些,都是我儿时的字帖。
      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地喜欢上了书法。因为字写得好,我在同学堆里也有点小名气,当然学习成绩也不错,所以很受老师们喜欢,以至于我从小学到初中这几年一直连任班长的职务。这期间,我也确实为班级出了不少的力,比如学校的黑板报,高中时还有班级手抄的《文摘报》,用钢板、铁笔加蜡纸刻写印刷的,差不多都成了我的“责任田”,所以我从小学到高中的这段时间,根本没有师承,也从没有正规的临帖训练,就这样“见好就学”。其间,也难免会遇上一两个写字好的老师,我会对他们特别崇拜,听他们的课也似乎特别来劲。当时,还听朋友介绍,专程赴城里,去一个写字特别好的老师处,偷偷地听了他的一节课。
      直至进入师范,我才开始了正规的书法训练。我清楚地记着,当书法老师拿来一大堆书法字帖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傻眼了,原来书法还有这么多书体、这么多名家、这么多写法,真让人大开眼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慨。那一课,也让我懂得了原来像我先前这样的照样画葫芦,是叫“临摹”的,它还是学习书法的主要手段。
      后来,我就想,面对这么一大堆法帖,我临摹什么好呢?大概还是禀性使然,我就从里面找了一本当时自己最喜欢的字帖《胡问遂临魏碑四种》。将它一口气临了一个学期。第二年放暑假前,按学校要求这些字帖都归还学校图书室保管,我动起了歪脑子,以字帖遗失为由,出两倍的赔偿款,留下了这本自己一见钟情的“初恋情人”。
      后来,每次上书店,总不忘去字帖堆里翻看一遍。我购书的标准也只有一个“见好才购”,是听不进去宣传广告吹嘘的,尤其像字帖类的书,只要一翻就能感知好恶的,我更会固执己见。
      现在我书橱里堆放着的这些字帖,也多少见证着我审美喜好的变化。说实话,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二行书《祭侄稿》这样的法帖,我也不是一开始就喜欢上它们的。
      前些年,我买了一套《三希堂法帖》,翻看时总觉得里面的法帖也不是件件精品,如果将它看作一道道膳食,我看这些宫廷里的皇家菜肴也不一定盘盘都合乎我们这些平常百姓的口味,因此,我会很“挑食”,找一些合乎自己口味的来享用,也因此,我将自己戏称为“检字公”,从里面检一些自己喜好的,来学习临写。
      我想自己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因为偏好太过了吧!如此“偏食”,担心会“营养不良”。不过,有一点倒是事实:我对书法的学习,正因为这样见好才学、随心所欲,可能少了时人学书法的负累,也让我一直坚持到今天。
      艺术的本真,无异于游戏,为沉寂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如果不为情所动,不为兴致所驱,少了份精神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我想,我恐怕早就远离书法了吧。这也是我对几十年学书经历的一点感悟。
      (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育英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才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