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经济贸易 > 正文

    水利示范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0-05-26 08:02: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结合全国水利示范专业建设的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目标和措施,为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改革与实践的经验。

    关键词:水利示范;专业建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

    作者简介:李家坤(1969-),男,湖北监利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教授。(湖北 武汉 43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2B31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58-0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是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为首批院级重点专业,2010年被遴选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建设专业。近年来,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这一传统优势专业为根本,以新能源发电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订单式”培养,使得专业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质的飞跃。

    一、建设目标

    以发电专业为龙头,引领和带动供用电技术、建筑电气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建设,建成一个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具体目标如下:一是创新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青年教师“硕士化”、专业教师“双师化”。三是建设基于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多门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四是构建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训练体系、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实训教材体系。五是建成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实训室、发电厂及变电站仿真实训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室、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训室。新增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3个校外实训基地。六是建立电力系统职工培训基地及进网作业电工技能鉴定站,加大社会服务力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

    二、具体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社会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与水利电力行业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共同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行“一中心、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中心、四融合”是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是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发电专业群学生的现实基础和今后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对发电专业群的兴趣爱好、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目的地实施阶段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检修、运行与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加强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采用分段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第1、2学期从基本技能培养到专业技能培养,第3、4学期从单一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培养,第5、6学期从实训室训练到生产性实训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发电专业群已与陆水水力发电厂、陆水自动化控制有限公司、青山热电厂、武汉绿色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等8家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4)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使“电工技能与训练”、“电机技术”、“电气设备”、“电工仪表装配与维修”、“电气运行”等课程的能力考核分别与高级电工、电机装配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工仪表装配工等职业资格认证以及电工进网作业操作证的技能鉴定相融合,使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以上。

    (5)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发电专业群紧紧依托水利电力行业,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专业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现场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现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发电专业群“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实训内容与企业真实生产不一致的局面,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局面;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能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完成职业知识、技能素质的逐步提升。

    2.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遵循“一中心、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建设思路如下:一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进一步合理安排和精简基础理论课的学时数与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大技能学习课程的实践比重,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环节,实现“工学结合”。二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企业共同制订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的要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其他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3.教学团队建设

    (1)培养“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每年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电力工程设计、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线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行业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鼓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每年安排3~5名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调试工作,或者到生产厂家参加安装调试工作,与电力公司或电厂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定点的教师实训基地。

    (2)积极聘请电力企事业技术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制定有关政策,拟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产学结合项目研究、实训指导等教学环节,强化校企合作。

    4.实训实习条件建设

    完善实训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校、系共管,实训中心主任负责,专兼职队伍结合,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训中心管理模式,重在发挥各实训室的整体功能。正确处理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改革实训教学体系和内容。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广泛推进同行业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开放、联合与共建,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模式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目标。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利用师资力量和雄厚的实训设备,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及相关产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1)利用师资力量开展科研、工程设计工作。与院勘测设计院合作,参与小水电的设计工作和电气监理,服务水电发展事业;开展技术咨询工作,为电力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与企业积极合作,研究解决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技术水平。

    (2)充分发挥学院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农村水利电力行业培训,开展电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利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实训场地和设备,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工作。

    (3)充分发挥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人才队伍优势,为水利水电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教师深入基层,送技术上门,为水利电力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三、结束语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内容,提出了各项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措施,改进了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示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了发电专业群建设的新飞跃和新发展,为其他同类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改革与实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杨利军.探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6).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责任编辑:孙晴)

    相关热词搜索: 水利 示范 实践 建设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