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中高职衔接协同专业群建设研究

    时间:2020-05-26 08:02: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针对日益增多的单招生源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的要求,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群建设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以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群建设,使专业群建设持续化、成效最大化。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中高职衔接;机电装备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4-0093-04

    自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专业群建设以来,院校专业在建设共享资源、提高办学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凸显办学特色等方面成效显著。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部要求各地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毕业生向职业学校分流。中高职衔接教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现行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相同或相近专业一对一的衔接研究,在前期广泛专业群研究实践基础上进行中高职衔接尚无研究报告。在专业群建设中实施中高职衔接,不但是新时期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更是专业群建设连续化、发展最优化、效果扩大化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中高职衔接如何协同做好专业群建设。

    一、匹配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群结构布局

    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服务区域经济,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错位发展、差别化竞争为理念,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布局及专业群结构。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优化是一项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的艰巨工作,主要包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机制建设、塑造品牌等四方面。学校为实施的主体,政府主导实施,行业企业参与实施修正,力求中高职的专业布局和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中高职设置专业的依据都是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职依据区域产业一线的岗位设置专业,专业划分比较细,知识面相对较窄,高职依据区域产业相关岗位群设置专业群,是中职相关专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相较中职专业划分更广,知识面更宽,这样中高职专业衔接时高职入口口径宽,便于中职专业的毕业生选择相关专业群继续学习,所以规范专业设置是构建体现终生教育理念、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泰州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转型升级改革试点城市,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是泰州市特色产业。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江苏省第一所以职业学院冠名的高等职业院校,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生源主要来自苏北和苏中地区。毕业就业区域主要面向苏中和苏南地区。结合对生源地中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研以及就业岗位需求分析,我院以地方装备制造业的数控机床、汽摩零件、减速机为依托,建成了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专业,辅以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如表1),为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适应区域产业需求,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要素。现行的中高职院校依据进(生源)出(就业)口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且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较随意和空泛,标准不统一。导致不同院校同一专业或同一院校专业群中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较大,这势必给高职专业群建设增加困难。因此应依据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规划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保证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虽然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层次性等方面存在共性,但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职教育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高职教育强调技术性、创造性。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特定的、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的生产一线操作型技能人才,高职培养目标是在中职的基础上培养能对知识深化、分析并能综合运用的、创新创业能力强的综合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就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言,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及中级工技能水平,重点强调学生数、语、外文化知识,机电、数控、模具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比如中职机电专业强调学生的生产一线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机电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车工、钳工等职业技能:高职机电专业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如机电产品的調试、维修、技改技能,以适应区域产业对智能装备类人才的需求。

    三、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开发课程

    如何发挥高职专业群的集群优势,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其作用最大化,如何体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做好中高职衔接,这其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一)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拓展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既要研究专业群内各专业间的相关课程设置,又要研究相关课程分别在中高职的设置情况。我院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与主要生源地的中职院校合作,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不但实现专业教学资源互通互融,提高了专业办学效益,而且夯实了毕业生岗位的通用技能、拓展了不同岗位间的迁移能力。

    针对专业群就业面向的岗位群。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对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以职业能力成长递进规律来序化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及素质相结合的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将反映专业群专业相似和相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构建成专业群基础平台,实现底层共享:依据岗位专业技能要求不同,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实现中层分立:根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各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有些是相互交叉的,实现高层互选。通过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实训的学习。培养职业岗位的表达认知能力和专业通识能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包括专业课程项目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重在培养职业岗位的专项技术和技能,学习可获得工具性和综合应用技能;专业群拓展课程主要是培养就业岗位综合技能和岗位迁移能力:这三类课程的编排呈递进关系。与顶岗实习一起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我院构建的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见图1,这样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编排逻辑一方面使学生既具有机电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群对应的就业岗位的通用技能,又具有不同专业的不同岗位职业技能,能充分发挥专业群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中职阶段侧重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阶段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的构建思想。

    (二)参照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标准开发课程

    平台课程是中高职衔接专业群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兼顾专业群内的各专业通用知识和技能,需从纵向能力深度和横向知识宽度两个维度进行开发。以平台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例,从纵向能力这一维度应侧重学生对常用机构和传动了解后对现有机械的维护改造和创新设计,表现在具体知识点和能力的衔接,如机械概论部分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这一知识点,中职的能力要求为能识别平面机构运动简图,高职的能力要求为能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自由度;从专业群建设角度考虑应从横向知识宽度这个维度优选不同专业的典型机械作为案例组织教学,如数控专业选择数控机床、机电专业选择内燃机、模具专业选择冲压机作为案例教学。

    专业方向课程的开发应参照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标准开发项目化的课程。以《维修电工》课程为例,中高职需对照四级(中级)维修电工和三级(高级)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标准中不同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设计对应的技能训练项目开发课程。如维修电工的配线与安装的工作内容在中高级职业标准中就有不同的技能要求,见表2。维修电工高级职业标准中还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工艺编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的维修电工课程的内容中还应增加相关内容。

    (三)查漏补缺,实施“补习课程”

    补习课程是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补习课程主要针对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达不到大学课程所要求的预备级水平的中职毕业生,这类补习课程一般通过分层分类教学来实施,即对于单招和普专的新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组织教学:另一类补习课程针对宽口径的专业群基础课程,由于专业群的组群专业对应的中职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同,学生专业技术基础不同,在高职阶段专业群教学模式下,必须查漏补缺,参加补习课程的学习,这类补习课程主要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实施。在学生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一方面新生可选择进行必需的高中文化课程进行补习以及参加相应的职业岗位培训,另一方面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大三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就业岗位并据此选修专业群内模块化的专业补习课程。

    补习课程完善了专业群教学模式下的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不但科学地划分中高职两层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避免了内容的重复,而且能将前期专业群建设的成效扩大化,学生在不增加课程时数的前提下,知识连贯而丰富,技能扎实且提升。

    四、融入多元评价体系,衔接评价模式

    针对中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专业群组群专业的异同点,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时还应融入多元评价体系,并采取合理有效的评价模式予以衔接。多元评价体系里的“多元”指的四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三是评价内容多维化,四是评价标准多层化。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教师,相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而言是比较片面的,应引入学校、社会、家长多元主体的评价,其中学校评价又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主体多元化要建立评价的统一标准。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学得好坏的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予以改进,发现学习的优势并予以发扬。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通常是由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期中期末成绩,实训考核综合评定的,这种评价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存在诸多弊端,不能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笔试和职业技能实操相结合,学科测评和技能特长相结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评价内容应体现课程目标,评价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单维评价,而应是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能力等内容的多维评价。

    评价标准多层化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学生基础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学生能力不同,评价标准亦不同。例如对于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当他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给予“进步达人”单项奖项,并以加分的方式计入该门课程的成绩。这种分层评价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进步,提优学习效果。

    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对象是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中高职学生,采取何种具体的评价模式并予以衔接是凸显多元评价体系优势的核心内容。针对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实施弹性学分制的评价模式和级别递增的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评价。弹性学分制包含两方面,一是计人学分课程选择弹性,二是同一课程学分弹性。计入学分课程选择弹性是指学生可以在专业课程模块内自由选择计入学分的课程,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基于UG的塑料模具设计》课程,参加考试计入相应学分,也可以选择《基于Pro/E的冲压模具设计》计人学分课程。这样无论是中职机电专业、数控专业还是模具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他们先前所学的有关CADCAM软件技术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弹性实现了不同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同一课程学分弹性是指课程学分的获取不是以及格线作为标准,而是不同的分数对应不同的学分,比如满分100分的课程对应于学分4学分,则成绩在50-60分之间的可获取1学分。60-70分之间的可获取2学分。70-80分之间的可获取3学分,80-100分之间的可获取4学分,学生可通过优劣势课程学分互补,达到一定的总学分,弹性实现了专业群内不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获得规定总学分的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是职业能力高低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在对中高职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采用等级递增的职业资格证书评价模式,等级递增的职业资格证书评价模式反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在中职我们要求学生获取中级工或高级工的相關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我们要求学生获取高级工或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我院江苏省机电装备制造技术重点专业群历经四年的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针对专业群生源中单招比例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以及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我院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做好中高职衔接:优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内涵建设方面中高职互补、递进;调整专业群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衔接和开发,注重专业群的内涵建设,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专业办学实力、使专业群建设不但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动态匹配、也与区域职业教育格局变迁相适应,社会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相关热词搜索: 衔接 高职 协同 建设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