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幸福论】幸福论r18

    时间:2018-12-25 04:48: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伊斯特林的“幸福悖论”给我们带来一个迷惑的问题:为什么更多的财富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因为幸福不仅来源于收入的增加,更多的与精神因素有关。而从心理层面说现代社会造成人们“富裕而不幸福”的原因在于欲望的追求和攀比心理。
      关键词:幸福悖论;欲望;攀比心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整个社会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成果时,越来越发现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带来幸福的心理体验。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通过对20个国家的统计、抽样调查进行分析,在1974年他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也就是所谓的“幸福悖论”。
      “幸福悖论”指出:“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带来一个迷惑的问题:为什么更多的财富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伊斯特林的结论是;虽然富人通常比穷人更幸福,但是一旦一个人越过了贫困线,那么更多收入带来的幸福感就没有开始时那么大了。伊斯特林说,原因就是我们非常快乐地就适应了更有钱的日子…… 其理论大体上可以解释为两类:第一类称为“忽视变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学只关心收入、财富和消费,对于非经济收入如健康、自由、政治参与等则很少关心。当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呈现负相关时,物质财富的增加会带来幸福的降低。另一类称为“比较视角”,这种理论包括相对收入理论和攀比理论,认为个人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负相关,因此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整个社会的幸福增加。因此,伊斯特林认为满足基本需要的经济能力很重要,但额外的收入不一定使国民感到幸福。
      “幸福悖论”产生的原因
      (一)“幸福悖论”产生于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
      1、欲望的无限性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永远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比如一个普通人幻想着有一天会成为百万富翁,当成为百万富翁时他又想成为千万富翁,当成为千万富翁时他又梦想着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世界首富。合理的欲望可以作为人生的阶段目标鞭策着人不断努力进步,但当欲望的膨胀超出自己能力的范围,这种欲望会成为人们通往幸福之路的障碍。
      欲望的无限性正是在现代社会中出先“富裕而不幸福”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市场给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他们刺激着人们欲望的无限增加,人们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膨胀自己的欲望,造成收入不断增加而人的幸福却没有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的各项刺激经济的措施促使人的欲望不断的增加,例如信用卡透支性消费、贷款买房、买车超前性消费等,今天花明天的钱,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扩大了内需,但从长远来看,造成人们欲望的畸形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们追求幸福。
      2、欲望的层次性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人的欲望也可大体分为两种: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人的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相比,物质欲望是低层次的欲望,而精神欲望是高层次的欲望,但人的欲望既不是单一的精神欲望,也不是单一的物质欲望,而是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3、欲望与效用有关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关于幸福的量化问题提出幸福的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在这里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和欲望。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即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这里的效用是指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满足程度,这里的欲望是指人们对物质条件的追求欲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得出,欲望越小而满足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得到幸福,而欲望越大满足程度越低的人越难得到幸福。
      (二)“幸福悖论”产生于人们的攀比心理
      1、相对收入的差距扩大产生的攀比心理
      相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指个人现期的收入、消费高于或者低于过去的收入、消费,个人的收入、消费高于或者低于周围人的收入、消费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就自身而言,如果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比较过去更多的收入,那么他会觉得比过去更加幸福。但当个人与周围人客观外部环境以及努力程度想当时,个人的收入保持不变甚至个人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周围人收入的增长幅度时,个人就会产生比较甚至是嫉妒心理,感觉到心理的不平衡,这时个人的幸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下降。比如一个公司里,假设职员在大体相当的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下,某职员在年底分红的时候得到2000元的奖金感到很幸福,但是当他看到和他同一个职位的同事得到的是5000元的奖金时就会感到不平衡,幸福也随之下降。
      2、收入分配不公产生的攀比心理
      2010年“两会”召开的前夕,新华网开展的“你最关心的话题”网络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分配不公的话题在18个选项中位居第一。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不合理的收入没有得到有效的规范以及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现象导致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过大。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一个合理的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收,而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少,这种现象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论语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公平一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而在现实中,人们在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应得的收入与实际收入不平衡的现象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心理的不平衡导致挫败感和压力感,从而人们也会越来越感到不幸福。
      
      参考文献:
      [1]专家认为幸福快乐应成为国家目标[J].科技文献报,2007(7).
      [2]董崇山.时代与幸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
      [3]新兴“幸福经济学”阐释幸福概念[J].参考消息,2007(5).
      
      作者简介:乔靖文 (1987.3―),女,蒙古族,河南邓州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云中坤,(1986.3―),男,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 幸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