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戊戌变法,你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中究竟该有多重?] 戊戌变法高中历史笔记

    时间:2019-01-30 05:17: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在新课程改革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各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都有着突出的学科地位。然而,在新课程高中历史实验教材必修部分,戊戌变法的地位却沦落了。根源竟在规范教材编写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体例上。
      【关键词】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体例得失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100-02
      
      本人认真研读和使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经济模块。也许正因为我没有按部就班地从必修一的政治模块开始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所以才有机会和全国的同行们分享自己的一个“惊人发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中享有崇高地位、被列入古今中外历史上九大重要改革的“戊戌变法”,在同一版本的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模块教材中竟然片言只语也没有提到!而且,在我能找到的岳麓、人民和人教三个版本的必修教材中,除岳麓版在必修一第十八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一课的课文中,以正文和康有为两次上书的引文材料约400字的篇幅介绍了戊戌变法外,人民版和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实验教材,都只在必修三即文化模块中以很小的篇幅介绍了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会不会是教材编写者自作主张,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办事呢?带着疑问,我翻开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但结果却让我无语:人民版和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恰恰是严格执行了《课程标准》的规定,倒是岳麓版教材似乎多此一举,在政治模块中把戊戌变法列为整体变化历程中的一个探究对象!
      一、新老历史学科体系对戊戌变法的不同定位
      20世纪末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严格遵循《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戊戌变法的全过程,并对运动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充分肯定了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和民族解放运动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作用。戊戌变法在这一时期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所占篇幅,在近代前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仅次于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当,而远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之上。
      事实上,戊戌变法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历史地位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在亚洲、甚至世界近代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首先,对近代中国来说,在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生死存亡,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振臂一呼,以救亡图存相号召,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尽管其结果最终失败,但却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戊戌变法更是“亚洲觉醒”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应该说,上世纪末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配套使用的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对戊戌变法的历史定位恰如其分。戊戌变法在上世纪末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反观新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一、三版本的实验教材(笔者至今尚未有缘拜读大象版教材),如上文所述,大多(岳麓版除外)仅把戊戌变法放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中进行考察,这大大影响了广大高中生对戊戌变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它在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现代化,以及谋求民族独立解放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尽管实验教材在选修一模块即《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中仍保留了对戊戌变法的详尽介绍,但对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这些介绍对他们来讲已没有丝毫价值,因为在现行高中课程模式下他们中的大多数根本不需要接触历史选修教材。而研究一下2007年新课程实验区相关省份出台的高考考试说明及其高考历史试卷后我们就会发现,实验教材选修部分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可以说是少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这更降低了历史选修教材对高中学生、甚至对选修生的影响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体例模式,本来已大大降低了戊戌变法在高中历史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地位,而高考试卷的分值结构更使其本已不济的微妙地位雪上加霜。而在它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素,也就只能听之任之白白流失了。但如果我们因此责备这几个版本的实验教材的编者,可能就有点冤枉了。请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必修课程历史(1)中国近代史部分“学习要点”的相关内容: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再看“内容标准”历史(Ⅲ)中国近代史部分“学习要点”的相关内容: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部分的相关规定,《课程标准》必修部分本来就是这样来定位戊戌变法的:它就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一个环节!必修(1)政治模块中哪里还有戊戌变法的地位!
      看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近代史部分两个模块的专题安排后,我终于明白,其实戊戌变法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材和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下降是必然的。《课程标准》、尤其是实验教材的编者,绝非有意要贬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在选修一教材中划出专门单元来重点讲述这一历史事件。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编写体例,决定了戊戌变法在新的高中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尴尬处境。
      《课程标准》历史Ⅰ的中国近代史部分,其“内容标准”所确定的这两个专题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中国近代政治史方面的最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遭受西方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是这样一来,戊戌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地位必然就尴尬了:依据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戊戌变法既没有开展反侵略斗争,也没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仅依靠了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了改良,确实不符合这两个专题的入选标准。因此,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样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就只能委屈一下,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一朵毫不起眼的浪花,在后生晚辈的眼帘中一晃而过了。但是,戊戌变法又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政治事件啊!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中地位的下降,问题尽管表现在历史实验教材中,但根源却通在规范教材编写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上!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体例方面的得失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采用专题、模块体例和必修加选修的组合模式,与新课程改革前的几十年一贯制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历史教材相比,确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新鲜感过去之后,特别是真正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作为亲身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我不想做一只报喜不报忧的喜鹊。我所接触到的所在县级市的高中历史教师,对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编写体例少有赞誉,而大加诟病者则大有人在。《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认为,三大目标间应该呈递进关系。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应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尽管说高中新课程教学淡化了对历史知识传授的过分重视,但没有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又从何谈起呢?而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实验教材,割裂了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之间,该联系的没有联系(如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之间),不该重复的多次重复(如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孙中山等);该重视的却忽略不写(如本文所述“戊戌变法”)。由于《课程标准》体例问题带来的教材缺陷,使学生学和教师的教费时、费力,困难重重。尤其是广大高中学生,由于初中教材就已打破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加上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学生的历史知识本来就残缺不全、支离破碎,他们怎么承受得起专题加模块这种体例历史教材的严峻考验呢?别说是高一新生难以适应,就是已迈入选修班之门的学生,在同等的智力水平下,投入数倍时间认真学习,他们的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也未必及得上使用通史体例教材、正常用功学习的学生。
      新课程理念强调将教材视作“文本”,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些应无可厚非,广大高中教师均应积极响应,坚决拥护并践行。但试问编制课程标准的专家学者们,你们是否同意:教材是广大高中师生,特别是广大高中学生手中最常用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文本”?如果是,那么学生是否应该将这个最重要的文本上承载的知识信息弄明白、记清楚?假如不是这样,那么要这个文本做什么?何不随便拿个什么文本来用用?对这样一个学生人手一本的“文本”,为什么不能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以便于他们学习呢?人教版教材的编者可能已经意识到现行必修教材体例方面不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的缺陷,对教材进行了重大修订。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模块链接”这一栏目,以搭建不同模块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增强教材历史知识体系的整体性,但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7年,新课程实验区的不少省份已经步入课改后的新高考,历史试卷考的越来越灵活。但无论是国家统一颁布的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还是已步入新高考的各省颁布的历史科考试说明,其必修部分都无一例外的使用了通史体例,而广东、海南等省的高考历史试卷,其选择题的命制(全在必修教材范围内命题),也均以涉及史实的年代先后为序排列。这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某些问题呢?
      正如著名历史教育学专家赵亚夫教授所说:“我们大家都熟悉‘通史体系’的历史课程和‘通史体例’的历史教科书,古代数千年,近代百余年,小有变通,大无改变,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历史学科的一切学养,包括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都少不了历史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史实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它们既是价值观念的立足点,也是方法论的支撑点。所谓‘课程体系’,如果只着眼教育学上的‘自主学习’,而丢弃了学科的学习本质,必然不会成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好的,是适应新世纪、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的。但好理念的实现离不开好的纲领即《课程标准》和好的教学文本依托即教材。笔者认为,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体例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且认为,这一问题绝不容小视,否则,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肯定是要受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 高中历史实验教材(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
      3 赵亚夫.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历史风云网

    相关热词搜索: 戊戌变法 你在 新课程 体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