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共入临川梦中梦: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

    时间:2019-02-05 04:46: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陈寅恪先生诗学中,强调“古典”为旧籍出处,“今典”为当时事实。《吴宓日记》之新资料,使寅恪先生《诗集》中若干与牡丹亭及汤显祖相关的“古典”豁然通解。对陈寅恪先生研究中这一新课题的探讨,增进了我们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将“昆曲”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陈寅恪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6-0097-05
      
      一、“共入临川梦中梦”
      
      陈寅恪(1890-1969年)先生《诗集》中有1957年5月作《丁酉赣剧团来校演牡丹对药梁祝因缘戏题一诗》,诗云:
      金楼玉茗了生涯,(年来颇喜小说戏曲,梁祝事始见于萧七符书也。)老去风情岁岁差。细雨竟鸣秦吉了,故园新放洛阳花。相逢南国能倾国,不信仙家果出家,共入临川梦中梦,闻歌一笑似京华。[1] (P126)
      此“玉茗”即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著有《玉茗堂文集》。“共入临川梦中梦”,当与汤显祖相涉。
      陈寅恪先生强调中国诗学中有古典与今典,“古典”为旧籍之出处,今典为当时之事实。[2] (P7)
      以“古典”言之,1550年,江西临川诞生了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为同时代人。其剧作有“临川四梦”,即1598年完成的《还魂记》(《牡丹亭》)、1600年完成的《南柯记》、1601年写作的《邯郸记》和《紫钗记》。郑培凯先生在大著《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一书中,第四章《汤显祖的文艺观与〈牡丹亭〉曲文的艺术成就》所论,从李贽的“童心”、“真心”、“本心”的“绝假纯真”,论及汤显祖所塑造之杜丽娘的“情至”与“情真”;第六章《解到多情情尽处――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亦分析了《牡丹亭》的情至情真。[3] (P218-232)
      如后节所述,陈寅恪先生1919年即提出《牡丹亭》杜丽娘之“至情”说,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所作“共入临川梦中梦”诗句的背景。
      以“今典”言之,《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1957年条云:“本年前后,先生喜听京剧、昆曲等[藉抒思古之幽怀,如遇京中名角来穗],时驱车市内欣赏之。”如该年诗中有“丁酉上巳前二日广州京剧团及票友来校清唱即赋三绝句”。此一时期陪同陈寅恪先生听曲诸先生中,有一位戏剧史专家董每勘先生。1957年3月31日,陈寅恪先生作对联“古董先生谁似我,新花齐放此逢君”以赠广州京剧团。如《诗集》编者注指出,上联“古董先生谁似我”一句出自《桃花扇》词曲,下联“新花齐放此逢君”中“新花齐放”取百花齐放意。此联之今典,如《诗集》编者注所教示:“古”作陈先生解;“董”指中大教授董每勘先生;“新”指新谷莺;“花”指华兰频。[1] (P188)
      此联表明1957年春反右运动前陈先生对传统戏曲的百花齐放是愉悦的。
      此联也说明,由于寅恪先生深厚的诗学修养,对《桃花扇》词曲烂熟于心,故能随时活用。
      
      二、“情之最上者”:陈寅恪先生诗学中的“至情”说
      
      “情之最上者”,这是陈先生1919年对《牡丹亭》中之杜丽娘的评价。
      《吴宓日记》1919年3月26日:
      陈君又论情之为物,以西洋所谓sexology之学,及欧洲之经历参证之,而断曰:(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二) 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等,及中国未嫁之贞女是也。(三) 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及中国之寡妇是也。(四) 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五) 最下者,随处结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此与中国昔人之论有合也。(有情者曰贞,无情者曰淫)。
      “情”分为超越生死的“至情”、纯情“贞女”、终身相守的“夫妇之情”等几个类别,吴宓先生则又区分为“贞”与“淫”的对立。[4] (P21-22)
      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5]
      又说:“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万历戊戌为1598年。
      汤显祖本人在写作剧本时,又注意到“意为情伤”。本事见于《牡丹亭还魂记》卷上第一出:
      [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意为情伤。写真留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5] (P1)
      莱辛在《拉奥孔》一书第二章指出:“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6] (P11)《牡丹亭》在表现鬼界判官时,虽其面貌为鬼,却表现了高度的美。道姑是一个丑旦,但她在呵护杜丽娘复生,呵护生命当中,却表现出了崇高的人性美。这是一种隐喻,在杜丽娘的“至情”面前,法的力量、宗教的力量,都变成一种呵护美的存在。这种人间的至情,当然使陈寅恪先生心折。
      寅恪先生晚年一直在“颂红妆”,即研究陈端生《再生缘》、柳如是等,目的就是“说尽人间未了情”。1954年所写之《甲午春朱叟自杭州寄示观新排长生殿传奇诗因亦赋答绝句五首近戏撰〈论再生缘〉一文,故诗语牵连及之也》,其中有:
      艳魄诗魂若可招,曲江波接浙江潮。玉环已远端生近,暝写南词破寂寥。
      一抹红墙隔死生,�年悲恨总难平。我今负得盲翁鼓,说尽人间未了情。
      丰干饶舌笑从君,不似遵朱颂圣文。愿比麻姑长指爪,傥能搔着杜司勋。①
      这是寅恪先生1954年的文学宣言和庄严生命的宣告。“不似遵朱颂圣文”,不作那些教条主义的文字,而为“艳魄诗魂”来招魂,不写杨贵妃了,专写陈端生,虽然一抹红墙阻隔着生死,但对几百年前这些才女的悲恨,总是游动于心,虽然双目失明,仍要用惊人的毅力“说尽人间未了情”。
      我们把1919年陈先生对吴宓先生盛赞《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卓识和1954年“说尽人间未了情”的宣告连起来看,寅恪先生不愧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以毕生的人文关怀,来研究和抒发中华历史上美女子的至情。陈寅恪先生弘扬“至情”,体现了陈先生的中国诗学素养与诗教观念。
      广义的中国诗学包括诗、词、歌、曲等,它是汉字文化派生的独特文化景观,与传统中国人语音及用韵有关。而由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近在海峡两岸及美国西海岸等地上演的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唱念用韵,极具功力。
      中国人极重视诗教,青春版《牡丹亭》第三出《闺塾》,在京戏及其他剧种中称作《春香闹学》,要背诵《诗经》中的《关关雎鸠》,老师陈最良对侍女春香说“你且背来”,春香说:“先生,烂熟了还要背?”陈最良说“自然要背”,即是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陈老师说:“一句都背不出,还说烂熟的了,回去重读。”[7] (P141) 陈开讲,说“闺门内许多风雅”,“只这无邪,付与儿家”。对《关雎》等《诗经》中篇章的开讲与背诵,所反映的正是古代中国人的诗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964年,寅恪先生写作《岁暮背诵桃花扇余韵中哀江南套以遣日聊赋一律》,诗云:
      早年熟读兰成赋,晚岁高歌曲阜词。
      东海西山无限感,南朝北里有情痴。
      病余皮骨宁多日,看饱兴亡又一时。
      却笑盲翁空负鼓,赵家庄里怕人知。[1] (P161)
      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第三章有言:“河东君(即柳如是)自两游嘉定,与程孟阳唐叔达李茂初辈往来以后,始知诗学别有意境,并间接得见(钱)牧斋论诗之文字,遂渐受钱程一派之薰染。”[2] (P345)由此得知陈先生“诗学别有意境”的论点。我们也可以说,由牡丹亭杜丽娘所见的“至情”,是寅恪先生诗学中之“别有意境”的所在。
      
      三、寅恪先生对传统戏曲的文化守护精神
      
      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发扬,与学术大家的文化守护精神分不开。
      著名散文家董桥先生在《董桥散文》论“中国情怀”时写道:
      听说,鸣放运动期间,有人要陈寅恪出来讲话,陈先生只说了一句“孟小冬戏唱得较好,当今须生第一,应该找她回来唱戏,以广流传。”话虽浅白,含义深远,十足表现出文化人在文化传统变形时代里应有的情怀。[8] (P318)
      孟小冬(1908-1977年)扮演余(余叔岩)派老生。20世纪50年代移居香港,为弟子清唱说戏,①1967年始定居台湾。陈先生说请孟小冬回来,是请她从香港回祖国大陆,这段话反映了陈先生对孟氏艺术的欣赏和热爱祖国、希望优秀人才回归的爱国情怀。
      1956及1957年反右前,陈先生心情很好,其实陈先生那时还贴出过一幅有关的著名对联。1957年1月31日春节对联云:“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陈寅恪先生的诗学谓,了解古典易,了解今典难。这“新莺”是指广州京剧团旦角演员新谷莺。
      一幅1959年与陈寅恪先生的合影中,即有新谷莺和端木正先生夫人姜凝老师。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9] (P164-174) 1957年诗作有: 《丁酉上巳前二日广州京剧团及票友来校清唱即赋三绝句》、《丁酉春日听唱〈西厢记〉戏题一绝》、《丁酉首夏赣剧团来校演唱牡丹对药梁祝因缘戏题一律》、《听刘映华张淑云演唱穆桂英剧戏题三绝》、《丁酉小雪后六日晓莹以微病未能偕往市区听新谷莺演王宝钏意有不乐赋此慰之》。1958年诗有:《戊戌六月廿九日听南昌市剧团李今芳演玉堂春戏题三绝句》、《戊戌年中秋夕首创初愈入城重听新谷莺望江亭》。1959年诗有:《春尽病起宴广州京剧团并听新谷莺演望江亭,所演与张君秋微不同也,七律三首》、《听演桂剧改编桃花扇剧中香君沈江而死与孔氏原本异,亦与京剧改本不同也,一律》。1960年诗有:《庚子春日听广州京剧团演新排〈西厢记〉悲剧,新谷莺饰莺莺,孙艳琴饰红娘戏作一律,寅恪昔年尝撰〈读莺莺传〉论文,故诗语及之》。1962年诗有:《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九夕广州京剧团新谷莺诸君来中山大学清唱追感六年前旧事仍赋七绝三首以纪之》。
      从《陈寅恪集・诗集》中我们读到,《春尽病起宴广州京剧团并听新谷莺演望江亭,所演与张君秋微不同也,七律三首》有云“关心曲艺休嫌晚,置酒园林尽足夸”。《庚子春张君秋来广州演状元媒新剧……》有云“今夕闻歌还一笑,岭南春好落花迟”。[1] (P131、134)
      总上所见,在1957年春,1959、1960年那些比较宽松的日子,寅恪先生的戏剧生活十分愉悦,而1959年设宴一诗所云“关心曲艺休嫌晚,置酒园林尽足夸”,表明寅恪先生的伟大人文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崇高的守护精神。
      这里,我们试从陈寅恪先生对“中国学术独立”的呼唤,看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革新成就的世界性影响。
      陈寅恪先生把“本国艺术史学”的建设,看作是达成“中国学术独立”[10] (P361-362) 的重要工作。寅恪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陈寅恪先生指出:“窃疑中国至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和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地位。”在文化上“不忘本民族之地位”,[11] (P284-285) 这是寅恪先生语重心长的谆谆教导。
      
      四、后论:《牡丹亭》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以《柳如是别传》为例
      
      白先勇先生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峡两岸及美国西海岸的巨大成功,满城争说《牡丹亭》,带来了作为一种雅文化的昆曲代表作的复兴,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2003年9至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礼仪”、“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而“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郑培凯先生进一步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宜译为“非物质文化传承”,其载体可分为三大类:(一)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二) 以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遗存。(三) 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实物文化艺术传承。
      昆曲在2001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① 由此,促进了对昆曲历史的研究,也自然使我们想起陈寅恪先生这样一位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学者。
      “非物质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学术独立”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一个有深刻意味的例子是,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第三章指出,柳如是写作的金明池《咏寒柳》词,受到汤显祖《紫钗记》的影响。陈先生说:
      寒柳词之“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及“纵饶有,绕堤画舸”等句,盖取自汤玉茗紫钗记第贰伍出“折柳阳关”之“解三酲”中“也不管鸳鸯隔南浦”,并“落照关西妾有夫,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等句。河东君(按即柳如是)妙解音律,善歌此曲,遂用兹曲中成语,固无可疑,更检紫钗记第捌出《佳期议允》云……恨重�,凝约何时见……兀自梅梢月在。[2] (P343-344)
      陈先生又据汤显祖《紫钗记》第伍叁出《节镇宣恩》云:“……幸好淡月梅花,拾取钗钿。”指出:
      (柳如是)寒柳词之“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与玉茗(即汤显祖)之曲,其词语有关,尤为明显。[2] (P344)
      寅恪先生还写道,(柳如是《寒柳词》之)“约个梅魂,黄昏月淡”除用汤(显祖)曲外,原出朱淑真断肠词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典。[2] (P345)
      以昆曲之文化遗产在大学的传承而言,在陈寅恪先生文化守护精神的感召下,笔者自进入中山大学历史系以来,亲见师辈的高度文化教养。笔者于本科一年级,有缘在永嘉刘节先生府上攻读《周易》二阅月,课间刘节先生常引导欣赏宋代画册,又曾有缘听到刘节先生演奏笛子。笛子乃昆曲演唱之主要伴奏乐器。历史系周连宽先生的夫人郑兰师母,精于昆曲演唱。笔者1976年至1982年在国家文物局跟随唐长孺先生,于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忝陪末座。长孺先生是嘉业堂主人刘承干先生的外甥,精于昆曲,在同组马雍先生、朱雷先生的诚挚邀请下,长孺先生曾演唱昆曲,笔者亦有缘在整理组内聆听。返观今日我辈作为大学历史系教师,文化素养与师辈相去十万八千里,十分汗颜。
      2006年12月1-3日,白先勇先生策划,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昆山市昆剧艺术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山大学隆重上演。此剧上本为《梦中情》,中本为《人鬼情》,下本为《人间情》。三本连台好戏,厥为2004年自台北、新竹、香港、苏州大学演出以来之第97场。12月3日晚,中山大学梁�锯堂之以青年为主的观众,起立欢呼,盛况空前,足证大学应该是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空间。
      由是,亦回想起大学本科三年级时,1957年5月江西赣剧团来校演唱牡丹对药的盛况,当年这类演出常由董每勘先生作幕前解说。此次演出寅恪先生亦出席听戏。笔者因家世因缘,自少年时代以来便流连戏场。入中山大学后,与同班戏迷黄宣民同学(江西人氏)等从不放过此类机会。今黄兄已作故人,思之不胜感怀!而对传统戏曲的爱好,帮助我们走过了艰难的学术人生。
      回想1955年初入中山大学不久,黄兄等同班一群青年朋友,曾前往东山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杜国庠先生寓所造访。杜老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陈寅恪先生是爱国的大学问家,要好好向陈寅老学习。五十余年来,一直未忘此语。观摩青春版《牡丹亭》期间,又有缘购读《吴宓日记(1917-1924)》,因又读及寅恪先生当年的杜丽娘“至情”说。因缘巧合,故有此文之写作。《学术研究》是在杜老关心下成长的学术园地,也是笔者青年时赖以成长的学术家园。今日躬逢此一园地成立50周年之盛,不揣简陋,恭撰此文,籍以献出一片心香。并祝愿此一园地为我们带来一片“姹紫嫣红开遍”的学术盛世的景象。
       (为纪念《学术研究》50周年而作)
      
      [参考文献]
      [1]陈寅恪. 陈寅恪集・诗集[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2]陈寅恪. 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上)[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3]郑培凯. 汤显祖与晚明文化[M].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4]吴宓. 吴宓日记Ⅱ(1917-1924)[M]. 北京:三联书店,1998.
      [5]汤显祖. 牡丹亭(作者题词)[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莱辛著,朱光潜译. 拉奥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白先勇策划. 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董桥. 董桥散文[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9]蒋天枢.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陈寅恪.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A]. 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11]陈寅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R]. 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郭秀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梦中 共入临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