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我国传统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19-02-05 04:46: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一国之内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一个缩小各自收入水平差距的自动平衡机制。可是在我国,一些传统产品的生产会在地理上高度集中,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形成地理上的排他性,正是这种产业集聚现象打破了建立在贸易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自动平衡机制,从而导致不同区域的收入水平差距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作者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对企业集群形成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破除路径依赖性效应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收入水平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6-0085-03
      
      一、问题的提出
      
      导致区域收入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地说,主要有三类形成机制:一是由外生禀赋条件不同导致的,代表性的理论是区位理论,这种区域差异是持久性的;二是由发展时间的先后不同引起的,代表性的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这种区域差异是暂时性的,它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趋同论的基础;三是由区域的生产函数不同导致的,代表性的理论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这种区域差异可能会不断扩大,它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趋异论的基础。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是以美国的经验为基础的,由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一些发达国家拥有与欠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生产函数。这些主要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不能通过简单的资本引进来转移产业,使得欠发达国家无法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致使一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
      在我国,大多数区域都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人力和资本也是自由流动的,然而一些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却持续存在。[1] 显然,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方法来解释这一点是有困难的。本文说明,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的集聚机制对于区域收入的影响要比集聚产业的产值在区域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来得大,而且由此形成的区域收入差距也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维持。也就是说,即使在传统产业领域,也存在导致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可能性。研究这种机制,对于如何缩小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区域间贸易与区域收入的关系
      
      区域之间的贸易对于区域收入水平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考虑一种简单的情形:假定一国只有两个有贸易关系的区域A和B,不考虑产品的运输费用,达到贸易平衡时,区域A销往区域B的产品的销售额应该与区域B销往区域A的产品的销售额相等。由于使用同一种货币,贸易差额对于区域收入水平的影响将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假定区域A和区域B之间没有转移支付,依据费雪交易方程式,区域的名义收入(价格指数P与实际收入Y的乘积,或名义GDP)等于该区域内的货币存量M与货币循环速度V的乘积。货币循环速度通常是由经济系统的制度性因素决定的,我们假定它保持不变,那么一个区域的名义收入与其货币存量之间将对应成比例。显然,当区域之间有贸易差额存在时,它将改变区域的货币存量,进而改变(名义)收入水平。
      贸易差额对于区域收入水平的影响可以是持续性的,我们用一种极端的情形来说明。假如区域A不需要区域B的产品,而区域B却需要从区域A购买产品,那么区域B的货币存量会不断地减少,收入水平也会不断地下降。而区域A的收入水平则因为货币存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它与区域B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这种情形也可以看作是两个区域的生产函数不同,而且不能通过资本的流动来转移,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预言。实际情况一般不会如此,原因是当两个区域因为贸易差额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时,收入水平降低的区域的产品会逐步获得生产成本竞争优势,而收入的下降也将使该区域对其他区域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改变区域之间的贸易格局,使之朝着减少贸易差额的方向变化。
      
      三、区域收入变化对可贸易产品竞争优势的影响
      
      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衡量区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生产成本最终由投入生产的工资、利润和资源租金构成,由于区域的总收入等于全部工资、利润和资源租金收入的总和,可以认为,区域收入水平降低将导致生产成本相应降低。当然,区域的收入水平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因为还要受到区域总的生产数量变化的影响。简化说明,我们假定生产的成本与收入水平是同方向变化的。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一个区域内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本区域特有的贸易产品;二是各个区域都能够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参与贸易,也可以不参与贸易;三是只在区域内生产和消费的产品。区域特有的贸易产品直接影响区域之间的贸易差额和收入水平。比方说,芯片只能在区域A生产,柑橘只能在区域B生产。两个区域都需要芯片和柑橘,在不考虑其他产品交易的情况下,区域收入达到贸易平衡的条件是区域A卖往区域B的芯片销售额恰好等于区域B卖往区域A的柑橘销售额。两个区域达到贸易平衡时的收入水平,取决于人们对于芯片和柑橘的偏好,以及这两种产品的生产和成本函数等。
      对于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起到自动调节作用的是各个区域都能够生产的产品的贸易。例如,在芯片和柑橘之外,区域A和区域B都能够生产皮鞋。皮鞋可以用于本区域的消费,也可以销往对方区域,由此将改变区域之间的贸易格局。不论两个区域各自生产皮鞋使用的是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法,一个区域的收入降低就将导致其生产皮鞋的成本相对降低,并因此获得生产皮鞋的成本优势,从而使贸易差额朝着提高本区域收入水平的方向转化,直至区域之间的贸易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因此,只要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各自都可以生产的物品,或是生产可以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转移,区域的收入差距就不会过度拉大。不过,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产业集聚现象却是一个重要的例外,它可以打破区域收入差距的自动平衡机制,其结果是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能缩小,也可能进一步扩大。
      
      四、我国的传统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产业在一个地方集中能够形成竞争优势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过,对于产业集中形成竞争优势的具体机制的描述却浩如烟海。代表性的观点有,马歇尔从本地熟练劳动力市场、辅助产业和技术外溢方面解释产业集中的优势;波特从企业经营环境的角度解释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2] 新经济地理学用人们的多样化偏好和生产的收益递增性,说明生产会集中于某一区域。[3]
      我国的产业集聚一般都是发生在传统产业中的,这种产业集聚的机制更有其特点,它是建立在我国特色的产业集群生产模式基础上的。我国的产业集群生产模式在地理上是高度集中的,其“规模越大越好”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当产业集群的规模甚小时,它还不如大企业生产模式有效率,而当规模一旦超过一定的界限后,产业集群生产模式将远比大企业生产模式更具有成本竞争优势。[4]
      为什么我国的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优势?原因是我国传统产业的产业集群在提高分工水平的同时却大幅度地降低了协调分工的费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分工主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企业组织这两种方式进行。如果一个区域有良好的市场规制条件,那么这个区域的生产者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分工水平。同样,如果一个区域有良好的企业制度条件,那么这个区域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来提高分工水平。然而,我国的产业集群却可以不依赖于完善的市场规制条件和良好的企业制度条件,未达到提高分工的水平的目的。具体地说,在产业集群内部,每一个生产单位在整个产业链中只占据一个或少数几个分工环节,而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则由众多的生产单位构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网络体系。产业集群利用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代替大企业内部的分工,因此不依赖于企业制度条件。在产业集群的内部,每一个买者同时与多个卖者进行交易,而每一个卖者也同时与多个买者进行交易,充分的竞争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同时,交易者之间相互认识,并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和信息交流渠道。这种人际关系网能够有效地防止欺诈行为,使产业集群的生产模式还可以不依赖于是否具备完善的市场规制条件。
      
      五、传统产业的集聚对于区域收入的影响
      
      产业集聚现象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同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排他性。比方说,一旦一种产品的生产集中于区域A,就会对在区域B生产同类产品形成一种排斥力。对于我国的传统产业来说,产业集聚的地理空间排他性主要来自于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它表现为一旦当相邻的区域都有同类产品的产业集群存在时,两个产业集群的规模变化是不稳定的。因为产业集群的规模越大,成本优势就越明显,类似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性,很容易发生一个产业集群淘汰另一个产业集群的现象。产业集聚的地理空间排他性还表现为要在一个产业集群的附近建立一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集群,必须有一个起步的门槛规模。也就是说,一旦在区域A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区域B再发展一个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集群,要远比当初在区域A建立同类的产业集群更为困难。[4]
      在我国,产业集聚主要发生在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一般是各个区域都能够生产的产品,所以产业集聚的空间排他性将使区域之间的贸易失去一个重要的自动平衡机制,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从不利的方面看,当产业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区域集聚时,会因为收入水平较低的区域难以达到生产同类产品的起步门槛规模而锁定于不利的贸易地位,从而加大区域收入差异。从有利的方面看,由于产业集群生产模式可以不依赖于市场规制条件、企业制度优势等,它也为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提供了一个加快经济发展的可行的模式选择。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一个时间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一旦形成不利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要改变被动的局面是很困难的。我国目前的状态正是如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往往也是众多产业集聚的地方。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形成产业集聚,或者如何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的产业集群扩散或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以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蔡�,都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 经济研究,2000,(9).
      [2]Porter,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Macmillan: Landon,1990.
      [3]克鲁格曼. 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中译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孙洛平,孙海琳. 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理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雨田

    相关热词搜索: 区域经济发展 传统 我国 影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