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时间:2019-02-07 04:31: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而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我们把和谐社会建设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就是“阳光”和“雨露”。缺少“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润,不可能成就“参天大树”;没有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建设和谐社会也将是一句空话。
      
      营造和谐新闻舆论环境是媒体工作者的目标追求
      
      什么是和谐?根据《辞源》解释,和:和顺,谐和。和谐:协调。《左传・襄公》:“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①可见,和谐社会体现的这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和顺的、健康的。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也就是体现舆论与人民、舆论与社会、舆论与发展、舆论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宽松的、健康向上的、鼓舞大众的。为什么要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这是因为: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改革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现。要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舆论环境不和谐,势必削弱斗志、涣散人心、瓦解队伍。和谐的舆论环境,可以起到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和衷共济、战胜一切困难的作用。
      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是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新闻传播机构。其根本性质决定了新闻媒体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必须无条件接受党的领导;新闻事业既是党的宣传工具,又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以维护党和人民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办报的群众路线;观点鲜明,文风朴实,语言生动活泼,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党的媒体的性质、特点、作用、任务告诉我们,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是党的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可以概括出许多,但主要的或者说基本的职责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法规;传播新闻,提供信息,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揭露、监督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大力宣扬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播知识,易风移俗,丰富人民生活;成为党、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上述基本职责说明,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营造和谐新闻舆论环境的“五条标准”
      
      什么是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是这样表述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什么是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可有“五条标准”:
      1.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历史的经验证明,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对于党的成长、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联的解体,舆论导向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政权的颠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党的新闻媒体与党休戚与共,新闻舆论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这是和谐新闻舆论环境的基石。
      2.健康的新闻舆论基调。媒体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都代表着党的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建设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需要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宣传基调。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是整个舆论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有的搞钱稿交易,拿了钱,白的可以说成黑的,黑的可以说成白的,甚至打着市场经济的幌子,出卖刊号、书号、版面;有的弄虚作假,为一己私利或一方局部利益,不惜编造假新闻骗取金钱、荣誉、地位;有的热衷于追逐明星绯闻、挖掘个人隐私、传播小道消息、渲染低级趣味;有的刊播不良广告,以“色”为荣,以“裸”取宠,甚至坑蒙拐骗,危害社会,祸及大众。这些舆论不是健康的而是病态的,不是高雅的而是庸俗的,不是积极的而是颓废的,不是向上的而是倒退的。这与健康的和谐的舆论环境格格不入,应该坚决摒弃。
      3.宽松的新闻舆论氛围。过去,搞路线斗争,抓“阶级斗争为纲”,搞得人人自危,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中,充斥着“弥漫硝烟”,这样没完没了的政治、路线、阶级斗争,新闻舆论氛围哪里还有宽松可言?如今,党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新闻舆论氛围也拨开“迷雾”,“雨过天晴”。既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又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反映坚定的政治路线,又不搞“阶级斗争”;既敢于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又善于揭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既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形象,又大胆地鞭挞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当然,营造宽松的新闻舆论氛围,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宽松,也不是无限度的、盲目的,它有自己的“底线”、“标准”,就是四项基本原则。任何的新闻、宣传、舆论,都不允许越过这个“底线”。
      4.主流的新闻舆论影响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没有影响力的新闻舆论,何谈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主流的新闻舆论影响力,来自于公信力和品牌效应。所谓公信力,就是舆论的权威性和群众的信任度。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老百姓就不会信任你,你的宣传也就没有权威性,这是十分可怕的。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日益提升新闻舆论的公信力,需要每个媒体工作者的努力,为新闻舆论公信力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品牌效应也是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一张报纸、一个频道、一套节目、一个栏目,都需要我们精心打造品牌。如果,主流媒体在读者市场中都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那么,我们的主流新闻舆论影响力也必将越来越大。
      5.创新的新闻舆论形式。新闻舆论形式的创新,也是营造和谐新闻舆论环境的一个标准。人们往往把报纸、广播、电视当作传统媒体,把网络称之为“第四媒体”。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来临,信息、计算机、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传播渠道。手机报、移动电视、博客等等相继崛起,人们又把它称作“第五媒体”、“新兴媒体”……。这场新技术革命,必然引发新闻舆论工具的变革。掌握党的新闻舆论阵地的主动权,就要紧紧瞄准新技术革命,站在这场舆论方式变革的“潮头”。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只有变革舆论工具,创新舆论方式,才能紧紧抓住党的新闻舆论阵地的主导权、主动权,才能在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营造和谐新闻舆论环境必须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确立的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闻工作者营造和谐新闻舆论环境的行动指南。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当好宣传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首先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六中全会精神,调动一切宣传工具,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理直气壮地而不是含糊其辞地、完整准确地而不是断章取义地宣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舆论宣传上的强势。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之间的关系。在这伟大的变革和发展的时代,正面宣传无疑是新闻工作者的“重头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风貌、新成果、新典型,都需要新闻工作者用情、用心、用功去做的正面报道。前一时期,媒体组织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报道等等,有组织有策划,观点鲜明,亲切感人,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在加强正面报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报道。邓小平同志指出:“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做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有力量,才说明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③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没有批评报道,一味地讲“好话”、唱“赞歌”,显然,这种舆论环境是不健康、不和谐的。当然,正面宣传要防止出现负面效应,批评报道也要防止出现片面现象,不要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不要把局部的东西夸大为整体的东西,更不能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坚守主战场,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对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主战场、主旋律、主动仗,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些新闻界前辈在实践中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概括为“五个有利于”:有利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裕、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坚持“五个有利于”,就是高扬主旋律。高扬主旋律,还要坚持多样化。在舆论工具上,不仅要注重报纸、电视、广播的舆论宣传,还要注重运用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舆论工具。这些新的宣传阵地,也是党的新闻舆论的主战场。在宣传内容上,不仅要有坚持政治导向、理论素养、政策宣传的“阳春白雪”,还要有移风易俗、丰富生活、贴近百姓的“下里巴人”。在宣传形式上,不仅要有传统样式,还要不断创新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只有形成新闻舆论的主旋律和多样化,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和谐的舆论新局面。
      正确处理真实性原则与“有闻必录”之间的关系。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从狭义上讲,真实性要求每一篇新闻中反映的具体事例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广义上讲,真实性又要求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世界的真实图画。有的打着真实性幌子,“有闻必录”,这显然是违背真实性原则的。比如,有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你就不能去“有闻必录”。还有宗教问题,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一定都可以作为新闻公开报道。因为,每篇真实新闻的总和并不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社会现实。此外,还有虚假新闻,它完全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记者》杂志连续5年评出“十大假新闻”,从评出的假新闻来看,是多么触目惊心,它对党的新闻事业公信力的损害,对党的事业和社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真实性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生命线,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惟有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舍此,别无他法。
      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今年5月,围绕陕西省潼关县工商局执法人员是否违规乱收费、乱罚款一事,陕西和河南的多家媒体打起了“口水仗”,一时被炒得沸沸扬扬,被称为“潼关事件”。究竟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这里暂且不论。两个省区的那么多媒体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开打“新闻战”,这在我们党的新闻史上,也算是一大“奇闻”。“潼关事件”虽然已经“硝烟”散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党的新闻媒体如何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常说,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就是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涉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涉及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涉及国家命运前途的,涉及社会稳定的,就是大局。所有的媒体,都是党的媒体,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而绝不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团体、哪一家企业的代言人。不顾全局,埋头局部,何谈公正公平?又哪来协调和谐?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党的媒体才会有一杆“公平秤”,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正确处理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之间的关系。随着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从各个领域越来越多地走上国际舞台,营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不仅是营造和谐新闻舆论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国际宣传,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外受众与国内受众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因而对外宣传更应该注意提高新闻的客观性和舆论引导水平。“增量重质”,是加强国际舆论宣传的关键。增量,就是要扩大对外宣传。如今,不仅许多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国际报道的量明显增加,而且一些电视、广播、报纸走出了“国门”,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重质,就是要提高对外宣传的质量。减少宣传味,加强艺术性;减少“大呼隆”,加强针对性;减少片面性,加强全局性。这样,营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才能大有作为。
      营造和谐的新闻舆论环境,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一个媒体工作者都应该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添上绚烂、精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注释:
      
      ①《辞源》第502、504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564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50页,人民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舆论 营造 和谐 环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