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假新闻是怎么传开的] 网传假新闻怎么对待

    时间:2019-02-07 04:33: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美国东岸时间4月16日上午7时许(北京时间4月16日晚上7时许),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包括凶手在内的33人死亡。枪击案震惊全球,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并以“校园屠杀”来表述此次事件的严重程度。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海内外媒体在报道该事件的过程中,出现了传播虚假新闻的现象,认定枪击案为中国留学生所为,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些媒体报道是怎样失真的?网络新闻编辑应怎样甄别和选择新闻?回顾和反思这一假新闻出炉和传播的过程,对新闻工作者不无警示意义。
      
      一、追根溯源
      
      据笔者调查,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一位名为迈克尔•斯尼德(Micha elSne ed)的专栏女作家,她于当地时间4月16日晚上发表了如下消息:“2007年4月16日太阳时报专栏记者迈克尔•斯尼德斯尼德得知警方正在调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杀害32人的凶手是否是去年持学生签证到美国的中国公民。消息来源称,这个25岁被调查的男性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机于2006年8月7日拿着从上海签发的签证到达美国旧金山。调查者并没有把他归为任何的恐怖组织……”(译自《芝加哥太阳时报》相关报道的最初版本)斯尼德的“独家新闻”很快被许多媒体转载、引用,福克斯新闻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芝加哥WMAQ电视台等也播发了这一消息。
      在国内,中新网是内地最早编译《芝加哥太阳时报》这一报道的。《芝加哥太阳时报》的新闻出来两三个小时后,中新网出现了这样的消息:“纽约4月16日电(邓悦刘小青)今天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枪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该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但警方称他不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消息源《芝加哥太阳报》透露,他于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飞机从上海出发,在加州旧金山登陆美国,持学生签证入境……”
      编译过程中,中新网犯了一个难以原谅的低级错误:把“正在调查”改成了“初步认定”,可能变成了肯定。这条大大走样的新闻又成为新浪、搜狐两大门户网站以及许多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假新闻越传越广。
      
      二、推波助澜
      
      海内外传统媒体、网站的连环转载、引用报道等,让虚假新闻发生链式传播,迅速传遍全球。这充分说明了在传播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各种信息流通的快捷甚至接近同步的程度。网络传播对虚假新闻的放大、扩散效应也令人咋舌,网友不仅将报道转贴到各论坛、讨论群、新闻组,而且数以万计的新闻短信订户随时随地获取了这一假新闻。
      另外,众多华文媒体推波助澜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台湾《联合晚报》4月17日头版便以“中国凶手自尽”为标题进行了报道。加拿大一份中文日报更加干脆,将头版大字标题写作“中国留学生血洗美校园”。就连4月17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向赖斯致慰问电,也被一些台湾媒体解读为“因为传言指凶手可能是中国人,所以李肇星急急给赖斯打电话”。
      直到美国东岸时间4月17日9时(北京时间21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警长宣布,该校16日枪击案犯罪嫌疑人为该校一名23岁的韩国学生,真相方告大白。至此,“凶手是中国学生”的假新闻的传播时间至少在12个小时以上。
      由于传播速度快,多媒体参与,加上传播时间长,覆盖的受众面广,由此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许多被愚弄的民众纷纷打电话到转载该假新闻的媒体进行抗议。许多海外华人和留学生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了抗议和不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也表示:“美个别媒体在事实未经查明之前发表不负责任的报道,违反了新闻职业道德,是十分错误的做法。我们已要求有关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
      
      三、小报品格
      
      据美国资深媒体工作者透露,斯尼德只是一家不知名的美国国内报纸的专栏作家,她主要写芝加哥当地一些拉拉杂杂的琐事,很少写国内和国际报道,对国际报道没有任何经验,也不懂得没有任何证据就说枪手来自中国可能引发的后果。①她的许多专栏文章,都是用斯尼德听说(Sneed he ars)的句式。甚至福克斯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连线斯尼德时问她:“你是怎么知道枪击者是中国人的?”电话那头竟然回答:“我听说的(Iwastold)。”②对于国外媒体来说,有些小报、非主流媒体对于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的追求并不那么严格,即便他们爆出些“猛料”,也很少有主流媒体不加核实就当成消息来源。比如此次枪击案中,纽约时报网站只报道说“(凶手)是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年轻,亚洲人,但一身童子军装束”。华盛顿邮报网站也引用目击者的话说:“射击者的姓名昨晚还不为人所知”,“射击者是一个沉默的亚裔青年”。
      但是一些华文媒体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却非常不成熟,既不考虑始发媒体是否权威、有无确切的消息来源,更不愿费力查证事实真相就大肆报道、转载,还特别把“中国凶手”、“中国留学生”放在大字标题中。对此,加拿大华文报纸《环球华报》4月18日刊登署名“周夏”的评论称:“奇怪的是对这个消息,美国及其他地区的主流媒体并没有跟进,反而是华文媒体炒作得比较起劲。也许这些报纸的老总觉得,发掘出与中国人有关联的消息更易吸引读者。连英文主流媒体都不屑一顾的小道消息,华文报纸总编却如获至宝,不加求证便很花一番脑汁,大肆渲染,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华文媒体的不成熟表现,真是令人唏嘘!”③
      
      四、几点思考
      
      透过这次假新闻传播,给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从业务技巧上看,还是再次要强调谨慎使用匿名消息来源。一篇报道如果充满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和“一位了解情况的公司高层说”这类的匿名消息源,受众就有可能怀疑该篇报道所陈述的事实。④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报道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要有权威的消息来源,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匿名消息来源只有在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的前提下,出于保护当事人的需要使用。
      不能因为追求时效、轰动而牺牲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没有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生命力,时效、轰动无从谈起。某门户网站一名编辑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么大一个事件,谁也不敢漏掉,所以都在抢,没想到最后竟弄巧成拙,犯了大错。”“我们现在最大的压力是,如何保证新闻首发,这样,有些消息就很难得到证实。”但是,新闻业有句名言:“直至正确的报道出来之前,新闻仍然是新闻。”也有网友指责报道失实媒体:“在你们追求第一手消息的同时,请不要忘了,新闻最重要的是真实!”这些简单的道理,怎么偏偏某些新闻工作者就不知道呢?说到底,还是追求市场利润的目的在作怪。
      播发了虚假新闻,媒体主动更正、道歉,这也是负责任的媒体的基本素质。但是,此次虚假新闻传播事件中,没有看到哪家媒体勇敢地站出来,向受众表示歉意。首发假新闻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及专栏作者斯尼德面对指责,选择了沉默,并且以迅速删除相关报道的网页来掩盖事实真相。这,也是国内媒体的普遍做法。
      美国《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记者詹姆斯•法罗斯(JamesFal low)为此发表批评文章,对《芝加哥太阳时报》网站不经提示就“更新”斯尼德不实报道的做法提出质疑。他说:“斯尼德会花一些时间道歉吗?我看不会。如果你现在追踪她写的那篇凶手系‘中国制造’的报道,恐怕已经无迹可循了。网页已经被链接到另外一篇更新过的、与此类似的报道了。而在后一报道中,斯尼德谈到的仅仅是那个已被确定为凶手的赵承熙,再也没有提到那个曾被怀疑为凶手的中国学生在枪击案中的角色。”法罗斯指出:实时修改信息是网络的优点,但不包括用删除信息来掩盖自己原有说法的行为。⑤
      看来,网络媒体的制度规范建设及公信力的打造,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
      
      注释:
      ①叶铁桥:《假新闻“凶手是中国人”出笼记》,《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20日
      ②王君超:《媒体指校园枪击案凶手为中国人,根据何在?》,王君超媒介批评博客
      ③马毅达,张巍:《“中国留学生制造美惨案”如何出炉》,《东方早报》2007年4月20日
      ④陈力丹:《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中华传媒网2006年1月16日
      ⑤王君超:《大西洋月刊批评芝加哥太阳时报不实报道》,王君超媒介批评博客

    相关热词搜索: 是怎么 传开 假新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