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中国梦7亿中产阶级视频【“中国梦”践行者白岩松】

    时间:2019-01-04 04:46: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他被视为中国电视媒体的良心,凝重而坚毅的神态,堪称电视屏幕上的中国表情。2011年,他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持续追问,尤其“7・23”动车事故之后,他以犀利的评论,引起巨大反响。有记者问他,在央视度过了18个年头,最为满意的是什么?他沉吟片刻,答案出人意料:“《新闻1+1》还活着。”
      
      “节目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008年,《新闻1+1》开播,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而且大胆触及有关国计民生的敏感话题。曾有人私下对白岩松说,且看这个节目能活多久。
      4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不但还活着,而且在白岩松看来,它的锐气和精神还在,对新闻和社会的理解并未退步。“节目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还在,‘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的确,活着并不容易。“如果只是报道事实,可能不一定特别难,但这是一个新闻评论,而且几乎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评论节目,挑战当然是很大的。既有外在的环境问题,也有你自己的理解能力、反应速度、社会传播过程中的分寸拿捏。这些东西,每天都是挑战。”白岩松坦言。
      事实上,自从该节目开播以来,关于白岩松的传闻不绝于耳。从2009年的“自杀”,2010年的“挂职”,再到2011年“辞职”,几乎每年网络上都会有一条关于他的传言。
      对此,白岩松一笑而过。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对互联网极不敏感的人,每每关于他的谣言在网上流传,他大多是几天后从同事处获知,哈哈一笑置之。
      2011年,他再次“中枪”。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白岩松在节目中批评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要不停地、不断地、永远说真话,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来。”事后,这期节目的文字版被网友整理出来,在网上广为流传。
      网上盛传他因此遭到批评,还写了检查。连同事都来向他求证,白岩松如以往一样大笑:“我多么希望是真的啊!”他说,自己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辞过职或写过检查。
      2011年12月10日,在2011“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从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手里接过“中国梦”致敬杯后,白岩松说,作为一名1989年毕业的大学生,与胡德平的家庭有着没有血缘的血缘关系。但随后,这段话又被网友过度解读。
      可在白岩松看来,这话再正常不过。“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的,而且我们这代人对邓小平、胡耀邦充满了敬意,之前也看到中央领导写的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所以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达。”
      白岩松对于引起这么多的议论也有几分无奈,他说他不会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周全。“那会太累,大家愿意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吧。”
      
      央视代言人还是央视异类
      不管白岩松愿不愿意,每有大事,他的评论总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甚至会被解读为高层授意,至少是代表了央视的态度。
      但白岩松自己却不喜欢这种“被代表”。“我们是在做新闻,不是在做某一种态度。”他说。
      白岩松详解了《新闻1+1》每天制作的流程:每天中午12点前,编辑会给他报两到三个选题,他选定一个后再跟领导碰头。确定选题之后,他与团队会有一个交流,然后各自准备。下午,他一般都是在准备晚上的直播内容,如果是不熟悉的问题,就会准备得更为仔细。不过,经过20年电视生涯的历练,少有他不熟悉的领域。
      节目直播前,只有一个提纲,没有成文的稿子,甚至他自己事先都不确定节目上会具体说些什么。也就是说,上节目前,只有一个大体的方向和结构,更不存在所谓的领导授意。
      矛盾的是,在被视为央视代言人的同时,敢说敢言的白岩松又常被一些人认为是央视庞大的传播机器中的一个异类,一个体制内的坚守者。他也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是央视的一员,我所感受到的所有东西也是从央视得到的。”
      他说,许多人痛骂央视,但对于柴静、崔永元等主持人极尽赞美之词。“最后发现表扬最多的还是央视的。10年前大事看凤凰,如今已是看央视。所以,大家只是借骂央视反映另外的社会情绪。”
      在他看来,新闻向前走的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机缘巧合”出现了节目被取消的情况,“我能够去面对,这又不是唯一的一次,也不见得未来不会发生,这就是职业风险问题,否则全世界的新闻界就不会有‘开天窗’这个说法了。”
      
      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
      在同事敬一丹眼中,白岩松是一个“不传播毋宁死”的家伙。“因为我比较傻还比较轴,所以才坚持到今天。”白岩松这样总结自己的新闻历程。
      1985年,17岁的白岩松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广播报》工作,开始了记者生涯。1993年,他调入央视,成为《东方时空》的主持人,这成为他事业的第一个转折点。很快,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为电视观众所熟识。
      4年之后,白岩松迎来了事业的第二个转折点。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做大型直播节目,白岩松被选为节目的主持人。在事后的表彰大会中,他成为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主持人。那一年,白岩松29岁。
      随后的10多年,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白岩松越来越从容和淡定。
      如今,参加各种颁奖典礼前,白岩松都会问上一句:“为何把奖给我呢?”对方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你说真话,坚持新闻理想啊。”起初,听到这话,白岩松都会很开心,可当虚荣心消退之后,他颇感脸红:“真的是很不好意思。”
      20多年前,他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是,“说真话”是新闻的底线;而到了如今,“说真话”却成为获奖的理由。“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限。就比如,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白岩松感叹。
      易中天曾问白岩松:“是梦想重要还是底线重要?”白岩松一如往常反应敏捷:“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制止底线的不断下滑,然后夯实底线,再慢慢抬高底线,站在抬高的底线上,你就会觉得离梦想近了一点儿。”
      令他担心的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很多地方底线都变成了上限,报道新闻时说真话也成了巨大的优点。“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新闻都不说真话,后果会怎样?”
      他认为,后果就是,年轻一代失去危机感,公众失去了对真实社会的判断,很多年之后,今天的正面报道就会成为负面报道;相反,今天的负面报道,若是带着理想和建设性,很多年后回头看,它就是正面报道了,因为它促成了改变。
      这位资深媒体人更为担心的,是新闻行业的没落。如今,优秀的年轻人都往公务员、大型国企里挤,传媒界中的优秀人才自然变少了。所以他担心,10年之后,如果媒体中成长起来的都是二流人才,那就决定媒体也是二流的。
      他鼓励年轻人,要以比他更快的速度超过他;他也一直在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在他曾担任制片人的《时空连线》团队中,目前已走出3个副主任、15个制片人和5个首席记者。他乐见柴静、张泉灵、李小萌等后辈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一站,幸福
      白岩松认为,网络让百姓变成了公民,开启了“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但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不能都渴望自由,却滥用自由。
      若干年前,他曾问启功先生,看到那些假冒他名字的字画有何感受。启功笑答:“有些比我写得还好,署他自己的名字多好啊!”
      白岩松未曾想到,当年他提出的问题,如今返回给了他自己。
      在微博上,有不少激进的语言署名为白岩松。“你假借别人之口去说自己心中的话,不同样是作假吗?”常有一些部门来央视核实传言,白岩松跟领导开玩笑说,以后直接报警就可以了。
      但不管怎样,他仍将自己定位于改革的支持者。
      “或许我们又到了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时候了。十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开启新的新闻改革,只不过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出现,使我们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还不是那么自发和主动的,所以新闻也应该有新一轮的、更开放、更透明的改革。”
      白岩松举例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新闻不断地改革,提供更快捷、真实、客观的新闻,老百姓才有知情权。”他说。
      对于近两年央视新闻频道进行的大胆改革,他同样持赞成态度。他说,媒体是建设者,而不是添乱者。要让所有人看到我们的缺点,并且改变缺点,而不是只想把美好的一面让别人看。
      十几年前,白岩松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渴望年老》――并非希望年华流逝,而是企盼心智成熟。
      如今,年过不惑的白岩松,每周要踢两场球,还喜欢听摇滚乐,甚至比女人还爱逛街。他已将工作与生活严格划分,基本拒绝了外面的应酬,几乎每天都回家吃饭。“如果没有时间陪家人、听音乐、踢球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白岩松说。
      就在2011年,白岩松出了第二本书《幸福了吗?》,以此记录10年来走过的日子。他似乎更喜欢总结过去,而不是筹划未来。他表示,从不去想5年之后的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
      正如他将自己的新书送给柴静时,在扉页上写的那句话:这一站,幸福。
      
      白岩松的幕后故事
      
      童年:一天要挨两次打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因为惹妈妈生气而挨打,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
      由于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让他渐渐懂得必须靠知识改变命运。高三那年,为了更快提高成绩,他把所有的课本都装订起来,历史书共有600多页,地理书共有700多页,语文书则有1000多页。然后,每天保证每科看30页,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他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爱情: 一个红薯追妻
      在外人眼里,白岩松一向很严肃,但熟悉他的人说,白岩松其实相当有趣,他用一个红薯追到妻子朱宏钧的故事,在圈中也广为流传。
      1990年,白岩松和朱宏钧二人被派去报道亚运会,他们常常工作到很晚,加完班后已经没有回家的公交车了。白岩松便用自己的工作证作抵押,租了一辆自行车,将朱宏钧送到宿舍楼下。有一天又加班到深夜,两人还没吃饭,白岩松又体贴地在路边买了一个红薯送给了朱宏钧。白岩松的这番行为让朱宏钧感觉很贴心,一来二去,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工作:压力大到想自杀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栏目,白岩松便跑去兼职做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试做主持人。但由于白岩松不是学播音出身,经常发音不准,读错字。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白岩松被罚光了工资,还倒欠栏目组几十块钱。
      当时,白岩松从《中国广播报》借调到中央电视台,如果不能胜任就要被退回去。那段时间,他的神经就像被拉得满满的弓,“有连续四五个月的时间,一分钟都睡不着,天天琢磨着自杀,不想活了。”
      
      儿子:从来不崇拜自己
      白岩松给儿子起名“清扬”:“因为他妈妈喜欢金庸,而且这个词在中国古语里是眉目爽朗的意思,希望他阳光灿烂,这是最重要的。别人问他将来当不当主持人,他说我才不当呢。这很难得,我儿子并不崇拜我,所以他将来不会受到他爸爸是名人的影响。一代人是一代人,我们只是他的观众而不是他的编剧。”
      白岩松说,如今孩子最富有的就是大把的青春,“我不会去溺爱他,因为苦难是一笔财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面对苦难,每一个成功的人在苦难面前都会勇往直前,永不言弃!”(据《中国新闻周刊》《华商晨报》相关资料整理)
      
      1. 初出茅庐的白岩松
      2. 在“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
      白岩松以选择题形式向揭黑记者王克勤发问
      3.在《新闻1+1》中发表对中国高铁的评论
      4. 看节目回播
      
      1. 球场上的白岩松英姿飒爽
      2~3. 白岩松新书《幸福了吗?》广州读者见面会
      4. 担任奥运会火炬传递手
      
      1. 白岩松与儿子
      2. 白岩松与妻子

    相关热词搜索: 践行 中国 白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