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从目的论来看石川啄木和歌的汉译】石川啄木

    时间:2018-12-25 04:52:3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以石川啄木的歌集《一握砂》《悲伤的玩具》的汉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目的论角度,把翻译的“目的性”做为切入点,通过译案的比较分析,对目的论在近代和歌汉译过程中的接受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川啄木;目的论;翻译策略;翻译目的
      
      中国诗歌和日本诗歌的交流历史有一千多年,我国明朝开始就有了有记载的对日本和歌翻译。和歌应该怎么翻译,从建国初期开始我国的日语研究工作者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尝试和实践,并且产生了两次大规模的讨论,影响非常大。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是白话还是古文,是保持原歌的“5、7、5、7、7”的形式,还是运用我国固有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形式,还是采用自由体?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定论。而且这些翻译大都是以日本古典和歌为对象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代和歌有了很大的改革,尤其是出现了口语体和歌。这一时期的和歌改革对日本近现代和歌的形成有着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而我国日本文学研究者对这一时期的和歌翻译却很少。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逐步发展,以德国翻译论家赖斯(Ktharina Ress)和弗米尔(Hans Vermeer)等为代表的翻译目的论粉墨登场,以崭新的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以日本近代口语体和歌,石川啄木的歌集《一握砂》《悲伤的玩具》的汉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角度,把翻译的“目的性”做为切入点,通过译案的比较分析,对目的论在近代和歌汉译过程中的接受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目的论
      目的论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活动都是一种行为,而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一个目的。所谓翻译,就是译者根据要求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是服务于一定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所以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而是翻译目的。目的论的提出者弗米尔将翻译目的分为三类:一类是译者所要达到的一般性目的,比如说赚钱;二是译文在目的文化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第三类是使用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所有翻译行为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全过程,从翻译材料的选用到翻译策略的采用,都必须遵循翻译目的。
      二、关于石川啄木歌集的翻译
      在我国首先翻译石川啄木和歌的是周作人,1922年5月周作人在《诗》第一卷第5期发表了译作《石川啄木的短歌》,其中收录了《悲伤的玩具》中的4首;同年6月《努力周刊》第5期,发表《石川啄木的短歌》中,《一握沙》6首《悲伤的玩具》11首,共17首。1925年以上的21首和歌以《啄木的短歌》为题收录在《陀螺》 中。
      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了《石川啄木诗歌集》,译者署名为周启明 、卞立强。其中周作人翻译的部分为《一握沙》《悲伤的玩具》《哨子和口哨》《可以吃的诗》。2005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1962年版周作人翻译的部分,书名为《如梦记・石川啄木诗歌集》。据笔者调查,汉译全译本石川啄木歌集《一握沙》《悲伤的玩具》,只有周作人 一种。
      另外节译的到有不少。1985年卞铁坚在《日语学习与研究》上发表文章《石川啄木短歌选译》,以“5、7、5”的形式翻译了《一握沙》《悲伤的玩具》里的38首和歌。198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乐�所著的《石川啄木》,本书介绍了石的一生及政治主张,其中也简单介绍了这两部歌集,以自由式的长短句翻译了68首和歌。1994年3月,李芒在同样在《日语学习与研究》上发表文章《石川啄木短歌选译》,基于5音和7音,以“5、5、7”“5、7、5”“7、5、5”的诗型翻译了34首。1995年,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林丕雄的《石川啄木》,其中以“7、5、4”的形式翻译了155首和歌。彭恩华的《日本和歌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4月)中,以七言绝句形式翻译了45首和歌。王晓平等翻译的《日本诗歌的传统――七与五的诗学》中以“5、7、5、7、7”和歌惯有的形式翻译了石的4首和歌。
      下面举例来分析各家译文。
      三、译文研究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被认为是最难的。诗是诗人以一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形式和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诗歌翻译,怎么最大限的再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是最困难的一点。日本的和歌以31个音“5、7、5、7、7”5句体的固有形式,简洁、含蓄、富有音律感和紧张感。但是石川啄木把不分行的和歌,打破惯例以三行书写的形式,可以说是一个变革。《一握沙》《悲伤的玩具》总755首和歌全部以三行书写。
      例文一、
      たはむれに母を背�ひて
      そのあまり�きに泣きて
      三�あゆまず 《一握沙》
      和母亲开玩笑将母亲背起来,惊异于母亲过轻,忍不住哭了出来,没走上三步。以下是几个翻译版本:
      译文1:
       戏将母亲背,
       母体太轻我伤悲,
       三步犹未迈。 (卞铁坚)
      译文2:
       作戏地背起了妈妈,
       由于她身体过轻而哭了起来
       没走上三步。 (赵乐�)
      译文3:
      嬉戏背老母,
       老母轻过度,
       泪流未及走三步。 (李芒)
      译文4:
       游戏背母触哀伤
       体轻悲恸
       三步酸 (林丕雄)
      例文二、
      青空に消えゆく�
      さびしくも消えゆく�
      われにし似るか 『一握の砂』
      译文5:
       与我身世相似否
       寂寞烟消青空中 (彭恩华)
      译文6:
       蓝蓝的天空
      一缕轻烟袅袅去
      寥寥寂寂地
      一缕轻烟袅袅去
      是不是我的化身 (王晓平)
      译文1、3、4是以“5、7、5”“5、5、7”“7、4、3”的定型诗的形式,同和歌的“5、7、5、7、7”的5音和7音的组合音律很相似,向读者传达了和歌的一种意韵美。译文6保持了和歌原有的“5、7、5、7、7”歌型与节奏的结合,尽量让读者感受到了和歌的韵律。译文5,以中国传统古诗7言的形式,给读者传递了和歌是具有韵律的古典诗歌这一概念。译文2以自由的形式歌颂了作者对母亲的孝心。译者为了把石川啄木短歌的特色表现出来,尝试了种种形式。译文1、3、4、5、6相对于表现内容而言更注重形式,尽力把短歌这种我们中国读者没有接触过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译文2更注重表现内容,为了能让读者理解意义,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四、从目的论来看各译文的翻译策略
      译文1用“5、7、5”的诗型,以相似于和歌七五调的音数律,向读者传递了和歌的音律美。卞铁坚在在文章曾说“今年一月是啄木诞生一百周年,译者……试以5、7、5的形式译成中文,作为对他的纪念。” 也就是说译者是处于自己的兴趣,表达了对石川啄木的尊敬之情。
      译文2用自由体的现代诗明白易懂的表达了对母亲的亲情。赵乐�所著《石川啄木》属文艺评论,其和歌的翻译是为了说明啄木的生活态度,译文只要明白易懂即可。
      译文3、4都是属于介绍性的向读者介绍作为歌人的石川啄木,所以重点也就是让读者了解和歌,分别采用了“5、5、7”“7、4、3”,即让读者明白和歌是具有节奏感的诗歌即可。
      译文5按照中国传统七言两句的形式,并用接近于古语的语言。按照彭恩华在《日本和歌史》前言所说“本书旨在介绍和歌的历史,书中所有汉译都是笔者惯用的五、七言古诗体。” 《日本和歌史》从记纪歌谣到和歌,介绍了和歌的产生、变化和当今的一些流派,重点是介绍和歌史,以何种形式翻译和歌和本文的中心关系不大,译文只要向读者传达出和歌是一种有韵律的诗歌就足够了。
      译文6以“5、7、5、7、7”和歌固有的形式,向读者传达了原文中节奏的变化,再现了和歌特有的节奏变化和韵律美。《日本诗歌的传统――七与五的诗学》是介绍和歌构成及其基本的七五调为中心的。译者在注释中这样写到“为再现和说明和歌的韵律,本章的和歌译文亦尽量采用五七五七七句式。” 译者为了介绍和歌“5、7、5、7、7”的韵律,以这种形式翻译也达到了翻译目的。
      结语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行为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采用。是否达到了目的是评价译文的标准,在此基准上,把论文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文即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
      基于此,可以说上述6个译文均达到了翻译目的,都是合格的译文。但是用七言两句的形式来翻译啄木三行书写的独特表现,则忽视了其原有的自由风格。“5、7、5、7、7”则包涵了31个汉字,不免要多加原文没有的涵义。用自由的形式来翻译虽然正确表现了原文意义,却缺失了和歌特有的形式美和韵律美。虽说从目的论来看都是合格的译文,可是却也都是遗憾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2]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作者简介:李斐(1981-),河南焦作人,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项目名称:《 翻译目的论与日本近代和歌的汉译――以石川啄木歌集和周作人译本为中心》项目批文号 川教函(2010)344号 项目批准号 SCWY10-11 经费来源: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目的论 汉译 石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