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泰华文学严冬中一枝独秀的小诗|一枝独秀不是春的全诗

    时间:2018-12-25 04:57: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曾先生,您好,您是泰华文坛上非常活跃的老作家和批评家,对泰华文学的发展历程比较熟悉,请您谈谈。   ▲答:泰华文学有八十多年历史。要细谈是不可能的,只能做个简单的回答。
      泰华文学的源头,在于中国移民,没有大批中国移民,就不可能产生泰华文学。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前,泰国虽有中国移民,但多数是出外谋生的劳动人民。五四运动以后,便有一批知识分子南来,给泰国这片黑土地播下了华文文学的种子。
      最早的华文文学著作应是1933年林蝶衣的新诗集《破梦集》、短篇小说集《扁豆花》、符开先的新诗集《萍》、铁马的杂文集《梅子》等,这四本同一年出版的著作都是白话文体。此迹象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泰华文学是受到中国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影响。当年呱呱落地的新生儿主要是新诗,这与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新诗体解放成了这场文学革命的开路先锋”大体上相似;二是泰华文学与泰国文学不是同时期产生的。泰国文学在七百多年前于素可泰时代便诞生了,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而泰华文学是自20世纪2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才形成的。这与泰国文学的近现代分期,即1928年以后为现代文学是相一致的。因此,泰华文学没有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只有现代文学。
      泰华文学的发展是波浪式的,经过了三起二落。
      第一“起”: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泰华文学处于萌芽成长期。已出版的有新诗、短篇小说、杂文、文史、短评等,其中以新诗为强项。
      第一“落”: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泰华文学处于地下苦战期。此十年间,原来强项的新诗变成弱项,未见有新诗集再出版,只见有几本小说、散文、文史著述等。
      第二“起”: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泰华文学处于潮涨波峰期。在小说、散文、诗歌、文史、翻译等方面,以长篇小说见长。
      第二“落”: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泰华文学处于沉潜寂静期。因为出版著作受到严查,只有少量著作在本地出版,而一部分小说、散文、译作转到香港、台湾、新加坡出版。
      第三“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泰华文学处于金秋丰收期。这期间出版的著作,超过泰华文学以前出版著作的总数。尤其以散文和微型小说的成就更为突出。无论从数量看,还是从质量上看,都应该说是登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第三“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至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泰华文学处于青黄不接期。第二代泰华作家走了一批人,剩下的“多是人间七十翁”了。第三代的作家群尚未形成,因此,近乎出现了 “泰华文学就要中断了”的严冬现象。
      ■我知道您是泰华小诗的主创人员之一,又是小诗磨坊的召集人。请您谈谈泰华小诗的大致情况及对小诗的理解,好吗?
       ▲答:好的。在泰华80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有人写小诗。林蝶衣的《破梦集》里有一些小诗,但未成气候,既没有写小诗群体的出现,也没有小诗专著流传。泰国小诗群体的出现是在2003年初。当年整个文坛正处在萧条寒冬季节,《世界日报》副刊主编林焕彰,精心策划,从当年元旦起,对《湄南河》副刊进行改版,其中增设了一个“专栏”,叫“刊头诗365”,即一年365天,每天在刊头左上角刊登一首6行之内的小诗。每天一首小诗,这在泰华报纸的副刊上是首创的。“刊头诗”在副刊中,像一双漂亮的眼睛。它占的版面只有一块豆腐干大,却让整个副刊精神起来。首首小诗,就像苍穹的星星,林中的黄鹂,海里的珊瑚,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不少诗人投入到写小诗的行列,形成一个写小诗看小诗的热潮。当年一批老中青作家、诗人纷纷“出山”,奋笔写小诗,形成一支重新组合而崛起的新队伍,如金沙、田茵、摩南、老羊、周天晓、陈达瑜、岭南人、陈颖杜、许文谦、梁自元、马凡、曾心、杨学贤、符征、范模士、刘舟、博夫、苦觉、今石、杨玲、蓝焰、若萍、游鱼、滕子、思筑、周�等几十位,在短短三年内刊登了一千多首“刊头诗”。大陆、台湾诗人、评论家,如落蒂、古远清、龙彼德、赵朕、计红芳等也发表了不少有关六行以内的小诗评论和点评。这在泰华文学史上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异常现象。
      中国小诗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它是一种中国新诗体,一般在1行至10行之内。小诗的特点是短、精、深,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小诗的内容可大可小,小至一粒沙,大至一个宇宙。小诗的本质,以抒情为主,表现诗人瞬间的体验,刹那的感悟,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冰心、周作人、康白情、汪静之、冯雪峰、宗白华等是推动小诗运动的主将。冰心的《繁星》、《春水》奠定了小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上个世纪80年代,小诗再度在大陆、台湾掀起高潮。近一二十年,小诗的重镇在四川重庆,他们提倡写三行以内的微型诗。泰国小诗由林焕彰倡导的以六行以内为基本形式,为泰华小诗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小诗美学新诗体。“小诗磨坊”就是在这种浓郁的小诗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看得出来,“小诗磨坊”是泰华小诗的生力军,那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小诗磨坊”的来历以及各成员的情况。
      ▲答:小诗磨坊在2006年7月1日成立,林焕彰和我是发起人,成员(按年龄排列)有岭南人、曾心、林焕彰(台湾)、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蓝焰。成立地点在我家新落成的“小红楼”庭园中的一座六角凉亭里。由于该亭已作为小诗磨坊的诗友不定期聚会、切磋的固定场所,大家提议将该亭取名为“小诗磨坊亭”,由诗人林焕彰题字、诗人苦觉镂刻的精美横匾悬挂在亭子里。
      我们自称“7+1”,是因七位住在泰国,一位住在台湾,并且规定这个组织只限制在八位。它象征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共同探讨六行以内的小诗新美学。
      中国驻泰王国前大使张九桓阁下欣悉也前来凉亭喝茶谈小诗,留下墨宝:“精彩在多磨”,还在留言簿上写了一首即景诗:“精彩百年何处求/繁华似锦巧藏幽/笔迟难作六行咏/复命还须第二秋。”小诗磨坊成立三年多来,每年出版一本《小诗磨坊》合集,汇集选出每位同仁每年新作30首(附“诗外”),由林焕彰主编,至今已出版了三本,分别由龙彼德、计红芳、张默先生(台湾)写《序》,于留中大学总会文艺写作学会每年举办文学讲座会和新书发布会上,同时举办年度《小诗磨坊》诗集发布会及小诗研讨会,共三次,出席者都达二百名左右。《2010年小诗磨坊》将于今年7月1日前出版,并请吕进先生写《序》。
       ■刚才您说到“小诗磨坊”的成员人数限制在八位,象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您能不能谈谈这八位同仁不同的艺术风格呢?
      ▲答:谈到小诗磨坊八位同仁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有两位评论家都作过评介。龙彼德编审说:“岭南人的睿智,曾心的沉静,林焕彰的童趣与禅心,博夫的豁达,今石的奇峭,杨玲的清丽,苦觉的洒脱与形式美,蓝焰的哲思,恰似八花争艳,连成了一片春色。”计红芳博士认为:“岭南人的睿智、曾心的质朴、林焕彰的童趣、博夫的豁达、今石的豪爽、杨玲的清新、苦觉的潇洒、蓝焰的激情,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位评论家基本上说出了我们八位的不同艺术风格,可作参考。学书法要临摹,写诗不提倡仿照,要保留自己风格。没有自己的风格,就没有自己的好诗。风格的形成是与个人的出身、环境、经历、个性、修养、爱好、学识等分不开的。
      ■您还提到,“小诗磨坊”成立三年多来,每年出版一本诗集,至今已经出版了3辑,那就内容和题材来说,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我曾写过一篇《泰华小诗的崛起》,对内容和题材做过归类:有咏史诗、政治诗、咏物诗、爱情诗、哲理诗、山水诗、田园诗等7种,现还要增加3种:环保诗、怀乡诗和怀人诗,共10种。
      ■据说,这种7+1的小诗发展模式已经推广到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地,你们对小诗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构想吗?
      ▲答:林焕彰先生说过:“在6行以内的有限篇幅,展现个人内在蕴含的能量,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而大多数诗人也都乐于接受挑战。”因此,几年来,在林焕彰先生的推动下,6行以内小诗诗体在东南亚各地逐渐得到认可、推广和发展,并按照泰国“小诗磨坊”“7+1”的模式,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成立了“小诗磨坊”。新加坡、马来西亚已先后出版了新华卷、马华卷《小诗磨坊》,印尼卷在编辑中。最近据林焕彰先生的电邮获悉:台湾也成立了“小诗磨坊”。按林焕彰先生的构想,几年内将在东南亚有条件的国家都建立“小诗磨坊”,并分成几个大板块,连成一个跨国界的“小诗磨坊”网。
       ■现在网络资讯极其发达,那么泰华小诗有没有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流活动呢?
      ▲答:小诗磨坊刚成立两个月(2006年9月),便决定向空中网络发展,把我们的小诗推出湄南河,与世界华文文学接轨。此任务首先交给博夫,他考察了多个网站的博客,觉得新浪网的博客较理想,贴文章的空间大,可以配图,可以评论,可以留言,便立刻在网上注册“小诗磨坊博客”,设计了小石磨标志。由博夫和杨玲负责把8位同仁的作品贴到博客上,配上高雅精美的图片。坚持每天更新小诗,也刊登有关小诗的评论,兼转载一些博友的小诗与评点,让博友也有所参与感。博友们见到有合自己心意的小诗,经常留下“评语”,还转贴到自己的博客上,可见小诗磨坊的博客很受欢迎。现在,小诗磨坊参加了100个圈子,成为70个圈子的资深圈友,在文学博客圈子的精华博文排名榜上,荣登前十名内,点击率已近破十万大关。顺告小诗磨坊博客网址(http://blog.省略/mofang2007)。借此机会谢谢各位博友对小诗磨坊的关爱,祝博友们“博”得开心!
      ■博客的点击率如此之高,可见读者对小诗的喜爱,请您谈谈小诗的审美价值。
      ▲答:审美价值在于小诗的本身。我觉得,小诗磨坊的小诗含有以下七个层面:(1)大题材,从侧面切入。如今石的《官》:“乌纱帽下/张大的/两个口//一个吐/一个吞。”官场上的贪官污吏是个问题,此诗没从正面写,只从装钱的“两个口”切入,形象、生动。(2)创造意象,饱含暗示。如岭南人的《雪人》:“精雕细刻/一尊美人如玉//太阳一出/一滩湿漉漉的/浊水。”“雪人”的意象,给人暗示:世界万物,包括人生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都将很快成为过眼云烟。(3)含蓄,而不晦涩难懂。如博夫的《醉卧东篱》:“烛火燃尽愁绪/历史醉卧在长河的旋涡里//异国也有东篱/若干年后/我生命中/多了一个你。”这首诗写得较含蓄,尤其最后一句“多了一个你”,虽有多义,可作不同的理解,但不觉晦涩。(4)咏物,若即若离。如杨玲的《月光》:“蘸月光写诗//月光淡淡诗也淡淡/月光朦胧 诗也朦胧//月光如水/诗如水上的月光。”此诗是写月光,又不是写月光;诗人借如水的月光,写出“如水的月光”之诗。(5)有情味、韵味、也有异味。如苦觉的《别》:“你走的时候/下着雨/我把墙上/挂了多年的帽子给你//在远处的钉子上/我发现/取不下来的白帽子。”整首诗有离别情味、韵味,尤其最后一句“取不下来的白帽子”,令人产生无限的离愁别绪。(6)写风花雪月,没有无病呻吟。如蓝焰的《雪》:“你告别南方而归化北国/带着云的碎片及鸟的羽毛/染白了山川野矿//一切回归于/无……”写了洁白的雪的终极,归于“无”。诗人不是为雪“呻吟”,而是道出了一个佛理:人生中,一切“好”就是“了”,一切“实”就是“空”。(7)六行内,形式美。如林焕彰的《雨天》:“一只老瓮/装着全家人的/心,放在屋漏的地方/接水/弹唱一家人的//辛酸……”全诗分两段,前段五行。尾行:“辛酸”是诗眼,单独一行,显得很逗眼,很有美感。
      ■您自己创作了大量的小诗,结集出版的就有《凉亭》等,反响很大,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都获得好评,请谈谈您创作和评论的具体情况。
      ▲答:我上世纪90年代初踏入泰华文坛,开始写诗,写了不少,没有诗味,不敢出集子。写了一段时间,越写越觉得自己没有诗才,个性不浪漫,不宜于写诗,便投入写散文、微型小说和评论。出版了散文小说合集《大自然的儿子》、散文集《心追那钟声》、微型小说集《蓝眼睛》和文论集《给泰华文学把脉》等6种。2003年香港诗人张思剑主编龙香诗丛系列,选了我35首辑为《曾心短诗集》,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对照本,并列为“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之一。2003年初,林焕彰在《世界日报》开了“刊头诗”专栏,当年我刚应聘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俗务繁多,没有时间写文章,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刊头诗”上。开始是读者,渐渐成为作者,再渐渐到“走火入魔”,如痴似醉。写了三年,共得180首,出版了小诗集《凉亭》(中英对照)。司马攻先生说得好:“曾心小诗集《凉亭》是林焕彰先生催生出来的,这个小诗集是湄南河副刊‘刊头诗’累累成果之一。”过了两年,我又写了160多首。西南大学吕进教授在这三百多首诗中选了160首进行点评,2009年11月由林焕彰主编、台湾秀威资讯公司出版了《玩诗,玩小诗――曾心小诗点评》(159首),同时由泰国留中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曾心小诗点评》(160首)。这两本书出版后,有一定反响,在国内外报纸和杂志见到一些评论文章。如吕进的《寓万于一,以一驾万――漫说曾心》(《中外诗歌研究》),古远清的《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评泰国曾心的》(《华文文学》),落蒂的《窥情风景,钻貌草木――读曾心短诗集》(《世界日报》),赵朕的《“压缩的才是精华”――读曾心小诗漫谈》(《华文文学》),李润新的《漫天繁星,流光溢彩――评曾心小诗集》(《新中原报》),林承璜的《宣言立身处世之道――读泰华作家曾心小诗集有感》(《世界日报》),周婷的《诗香遍地――读》(《新中原报》)等。
      ■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物质主义的侵蚀导致精神和信仰的缺失,于是诗歌承担着净化灵魂、完善人格的责任和使命,遗憾的是在消费文化流行天下的时代,诗歌依然是“票房毒药”,在这种形势下,小诗磨坊同仁将如何坚守这块精神家园呢?
      ▲答: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小诗的兴起和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契机。从好的方面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能一枝独秀,摆脱“票房毒药”的厄运,出现“票房灵药”的好运,给文坛一个惊喜。不过小诗磨坊是个小小的组织,目前恐怕还不能独自坚守,还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一是聘请大陆、台湾、香港、泰国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任资深荣誉顾问(张九桓等)、荣誉顾问(张默、司马攻、梦莉、吕进等)、顾问(龙彼德、落蒂、陶然、计红芳等),在精神上获得支撑;二是聘请关心支持文艺界的侨领任荣誉主席(伍启芳、蔡志伟、陈汉涛、罗宗正、廖锡麟、邓玉清、张祥盛、赖锦廷等),在经济上获得大力资助。三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八位同仁(除林先生外)都是留中文艺写作学会的理事,一些活动获得该学会的大力支持,省力、省钱,效果好。以上三点对我们能坚守这块精神家园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八位同仁,目前多数还在为五斗米折腰,但他们都乐意耕耘这块精神“自留地”。我们不追求“票房”,也不问它是“毒药”还是“灵药”,只一心不停地推磨。我曾写了一首小诗《龟的决心》:“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龟戴着帽子/拄着拐杖/拿起测量仪器/决心做一次惊天动地的勘察。”这也许可以代表小诗磨坊八位同仁的决心吧。

    相关热词搜索: 小诗 独秀 泰华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