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急性化学物品中毒及其应急处理|化学物品中毒反应

    时间:2019-01-25 05:38: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基本概念      毒 物   凡少量化学物品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的,把这种化学物品称为毒物。
      化学物品绝大多数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安眠药,适量时可以治病,但过量时即可中毒甚至死亡。
      
      中 毒
      化学物品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为中毒。化学物品中毒可有急、慢性之分,在此仅介绍化学物品急性中毒:指较短时间内(几秒乃至数小时)毒物大量侵入人体后突然发生一系列病征。
      大部分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是由一种或数种化学物品释放的意外事件,在短时期或较长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重大泄漏事故不但可造成大量人群中毒、化学损伤乃至残疾或死亡等,还会严重污染环境,给国家和民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毒物存在的形式   
      基本可有下列5种形式:①气体: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氧、硫化氢、二氧化硫等;②蒸气:由固体升华或液体蒸发而成,前者如碘、硫等;后者如苯、汽油等。凡是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部易成为蒸气;③雾:为悬浮于空气中液体的微滴,多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如铬酸雾、硫酸雾及喷漆时的漆雾等;④烟:又称烟雾或烟气,为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O.1μm的固体微粒。金属熔融时所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及氧化而成,如熔炼铅产生的铅烟;⑤粉尘:为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多在0.1~10μm。固体物质经机械粉碎、辗磨、搅拌、过筛或运输时均可产生粉尘。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毒物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如金属类、脂肪族环烃类、脂肪胺类等。
      
      按用途分类
      如有机溶剂类、农药类等。
      
      按进入途径分类
      用的比较少。
      
      按生物作用分类
      毒物的生物作用,又可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损害器官或系统加以区分。按作用的性质可分为:①刺激性;②腐蚀性;③窒息性;④麻醉性;⑤溶血性;⑥致敏性;⑦致癌性;⑧致突变性;⑨致畸性等。按损害器官或系统则可分为:①神经毒性;②血液毒性;③肝脏毒性:④肾脏毒性;⑤全身毒性等。有的毒物主要具有一种作用,有的具有多种或全身性作用。因此,分类时不是很严格。
      
      毒性的分级
      毒性通常是指毒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它总是同进入体内的量相联系的。毒性计算所用的单位一般以化学物质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要的剂量表示,如为吸入中毒,则用空气中该物质的浓度(LC)表示,单位为g、mg/m3或ppm;其他途径直接进入机体的量,则用致死剂量(LD)表示,单位为mg/kg;常用的指标:①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即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②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即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③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即全组染毒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④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O),即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所需剂量(浓度)愈小,表示毒性愈大。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见下表。
      
      
      毒物的吸收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呼吸道:由于肺泡总面积大(50~100m2)、空气在肺泡内流速慢、肺泡血流丰富及肺泡壁薄等,都极有利于毒物的吸收。肺泡上皮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分子及离子都具有高度通透性,且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所以呼吸道是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途径;②皮肤:毒物经皮吸收要通过表皮屏障到真皮再进入血管,也可通过毛囊与皮脂腺或汗腺直接吸收,速度更快,但它们的总面积仅占表皮面积的O.1%~1.O%,所以经皮屏障吸收是主要的。毒物能否经表皮屏障吸收要同时具有高度脂溶性和水溶性并分子量小于300;③胃肠道:经胃肠道吸收的毒物,随血流先抵达肝脏,再进入大循环,比其他途径进入的毒性作用要稍慢和小;④其他途径:有时具有实际意义,如1滴四乙基焦磷酸酯滴入眼中能致大鼠死亡,也很易使人死亡。有些化学物质则可直接作用于皮肤黏膜,致使皮肤黏膜的损伤,如灼伤、溃疡及皮炎等。
      
      毒物的排出
      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体外,其中最主要的是肾脏。
      肾脏:肾脏是排出毒物的极有效的器官,毒物可能随尿排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浓度密切相关,因此常测定尿中毒物(或代谢产物)以间接衡量毒物的吸收或体内的负荷。
      肝胆:肝脏对排除由胃肠道吸收入血液的毒物极为有利,铅、锰、镉、砷等均主要从肝脏排至胆汁而随粪便排泄。由于食物内各种金属元素含量相差太大及胃肠道吸收不完全等,故测定粪便中毒物浓度,能否表示职业接触量尚待进一步研究。
      肺:经呼吸道吸收的气体及挥发性毒物都能通过肺由呼出气排出。
      其他途径:毒物可经乳腺由乳汁排出,虽不属主要,但具有重要意义,因毒物可经乳汁传给乳儿。毒物也可经唾液腺、汗腺排出;头发、指甲并不是排泄器官,但有些毒物,如砷、汞、铅、锰等可富集于此,因此也是排出途径。因此可在血液、尿液、毛发及乳汁等中检测到各种物质的原物及代谢产物。
      
      毒物的代谢与分布
      进入体内的毒物,必然与体液或细胞内部的物质发生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这种反应有时使毒物本身结构发生改变,将其称为毒物的代谢转化或生物转化。通过代谢转化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强(致毒作用)。代谢转化的另一个结果是使部分毒物不以原状排出,排出的是其代谢产物。毒物代谢转化研究得较多的是有机化合物,它们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反应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结合(或合成)。
      毒物在全身分布的情况决定于它通过细胞膜的能力及与体内各组织的亲合力。在接触毒物时,如果出现吸收速度超过解毒及排泄速度,就会出现毒物在体内逐渐增多的现象,即蓄积作用,此时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浓度逐步提高至毒性作用水平,即可发生中毒。
      
      毒物作用方式
      
      局部的刺激、腐蚀作用
      强酸、强碱、芥子气等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
      
      阻止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由许多原因造成,如某些惰性气体及其某些毒性极低或无毒的气体(如甲烷),在空气中可使氧分压降低引起窒息;刺激性气体引起肺水肿,阻止气体交换:CO与血红蛋白(Hb)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阻止Hb的带氧能力。
      
      抑制酶系统的活力
      毒物在酶系统的各个环节起破坏作用。如氰化物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
      
      改变机体免疫功能
      即毒物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的损害造成正常功能障碍,提高其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这是毒物的一种非特异性作用。
      
      其他作用
      有些毒物可能吸附、溶解或结合于细胞膜而使其通透性有所改变,于是影响细胞的营养与代谢。
      另外毒物还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进入途径
      有些毒物经消化道毒性很小,但经呼吸道吸入毒性就强。如汞,金属汞经消化道进入时,几乎无毒性,但金属汞蒸气经呼吸道吸入则毒性就强。有的则皮肤吸收的毒性强,如苯胺、有机磷等。
      
      剂量或浓度
      侵入机体的毒物剂量越大,危害越强。
      
      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它在体内可能参与和干扰的生化过程,参与程度和速度决定致毒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如碳氢化合物的同系列中,随碳原子的增加其毒性增大,丁醇、戊醇的毒性大于乙醇、丙醇;同分异构体中,直链的毒性比支链大;成环的比不成环的毒性大等。
      
      理化特性
      毒物的理化特性,对其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人体的机会及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均有重要影响。与毒性作用关系密切的有分子量、比重、溶点、沸点、蒸气压、溶解性、分配系数等。
      
      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中,往往同时存在数种以上的毒物,绝大部分表现为相加作用和相乘作用。刺激性气体是相加作用,CO、H2S同时存在可出现相乘作用。相加与相乘作用,统称为协同作用。极少表现是拮抗作用(小于相加的总和)。
      
      环境及劳动强度
      环境中温度高,可增大毒物的挥发、促使人体吸收等;劳动强度大能促使呼吸和血循环加快,毒物吸收亦加快。
      
      个体因素
      与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包括有无遗传性疾病)、营养状况、个人卫生、嗜好等有关。

    相关热词搜索: 中毒 应急处理 物品 化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