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_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

    时间:2019-02-07 04:34: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美国《圣何塞水星报》数据库编辑詹妮弗•莱弗卢尔说,新闻界最缺乏的就是掌握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技巧的人。确实,一方面,计算机自身强大的功能,能帮助新闻工作者进行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渗透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并由此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技巧这一较新的新闻操作手法。
      一般而言,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技巧可分为4个方面,即计算机辅助报道(Com puter-As sistedReport in g)、计算机辅助调查(Computer-As sistedRese arch)、计算机辅助参考(Computer-AssistedReference)、计算机辅助聚谈(Computer-As sistedRendevou s),这4个方面常缩写为CARs。①美国新闻业界和教育界已经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报道技巧的重要性,并成为新闻课堂必须讲授的内容之一。令人遗憾的是,据笔者了解,目前在我国的新闻教育和研究中,对计算机辅助报道技巧的教育和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报道等更为细化的领域,关注得更少。笔者作为经常进行调查性报道的新闻采编人员,在此方面想结合实际操作中的一些体会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界和业界对此领域的关注。
      
      一、利用互联网进行调查性报道的现实根据
      
      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报道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基于两方面的现实基础:一是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人类的网络化生活也越来越深入、广泛,一些个性化网络工具如博客、BBS等,扩大了网民个体作为信息发布源的空间和权利,使“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利用网络发布的信息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新闻报道领域可以信赖的重要信源。
      据2007年7月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大陆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而且上网的时长也由2001年平均每周8.5小时上升到目前的18.6小时,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许多互联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平均上网时长。
      网民数量及上网时长的增长,说明了中国的网络化生活程度正在进一步深入。一方面,网民们利用BBS、博客和参与新闻评论等方式,成为信息公开最庞大和最富群众性的参与者;另一方面,他们在涉足网络过程中留下的诸多个人信息,也为新闻工作者迅速地寻找到采访对象提供了诸多便利。事实上,这些个人信息不仅见诸机构主页、博客、网上论坛,也可见诸租房广告、邀请旅游伴侣的网上帖子,甚至面试、录取的通知名录中,等等。
      另一方面,政府机构信息日趋公开与丰富也越来越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信息越来越公开。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全国80%县级以上政府和政府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②2007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将于明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样一来,很多重要信息就可以从这些权威机构网站找到。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民意,这些网站大都设有在线留言、领导信箱等功能,就笔者的经验来看,这些功能并非摆设,而是充满机遇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报道采访
      
      1.寻找报道线索
      对网上简单的、有价值的、背景深厚的信息进行重点挖掘,可开发成调查性报道线索。如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线索,中国青年报有许多特别报道,编辑室是从网上率先知道的,然后派记者迅速赶往现场采访,并寻求深度的突破。比如矿难,我们经常会对官商勾结、瞒报、超能力开采等进行深入调查,从而形成比较好的调查性报道。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能找到有价值的网站。作为调查性报道记者,平时要熟悉安全生产监督、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民航、气象、地震、环保、公安、检察、法院、统计等部门和单位的网站,也要熟悉地方主要网站。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编辑室,就经常关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网站上的事故快报专栏等需要重点“盯防”的栏目。
      一些网站、论坛、博客和调查性报道记者的即时通讯工具群(如QQ群),也是调查性报道线索的重要来源。还有一些网站专事舆论监督、学术打假等,上面的线索同样价值非凡。如新语丝网站上有许多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中国青年报关于此类调查性报道的许多线索就来源于此。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历史系教师包伟民拒招研究生的公开信是最先发布在国学论坛上,笔者发现这一线索后,做成了调查性报道《导师招生要交“助研经费”引起争议》(《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23日)。
      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许多举报人为举报问题,也会经常到论坛上发公开信或举报信,这同样也是调查性报道的信息重要来源地,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天涯论坛等,就经常可以发现类似的线索来源。不久前发生的重庆钉子户事件,那张著名的孤岛图片最初也是见诸网络,并在各大网络论坛迅速传播。3月8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将其刊发在专门报道网络新闻的“网眼”版上,随后,众多媒体记者云集重庆,进行深入调查,最终形成了新闻热点事件。事实上,哪个媒体最先发现这样的线索,哪个媒体就可能抢得了报道先机。
      由于自主化程度比较高,博客也成了一些体制内人士说真话的舞台。如湖北黄石公安局“另类警察”吴幼明,先后在博客上披露交警有罚款任务的内幕,及自己遭辞退的消息,成为我们撰写调查性报道《黄石一警察被辞退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5日)的线索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会建立网络论坛和网络即时通讯交流工具群,经常在网上交流调查性报道线索,这些也是获取线索的重要来源。
      而在一些调查性报道或中央正在查处的某类不正之风新闻发布后,其网络新闻的跟帖中也是线索来源的重要区域。前不久,中央几个部门表示将严查房地产背后的权钱交易,这条新闻上网后,就有不少举报当地房价高企、怀疑有问题的线索跟在文章后的评论之中。河南某县豪华办公楼的新闻后面,也有众多网友对类似问题进行举报。
      与此同时,由于网上信息庞杂,也很可能出现假的或片面的新闻。对心存疑惑的网上信息追索信息来源,也可以成为调查性报道线索的重要来源。去年,国内有新闻机构发布英国《泰晤士报》(Th eTimes)大学排行榜将北大排为亚洲第一的消息时,笔者就想找到原始文件详细研究。可结果让人惊讶,《泰晤士报》的网站上并未看到任何有关大学排行榜的信息。按常理推断,作为重大独家内容,该报应该隆重发布,不可能藏之深山。诧异之下,笔者进行搜索,结果找到一个名为《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HigherEduc at ion Supplemen t)的网站,发现正是该网站发布了大学排行榜,仔细阅读了该网站的介绍才发现,原来该排行榜与《泰晤士报》并无关系,却被国内媒体误认为是英国百年大报《泰晤士报》排出来的,其社会公信力因此也判若云泥。《北京青年报》的一些调查性报道题材也来自对网上信息的怀疑,如对陕西舞女当法官的调查性报道,起初就是对网上相关报道的怀疑;媒体关于吴英非法集资、一夜暴富的调查性报道也是从对网上信息的怀疑开始的。
      2.寻找采访对象
      调查性报道找到采访对象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重要采访对象的缺失,对于调查性报道而言却是致命的。应该说,在网络时代,找人远较过去便捷,再不着边际的人,让他过回搜索引擎,也可能因此而变得有些眉目。比如,即使是偏远山区的一个农民,他的名字也很有可能进入网络空间,出现在“退耕还林”补贴农户之列,或者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而这些正是当地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即使不能直接找到本人,他们村委、村小学、村企业等也可能出现在网络上,由于这些机构置身于熟人社区,是寻找采访对象很便利的渠道。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从调查对象的博客或单位的网站上查找联系方式。有的调查对象建有博客,博客上大多留有电子邮箱或其他联系方式。《中国青年报》2007年4月2日刊登的《国家体彩中心原掌门人涉嫌滥用职权落马》(以下简称“体彩稿”)一文就是先从采访对象在新浪博客上留的电子邮箱取得突破的。笔者在湖南衡阳采访高考加分内幕时,还在一所中学的网站上找到了所有教师的联系方式,包括他们的手机号码和住宅电话,当时真是大喜过望。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有一些利用网络寻找采访对象的手段则需要技巧。2006年11月,曾被广为报道的内地女博士生贿赂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戴道晖以求考试通过的新闻曝光后,笔者先是与港大联系,结果相关部门对有价值的信息都不肯透露,戴道晖(搜索一下,他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都能在网上找到,来源于他母校浙江大学的一个同学录)也不肯多说,内地和香港媒体的报道也大多语焉不详,只报道了这个研究生名叫陈静,来自武汉。即便武汉媒体报道此事件时,也没能找到当事人母校。但笔者考虑,既然陈静国内硕士毕业,按照国内许多大学的要求,她可能需要发表论文才能参加毕业答辩,也许通过这个途径可以找到线索。于是,笔者进入“中国期刊网”搜索比对,认真排查,确定陈静是武汉某高校数学系毕业的研究生,结果找人核实,确实如此。
      《广州体院院长身陷“学生门”事件》也是另一例通过网络寻找采访对象的成功案例。该线索来源于一封投递给中国青年报的匿名电子邮件,作者在信中粗粗说明有两篇体育类论文大部分雷同,却未提供论文原件和其他任何信息。笔者同样根据中国期刊网搜索两文作者作品,通过论文“通讯作者”这一特征确定身份,然后再寻找联系方式。几个教授的电话号码很快就找到了,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越知名越容易被找到,但其中的一个涉嫌抄袭者因为不知名不好找,只能确定他在广州体院工作,为防止打草惊蛇,笔者注册了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号码,在网络上找到广州体院学生论坛(百度吧),找到一个群号码,以体院学生名义加入,发言询问群内有谁知道此人联系方式,没想到,还真有人知道他的联系方式,并且很热心地告诉了笔者。就这样,在采访前,所有采访对象都未被惊动,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3.采访权威信息源
      利用电子邮件、MSN、视频聊天等进行常规采访,是许多新闻从业者使用过的手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要探讨的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调查性采访。
      笔者在采写《汉芯事件无人负法律责任》一文时,对关键信源―――国家某部委的采访就较好地利用了网络。在采访中,笔者尝试过很多种方式,如给该部委新闻办打电话、发传真,给相关人士发电子邮件等,都未得到任何回应。后来,笔者注意到该部委的网站上有“在线提问”的功能,因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提出了尖锐问题。在常规采访中,这类问题对方往往会避而不答,但未曾想到,第二天一大早,笔者就接到了指明答复人的电话,他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丝毫没有任何避讳,我们因此获得了关键信息。此后,笔者多次尝试这种方法,屡试不爽。
      
      三、如何利用网络编辑调查性报道稿件
      
      1.用网络上的权威文件、信息订正原稿中的错误
      记者由于采访不扎实等许多原因,写的稿件中常有一些文字、常识或事实错误。编辑稿件时,遇到可疑的地方,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或核实。笔者在编辑“体彩稿”时,就利用网络搜索,对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换届的时间、北京中体彩印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生产基地的开工时间、审计报告的内容等关键事实进行了查询,订正了文中的错误细节。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信息也有很多错误,一定要找权威网站进行核实。
      2.利用网上资料进行编辑,作为调查性报道的新闻背景
      为方便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给调查性报道配发新闻背景资料是一种经常用的编辑手段,这些背景资料往往是根据权威网站上的信息编辑的。笔者在编辑“体彩稿”时,就从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上摘录了有关彩票发行的宏观数字资料,编成“数字”栏目,如1987年至2006年,我国累计发行彩票3671亿元等。
      3.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佐证新闻事实
      记者在采访“体彩稿”时,由于此案尚未开庭,采访难度很大。尽管作了种种艰辛的努力,仍没获取到核心的案情。记者获得的事实只有:
      (1)张伟华和他的一名同事被“双规”的经过;(2)检察机关在天津某印刷企业的调查情况;(3)案情的最新进展:涉嫌滥用职权一案侦查终结,将向法院提起公诉;(4)合作商人讲述的一些体彩内幕。
      编辑经网上查询,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包括:一是一个事业单位公告栏出来了:从这个公告栏上可以看出,国家体彩中心更换法定代表人,从张伟华换为王卫东的时间是2006年9月4日,从而佐证在这之前张伟华被检察机关批捕应该没错。
      二是从审计署网站上找到相关的审计报告原文:《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该审计报告点名批评了张伟华,指证他弄虚作假,导致国有资产流失2300多万。
      三是从审计署网站上找到审计公告《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公告)》,披露了体彩中心下属两公司获利惊人的内幕,居然高达5.58亿元,并表明已移交监察部进一步调查处理。
      4.利用官方网站上的有关信息补充进稿件中,予以客观平衡报道
      由于采访对象不接受采访或采访难度大等原因,重要的当事人一方没有出来说话。怎么办?在网络上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编辑,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笔者在编辑“体彩稿”时,从国家体育总局、体彩中心官方网站上找到年初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国家体育总局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全国体彩工作会议上领导讲话材料认真分析,选取有关信息,补充内容,编辑相关稿件:如有关负责人强调要对体彩中心等高危部门的防范和监督,彩票的发行费用下降,从部门彩票到国家彩票等,这样使稿件达到客观平衡。
      
      四、电脑在调查性报道过程中只是起辅助性的作用
      
      在今天,仅仅靠脚板来做新闻,工作效率、视野和深度就会受到限制。事实上,在国外新闻业界,利用电脑进行调查,揭露隐藏的事实,已成为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的重要技能。但值得注意的是,电脑在调查性报道过程中只是起辅助性的作用,无法代替记者进行调查和完成报道。
      调查性报道属于事件新闻,与观点新闻最大的区别在于有现场。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耳闻目睹新闻现场和获取真实证据的机会,影响调查性报道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记者只有深入现场,小心求证,反复核实验证,逼近事实真相,才能采写出具有原创性的、公共意义的、还原事实真相的调查性报道。可以说,调查性报道的特点要求记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挖掘问题的核心和症结,不能一味依赖网络。中国青年报社总编辑陈小川曾经强调,年轻同志到报社第一课,就得去跑,就得到现场去,跟人接触,而不是靠网络写稿。新闻要有细节和故事,而细节和故事就靠自己两条腿,这是平面媒体记者的正宗。
      因此,这样一种倾向尤其值得警惕。一些记者抛弃常规的采编手段,依靠网络生存,在网络上扒材料,偏听偏信,不找权威新闻源核实,甚至导致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如南方某报2007年4月24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38岁法官黎朝阳暴死看守所的调查性报道,仅根据网上论坛上的帖子(包括网友的质疑)、博客上的图文,以及对受害者单方面的采访(仅电话采访了黎朝阳的妹妹、发帖人黎秀清,而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黎对事发经过并不清楚,而更为知情的黎朝阳的妻子不愿接受采访),就进行了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
      该报道还引用北京律师刘晓原在多个网站撰文的分析:从“死者全身伤痕”来看,检察院逃不脱刑讯逼供干系。这篇报道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一些网站转载时,编辑就直接将该报道的标题改为《广西法官看守所暴亡,疑遭刑讯逼供》(原报道标题为《广西法官离奇暴亡看守所,死者家属写博披露》)。但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4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主任石绍森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通报了该案的调查结果。调查认为:“黎朝阳系猝死,死亡原因较符合青壮年猝死综合征。”这篇报道之所以整体上失真,就是过多依赖于网上信息,没有去现场或找不到权威新闻源进行验证,就匆忙发了报道。可以说,新闻是用脚板写出来的,这一朴素真理今天并没有过时。
      (作者分别为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编辑室主任、记者)
      注释:
      ①朱家麟:《关注计算机辅助新闻学》,《中国记者》2002年第6期
      ②《中国将全面清理行政法规,维护法制统一政令畅通》,中国政府网2007年3月22日

    相关热词搜索: 进行调查 利用互联网 报道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