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不忘初心 > 正文

    (导言、马克思)科学.主义理论

    时间:2021-03-20 20:02: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导言、马克思)科学.主义理论 导言 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对中国的研究生说来,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的实践经验,不仅具有一般的重要性,而且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因为他们即将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 《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包括科学.主义的理论和科学.主义的实践两个方面。

    科学.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考察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从而揭示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并解放全人类的普遍规律。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表明这一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是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运动,是建设.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运动,是解放全人类的运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进步的运动,是以往的运动所不可能比拟的。科学.主义要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这种特殊性质,以便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运动鲜明地划清界限。科学.主义还要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阶段划分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性质,以防止犯“右”的或“左”的错误。

    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总的来说,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而消灭阶级是长期的、艰巨的事业,需要多方面的具体条件。一是无产阶级要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联合其他劳动者,联合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逐步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发展.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主义民主、.主义法制;
    三是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思想觉悟的巨大进步,以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使人类.进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般目的,是实际共产主义。因此,科学.主义要研究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研究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等。

    科学.主义的实践,是无产阶级在科学.主义理论指导下,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为全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一个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和创建.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进程。研究科学.主义的实践,就要研究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

    科学.主义的理论和科学.主义的实践,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科学.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它来源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接受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的检验,并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主义的实践,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它需要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促进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发展。因此,只有把科学.主义的理论和科学.主义的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发展规律,推动.主义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就必须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 二、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三次飞跃 .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和继起者,从孕育、形成到它在全世界普遍建立并取得最终胜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其间要经历一系列历史性飞跃。

    科学.主义源远流长。如果从.主义包含的最一般的内涵,即追求一种理想.制度来看,科学.主义与上古、中古人类那些旨在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压迫、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变革言论和反抗斗争有着种种联系,但科学.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产物,则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空想.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有着更直接的内在联系。空想.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其理论是不成熟的,但它成了科学.主义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了成熟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并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主义从空想变为了科学。这是科学.主义曲折征途上的第一次历史飞跃,又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孕育、起步,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主义理论既已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就必然合乎逻辑、合乎历史地要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主义理论转变为以工人运动为主体的浩浩荡荡的革命群众运动,这是科学.主义曲折征途上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这种结合和转化的过程,实现这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过程,是向工人运动灌输.主义使它由自发的运动提高为自觉的运动的过程,是向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和动员组织的过程,是深入开展反对资产阶级、反对机会主义、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至今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方式扩展着和深化着。.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晶就是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政党组织。

    无产阶级先锋队政党组织产生以来,一个半世纪的不屈不挠的战斗历程和丰富多彩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业绩反复表明,它们的确无愧于孕育自己的伟大的时代、伟大的阶级和伟大的学说。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胜利进展和深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并以这个新型的政权为主要手段去创建新的.制度。这表明,.主义曲折征途从科学理论转化为革命群众实践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必然导向从革命的群众运动发展为建立崭新的.制度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现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正处在这一次飞跃的进程之中。这一次飞跃是一个更为艰辛、复杂、曲折、漫长的过程;
    是.主义革命、.主义从一国胜利、一国实践到多国胜利、多国实践,是实践中的.主义的蓬勃进展、局部逆转、更蓬勃进展的多次反复,经过漫长的迂回曲折扩展到全球的过程;
    是有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挫折与胜利交织并最终走向全面和彻底胜利的过程。这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震动之强、烈度之大、难度之高都是空前的。

    .主义曲折征途上每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都使.主义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各国国情,都使.主义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并壮大了实际力量,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从而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尽管第二次飞跃和第三次飞跃取得的成果由于极为复杂的历史原因没有得到巩固和发展。在一些地区和一些国度,工人运动、.主义革命和.主义建设的胜利,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得而复失的现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自豪地说,.主义以其磅横于世界的巨大威力和不可磨灭的巨大成就,已经吸引了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使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民 2 族和人民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看到了在地球上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人人自由发展、全民共同致富的美好前景。科学.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揭示了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创建.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正确道路。历史的发展证明,科学.主义是正确的,科学.主义理论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解放运动的行动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科学.主义实践,是当今时代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和建设.主义新世界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因此,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每一个愿意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立志投身于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人们所必不可少的课程。

    三、科学.主义面临新的挑战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总趋势。但是,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曲折的。目前.主义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度过了大动荡的年代,进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发展时期,率先掀起新的技术革命,使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有较大的增长,.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依仗其经济、技术优势,推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把西方的价值观念、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向全球扩张;
    对.主义国家,它们以武力为后盾加强了和平演变的攻势,而.主义国家,由于原有体制弊端的日益暴露,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缓慢,.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国家甚至发生了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新的一轮否定科学.主义的喧声又甚嚣尘上。在我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新进展,但目前正面临着深化改革和反和平演变的严峻考验。

    在.主义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和新挑战、面对着极为错综复杂形势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能不能更好地坚持科学.主义的理论指导,能不能更出色地坚持.主义的道路和方向,既取决于我们能否根据科学.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完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理论,针对国内外的新实际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又需要大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科学.主义理论素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义是走向未来的事业。未来属于青年。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历史重任,要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就必须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是我们国家培养的高层次的.主义建设人才,他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当中肩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一个缺乏科学.主义理论素养,不能正确认识.主义实践的研究生,是不能发挥作为中国特色.主义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应有作用的,不能成为合格的研究生。因此,对研究生来说,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不仅具有一般的重要性,而且具有特殊的紧迫性。所以,国家把《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规定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要求研究生认真地把这门课学好。

    四、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当代.主义所面临的形势和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对研究生来说,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民观和正确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政党和我们.主义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无产阶 3 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青年一代是未来.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为.主义效力的人生观,走上.之后,要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大众、为.主义奋斗到底。科学.主义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依据人类.发展客观规律指明.发展方向的科学理论;
    科学.主义实践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实践。认真学习科学.主义理论,深入了解科学.主义实践,就能为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了什么?只为个人的荣华富贵、幸福逸乐是渺小的,只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才是伟大的。在当今时代,个人的命运与集体、祖国和全世界的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集体繁荣、祖国富强、世界进步,个人的境遇才会好转。只有越接近理想.、集体繁荣、祖国富强和世界进步,个人的幸福才越有保证,所以为探索和实现理想.而献身,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

    第二,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坚定.主义必胜的信念。为.主义奋斗到底,要有坚定的.主义必胜的信念。但是,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苏联、东欧的演变,有些人对.主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提出“.主义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是谈不上为.主义奋斗到底的。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因为.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根据,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在这条规律的作用下,1917年俄国十月.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新时代。在20世纪,.主义从一国向多国发展,表明了.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出现的新现象,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进一步深化,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弊病无法根治,所以,资本主义终究逃脱不了必亡的命运。苏联和东欧的演变只是.主义发展中的一次曲折。历史的经验证明,作为新生事物的.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每一次曲折之后都有新的发展。苏联、东欧演变不可能阻止.主义的前进,而且正在准备着新的更大的发展,.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在全世界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坚定.主义必胜的信念,作长期不懈的斗争,不断地把.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第三,学习、研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深化对.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要为.主义奋斗,就必须深化对.主义的认识。在以往对.主义的传统认识中,存在有教条主义的倾向,思想僵化,行动上往往犯超越阶段的错误,使.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和斗争中处于不利的形势。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主义的本质只有一个,就是邓小平指出的:“.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不但各国走向.主义的道路有别,而且.主义的模式必然是多样的。各国.主义事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于科学.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理论,把 对.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主义现代化国家 4 而奋斗。正是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导下,我国的.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沿着党的基本路线奋勇前进。

    第一章.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主义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或思想理论体系,起源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它首先以空想的形态出现,经过300多年的思想演进,终于发展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是.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节空想.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主义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或思想理论体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1516年英国大法官托马斯·莫尔所著《乌托邦》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空想.主义思想的诞生。从空想.主义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科学.主义的诞生这300多年间,空想.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主义 16~17世纪,西欧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原始积累的典型形式就是圈地运动。当时,国际羊毛市场价格大涨,英国的封建庄园主看到养羊比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更加有利可图,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开始驱赶庄园里的佃农,烧毁他们的房屋,并用一条栅栏把成千上万亩土地圈上。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它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典型形式。“圈地运动”,使大批佃农丧失土地,丢掉家业,被迫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到处流浪,前程茫茫。他们为了谋生,只好沿街乞讨或者挺而走险,沦为盗贼,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囚车和绞刑架。圈地运动加速了.的两极分化,使贫富对立愈益严重,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这一切却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而资本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因为货币和商品, 5 正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样,开始时并不是资本,它们需要转化为资本。但是,这种转化 本身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即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
    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自由劳动者有双重意义,他们本身既不像奴隶、农奴等等那样,直接属于生产资料之列,也不像自耕农等等那样,有生产资料属于他们,相反的,他们脱离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去了生产资料。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英国圈地运动给广大.下层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农民大批地变成乞丐、盗贼、流浪者,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为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英国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孕育着它自身的阶级矛盾,无产者和资产者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英国尤为突出。英国也就成为空想.主义的发源地。因为“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多少发展了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并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空想.主义思想家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1535年)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年)。1516年,莫尔所著《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主义的诞生。莫尔和另一位德国早期无产阶级运动的先驱者闵采尔一起被誉为通向.主义入口处站着的两个伟人。17世纪空想.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英国的温斯坦莱。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与莫尔的《乌托邦》一起是这一时期空想.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在.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早期,空想.主义思想在形式上普遍采用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政治主张。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空想.主义思想还处于开创和初步形成阶段,所以,大多采用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但就其内容来讲,几乎涉及到后来的空想.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些基本问题,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一)对现存.制度展开最初的批判,揭示私有制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莫尔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的原始积累时期,莫尔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见证人,在资本主义初露端倪的时候,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资本原始积累所产生的.问题及其给.下层民众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莫尔对早期无产者的疾苦予以深深同情,这样,使他能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狭隘眼界,成为一种新的思潮,即.主义思潮的奠基人。莫尔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见证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给早期无产者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他把英国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为了养羊赚钱而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称之为“羊吃人”的惨剧。他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莫尔关于“羊吃人”的形象比喻,既深刻地揭示了英国农民丧失土地的原因,又阐述了圈地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一面是贫困不堪”,“另一面又是奢侈无度”。它加速了.的两极分化,使贫富的对立愈益严重。而造成现存.这种贫富对立和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呢?莫尔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私有制的存在。“如果人人对自己能取得的一切财物力图绝对占有,那就不管产品多么充斥,还是少数人分享,其余的人贫困。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因此,必须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才能公平地分配,人类才可能获得幸福。莫尔关于废除私有制的政治主张,突破了一切剥削阶级奉为圭桌的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并奠定了.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6 康帕内拉的.主义思想深受莫尔《乌托邦》的影响。他继承了莫尔空想.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意大利和欧洲的现存.制度进行了猛烈而深刻的批判。他继承并发展了莫尔对私有制的批判,揭示出利己主义与私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指出,“人的利己主义恶习,源于私有制。我们的所有制之所以能形成和保持下来,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住房,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自私自利就是由此产生的”。私有制是产生利己主义的物质基础,利己主义则是私有制必然产物。利己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并带来三大恶习:诡辩、伪善和残暴行为。要消灭人类的利己主义恶习,必须消灭私有制。

    莫尔和康帕内拉还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现存.的政治上层建筑,分析了封建国家和法律的性质。莫尔指出,富人既利用法令以盘剥穷人,又制定法令,使其冒充正义。“等到富人假借公众名义……把他们的花招规定为必须遵守的东西,这样的花招就成为法律了。”在这里莫尔深刻地揭示了国家和法律的阶级本质。

    (二)对理想.制度的空想描写 莫尔首次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继莫尔之后,康帕内拉对理想.的描写除了继承了莫尔的基本思想外,还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

    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乌托邦和太阳城都是一个彻底消灭了私有制,人人劳动,实行按需分配,大家都热心公益事业的.。在这里,一切财产(从土地、手工作坊、生产工具到个人的生活消费品)都“归全民所有“。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居民在统一的领导和组织下,纷纷带着工具去完成必要的农业生产的任务。乌托邦和太阳城人的消费,也基本上由.组织进行,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在一切人之间平均分配劳动“。乌托邦还使用奴隶劳动,由他们承担整个.的脏活和累活,而太阳城则废除了奴隶制,规定人都得劳动,因为“使用仆人的结果使人养成腐化的习惯“。康帕内拉还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光荣成为一种良好的.风尚。“每个人无论分配他做什么工作,都能把它看作是最光荣的任务去完成。“①实行按“需“分配制度。乌托邦和太阳城的每户或者个人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就近送到市场依类归仓入库,同时,又从这里取回“自己以及全家所需用的一切“。乌托邦实行这种制度的根据是,产品的极大丰富和人们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而太阳城则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监督。

    2.专制与民主共存的政治制度 在乌托邦,最高领导人是终身制,一切公职人员一律由选举产生,不享有任何特权,是乌托邦人利益的代表者,但最高领导人系终身任职。在太阳城,最高领导人是一位大司祭,称为“太阳“,他具有最渊博的学识和最崇高的品质,一切重大问题和争端一律由他拍板定案,“太阳“系终身制,乌托邦和太阳城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统治着全国的精神生活,最高领导人既是世俗首脑,又是宗教领袖。

    3.以培育“新人“为基础的.制度 乌托邦和太阳城都注重对新.“新人“的培养。首先,乌托邦和太阳城都注重教育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强调对青少年的教育,主张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主张成年男人应该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以提高全民的素质和消灭脑体之间的差别。其次,在婚姻制度上,乌托邦规定成年男女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而太阳城则实行共妻制。康帕内拉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与家庭相联系的,因此,要消灭私有制,就必须消灭家庭。太阳城还非常注重人口的优生优育,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建立在生育最优秀子女这一基础之上。因此,太阳城对两性的结合实行监督和指导。第三,以 7 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乌托邦人和太阳城人都摆脱了利己主义的恶习,大家都关心公众的利益,提倡勇敢、纯洁、慷慨、公正、热心、诚实、慈善、朝气和节制。在公有制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平等互助的关系。

    总之,早期空想.主义思想对现实.的批判是深刻的。莫尔在《乌托邦》中用“羊吃人”的形象比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抨击现实.的不平等不合理,并揭示出私有制是一切祸害的根源,表现出早期空想.主义思想家思想的深度。但他们对理想.的描绘则是直观和粗俗的,都采用文学游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想。莫尔首次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在那里,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实行消费品按“需”分配的原则。这开创了.主义思想的先河,并奠定了.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对后来的.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无论是莫尔还是康帕内拉,他们都没有能摆脱他们所处时代给他们带来的局限,使他们的空想.主义思想存在着封建糟粕和消极落后因素,如略带君主专制色彩的民主政治制度,最高领导人都实行终身制,权力很大;
    宗教色彩很浓,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从否定私有制出发得出否定家庭,实行共妻制的主张,从注重人口的优生出发,监督两性的结合等等。

    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由手工作坊阶段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整个西欧进入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发动了一场反教会、反封建的革命,即18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做一切现存事物的惟一的裁判者,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反封建口号。他们提出要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实现永恒的正义。在每次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有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运动相伴随。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反映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主张的空想.主义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形式上看,.主义思想已突破了乌托邦式的梦幻般的文学描绘形式,开始从理论上论证.主义的原则,并用法典形式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旨在把理想.制度法律化。从内容上看,“平等”已成为18世纪空想.主义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18世纪的空想.主义思想家本身都是启蒙学者,他们接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平等”口号,并把它加以彻底发展,成为.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和.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他们那里,“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力方面,它也扩大到个人的.地位方面了;
    必须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本身”。.主义思想已由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发展为18世纪的“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18世纪著名的空想.主义思想家都出现在法国,其代表人物是摩莱里(1720~1780年)和马布利(1709~1785年)。摩莱里出身于平民家庭,是代表城乡无产阶级者利益的启蒙思想家,在.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1755年,摩莱里出版了其代表作《自然法典》,第一次用法典形式,阐述他的.主义思想,并对一系列.主义原则进行了初步论证,从而使.主义第一次以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在西欧思想史上出现。马布利出身于贵族家庭,先是从事神职工作,后在政府担任要职,退出政界后,埋头著述活动,其代表作是1758年写成的《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776年出版的《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

    (一)从理性出发阐明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18世纪空想.主义者摩莱里、马布利在理论形式上同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一样,把理 8 性论作为自己全部学说的出发点。那么,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是欧洲哲学的一个概念,理性原指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思维能力。在十八世纪启蒙学者那里,理性指“思维着的悟性”,“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18世纪空想.主义者试图用理性论来论证自己的空想.主义学说,在他们那里,理性泛指自然状态、自然规律以及人的自然本性。因此,理性是永恒的,是外在于人类.实践和.意识的。他们从理性出发,认为平等乃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公有制是自然规律。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在那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那时候,“世界好似一张饭桌,桌上的饭菜足够所有人的需要,谁饿了都可以享用,谁也不是世界的绝对主人,谁也没有权利提出这种要求”。马布利也说,在这种状态下,大地的一切财物都是属于所有人的,自然界没有创造国王和庶民,没有创造大人物和小人物,没有创造主人和奴隶,没有创造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自然安排的,它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要求,又符合自然状态和自然规律,是人类生活的“黄金时代”。后来,因为私有制的产生,破坏了这种自然状态,使人们产生贪欲,出现了经济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平等和道德上的败坏等等罪恶现象。现存.的种种弊端都是私有制的产物,私有制是现存.罪恶和纷争的“万恶之源”。现存.的弊端,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的分配不均和贫富的严重对立,在政治上表现为富人利用国家这个工具对穷人的压迫,在道德上表现为人们的精神状态低下,对公益事业毫不关心,贪婪和私己成为普遍的瘟疫。现存.的种种弊端,是我们的大部分.建立了违犯自然的良好制度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违犯了“人的自然本性”,不符合“自然状态”,背离了“自然规律”。在经历了私有制.的种种痛苦和罪恶之后,人类仍然会回到合乎理性的公有制.。

    (二)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的纲领和原则 18世纪空想.主义思想家从理性出发,认为不仅宗教、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违背了人类理性,而且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一种理性的制度,只有公有制才是惟一符合理性的制度。在此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理想.方案。

    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为人类拟定了一部改革现存.制度的方案,它由基本法和各项单行法所组成,据此描绘了一个理想.蓝图。摩莱里制定的基本法有三条:第一,财产公有,但直接用于消费和生活的物品除外。在这里,他明确地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区别开来。第二,人人有工作,人人靠.供养。在这里,摩莱里规定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劳动权和生存权。第三,每个公民都要根据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年龄促进公益的增长。在这里,他明确指出了作为生产资料主人公民的义务,其中包含了“各尽所能”的思想萌芽。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十项单行法,在.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基本法。

    马布利则主张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逐步实现理想.,即在承认私有制的前提下,通过立法,逐步限制由私有制带来的种种恶习,以便为过渡到理想.作准备。他的.改革纲领主要有:土地法,取缔豪华法,禁止经商法,改革税制法,限制财产出卖和转让法,取消公务员特殊报酬法等等。

    总之,18世纪的空想.主义思想,在.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使.主义思想由一种文学游记形态发展为一种理论形态,并第一次以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欧洲思想史上;
    在内容上,确立了“平等”在.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使其“平等观”超越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狭隘眼界,由政治平等发展到经济和.平等。

    9 但是18世纪的空想.主义仍然有其时代局限性。首先,摩莱里、马布利的.主义带有普遍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由于法国仍处于手工业生产水平,使摩莱里、马布利的.主义思想必然带有小生产者的痕迹,摩莱里强调平等的重要标志就是人fIJ在吃饭、穿衣、居住等方面绝对平均和机会均等,把平等理解为平均,在消费领域要求绝对分配。马布利不仅提倡平均主义而且提倡禁欲主义。他说:“需求越少,幸福越多”,鼓吹“苦修苦炼,禁绝一切生活享受”。平均主义与禁欲主义都是小生产者思想的反映。在生产力不甚发达的情况下,要求平均分配消费品,就必然导致禁欲主义。

    其次,在摩莱里设想的理想.中,只有终身任职的家长才是惟一能够担任各级重要职务的公民,只有家长才有政治权利,可以轮流出任族长、市长、省长和国家元首。国家元首和族长实行终身制。可见,摩莱里主张的,是一种以“家长制”为基础的“终身任职制”和“轮流执政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他否定政权组织形式的作用,认为在公有制.可以实行君主政体,这表明他的政治观尚未摆脱封建君主政治形式的束缚,其未来.的政治形式使其.主义思想大为逊色。

    三、19世纪初的批判的空想.主义 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英、美、法等国先后确立。但是新的资本主义制度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
    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了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制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富有和贫穷的对立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尖锐了,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迅速发展,使劳动群众的贫穷和困苦成了.的生存条件。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得到发展,英国已初步实现了产业革命,欧洲大陆和北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也进一步暴露出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总之,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一大历史进步。它不仅把人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法权上的人人平等,而且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它在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的严重不平等和两极分化,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中心来组织.的,导致资本左右人的一切,左右人的一切行为的观念。为了追求财富,增殖资本,资本家可以不择手段,对财富的追求,又导致了整个.道德的沦丧。于是,.上的一些志士仁人、资产阶级的.,开始思考、研究并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9世纪初期产生了三大空想思想家的批判的空想.主义和共产主义。

    19世纪批判的空想.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里叶(1772~1837年)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9年)。三大空想.主义思想家的空想.主义学说达到了空想.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们为“第一批.主义者”,“.主义创始人”,给予他们极高的评价。

    (一)揭示了人类.发展具有规律性 三大空想思想家的.历史观,都带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圣西门认为,整个人类.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进步的过程。每一个新的.制度的出现,是过去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延续。他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开化时期、古希腊、罗马的奴隶.、中世 10 纪神学的封建制度、封建制度解体的“过渡、时期”、未来的“实业制度”五个阶段。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不过是旧的封建制度和未来的“实业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决不是永恒的,它必然被“实业制度”所代替。同时,圣西门还认为,每个.都存在着两种性质完全对立的力量,即衰亡着的力量和新生的力量,由于它们的斗争,新生的力量必将战胜衰老的力量。圣西门的关于两种力量对立的观点,包含有人类.基本矛盾的思想萌芽。

    傅里叶认为,整个人类.是一个有规律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每个.必然发展到更高的阶段。他提示了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观念。这种规律性表现在,人类.处于不断运动和前进状态,不可能长期停滞在一个历史阶段上。每个.在走完了它的上升历程之后,便会进入凋谢时期,代替它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他还把生产的性质作为划分.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这种见解,闪耀着唯物史观的光辉。欧文的.历史观虽然没有圣西门、傅里叶那样系统的阐述,但也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深刻而且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基础 三大空想思想家都深刻且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基础,为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在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以后,三大空想.主义者就敏锐地觉察到了它的惊人的.后果,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圣西门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新的压迫制度。他十分尖锐地指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没有能够“改变政权的本性”,而是把政权由旧的剥削者手中转移到新的剥削者手中,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即少数“游手好闲者”对广大“劳动者”的压迫和奴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博里叶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商业作了淋漓尽致、极为精彩的揭露。傅里叶指出,资本主义.“是颠倒世界,是.地狱”;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复活的奴隶制”;
    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贫困的温床”。在资本主义.,一方面是财富的增加,一方面是贫困的加深。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就是:“为了要有富翁就要有贫民”。因此,“在文明制度下,贫困是由富裕产生的”。傅里叶着重抨击了资本主义商业,指出,“商业是撒谎和欺骗的场所,商人是一伙吸血鬼,商业是资本主义.罪恶和灾难的直接原因和集中表现”。傅里叶根据自身阅历和现实材料列举了商业的三十六种罪行,如囤积居奇,证券投机,高利贷,走私,欺骗,海盗行为,贩卖黑奴等等。

    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比圣西门、傅里叶又前进了一步,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私有财产制度。欧文指出:私有制、宗教、婚姻形式是现存的资本主义.中“三位一体的祸害”,而私有制则是其中最主要的祸害。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地狱。

    三大空想.主义者还对资本主义的思想道德进行了分析和抨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冷酷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贪得无厌,导致整个.的分裂和瓦解。由于“商业精神”的渗透,资本主义.的道德是贫乏的,资产阶级道德败坏还突出表现在婚姻交易中,使妇女沦为一种商品。总之,现存.的道德败坏,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天才地猜测了未来.的若干原则 三大空想.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未来.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11 “实业制度”是圣西门设计的一种未来理想.。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者(即“实业家”)和学者变成统治阶级,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权力。实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原则之上,不承认任何特权,使一切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消灭一部分人统治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在未来.中,虽然还保存着一定的.组织形式,但是政权机关的性质和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权力由对人的政治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消灭一切寄生现象,“一切人都应当劳动”。按最有利于生产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生产,以克服资本主义.的生产无政府状态。

    傅里叶设想的理想.称作“和谐制度”,是由集体联合的生产和消费协作社—一“法朗吉”组成的。他详尽地制定了“法朗吉”的组织规模、生产、分配和成员生活的计划。

    傅里叶第一次论证了协作的优越性。他预言,实行协作有无比的优越性,它将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那时,.生产将比文明制度增长十倍、百倍,以致增加到不可估量的程度。但是,“和谐制度”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主义制度,它并不废除私有制,在“法朗吉”中,产品分配是按资本(股份)、劳动和才能三个方面进行的,这充分反映了傅里叶“阶级融合”的思想。同时,傅里叶反对“暴力革命”的道路。他认为,变革现存制度和建立协作制度决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的途径,而只有通过和平的方式,组织几个试验性的协作社,发挥它的示范作用,使人们认识到“法朗吉”的优越性,建立协作制度。关于未来.,傅里叶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卓见的思想,如在未来.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享受;
    在未来.里,将消灭工农差别,实现城乡结合;
    在未来.里,将展开劳动竞赛等等。

    劳动公社制度是欧文设计的理想制度的蓝图。欧文理想的未来.,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联合体。作为基层组织的劳动公社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基础上的生产和消费的集体单位。在劳动公社制度下,应实现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和脑体结合。在劳动公社制度下,将广泛运用各种机器和科学发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劳动公社制度下,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19世纪三大空想.主义思想家的空想.主义,是空想.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他们思想体系中的积极因素,为启发工人觉悟和创立科学.主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由于当时大工业还不甚发达,无产阶级也不成熟,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因而,“解决.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因此,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19世纪的批判的空想.主义仍然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三大空想思想家的.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不了解.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能科学地阐明.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他们都把理性作为自己全部学说的基石,在他们看来,理性是先验的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一部人类.历史就成了一部背离理性和重新发现理性的历史。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存在,不过是由于人类理性迷失的结果。同样,.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则是重新发现理性的产物。

    其次,他们找不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宣扬天才论,把实现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几个天才人物和富人、统治阶级的理性发现。三大空想家都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道路用示范、改良等方法去实现理想.。在他们看来,理想.之所以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正义和理性还没有统治世界,仅仅由于它们还没有被发现和被认识,所缺少的是个别的天才人物,只要这种天才人物把真理和理性发现出来,理性、真理就能用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美好的新世界。圣西门曾经自豪地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天才人物是苏格拉 12 底,他自己则是第二个天才人物。傅里叶也认为,自己找到了治疗.弊端的药方,只要把它普及于世,教育启迪人们,合乎理性的“和谐.”就会实现。三大空想.主义者都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进行.变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个别英雄人物,甚至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如傅里叶寄希望少数上层人物来实现他的.改革计划。他甚至张贴布告,吁请资本家把自己的资产投入“法朗吉”,并规定每天中午十二时他在家中恭候面谈,可是,直到他老死,一直无人光临。圣西门则上书拿破仑,劝他建立实业制度,而拿破仑却把他当作一个疯子。欧文也寄希望于资产阶级政府,即他所说的“无理性政府”来进行和平改革,实现其理想.。

    四、空想.主义思想的分析 对空想.主义思想的整体思考和分析,主要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空想.主义者都是背叛了自己所属阶级的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批判家。他们勇于为.下层民众立言,充分体现了.的.良心。如空想.主义思想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出身于伦敦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幼年和青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先后担任律师、副财务大臣、下议院议长和大法官等职务。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见证人,资本原始积累给.下层民众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引起莫尔的深刻同情,使他能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狭隘眼界,成为空想.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在三大空想思想家中,圣西门出身贵族世家,他自愿放弃贵族身份,成为一个.主义者。傅里叶出身富商之家,多年经商的阅历使他对资本主义.的罪恶有很深的了解,促使其由一个商人转变为.主义者。欧文在转变为.主义者之前,是一个成功的工厂经理,也是一个慈善家,“他是欧洲最有名望的人物,不仅.地位和他相同的人,而且连达官显贵,王公大人们都点头倾听他的讲话”。但他放弃了所有这一切——财富、赞扬、名望和荣誉,转向共产主义。

    第二,空想.主义思想是人类对理想.追求的优秀思想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想.主义的空想性,就在于它仅从价值理性提出.主义学说。所谓价值理性,指的是以某种超验的生活目标作为特定的价值存在,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和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从人类.发展规律出发,把.主义置于客观的历史规律和严谨的经济科学之上,使.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仅从价值理性提出的.主义学说被否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理性本身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斯·韦伯在《宗教.学》一书中指出,现实存在与理想之间的张力,为人类企图按照自己的理想改变世界的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卡尔·曼海姆在其《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也指出:“如果摒弃了乌托邦,人类.将失去塑造历史的愿望,从而也失去理解它的能力。” 第三,空想.主义思想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其对未来.的设想带有空想性质,但这不能归咎于这些伟大的空想.主义者。这些空想思想家的思想本身是非常深刻的,他们比同时代的资产阶级学者要站得高、看得远,但他们本身不能超越历史、时代给他们的局限,使他们的理论带有旧.的种种痕迹,因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第二节科学.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主义思想,只有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才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一结论是恩格斯在《.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首次阐发的。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科学.主义的诞生。那么,为什么说社 13 会主义思想只有到了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才能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呢?一、科学.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主义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或思想理论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同时,.主义思想,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也是在近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成熟的理论是与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成熟,其基本矛盾是否充分暴露出来,是新的科学理论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否上升为.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本身是否成熟,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的科学理论产生的阶级基础。同时,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是某几个天才人物苦思冥想的产物,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外,还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因此,科学理论的产生,还必须依赖一定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具备了产生科学.主义的客观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科学.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其.经济根源深藏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到19世纪3O~4O年代,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3O~40年代,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生产,并建立了工厂制度。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在法国,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消灭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法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大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已取代手工劳动。就是存在着封建割据的德国,在英、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也有所发展。在19世纪30年代后开始了产业革命,尤其是邻近法国的莱茵地区,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很快,大机器生产已逐步取代了手工生产。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大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到19世纪上半叶,这些国家也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

    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如英国的煤和生铁产量,19世纪30~4O年代与19世纪初期比较,分别增加了3倍和9倍,从1770~184O年间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在法国,1836~1846年的十年中,纺织工业中机器部门的生产额增加了10倍,煤的开采量由1831年的176万吨增加到1874年的515万吨。另一方面,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前一种对立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及愈演愈烈,又会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此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爆发,1836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欧洲和美国,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仅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产品滞销,银行倒闭,工厂停工,失业增多,而且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经济危机给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必然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9世纪30~40年代,先后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要求提高工人的工资,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拒绝,开始举行罢工示威, 14 并进行了两次武装起义。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发动了全国性的独立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为了反对降低工资举行了群众性的武装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同时,又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内容上,由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矛盾直指资本主义制度;
    在形式上,由从破坏机器等原始斗争形式,发展到采用罢工、示威甚至举行武装起义的最高斗争形式;
    在斗争规模上,从个别人、工厂等局部小范围的斗争发展为大规模的具有全国性质的群众性的运动。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又表明,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总之,到19世纪40年代,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成熟,同时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其内在的基本矛盾,这样,就为人们实现历史观的变革,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又为人们找到实现新.的物质力量,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到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科学.主义的产生已具备了客观条件。

    二、科学.主义产生的理论资源 科学.主义的产生,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资源。因为,客观的物质条件并不能自发地产生任何思想理论,理论思维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在前人已取得的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思想和理论的创新。而19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哲学、经济学、.主义等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为新的理论创立提供了思想资料和理论资源。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也是西欧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建立了自己唯心主义哲学大厦,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都是一个永远运动、变动不定的过程,事物内在矛盾的斗争是运动发展的源泉。费尔巴哈是德国伟大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主要功绩是冲破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人的意识和思维都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产物。他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正确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是不彻底的,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时,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伟大转变。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最为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空想.主义思想经历了300多年的演进,发展到了19世纪初的批判的空想.主 15 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博里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批判的空想.主义,是空想.主义学说的最高阶段。19世纪三大空想.主义思想是科学.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三、科学.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为什么科学.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而不是由其他人创立的?这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条件。

    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 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逐步掌握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观点,从而为自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把对哲学的研究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积极从事反对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斗争,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中学没毕业迫于父命辍学经商,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在1841~1842年到柏林服兵役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旁听。他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并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宗教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初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1842~1844年,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段时期内,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道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由于普鲁士国王加强了思想控制,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激烈变化,他放弃了到波恩大学任教的设想,转向为报刊撰稿和从事编辑工作。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马克思被聘为该报主编。在《莱茵报》任职期间,马克思广泛地接触.现实,猛烈地抨击德国封建君主制度,坚决捍卫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斗争的实践需要推动他转向研究经济关系,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1843年10月,马克思侨居巴黎。这时的巴黎,既是革命运动的中心,又是各种.主义学说传播的中心。在这里,马克思深入工人群众,密切同他们的交往,经常参加他们的集会。与此同时还从事广泛的科学研究,系统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空想.主义,终于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842年,恩格斯遵父命去英国曼彻斯特经商,亲眼目睹英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后果。在此期间,他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深入工厂和工人住宅,参加工人集会,调查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并研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主义学说,完成了向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各自的艰苦的探索,把科学研究与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变,为科学.主义的创立准备了主观条件。

    四、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反杜林论》、《.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中,反复阐述了这样一个思想:由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

    (一)唯物史观与科学.主义 以往的空想.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是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之上的。空想.主义者找不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是把理性作为自己全部学说的基础,理性成为他们评判一切事物的惟一裁判者,理性是先验的和永恒不变的,整个人类历史就成了一部 16 背离理性和重新发现理性的历史。在他们看来,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存在并充满弊端,不过是由于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同样,.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则是重新发现理性的产物。因此,空想.主义者认为,.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们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此,.主义变成了人脑的产物,缺乏现实的基础。“为了使.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最大成果就是将.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主义不再是幻想的臆造和人性的体现,而是根据.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1844~1846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还分别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系统地阐述了.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历史发展的动力等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为唯物史观作了一个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任桔。那时.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唯物史观创立以前,人们往往把.变动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们的思想活动,认为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三大空想.主义者对.历史发展的总的看法也是唯心的,认为.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理性”、“永恒正义”、“绝对真理”等等思想因素。而唯物史观恰恰相反,认为一切.变动的最终原因,不应当归结为人们的思想活动,而应当在.生产方式中去寻找。“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人类.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存在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整个.形态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在阶级.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发展的直接动力。

    17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趋势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再现出来,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和以前存在过的.一样,有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封建.的小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封建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侄桔时,资产阶级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举行了政治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力可以自由地发展了,自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用来限制它的框框发生冲突了。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利用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冲突是实际客观存在着的,现代.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而已。

    (二)剩余价值学说与科学.主义 以往的空想.主义固然批判过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
    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它愈是义愤填膺地反对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愈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在哪里和怎样发生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秘密所在。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分析一种特殊的.历史形式:西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同其他的.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采取了普遍化的商品生产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首先,马克思区分了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然后,他进一步分析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前者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后者形成商品的价值。其次,在资本主义.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商品具有特殊的性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的同时,能把一个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加到其他商品中去,而它自身的价值则由维持和再生产它的抽象的.必要劳动决定。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区分劳动与劳动力。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是有价格的,但使用的却是工人的劳动。马克思又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概念来概括劳动力商品的这一特殊性。“必要劳动”主要维持劳动力的总量,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被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占有,部分地被他们消费,部分地被当作资本积累起来。通过这一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另一显著特征,即在资本主义.中,剩余劳动的榨取(剥削)或多或少是作为一种纯粹的经济过程发生的。相反,以前以奴隶或农奴劳动为基础的.形式中,却需要某种超经济的强制。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启迪了工人的觉悟,使其意识到自己在资本主义.中始终处于被剥削受压迫的地位,要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从事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建立.主义制度。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空想.主义者鼓吹的通过教育、示范和理性的作用等途径实现理想.的空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把.主义置于客观的历史规律和严谨的现实经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18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的.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主义理论的初步创立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参加了第一个国际工人革命团体“正义者同盟”,并从思想上、组织上把它改造为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以宣言形式起草同盟的纲领。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公开的、周详的纲领性文献,它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科学.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主义理论以崭新的、科学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主义理论的初步创立。

    (一)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宣言》首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市场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以前的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因此,工场手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经营方式。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资产阶级正式形成。现代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的历史,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里的每一步发展,都遭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资产阶级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动了政治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其次,《宣言》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宣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中肯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功绩,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最突出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资本主义.里,生产力可以自由地发展了,而且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来与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再也容纳不了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了。由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检桔,其标志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表明,以前被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强大的.生产力,现在又对准着资产阶级自己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必将被未来的共产主义代替。

    (二)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宣言》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和阶级特征。无产阶级即现代的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也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现代无产 19 阶级本身是大工业的产物,是最有前途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而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无产阶级在反抗现存.中不会失去什么,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在资产阶级时代,整个.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方面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对抗,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按其内容来九,是要消灭一切阶级,解放全人类。但是,就其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宣言》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民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

    (四)系统地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为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政党。《宣言》第一次分析了共产党的性质、特征、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部队,“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
    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人在同其他工人政党的关系上,必然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支持一切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同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人的政治斗争策略,就是“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无产阶级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应该积极参加当前的革命运动,维护无产阶级当前利益,在斗争中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结成统一战线,同时,共产党人在参加当前的革命运动的斗争中,要坚持运动的未来和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把无产阶级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二、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主义理论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欧洲大陆即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即从书房走向战场,成为1848年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鼓舞者。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被迫流亡英国伦敦,重新走进书房。在185O~1852年间,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委员会告 20 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全面、深刻地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主义。

    (一)阐明革命对.发展的巨大历史作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便提出了暴力革命的思想,指出,“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在总结1848年法国革命时,马克思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思想。革命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表现形式,它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冲击着死水一潭的旧秩序,使.各阶级从旧有的日常生活惯性和刻板地循环着的.行为中解脱出来。其次,革命能大大加快.发展的进程。“在这种剧烈的震动时期五年就走完在普通环境下一百年还走不完的进程”。第三,在革命进程中,革命阶级首先意识到自己的能动性,从而在对革命事变的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思索中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意识到自己阶级的.地位和力量,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斗争。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革命的这一历史进步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任何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无产阶级革命尤其如此。“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还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来临像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二)第一次提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命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虽然还不明确、具体。马克思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所谓争得民主,就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总结1848年欧洲工人革命的经验中,马克思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命题。

    1848年2月,法国无产阶级举行了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统治,资产阶级共和派却窃取了二月革命的果实,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拒绝无产阶级提出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要求,从而激化了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1848年6月22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但遭到资产阶级的镇压而失败。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这部著作中,通过对六月起义失败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要想在资产阶级共和国范围内稍微改善一下自己的处境只是一种空想,这种空想在一开始企图加以实现的时候就会成为罪行”。因此,无产阶级的口号应当是这样一个大胆的革命口号——“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法国资产阶级国家建立和演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具体考察了1848~1852年间法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演变的历史,指出,资产阶级国家无论是采取君主制、共和制还是波拿巴的帝制,都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奴役无产阶级的工具,而拥有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的行政权力则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中最主要的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这个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中的强力部分。它是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的直接的暴力工具。过去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如1789年法国大革命形成了.集权制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完成了这个国家机器,后经“正统王朝”、“七月王朝”,进一步扩大了分工,法兰西第二共 21 和国则在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中,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权力,到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国时期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资产阶级在其以往的一切变革中,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镇压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资产阶级内部的各个派别都把对这个庞大的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战利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就是在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和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逐渐庞大起来、完善起来。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的革命,它不是以一种新的压迫制度代替旧的压迫制度,而是要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压迫制度。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对待旧的国家机器的根本态度就是:“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反对这个权力”。“法国革命的下一次尝试再不应该像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应该把它打碎,这正是大陆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打碎;
    日的国家机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条件,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则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必然结果。

    (三)系统地论述了工农联盟问题 1848年革命充分表明工农联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巴黎无产者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采取多种措施挑拨农民同工人间的关系,从而使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德国三月革命的经验同样证明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在三月革命中,农民运动没有能同城市的民主运动结合起来,是导致三月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马克思认为,在一切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度里,无产阶级能否争取到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关系到革命的成败。无产阶级争取到农民的支持,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论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而且还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可能性。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农民的政治影响。在现代工业还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国,“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
    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
    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结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路易于波拿巴正是利用了小农这种对行政权力的崇拜心理及其对拿破仑的感恩戴德演出了一幕历史闹剧,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但“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
    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
    不是农民的未来,而是农民的过去。”然而,.在不断发展,随着资本的剥削日益渗透到.各个领域,小农经济在资本的强大攻势面前必将溃不成军。结果,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随着资本主义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

    22 (四)明确提出“不断革命”的口号和思想 1948年革命,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无产阶级已经做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带着自身的政治、经济要求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并成为革命的主力。根据德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和口号。马克思指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因此,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就是,必须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不停顿地过渡到.主义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把这种专政作为必经的过渡阶段,以求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一切产生这些差别的生产关系,消灭一切和这些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关系,改变一切由这些.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 三、《资本论》为科学.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马克思在认真总结了欧洲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之后,于1850年7月重新恢复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经过十多年异常艰苦的理论研究,到1865年终于完成《资本论》全部草稿。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资本论》的出版,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也是“叙述科学.主义的基本的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主要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为研究重点,中心是阐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商品开始,分析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马克思进一步揭示出,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自始至终都是运用、论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再现出来,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以及必然被新的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的历史趋势。

    可以说,在《资本论》中,凝结着科学.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才使.主义学说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资本论》的出版,是.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对科学.主义作了更加严密、更加完备的论证,为国际.主义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恩格斯形象地把《资本论》称作“工人阶级的.”。

    四、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主义理论 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的伟大革命实践,是丰富和发展科学.主义的重要源泉。因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但是,在打碎旧国家机器之后,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种新型的国家政权?采取何种政治形式来代替被打碎的旧的国家机器?这是一个摆在革命导师面前的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在这点上,马克思没有作乌托邦式的空想,而是等待革命实践来回答。巴黎公社革命,不仅实践了马克思关于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结论,而且还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巴黎公社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并进行了民主政治 23 的伟大尝试,为马克思在关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后,代之以什么样的政治形式的国家政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主义国家应该采取民主共和国的组织形式 政权的组织形式,又叫政体,也就是国家采取什么形式来进行统治和管理。空想.主义者不太重视这个问题。早期空想思想家甚至提出了君主制思想。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用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种组织形式,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和压迫,甚至采用帝制的形式。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的建立,表明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用议会方式来统治,转而依靠军事机器和官僚机构这个直接暴力工具,采用了这个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最后的、最.贱的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的.主义国家应该采取民主共和国的组织形式。民主政治的最好的、最彻底的形式是共和国。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虚伪性时,并没有把共和国形式一起否定掉,他认为,“资产阶级统治的真正形式是共和国”,而“共和国只有公开宣布为.共和国才可能存在”,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应该把资产阶级共和国变成.主义共和国。这种共和国,不仅要消灭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要消灭阶级统治本身。马克思指出:“公社正是这种共和国的一定形式”,“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因此,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应该采取民主共和国的组织形式。

    (二)用武装的人民代替资产阶级的常备军 巴黎公社在进行新制度的伟大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用武装的人民代替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公社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废除常备军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马克思非常重视巴黎公社的这一经验,认为这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标志。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和警察机构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强力部分,是镇压人民群众的直接暴力工具。打碎;
    日的国家机器,主要是打碎这个强力部分。这样,“政府的真正镇压力量和控制.的权威会随着它的纯粹压迫性机构的废除而被摧毁”。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巴黎公社之所以能够建立,是由于巴黎被围而使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军队,更主要的是建立了主要由工人组成的国民自卫军。在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的谈话中,马克思又强调指出:“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三)一切公职人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接受人民监督,并随时可以罢免 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后,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马克思认为要实行彻底的普选制。公社规定,一切公职人员均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随时可以罢免。马克思指出:以前,普选权一直被滥用,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批准议会的阶级统治,公社把它应用于真正的目的,选举人民自己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马克思认为,这种按照真正的民主精神加以改造的普选制,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执掌政权。首先,它使人们挑选出合适的.公仆,正如“个人选择的权利为任何一个工厂主服务,使他们能为自己的企业找到工人、监工和会计一样”。其次,“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职务——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所谓“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就是列宁所说的“变成使用特殊工具的工人”。它的意义在于体现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真正平等的关系。经过这样彻底的普选制,才能使旧政府权力的合法职能从妄图凌驾于.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的负责的公仆。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的.公仆变为.主人,公社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第一,它规定一切官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可以罢免,应当向人民负责并汇报工作。第二,它对所有公 24 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马克思认为,公社实行的这些措施,使它真正体现了政权的人民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应当是人民的政权。它把人民选举、监督、罢免三种权力统一起来,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对公职人员只付给跟一般工人同样的工资,不管这个具体措施如何,但它真正体现了公职人员只是人民的代表,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而不是领取高薪的、有地位的特权阶级这一人民民主原则。.主义国家应该坚持一切公职人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改革由上面任命官员的等级授职制。马克思强调指出:“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是根本违背公社的精神的。” (四).主义国家,不能套用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旧公式,而是要建立新的政权形式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体制,体现在议会和政府这两大机构上。它是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主义国家,不能套用资产阶级议会式的旧公式,不应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的模式,而是要建立新的政权组织形式。公社的实践证明,“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既是立法机关,即各种法令都以公社的名义或根据公社的委托制定,由代表或某个委员会签署后公布,又是执行机关,即公社领导所有各个机关,通过公社各个机关的系统执行一切法令。公社还行使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的职能。公社实行的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形式,使它更能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主义原则。因为,公社是由人民选举并随时可以撤换的人员组成的,公社委员实际上是对选民负责的随时可以撤换并受选民监督的。因此,公社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同时,公社还采取各种形式加强这种有机联系。公社把自己及其成员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公之于众,以便让人民群众来了解和监督。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谈到这种国家形式时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合理的形式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而是巴黎公社类型的政治组织。

    综上所述,在打碎旧国家机器之后,如何建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这是一个摆在马克思面前的亟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巴黎公社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打碎旧国家机器之后,进行了创建自己的政府机器——公社的伟大尝试,从而“找到了在革命胜利时把这一权力保持在人民手中的办法,即用他们自己的政府机器去代替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器、政府机器”。马克思怀着异常欣喜的心情注视着公社革命的这一新的特点,并着手总结公社在创建新政权时的伟大经验,丰富和补充自己的国家学说。马克思的.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思想来源于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我们应该看到,公社革命毕竟是它那个时代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的色彩和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烙印,使得它所实行的个别措施如公职人员的低薪制、高度集权的政治形式、直接民主等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从巴黎.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思想同样也不一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却是永存的,对当今的.主义国家的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仍具有原则上的意义。诚如马克思所说:“不管公社的个别措施的价值如何,公社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它本身的组织……公社以它的存在表现了它的活力,以它的行动证实了它的理论。” 五、关于未来.的大致轮廓 对未来.的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面详尽地描绘未来.的蓝图,但是,在他们的一系列著述中,却粗线条地勾勒了未来.的大致轮廓。

    25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未来的.,将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主义.的经济基础。公有制思想,是.主义思想的核心。但是,在所有的空想.主义思想家那里,公有制的提出,都不是从.经济运动规律出发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而是从消灭剥削、实现人人平等的平均主义愿望出发而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带有很强烈的经济伦理色彩。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的思想,则具有全新的科学涵义,是其理论发展的逻辑结果。第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从事科学研究中发现的唯物史观,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和对立,推动着人类.不断地由低级经济形态向高级经济形态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始终处于不停顿的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生产方式既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又处于不断的量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具体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指出,第一次科技革命造就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形式,.化大生产要求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阻碍了.化大生产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思想,是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出发而得出的一个科学结论,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与空想.主义思想家的公有制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私有制条件下,一部分人得以自由全面的发展,却是以绝大部分人失去这种发展为代价的。在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获得自由了,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了,却把无产阶级排除在这种自由和发展之外。“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实现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理论体系的核心。要实现人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二)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在“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所构成的.的全国性基础。这样,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劳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计划经济是未来.的一个本质特征。小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的。由于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互相独立的小生产者,商品、货币、市场关系便成为调节小商品生产的惟一形式。各个生产者都根据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组织生产,而整个.生产却呈现出无政府状态,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矛盾是其基本表现,这种矛盾本质上就是私人劳动和.劳动的矛盾。生产者能够提供.需要的产品,那么,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转化为.劳动,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符合.需要,销售不出去,那么,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是无效劳动,就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供给与 26 需求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一方面使.生产力受到重大破坏,甚至倒退,另一方面,又加深和激化.的阶级矛盾。而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化大生产和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它能够消除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有计划性与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使供给与需求很好地衔接起来,消除经济危机。同时,“当.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按照.计划来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就消灭了人直到现在受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奴役的状态”。

    (三)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未来.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大家都是工人,消费品的分配将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这里通行的仍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生产者权力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正比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那么他所得到的消费资料就必然多。其次,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子女较多,另一个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消费品中分配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是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这是按劳分配的弊端。马克思认为,这些弊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役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四)未来.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当彻底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压迫,消灭了人对人的统治,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将自行消亡。“对人的统治将变成对生产的组织和对物的管理。”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劳动者将获得真正的自由,即劳动的自由。劳动的性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劳动者个人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将消灭旧式的劳动分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也将消失……只有满足了所有这些条件之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7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