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读后感 > 正文

    《认识电影》读后感例文

    时间:2021-11-18 08:54: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认识电影》读后感例文

      《认识电影》读后感例文

      《认识电影》一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已成为百余所世界名 校电影概论、影视制作、电影美学等专业的经典教材和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书中提供了各种认识电影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是怎样以一种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的;同时,通过剖析大量影片实例,结合众多剧照来解释电影创作过程,使学电影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贾内梯先生毕业于爱荷华大学及波士顿大学,20 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讲授18世纪英语文学,后转入电影研究。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内容涵盖政论、文学和戏剧等多方面,代表作有《闪回:电影简史》《美国电影大师》《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

      译者:

      焦雄屏,电影监制,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成功推动xx新电影浪潮,也是xx电影在国际上成功的关键人物。

      今天,电影已经成为我们大众日常生活中最为大众化的调味剂了,我们乐在其中得到欢笑、刺激、感动甚至悟出人生的哲理,电影凭借其动感视频和音频立体呈现的形式,可让观众轻松与直观的接受其中叙述的故事,效率、快捷而清晰易懂,这是其他媒体信息传播所不能比拟的。

      一般而言,电影凭借其独有的优势,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的表达和叙述清楚其主题、人物、关系、事件以及希望呈现的思想内涵,因此,上到制片、下到剪接,都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的致力于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以便主流大众能够理解与接受,然而,这本讲“电影”的书的手法,恰恰与电影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世上有两种表达初衷,一种,是想方设法的让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另一种,是想方设法不让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

      我将这本书归为后者。

      我一直相信,一部再版了10次以上的书,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而这本书狠狠的抽了我一记耳光。

      这两年读了不少书,内容较为抽象的书籍也不在少数:哲学、艺术、经济、神经科学、古典文学甚至堪称这个世界上最聪明脑筋“玩的”学科——前沿物理,都不及这本书来得生涩,能把一种大众身边熟悉的事物,描述得如此艰深、表达得如此混乱……是需要一定水准的。

      问题如下:

      1、 作者是一位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和影评人,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豆瓣描述)。之前是教英语文学转行的(怪不得里面出现如此多莎士比亚的书名,还好之前看过),应该说,本书的目录还是井然有序的,但问题在于,目录框架下的内容就成为了作者自由发挥的天地——想到啥说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叙述,基本就属于意识流,其中涌现大量生涩的专业术语,以及想必你我都陌生的导演名、电影名、评论家名,分分钟让读者“出戏”,云里雾里的绕一圈后感觉到自己的孤陋寡闻与“卑微”,而作者的目的似乎在于:看我知道这么多专业术语、看过这么多另类电影、认识这么多著名导演,快来崇拜我吧!

      2、译者是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我不敢质疑译者对电影艺术理解的专业性,但其翻译水平的专业性,我是“瑟瑟发抖”,说真的,我一度觉得这些文字是机器翻译的,打个比方:“此片野心昭著,片名就暗示,它说的是沟通问题,或沟通不良的问题”(布拉德 皮特的《通天塔》),又如:“简言之,霍克斯的神经喜剧完全是评论家罗兵 伍德所说的‘不负责的引诱’,中产阶级的工作哲学被描述为无趣——枯燥得有如加里和未婚妻致力研究的恐龙化石”。以上,全书都萦绕着此类句式和文字。

      一本出了40年、修订12版的书籍,译者也说自己反复修订过的翻译作品,难道自己真的不用读一遍吗?作者的高深莫测与译者的随性而为,造成了这本书的文字让大多数读者“泪如雨下”。

      3、当然,以上似乎还可以解释为这本书本就是给具备相当一定电影技术功底的“专家”看得,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看不懂,只能说明我们修为不够、自惭形秽,然而,以下在豆瓣评论区被骂的最惨的事件的确是无法辩驳的。

      我初略算了下,这本书大概放了800幅左右电影插图,按理说这是好事,然而,这些插图绝大多数与同步文字是没有关系的,打比方说,文字正在津津有味的介绍《阿甘正传》、而图片放的却是《指环王》,最令人发指的是,文字中的一句话没有说完,大概要翻2—4页才能看到这句话的后半句(请注意是“句”,而不是“段”),这就是修订12版、一群堪称艺术精英做出来的事儿?

      想通了,这事情就很简单,本书出了40年,为了老酒装新瓶、炒冷饭获取经济利益,只能不断的在书里面添加近四十年的电影图片,然后配上简单粗暴的文字描述、不知所云的胡掰两句、随心所欲的扔到书中段落中(没办法,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根本没看过这40年来的电影),赏心悦目的精装和铜版纸彩页下面,是混乱到令人发指的文图排版、和粗陋的看图说话!

      没看过书中提及的老电影算我们孤陋寡闻、没听过大名鼎鼎的导演和影评家的名字算我们才疏学浅、理解不了诸多生涩的专业名词算我们学业不精,然而,这一本堪称经典、修订12版、描述“讲述艺术——电影”的教科书的排版连一群非专业人士(见豆瓣评论)都啼笑皆非,是不是太过于荒唐了?我知道很多著名电影几十年后又出来3D版、高清版、加长版,不说将经典如何延续,至少不会抹黑吧?但这本书的第12版做到了。

      一个讲电影的书、讲“叙述艺术”的书,口沫横飞、一本正经的讲电影应该怎么拍、故事应该怎么讲、镜头应该怎么给的、光线是该怎么部的、应该怎么精益求精带给影迷们以永恒的经典,然而,在这个讲述过程中、在这个比电影合成简单得多的图书排版中,全然神型分离。这就相当于一个在教室喝着啤酒、抽着烟、裤子拉链都没拉的老师,在一本正经的给学生们上思想文明课。

      说起这事儿,我想到前段时间,在淘宝网络教室学习PR视频剪辑,教剪辑的老师连自己口误、示范失败、教错了的视频段落,都是不予剪辑的……与这本书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问“知行合一”,这道门槛,挡住了多少英雄好汉?

      最后,说下影评人这个职业角色,书中其实也提到过,有一些影片,满足观众的胃口、却难入影评人法眼,反之亦然,想想一个制片人及导演也着实苦逼,想要票房——要照顾好大众情绪,想拿奖——要照顾好权威影评人情绪,扎心的问题在于,这两者往往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因此非得来个商业片和文艺片分槽喂养,还拉帮结派互相看不起对方阵营。

      我们闭上自己的眼睛,想一想你认为最为经典的电影,然而睁开眼睛想想——它们是文艺还是商业呢?

      电影与音乐、绘画、摄影艺术如出一辙,根本没有那么多门派阵营,只有真正可以打动你、感染你、令你难以忘怀的永恒瞬间……

     

    相关热词搜索: 认识电影 读后感 书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