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述评【五言诗发生问题研究述评】

    时间:2018-12-25 04:52:5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五言诗的发生问题是至今尚未得到定论,“东汉说”、“西汉说”之争绵延已久,聚议不散。近几年有学者又提出五言诗成于建安时期,即“建安说”,为五言诗发生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的地域。本文将尝试梳理五言诗发生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争议产生的原因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五言诗; 发生; 东汉; 西汉
      
      学界对于五言诗起源的考证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五言诗体形式起源的考证,一是对文人五言诗起源的考证。
      首先,对于五言诗体形式起源的考证,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其在先秦时代就开始孕育,《诗经》中的一些五言诗句可以作为五言诗的源头。
      如晋人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诗之流也,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两句杂在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为篇。……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又如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在《章句》中也提到“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诗经》中的五言诗句尚不止于《召南•行露》一首,《小雅•北山》中就有“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等连续十二个五言诗句。而根据夏传才的统计,五言句占整个《诗经》句子的5•1%,是除了四言句式(占92•3%)之外最多的句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上引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五言诗,但无疑已给五言诗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而在稍晚的春秋末年出现的《野人歌》:“既定尔娄猪,盍旧吾艾�”虽然仅有两句,但赵敏俐认为其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简单的五言诗。在战国时代,《孟子•离娄》和《楚辞•渔父》中同时引用的《孺子歌》(《渔子歌》),也是一首基本完整的五言诗作。刘勰也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肯定“孺子《沧浪》,亦有全曲”。至秦始皇时出现的《长城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已是一首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五言佳作了。刘勰提到的“《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中的汉成帝时期的《斜径败良田》,即“斜径败良田,谗口败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鸟巢其颠。古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则已是一首通篇五言,形式完整的五言诗体的代表作了。
      其次,对于文人五言诗产生的时间,学界还存在争议。关于五言诗的起源及成立的问题,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主张“起于西汉,,一是主张“起于东汉”,还有主张始于班捷好《怨歌行》和卓文君《白头吟》。也有其它说法如朱俊认为五言诗的产生当自《虞美人歌》始,到景武之世已产生“明月映夜光”这样成熟的五言诗。
      主张产生于东汉之说的有梁启超,他认为五言诗起于东汉中叶,和建安七子时代不远,汉代第一首五言诗为《戚夫人歌》。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日本学者铃木虎雄,他也认为五言诗产生于建安时代。而陈钟凡在《汉魏六朝文学》一书将汉诗分为三种类型:西汉初杂言诗、两汉乐府和东汉末五言诗。他认为“五言诗发生于后汉,完全是由平民口中流行的歌谣嬗变而成,是汉代流传下来的平民文学,西汉绝无五言诗。缪钺先生在《曹植与五言诗》中明确指出:“五言诗体发生虽在汉代,而其正式成立,则在建安、黄初之间。”木斋延续了梁启超的东汉说,在综合了缪钺先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两汉之际,直到孔融之前,都还是五言诗的发生期”,“曹操开辟的建安诗歌,标志了五言诗的成立。”的建安说,为五言诗发生研究打开了一片新的领域。
      主张产生于西汉之说的有罗根泽,他的《五言诗起源说评录》一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五言诗的起源问题。他列举了自挚虞、刘勰、锺嵘、任�、萧统、白居易、蔡居厚、王应麟、铃木虎雄、徐中舒、黄侃及李步霄等各家关于五言诗起源的说法,并加以分析。首先他肯定了枚乘诗和苏李诗的说法是错误的,继而对于五言诗起于汉初和建安的提法表示了怀疑。罗根泽认为在西汉成帝时已有纯粹的五言歌谣,此为五言诗之原始期;东汉章、和二帝时,已有文人五言诗,为文人初作五言诗时期;东汉植、灵二帝时,已多优美之五言诗;是五言诗的完成时期;汉魏之交,五言诗笼罩一时诗坛,为五言诗全盛时期。文人有主名之作,当以班固《咏史》诗为第一。这样确切地把五言诗的发生定于西汉成帝时代。”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郑振铎,在《插图本文学史》中他也否定了五言诗发生于景、武之世的法,认为最早最可靠的五言诗是《汉书•五行志》所载的汉成帝时代的童谣及班固的《咏史》诗。五言诗在此时的民间流传,或为民歌,或为童谣,偶被史家采取,才为文人所识论。郑振铎还提出五言诗产生于此时,与西域等外族音乐的融合分不开的。受之于新声雅乐的影响。
      而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七章也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他认为五言诗当起源于民间,是在长期酝酿中逐步形成的,并非某一个人的天才创造。刘大杰认为“五言诗不起于枚乘,不起于李陵,西汉是有五言诗的,但是古诗十九首那样完整的作品,西汉却很难有。”刘大杰列举并详细分析了汉代重要的五言诗,如《戚夫人歌》、《李夫人歌》、《上陵》以及成帝时的民谣等,认为它们只其有五言诗史料的性质,并不是纯粹的五言诗。他认为五言诗的发展脉落是:“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时期,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诗的成立期,建安前后才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其后逯钦立先生也运用大量材料进行考辨,并判断出苏李诗和班捷妤诗为后人所拟作,又以翔实的史料来推断它们的产生年代。如谓苏李诗为灵、献时作,班氏《怨歌行》为曹魏时的作品,《古诗十九首》众诗中,既有植、灵时代的作品,也有新莽时的作品。在确伪求真的详细分析之后,逐氏推断“自西汉武帝,至东汉章帝之时,应定为此一体裁(五言诗)之发生期。自东汉章帝至献帝建安以前,应定为五言诗体之成立期。西汉五言诗由杂歌之自无名氏于有名论之。”
      综上所述,五言诗的发生问题从20世纪初争论到21世纪初,仍未有得到一个具有共识性的答案。学者们各执己见,各有其据,无法完全驳到对方。笔者认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
      一是学界对于五言诗的概念,或是界定的标准还没有达成统一,学者们在各执已见之时也很少限定所谈五言诗的界定标准,因此出现了最为主流的东汉说与西汉说聚讼不止的情况。若单从形式来讲,五字成句即为五言诗的话,那如前文所述,其雏形在《诗经》中便已初具,至秦始皇时期就出现了《长城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样的佳作。这首《长城歌》每句都是五个字,并且五个字中都是实词,不含有“兮”等语气词;再次这首诗在读的时候节奏上符合“上二下三”的规律,在形式上非常符合诗歌的要求,但却不是学界争论文人五言诗的范围。
      二是学界争议的文人五言诗,目前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或界定的标准。一度为奉为文人五言诗代表作品的苏李诗经逯钦立等学者的多方考辨,证实为为后人所拟作。而班固《咏史诗》因其“质木无文”,无法与东汉的《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相媲美,成为文人五言诗成于东汉乃至建安时期立论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其中,木斋先生就注意到了所论述的“五言诗”的界定问题。在他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中归纳了他所关注的五言诗的特征,首先,“就其外部特征而言,先秦两汉诗作,皆以单音为主体构建诗而五言诗的成立,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词,并在单音与双音的混合结构中,构建了每句三个音步的基本节奏”;其次,还要符合“钟嵘在《诗品》所总结出来的‘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明确指出他所谈及的五言诗的“本质特征,正是‘穷情写物’四字。”这为其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他学者在与之争议前,要先考量自己所依据的五言诗例证是否在木斋先生所圈定的范围内,这就避免了出现方凿圆枘的争论。
      三是五言诗的研究史料的问题,汉代流传至今的文本材料数量有限。汉代有主名的文人诗流传下来极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就说到,“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可见齐梁时的人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数量是差不多的。就班固而言,他的五言诗不止《咏史》一首中,在其他史料上散见一些残章散句,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汉代文人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佚失了。据《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记:“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辆,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挠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由此可见,汉末战乱造成的两汉文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流传下来的,仅是其中幸存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两汉文人作诗者并非少数,仅按《后汉书•文苑列传》所记,在班固同时的傅毅和光武年间的王隆和夏恭等人,都进行诗歌创作。”但现在这些诗作都已遗失了,而钟嵘、刘勰的论述也仅是就他们所能见到的两汉诗歌而进行,并不能完全反映汉代诗歌的实际情况。这也成为了文人五言诗发生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瓶颈。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 郭绍虞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91页 .
      [2]《文心雕龙义证•上•明诗》 南朝梁 刘勰著 詹�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187页.
      [3]《文心雕龙义证•下•章句》 南朝梁 刘勰著 詹�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1245页.
      [4]《诗经》 北京出版社 2006年版,第264――265页.
      [5]《浅论五言诗的源流》 吕维洪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 第1期.
      [6]《汉代诗歌史论》 赵敏俐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30――231页.
      [6]《文心雕龙义证•上•明诗》 南朝梁 刘勰著 詹�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187页.
      [7]张亚军《二十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8]缪钺《缪钺全集•曹植与五言诗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9]木斋《试论五言诗的成立及其形成的三个时期》,《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40页,142页.
      [11]逯钦立遗著,吴云整理《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59页.
      [12]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第30页.
      [13]《后汉书•儒林列传》 中华书局 1965年版2548页 .
      [14]赵敏俐《论班固的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问题―兼评当代五言诗研究中流行的一种错误观点》 北方论丛 1994年第1期.

    相关热词搜索: 述评 发生 研究 五言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