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胎制”的30年] 一胎制

    时间:2019-01-05 04:54: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从“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到“只生一个”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下简称《公开信》)。信中阐述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必要性。自此,举国上下,不分城乡,将“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推向高潮。
      《公开信》曾提出,30年后当人口增长问题有所缓和,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现在30年期限已到,如同30年前一样,这项国策在讨论声中,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公开信》出炉
      据《中国人口政策六十年》一书记载,1979年3月,山东省烟台地区荣成县农民鞠洪洋、鞠荣芬等136对夫妇发出《为革命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书。天津医学院44位职员也发出同样倡议。事实上,早在1978年底,中共四川省什邡县委已经制订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措施,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用简报的形式向全国做了介绍。这意味着,早在1978年,中央就萌生了“只生一个”的想法,群众的倡议或许只是中央将要推行“一胎”政策的一个先行策略。
      据当时正在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参与工作的张敏才介绍,为论证“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可行性,在《公开信》发表前,中共中央办公厅举行了多次座谈会。“大家争论得很激烈,‘只生一个’在当时其实遭遇到很大阻力。”
      在其中一次人口座谈会上,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的宋健语惊四座,提出若再不控制人口,以后大陆上都没有立足之地了,只能站到水里去。随后《北京晚报》对宋健的言论作了专门报道。在“一胎制”的方案争论之时,此文无疑为“一胎制”提供了现实的科学依据,受到相关部门重视。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点名宋健起草《公开信》。
      1980年9月25日,《公开信》发表,1982年计划生育被中共十二大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全国各地不分城乡开始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紧缩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场波及中国大部分家庭、影响千万人命运的“生育革命”。
      中央为何以《公开信》的形式,而不是中央红头文件的形式来发布政策,张敏才认为跟当时阻力太大有关。“《公开信》是对党团员的号召,让他们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做群众的工作。这是解放后政府第一次使用这种形式发布政策。”
      
      “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如何变成“只生一个”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晚、少、稀”的人口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以后、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后生育;“稀”是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是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1978年,中央又提出“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人口政策。
      此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靠舆论宣传和群众自觉来实行。在节制生育方面,政府尽可能提供方便。1972年10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称避孕药和避孕工具不要钱还不行,还要送货上门,不然,不好意思去拿。
      纵观整个20世纪70年代,据相关资料统计,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1年的23.33‰,下降为11.61‰,下降了11.72个千分点。妇女总和生育率,也就是一个妇女一辈子生育孩子的数目,从5.44左右下降到2.75左右,减了2.69。人口下降速度之快,扭转了之前持续20余年的高生育和高增长的局面,创造了新中国人口史上的奇迹。但自1980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强制实施之后,除1980年略有降低,人口总和出生率出现报复性增长,再也没有回到20世纪70年代的低水平。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何时起取代了“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政策?使事情发生改变的,是1979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的陈慕华说:“全国要制定一个政策,首先要各省、市自己搞试行。”从这一年的9月1日始,上海市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并发放《独生子女证》,凭证享受奖励待遇。随后的一年,其他省市也相继出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要求或规定。
      与此同时,中共领导人李先念、陈云、华国锋、邓小平相继在公开场合提倡“只生一个”。1979年6月1日,陈云在一次谈话时说,要“制定法令,明确规定只准生一个”。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思想已经达成高度统一的情形下,这一年的12月15日~20日,陈慕华在全国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会议上指出:“过去我们说‘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现在提出来‘最好一个’,后面那个‘最多两个’没有了。”
      “一胎制”的轨迹渐渐明晰。
      
      行于艰难的年代
      1978年,经历“文革”10年的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当时中央提了个口号‘把经济搞上去,把人口降下来’,有很强的改变国家命运的决心。当时还有人提出,长痛不如短痛,做个手术,短痛一下就好。”张敏才说,“座谈会的时候,还有一个香港学者提出‘无婴年’,就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号召大家都不生孩子。”
      当时,中央对于人口下降的急迫心情传达到地方,地方为了提前完成中央的指标,在执行深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中央1978年“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69号文件发出后,一些地方纷纷制定了“一胎制”的政策。比如广东立刻制定了30条地方政策规定,天津制定了8条,提出限制和处罚生育二胎及二胎以上子女的家庭。
      除了当时急躁气氛的影响,在从事人口研究的翟振武看来,从“二胎”转为“一胎”,也是当时现实的需要。“从1977年开始,人口下降速度减缓,1977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84左右,1979年为2.75左右,中央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人口,所以采取了相对强力的措施。”
      原人口控制与对策研究小组主要成员孔德涌回忆,根据宋健等人的预测,如果平均每对夫妇只生2.14个孩子,中国人口总量将保持不变。但当时的实际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远远超过了2.14。此外,在广大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很难一步到位。所以,直接实施“一个孩子”的标准就成了非常现实的要求。
      
      不一样的声音
      《公开信》发表之后,1980年总和生育率有所下降,但自1981年起,总和生育率又开始有回升之势。尤其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干群矛盾迅速加剧。
      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成为全国上下的一致声音时,时任山西省委党校教师的梁中堂在1984年写出了题为《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报告,呈给总书记胡耀邦,提出采取晚婚晚育和延缓生育二胎的办法,完全可以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从而建议放弃“一胎制”。
      1984年7月,刚从美国学习归国、对统计学有很深造诣的马瀛通也写出 《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提交中央,重提70年代“晚、少、稀”的人口政策,并将“本世纪末12亿人口”的目标,改为12亿左右。
      报告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并先后作出批示。在一次论证会后,中央将原《公开信》中所提到“本世纪末人口不超过12亿”的目标,改为12亿左右。
      也是在这一年,针对生育率上升、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中央发出七号文件对“一胎制”做出调整,第一次明确使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表述方式:“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要逐步做到允许第一胎生女孩儿的再生第二胎。”而政策放宽后,实际生育率并没有因此而上升,反而略微下降了些。
      梁中堂于1985年再次致信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和郝建秀,希望中央同意用“晚婚晚育加间隔的生育办法”在一两个县进行试验。
      1985年3月21日,梁中堂接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规划处的正式函件,同意在山西进行试点。山西翼城最终成为全国13个“晚婚晚育加间隔的生育办法”实施地之一。有调查显示:自2000年以来,翼城人口出生率连续低于10‰,接近零增长,但人口结构、性别比等相比山西其他县市更为合理。(摘自《新疆都市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一胎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