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紫剑答《精武》 [韩起答《精武》读者问(六)]

    时间:2019-01-29 04:44: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问:韩老师,网上有人说,“武林大会”是上去一家、死一家。既然如此,“武林大会”还有什么举办下去的价值?是否应该停止?   答:在我看来,上去一家、死一家,才恰是“武林大会”存在的价值。
      因为在“武林大会”上死去的不是一家家拳术。是附着在一家家拳术身上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
      “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从总体上说是惑乱武术,欺骗大众的罪魁祸首,它们该死。“武林大会”恰恰给了这伙“罪犯”有力的一击,使它们原形毕露,成为笑柄。
      “武林大会”用实战的事实告诉大家,传统武术不需要玄而又玄的拳理拳论,前辈大师的传说纯属神话,拳术演练跟实战毫无关系,拆招说手不过是变戏法。
      既然“武林大会”有这么大的贡献,干吗要停办呢?
      问:参加“武林大会”的各家拳术都打得乱七八糟,不好看,依我看这样会毁掉中国武术,韩先生,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我们先说一下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如果你认为“武林大会”是由于举办的时间短,参赛拳手缺乏长年系统的训练,而打得不够精彩,我同意。倘若你以流行于各派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为参照,因而批评说“武林大会”不好看,我反对。
      笼罩在各派身上的“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是一堆至今未被实战证实的武术泡沫,总体上属于想象出来的虚幻之物,虚幻的泡沫哪里能做为评判武术的依据?
      “武林大会”不会毁掉中国武术,照现在的规则打几十年,它倒可能推出中国武术的又一个新品种――以腿法和摔法为主的新式拳术。这并非不可能。因为散打就是这么产生的,三十年前开始搞散打这项运动时,也并不存在一种叫“散打”的拳术,是按照规则打来打去,逐渐形成了一门叫“散打”的拳术。
      任何形式的比赛,好看与不好看取决于参赛选手的水平,譬如散打、足球,水平高的选手登场,比赛就好看,弄一帮业余的选手来打,场面就惨不忍睹。当然,不喜欢某项比赛的人除外,对于不喜欢散打、足球的人,再精彩的比赛也吸引不了他。
      当然,有些比赛项目,由于不符合人们的观赏心理,打得再精彩也难吸引人,譬如摔跤、柔道,喜欢看的人就很少,远不如人们对拳击、泰拳有兴趣。
      问:韩师爷,我是八极拳十世门人,“武林大会”上的八极拳是真八极吗?
      答:准确地说,是“不允许打脸等规则限制下的真八极”。因为按照“武林大会”的规则打,不管是谁上台,哪怕他是八极拳的顶级大师,也不可能打出两样来。只不过水平高的人,由于技能运用恰当,动作干净利索,会使比赛更加赏心悦目。
      “武林大会”只要坚持搞下去,像散打那样成为独立的新拳种,就会造就出高水平的拳手。
      问:韩师爷,我是在天津跟吴秀峰的重徒孙学的八极拳,请教您老,“武林大会”如果戴拳套,可以击打头部,八极拳会打成什么模样?
      答:如果戴上拳套允许打脸,再按体重分出不同的级别,“武林大会”与散打比赛就归到一路了。这样的八极拳,可以说就是散打。
      不仅是八极拳,少林、形意、八卦、通背、太极、大成……任何一种拳术,只要按照类似散打的规则打,都会打成近似散打的拳术。
      问:韩师傅,我很接受不了“武林大会”不许打头部这一点,组织者为什么这么要求?
      答:看了我对上一问题的回答,你就能猜出大半了。“武林大会”若是允许打脸(前提是拳手必须戴拳套),“武林大会”将变成散打比赛。规则的制定者对这一点门清。
      而“武林大会”的操作者们。显然不想搞冠以“传统武术盛会”的散打比赛。
      假若真这么搞,也不过是重复历史,回到散打的起步阶段,把散打走过的路重走一遍,如此岂不多余?对这一点,操作者们同样门清。
      年轻一代的武术爱好者或许不知道,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散手(散打)比赛,即是“传统武术的盛会”,如同“武林大会”一样,搞的是“传统武术的散打”比赛,结果打来打去,打出了“散打”这样的新品种。
      传统武术一不留神把自己打成了散打。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武术的体内本来就生存着散打的基因。不管哪一门派,只要是戴上拳套打,大模样就偏离不出散打。三十年前的“传统武术盛会”如此,戴拳套的“武林大会”也将如此。再过二十年打也仍然跳不出这个圈。不信,就试试看。
      问:韩哥你好,我比你小两岁。我是形意拳爱好者,至今已有二十年练拳史,对五行、十二形下过苦功,但我至今仍不明白它们是否能用,我询问过很多人,有人说能用,有人说不能用,韩哥你觉得五行拳、十二形能用吗?
      答:老弟,你能在武术道上坚守二十年,我很是钦佩。但二十年的苦功仍不知五行、十二形能否使用,这一点又令我颇感沉重。
      我认识很多像你我这岁数的老拳迷,练什么拳的都有,聊拳时,他们偶尔也流露出和你类似的困惑:这一拳能使吗?那一腿是否能踢着人?每次看到他们迷惑的样子,我都悲从中来,进而迁怒其师,心想:那些滚蛋老师是怎么教的,徒弟练了二十年,你竟连“本门最基本的拳法能不能使”都没让他们弄明白,这老师是干什么吃的?
      学生有此困惑,责任必在其师。因为像这种事――学生练了二十年仍不清楚最基本拳法能不能使,在传统武术之外是无法想象的,比如教拳击或教泰拳、散打的,有哪个教练敢让学生练二十年仍不清楚直勾摆、横扫踢、侧踹能不能使?借他们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这么教?但这种在拳击、泰拳、散打界属于荒诞至极的事,在咱们武林却像夏天的苍蝇,随处可见,且不以为奇。
      胆敢让徒弟练二十年仍有此困惑的老师,他不是王八蛋就是糊涂蛋。
      王八蛋。他心里明白但不告诉你。糊涂蛋。他本人就一脑袋糨子。指望他们没戏,大家就该自己起来救自己了。某某拳法能不能用,去跟人打对抗,打多了就能明白。
      当然。即便是能实用的拳法,也是接受过对抗训练的人能用,未经对抗训练的人不能用。不过,在流行的传统武术中,大多数的拳法是不论训练方法正确与否,谁练了都不能用。因为这些拳法本就是专供演练和说手编造的,一句话,专门用来糊弄人的。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识辨某某拳法能不能用,去留心观察那些练过该拳法的同门。看他们是不是能用(说手不算,一定是对抗)。如果99.9%的同门都用不出来。你还不能把它们否定了吗?再对这些拳法心存希望,就是你伸着脑袋主动申请让人骗。怨不得别人。
      问:韩老师,有位老人对我说:练武术可以不懂理论。他还说,武林有不懂理论的高手,没有理论培养出来的大师。他的话我听了很难接受,因为老人的话有违“练拳先明理”的教诲,但我又觉得老人的话有些道理,现在我不知道应该相信谁?
      答:一句话能把人毁了,一句话也能把人救了。这位老人的话,是救你脱离苦海的真经。
      练武术确实可以不必懂理论,譬如我师爷吴秀峰,他根本没上过学,虽 然在1949年后扫盲认识几个字,也属于俗话说的“斗大的字认识不了一筐”那一种。可以说,像拳论讲的什么两仪、四象、八卦、易经之类,对他完全是天书,根本不可能看懂。别说不懂,他连文字本身也读不下来。即便能把文字读出来,意思他也弄不明白呀。但不懂拳理,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大武术家。其实老一辈的拳家,不懂拳理的人居多,倒是懂拳理的人比较罕见。
      再有,抛开武林放眼各项运动,不懂理论的王牌运动员也比比皆是,泰森就不懂拳击的拳理,马拉多纳不懂足球之球理,菲尔普斯不懂游泳之泳理;但如同吴秀峰,不懂拳理、球理、泳理,并未妨碍泰森、马拉多纳、菲尔普斯玩成拳王、球王、泳王。
      假如“练拳先明理”之说成立,吴秀峰等人的成功我们就无法解释。
      问:我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争论拳术问题,很多人的口气都是蛮精通的样子,请问韩老师,这些人都有功夫吗?
      答:一个人有没有功夫,只能看他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他解说武术的能力无关。
      一个人很能打就是有大功夫,一般性的能打是有小功夫,不能打则是没功夫(哪怕他是讲手大师,不能打也不叫有功夫)。这道理就像我们评价一位厨师,他烹饪功夫好坏,不在于他烹饪理论讲得如何天花乱坠,而在于他菜品做得好不好。
      有些看似懂武术的人,如果把他们比做厨师,他们则属于这么一种:比如到饭店应聘,老板把他引到操作间,让他做几道菜,他呢?面对着案板上杂陈的各类主料敷料配料。只会滔滔不绝背菜谱、讲理论,却一个菜品都做不出来。
      如果说做不出菜品的人不可能懂烹饪,那么,连最基本的拳术技能都打不出来的人,他就不可能懂武术,又遑论精通?
      当然,一个技击家由于上了年纪,武功下降,则另当别论。
      问:请问韩先生,在理解拳理和练习对抗二者之间,应该“先对抗后拳理”还是“先拳理后对抗”? 答:我仍用厨师举例说明。我认识很多厨师,我的学生也有不少干过和正在干厨师的,有人甚至干到了厨师长。他们当中有人上过烹饪学校,更多的人不曾进过烹饪学校,后者不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懂烹饪理论,这是肯定的。不过比起烹饪的功夫,读三年专业的却不如在饭店直接干三年的。就整个厨师队伍来说,他们讲,也是烹饪学校出来的普遍不如饭店出来的水平高。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练武术,应该像学烹饪那样,先动手对抗,以后再看武术理论――如果你想看的话。 练武术所以要像学烹饪那样,首重实际操作,是因为武术与烹饪、修理家电、踢球、摔跤等等一样,是一门技能,不是学问。
      做学问可以只通过读书动脑子来进行,身体不必参与。学习技能不然,技能除了动手练习,没有其它的途径可以掌握。
      做学问以知识储备、大脑分析为主。掌握技能以动手练习为主――这是学问和技能的最大区别。
      对于掌握技能来说,理论当然能加快技能掌握的速度,但理论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动手练习。就武术爱好者的现状来说,大家普遍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拳脚对抗,甚至把对抗练习减弱为零。严重地违背掌握技能的规律。
      问:韩先生,我心里有个疙瘩,李仲轩老人说:“形意拳一个五行功架,什么都练到了,桩法、内功从里出,打法、演法从里出。”可是看“武林大会”的形意拳比赛,我却没看到他们打出内功和五行打法,要说他们也是高手了,高手都打不出来,我们这些普通爱好者就更没戏了,我感到很绝望,请韩先生解疑。
      答:我的看法是,不管是什么拳的什么功架――大成拳的某功架也好。形意拳、八极拳的某功架也罢,它们能不能“出内功、出打法”,跟他是王芗斋说的,还是尚云祥说的、吴秀峰说的没有关系。
      能不能“出内功、出打法”,只跟一件事有关系,就是实战事实。实战事实证明能出内功、能出打法,它就是能出。缺乏实战的事实证据,“出内功、出打法”的说法就不成立,哪怕它是天王老子说的也不行。
      问:韩先生,您在很多文章中流露出轻理论、重动手能力的意思,可您本人却很懂理论,经常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甚至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来讲解武术,这怎么能说理论不重要呢?请您回答。
      答:说理论不重要,是对“练武术”而言,“教武术”则不然。
      拳王、球王、武术爱好者不必懂理论,是因为他们是运动员,他们的本职是训练。不是研究训练理论,他们只管按照一份训练计划去练就是了。做教练的不懂理论却不行,教练是干什么的?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训练的,做教练的不懂运动理论,他根据什么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单凭老一辈教练传给他的经验吗?在体育界,凭经验带学生的教练,多为庸人。而像孙海平、管建民等,越是高级的教练,他们对理论越是懂得多、懂得深。
      我是教武术的,当我面对三个训练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在指导他们练习――譬如八极拳的“铁牛耕地”时,如果我不懂运动生理学,那么,这三个能力不一样的学生,谁该采用“手脚跳起来”的方法?谁该换用“快速屈伸”的方法?谁又应该多做“静止不动”的铁牛耕地?你说,我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安排?而要区分这三种铁牛耕地各练什么,必须借助运动生理学(或运动训练学)。
      还有,如果我不掌握运动解剖学,那么。我就搞不清楚――(a)铁牛耕地能练到哪些肌肉;(b)这些肌肉对应哪些拳法发力;(c)这些肌肉的工作与哪些拳法的发力特征、技术结构相似一致。如此这般,我如何指导学生训练?
      再有,如果我不了解运动生物力学,搞不清铁牛耕地与“最大动量训练法”(见运动生物力学)这两种方式对提高爆发力的不同作用等等,我怎么教?
      再有,这个铁牛耕地,应该安排在训练的哪一时段?该排在下肢或躯干力量训练的之前还是之后?一星期要练几次?每次要练几组?一组要做多少个?要采用多大的密度做?每组间隔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加大负荷强度?什么时候增加负荷量?增加的幅度怎么掌握?冬天和夏天在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上该如何增减?学生前一天没睡好觉或身体机能状态不佳,我该给他们减负荷量还是减负荷强度?饮食怎么安排?如何进行恢复?等等等等数不清的问题,我要是不懂运动生理学或运动训练学,谁能告诉我怎么指导学生?
      我这还仅仅说了一个铁牛耕地,没涉及其它功力训练。尤其没涉及拳法的技能训练。
      如果我这理论也不懂、那理论也不明白,我拿什么教学生,我不是误人子弟、拿小伙子们的身体、热情、时间耍着玩吗?
      一个当老师的人,要想使武术训练科学化,使追随自己的小伙子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幅度地提高实战能力”,他就必须懂运动科学理论。否则就是空话。
      问:韩老师,我因为力量小经常用杠铃等等的器械练力量,但我的一些师兄却说,练力量会把肌肉练僵,练不出功夫,我该怎么办?   答:练力量会不会把肌肉练僵?这个问题令很多武术爱好者感到困惑,有的人甚至十分苦恼,前不久就有个小伙子跟我诉苦说,他练力量只能背着老师、师兄偷偷地练,不敢让他们知道,因为老师、师兄一向反对练力量。理由也是练力量会把肌肉练僵。
      练力量会不会把肌肉练僵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比如力量与柔韧、速度、灵敏、耐力之间,确实存在着互相影响。只不过,这些影响既有不良的一面。也有良好的一面(见运动训练学)。
      练力量对其它素质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会降低柔韧性和爆发力。而柔韧性和爆发力的减弱,又会导致灵敏性的下降(见运动训练学)。灵敏性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项重要的武术功力(世界上没有灵敏性差的技击家)。这就是说,在提高力量与灵敏性之间,是存在对立趋势的。问题是,灵敏性重要,力量难道就不重要了吗?力量同样是一项重要的武术功力,世界上同样没有力量差的技击家。
      既然力量与灵敏一个都不能缺少,我们所要做的,就该是如何去协调力量与灵敏性的对立,而不是因噎废食,为了灵敏放弃力量,或为了提高力量而不要灵敏。
      协调的方法是,在练力量的同时加强关节柔韧性、肌肉伸展性及爆发力、灵敏性练习,这既是各国教练员所普遍采用的方法,也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学所支持。其中的柔韧和伸展练习,因为提高了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又对速度有好处。而良好的速度素质反过来又使爆发力及灵敏性受益。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力量,又不使灵敏性受损。
      只有不恰当的力量训练――即仅练力量而放弃其它素质训练的力量训练才会使肌肉僵硬,出不来功夫(即降低了柔韧性、爆发力、灵敏性)。
      力量对其它素质的良好影响,突出表现在对速度的影响上。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力量越大动作速度越快。动作速度对力量的依赖,最典型的例子是短跑,短跑是纯粹的比速度(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但是,比速度的短跑运动员却要练力量,而且是必须练。因为不练力量,动作速度就提高上不去。
      拳术中也有动作速度,你打拳踢腿的速度,身体俯仰闪摇的速度,都属于动作速度。根据上述运动生理学的原理,你力量越大,你打拳踢腿、俯仰闪摇的速度就越快。
      有了这些好处,再加上肌肉发僵又不是不可避免的,大家有什么理由要放弃练力量呢?

    相关热词搜索: 精武 读者 韩起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