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牌印证了什么 印度尼西亚货币

    时间:2019-02-13 04:44: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某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大家正为金牌效应争得面红耳赤。其时,一位学摄影不久的老同志突然提出如何衡量、认证摄影家“果位”的问题,场上顿然一片宁静,“金牌之争”好象变得毫无意义,“淡出屏幕”。
      老同志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称摄影家?摄影家的标准是什么?获个金牌就可以称摄影家吗?
      初看问题很简单,实则谁也难以做出权威的回答。
      笔者当时在场,不揣冒昧贡献愚见:金牌只是对某作品一定层次和范围的认可。张三是不是摄影家,应该由其所达到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层次来衡量。金牌作为一种社会标称,与得主的艺术境界不能完全对应,并不能真正代表摄影家的“果位”。亚当斯即使一生不获任何奖,仍然是摄影大师。象匈牙利的马丁・慕卡西,身后几十年才被发现他的作品曾经深深影响过包括卡蒂埃・布列松在内的三位摄影大师,被人们长久遗忘后还是获得盛誉。
      我很明白自己这番见解是缺乏说服力的,甚至是迂腐的,或许会被指责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理由很简单,金牌在中国摄影界的份量谁也低估不了。尽管市场经济冲击着摄影比赛,摄影人的价值观念在不断转变,但是以金牌论英雄的做法照旧大有市场。比赛毕竟是捷径,至少目前是这样,众所共趋也算是合理而现实的选择。问题是,金牌真有那么高的含金量吗?它到底能够印证什么?
      当然,首先应该肯定,多数金牌具有一定的标称价值,与获奖作品的水准大体吻合。不过,没有真实价值的金牌也不在少数。眼下各类摄影比赛的评选并无规范的标准,比赛级别亦无权威机构认定,金牌产生的方式同样是杂乱无章。总而言之,摄影比赛依然是“逐鹿中原”的混战。缺乏规则的游戏,其结局自然难以令人信服,至于弄出许多荒唐事情令人啼笑皆非也在料想之中。
      若干年前,某校组织学生野外活动。一位平时对摄影一窍不通的教师,向搞摄影的朋友借了部高档傻瓜机,再临时求教点摄影常识,就带领学生出发了。一路上他拍了不少纪念照,顺便拍些活动的“纪实照片”。照片冲印出来,拿给朋友看,其中一幅还把朋友给镇住了。于是,朋友推荐他参加某摄影比赛,意外地获得金牌。叫评委都尴尬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无非说明了摄影的偶然性和或然率。
      啊,摄影真是不可思议!那位教师惊喜之余,发了一通感慨。
      这种事情应是个别现象,但与其有内在相似的另一种现象――一片打天下,可能就比较普遍。
      与一片打天下形成明显反差,充满荣耀光芒四射的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影赛造就众多获奖专业户。此类人是摄影界的宠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是真正的幸运者。别看获奖专业奖牌挺吓人,内在水平大多平平而已。难怪鲍昆不指名批评一位曾蜚声南北的“奖爷”时说:看五十年以后谁还是真正的摄影家。事实上,未出五十年,许多当初不可一世的“金牌人物”,现在不知显赫何方?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着获奖专业户们一个个发达,众多摄影者难免眼红,于是又派生更多的“模仿秀”。奇怪的是,金牌作品的兄弟姐妹,同样频频获奖。记得一位西方摄影家说过,如果他作评委,没有独创性的作品,即使拍得漂亮,也不会给评奖。艺术贵在创新,重复别人甚至重复自己的作品都是缺乏艺术价值的,但是很可能具有获取摄影金牌的价值。象是个逻辑悖论,却分明合理而威风地存在着。这个怪现象说明,金牌许多时候印证的不是艺术的成功,相反,恰恰印证了艺术精神的衰弱。
      比赛不仅检验参赛者的水平,而且检验评委的水平,同时还是对整个比赛风气的检验。对于摄影比赛的坏习气怪毛病,摄影人、影赛组织者与评委都要负相应责任。
      与其说影赛体现参赛者水平,倒不如说体现评委水平更真实。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否则虽马能千里而不以千里待之亦是枉然。冯学敏去年获取的日本摄影“太阳奖”,影响那么大,与评委都是象荒木经惟、石冈英子那样,几乎每位都是早在七十年代就已负盛名的日本社会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很大关系。评委的名望、水平及品行,不经意间提高了比赛的档次和品位。反观现今中国影赛评委构成,实在不太规范,有时甚至荒谬离谱。如果是企业赞助,从未玩过相机的老董老总必是评委无疑;有名无实的“名家”,通常是评委的保留“座客”;靠几块奖牌放响而并无多少内涵的“新秀”,也常常被邀对“新新秀”品头论足;其他与摄影不搭边的文人骚客、社会名流、政界要员,更是被奉为权威“指点江山”。有时评委阵营比参赛队伍更象是乌合之众。正象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可以当教练、裁判,并不是谁都有资格当评委的。评委不仅需要名望,而且需要学养。明智而独具慧眼的评委,才是比赛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若是乌合的参赛者搭档乌合的评委,那么金牌则是无知和荒唐的见证。
      另外,比赛风气也至关重要。时下,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影赛金牌事先内定了,某某人赛前送片请评委指点过目了,金牌落到某某评委的学生或亲友之手了,不一而足,商场、官场、情场的作派都引用到摄影赛场来了。采取不公正手段评选出来的金牌,更是艺术精神的堕落。
      事实上,就算是正规的摄影比赛,评选出来的金牌也不见得能够说明什么。就拿历届全国影展说,高层次的评委,严格的组织,严谨的作风,加上数以万计的参赛作品,照理说应该是绝对权威了。但是,最近几届的全国影展,哪次评出的金牌没有争议?象《太阳与人》(见图)还掀起一场大波澜。现在来看,历届金牌作品即使在当时也未必真都有代表性,其中部分作品实在不敢恭维。权威影展尚且如此,杂牌的更不必说了。不过,这也不能责怪谁,因为艺术并不象数学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任何比赛都只是“相对论”。抑或艺术根本不适宜于比赛。席慕容参观儿童画展时,为儿童表现出的艺术天才高兴的同时,却为对儿童绘画作品评奖分等的做法表示担忧和悲伤。她认为那只会污染儿童纯洁心,扼杀儿童的天性。怪不得有人不喜欢看金银牌作品,宁愿去欣赏三等奖或者干脆是落选作品。
      摄影是门带有很大偶然性的艺术,换言之是门无常的艺术。摄影无常,影赛更加无常。无规无矩无常的影赛产生的五花八门的金牌,无疑是给脆弱的摄影雪上加霜。
      既然如此,为什么芸芸摄影人依然对影赛趋之若鹜,甘愿承受脆弱。一位靠获奖成名的“大师”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不参加比赛,用不了多久,人家就把你给忘了。”言下之意,无非名利而已。如果把这句话送给商家,我很赞同。送给艺术家,我觉得很可悲。难道搞艺术仅仅是为了别人记得你?也许有人会说,都市场经济了,你装什么雅?在下不敢也没有资格装雅。不过,记得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些西方摄影家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和风格,不肯将作品沦为商品,靠打扫洗手间维持生计,宁愿委屈肉体也不委屈精神。
      金牌到底能够印证什么?对于真正追求艺术崇高境界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应该成其为问题的。人生本来就无常而诸多烦恼,再用无常的金牌加重人生的无常和烦恼,何苦来着?!金牌充其量也就是金牌,即使足赤纯金,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不要抱得太紧呵。否则负累重重,本该是快乐享受的爱好与事业,反倒成了痛苦的根源。自古得失相连,失利处乃得心处。放下更多,赢取更多,这或许算得是先圣留给后人智慧的人生策略。◆

    相关热词搜索: 印证 金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