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道周与吴伟业交游考论

    时间:2020-05-29 03:53: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陈洁如

    摘要:黄道周与吴伟业交往,主要体现在师承、同僚以及文学研究影响三个方面。晚明变乱之际,黄道周与吴伟业同为晚明时期朝中清流的代表,是颇具政治声望的文人。吴伟业曾问业于黄道周,且多次题诗赠道周,赞其气节,颂其品格。

    关键词:黄道周;吴伟业;交游

    黄道周(1585—1646)与吴伟业(1609—1672)同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且都是颇具政治声望的文人。黄道周虽长吴伟业二十五岁,二人无论是同朝为官,还是文学交流,都过从甚密,在《吴梅村年谱》及《吴梅村全集》中亦留下诸多二人交往的痕迹;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验诸史实,洵非虚言。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二人的交游状况关注甚少,故在此将相关史料列出并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一、两度同在京城,二人亦师亦友

    黄道周与吴伟业之交往,始于何时,至今已难确考。吴伟业生于明万历三十七(1609)年,彼时黄道周已二十有五。从现有材料来判断,二人在崇祯四年之前结交的可能性不大。据冯其庸《吴梅村年谱》所载及黄道周门人洪思在《黄子年谱》中所言,黄道周与吴伟业生平同在京城者应有两次,一次在崇祯四年,一次在崇祯十年正月迄崇祯十一年八月。(1)据《吴梅村年谱》所载可知,梅村自崇祯四年以年少高中鼎甲,初入仕途的吴伟业当时与黄道周同在京城,而其师张溥与黄道周交好,当时黄道周已然声名显赫,故二人于此时结交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次,二人同在京城,应是崇祯十年正月迄崇祯十一年八月间事。由年谱看来,二人当时同在京城。崇祯十年(1637)末,吴伟业开始与杨廷麟从黄道周学《易》,至崇祯十一年七月,吴伟业从道周问《易》的时间大概持续八个月左右。《吴梅村年谱》中有详细记载:“本年(崇祯十年)顷,与杨廷麟共从黄道周学《易》,过从颇密。”(2)《遣闷六首》之三有“中年读易甘肥遯,归来拟展云山心”之语,(3)崇祯四年二人同在京城时,伟业仅二十三岁,不当称为中年;故学《易》问业,的确应当是在崇祯十年末事。

    吴伟业在《送林衡者还闽序》一文中亦提及“往者在长安,石斋曾以《易》传授余及豫章杨机部。”(4)后又言“未及竟,石斋用言事得罪,相送出都城,机部慨然曰:绝学当传,大贤难遇,余两人盍弃所居官,从石斋读书鹤鸣山中,十年不出。余心是其语,两人者逡巡未得去”,这里又道出两件事:一是黄道周此时未能尽授《易》之事便出京的缘由;二便是杨廷麟与吴伟业同视黄道周为师,甚至在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二人一度萌发了弃官随黄道周前往鹤鸣山读书、“十年不出山”的想法。今日漳州风景名胜古迹之一云洞岩即位于鹤鸣山上,而黄道周曾在此营建邺山书院并在此讲学。从《送林衡者还闽序》一文可知,吴伟业甚至在崇祯十一年时差点跟随黄道周至漳州读书!

    黄道周在杨嗣昌的夺情任职一事上触怒崇祯帝,后被贬为江西按察司照磨。(5)对这次冲突中黄道周的政治遭际,吴伟业感同身受。八月送道周左迁江西出城时,感伤惜别之余,作七言律诗《送黄石斋谪官》相赠别;(6)在黄道周出城前往江西不久,他又作七言歌行《殿上行》,(1)赞道周凛凛气节。

    吴伟业在《开县败》(2)中对于黄道周的评价是很高的。除为人洁廉之外,学术研究、视野之广无人能望其项背,博古通今,故天下人都“望以为相”,在各方面,都应堪是他学习的楷模。

    二、道周蒙难下狱,梅村遣人施救

    崇祯十一年(1638),吴伟业“首疏攻”张至发,除了复社成员受温体仁之党迫害、“难拒师命”。(3)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在于声援黄道周。靳荣潘在《吴诗集览》中指出,(4)吴伟业并非在崇祯十三年黄道周拜仗时才遣监生涂仲吉营救道周,早在入朝伊始便因其摈弃道周已上首疏弹劾。可见黄道周与吴伟业私交颇深,否则在朝局莫测之际当不会一而再地出手施救。

    崇祯十三年(1640),因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道周,崇祯帝疑二人比附邪党、下令逮捕。黄道周八月初受杖下狱;此时,吴伟业刚刚上任南京司业三天。

    虽不在京城,但吴伟业听闻黄道周拜杖一事,当即派遣监生涂仲吉前往北京上疏营救黄道周,涂仲吉于十一月上疏救之,十二月因被疑“朋党”受牵连下狱。(5)黄道周在《与内书》中云:“涂德公恳恳救我,通政不敢,亦是异韵也!”(6)后又于《狱中悔罪自明疏》中写道:“……臣方卧疾在狱,涂仲吉何以促臣……”(7)按此疏及上引《与内书》,均可证此时涂仲吉之疏救。(8)后涂仲吉在狱中被究问主使,但他并未将伟业遣其疏救之事道出:“此岂容人主使?可剖吾肝呈至尊,以明道周之无罪”,(9)可证仲吉并未将伟业牵连进此事之中。在《与子暻疏》中,吴伟业亦提及他此时心生“绝意仕进”之念,大抵此事便是导火线。黄道周之于吴伟业,不仅亦师亦友;黄道周在朝的遭际对于吴伟业的仕途之路心态历程及从政选择,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西子湖畔偶遇,二人促膝长谈

    黄道周出狱后于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底离开北京赴酉阳戍所,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在大涤书院讲学,后出大涤书院经杭州赴戍,(10)与吴伟业再一次邂逅。此时吴伟业正与冯元飙于杭州西湖游玩,与黄道周相遇实属偶然。二人相遇,不禁畅谈许久,“相语至中夜”,不舍别离。吴伟业在《工部都水司主事兵科给事中天愚谢公墓志铭》一文中谈及此事。(11)

    吴伟业知黄道周经“万死”之磨难后而南下,与之相遇于西湖扁舟中时,道周出示所注《易》与伟业,他应是不由得想起崇祯十一年从道周学《易》问业交往诸事;前后不过数年,然世事已非,故见黄道周“十指困拷掠,血渗洒楮墨间”,不禁愕然:黄道周博学强记,在“身陷囹圄、肢体不完、性命堪忧的情况下,始终不曾熄灭其政治理想和学术抱负”。(12)谈迁《北游录》纪文《黄石斋先生遗事》一文中亦详述了二人于西湖邂逅一事。此后,二人并未再见。

    四、吴梅村忆旧事,“漳浦殆神人也”

    《明史·黄道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13)黄道周与吴伟业的交往,不仅是伟业以其为师,仰慕其才学并从其学《易》,亦是黄道周精于《易》数的一个例证。据现有材料看来,吴伟业笔下经常谈及黄道周,诗文中多称其字“石斋”或直接称“先生”,言语间颇有赞颂维护之意。事实上,黄道周虽非复社成员,但与复社的领袖张溥及诸复社众人交往颇多,其学问、其气节,早已成为复社黨人心目中的一面鲜明的旗帜。谈迁《北游录》纪文《黄石斋先生遗事》一篇中亦有所著。

    秋日过吴骏公先生所,时伏枕语次往事,及漳浦,叹曰,吾登朝见诸名流,如钱牧斋、陈卧子、夏彝仲,即才甚,可窥其迹,惟漳浦吾不能测,殆神人也。(1)

    吴伟业与谈迁谈起与道周交往旧事时,称道周“殆神人也”。吴伟业如此说的原因,便是前文所提及的黄道周吴伟业二人相遇于西湖时的场景,尽管受尽万艰、险死难还,然而黄道周却显少提及自己的遭际,而是依旧极言国事干济,心中对国运朝事充满关切,毫无萎靡绝望之迹。故他与冯元飙“欲少致慰藉”却“无可着语”。若不是极其钦佩道周的人品和才学,他大概不会发出“至叹为神人”的感慨。(2)

    吴伟业多年后与史学家谈迁追忆起与黄道周交往的往事,在之后悉数被谈迁收录入《北游录》一书中。在吴伟业的心目中,黄道周是自己极为钦佩的老师、是刚正不阿、气节凛然的直臣,亦是学问深不可测的“神人”。

    而吴伟业对于黄道周的评价,在此处所说的表现的更为立体可见:

    噫!以朱云、耿育之戆,兼信国、叠山之气;以京房、翼奉之奥,兼董仲舒、刘向之文。曾不得一端名之!(3)

    吴伟业认为黄道周既有汉代著名直臣朱云、耿育的憨厚个性,又兼有宋代文天祥、谢翱的忠贞气节;既有汉代大家京房、翼奉的高深学问,又兼有董仲舒、刘向的斐然文采。如此评价,可实谓“神人也”。

    吴伟业视黄道周亦师亦友,对其崇敬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在其诗文中一览无遗地呈现出来。吴伟业与黄道周交往,绝不仅仅限于政治之因素,虽在立朝伊始他因诸多原因卷入了朝堂的斗争漩涡中,而作为朝中清流的代表,他俩相互声援扶持;但他与黄道周的交往,更多的是受其指点、得其点拨,而黄道周的忠贞刚直、守正不阿、为官清廉、治学勤勉,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吴伟业的人生道路,成为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

    相关热词搜索: 交游 黄道 吴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