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文元素的翻译技巧

    时间:2020-05-29 03:53: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修文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输出也越来越频繁。中国文化的输出也自然离不开翻译。中国文化有着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也给翻译带来了诸多的难题。跨文化交际需要翻译不仅注重本民族的文化,还要照顾到文化输入地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译者需要在翻译中灵巧的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探讨中文元素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文元素;翻译技巧

    翻译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与文化扯上关系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有时很难处理,因为很多时候,一個民族的文化内容是该民族所独有的,其他的民族文化中或许没有同样的内容,这就给翻译人员带来了难题,如何处理这些民族特色内容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输出也越来越多,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错误的翻译轻则会引来嘲笑,重则会引起国家间的争端,所以通过正确的翻译来传递中国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元素内容的翻译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最明显的就是总理记者会,近两任总理在回答记者问题时,都会引用到一些中文习语和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一些问题也会涉及到一些中国特色词汇。这些中文习语、诗词和特色词汇的英译也成为了译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多数的中文习语和诗词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中文习语和诗词是不能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翻译,否则讲话人的意图会与翻译出的意思南辕北辙,给不懂中文的听众造成理解障碍,甚至是对讲话人意图的错误理解,从而酿成大错。而一些中国特色词汇也有着较为固定的译法。因此,本文将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中国元素——诗词、习语和特色词汇的翻译。

    一、中文元素

    本文中将会涉及到翻译中的中国元素包括中文习语、中文古诗词和中国特色词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语言系统也高度发达。因此,汉语里有着大量的习语以及许许多多的古诗词。所以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会常常用到习语和古诗词来表达自己。但习语有的意思明显;有的富于含蓄,意在言外,可引起丰富的联想;有的可能包含几个意思,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来明确它的意义。(1)这也就给翻译人员增加了翻译困难,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都受到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当遇到不熟悉的习语时,不可能在翻译时去查找中文意思或是英文的对应翻译,只能根据语境和自己的理解来传递讲话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目的。中文的古诗词也一样,有一些根据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来进行翻译,但也有一些,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相去甚远,若只按字面意思来翻译,肯定会有差错。若要翻译好中文习语和古诗词,译者要完整地传递出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要尽可能保持语文习语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地方特色等。(2)中文习语和古诗词的正确英译对于准确表达发言人真实的意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相对来说会简单很多,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输出,西方社会也接受了许多的中国特色词汇。因此,本文将选取一些中文习语、古诗词和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来分析译员应采取哪些翻译技巧应对这些中国元素。

    二、翻译技巧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翻译若能达到意义与形式的一致,那是最好不过。但若达不到这一层面的话,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传递源语的内在意义,而不是纠结如何来表达其中的意象、形式。要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要在翻译中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免目的语认知以外信息的出现。因此,翻译要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技巧。

    (一)套用法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都是高度发展的语言,都有着大量的习语。此外,人类不同的文明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在一些表达上也会十分相似,习语也是如此,英语和汉语里的一些习语的形式和所要表达意思几乎完全相同。对于这些十分相似的内容,译者在处理中文元素时,可以直接采取套用的方法,寻找到对等的英文习语来表达中文习语。

    1)趁热打铁。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2)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3)隔墙有耳。Wall has ears.

    4)说时容易做时难。Easier said than done.

    从以上四个例子可以看出,这四个中文习语无论是从意象还是意思上,都与英文的习语几乎一致。“趁热打铁”的英文对应形式中有“while” “strike” “iron”“hot”四个词,分别与“趁”“热”“打”“铁”四个词完全对应上。“血浓于水”对应的英文习语中也分别有“blood”“thicker”“than”“water”四个词来对一一对应。第三个例子“隔墙有耳”也分别有“wall”“has”“ears”来对应,尽管这里没有词与“隔”字对应,但却不会影响意义的对等,也不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最后一个中文习语“说时容易做时难”,其英文习语中也有“said”“easier”“done”这三个意象和意义上完全三个对等单词对应。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一些习语在英语中能够找到几乎完全对应的习语,对于处理这一类的中文元素内容,译者可以直接采取套用的方法。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意象和意义完全相同的汉语和英语习语外,还有意象稍有偏差但意义相同的汉英习语,对于这一类的习语,我们依然可以采用套用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翻译时应将原文的真实意义放在首位,而不是形式,这样译入语环境中的听众能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因为这些内容所采用的意象不同,翻译时若不采用套用法,直接将中文里的意象直译出来的话,会给译入语文化中的人造成理解困难。

    1)宁做鸡头,不做凤尾。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2)王婆卖瓜,自卖自夸。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3)早起的鸟儿有虫吃。The foremost dog catches the hare.

    4)挥金如土。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上述四个例子中,虽然汉语和英语习语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意象,但是却都表达着相同的意思。汉语习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中的“鸡”和“凤”在英语习语中分别用了“dog”和“lion”来表达,直接采用英文里的对应习语,并不随意改变其意象,这样符合译入语文化中人们的认知。中文习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中有“鸟儿”和“虫”,在英文习语中却用了“dog”和“hare”,同样采用了不同的意象,但却都表达着“早起有好处”的意思。“挥金如土”中的“土”,在英文的对应表达中却用了“water”,都表示花钱大手大脚,十分挥霍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也可以采用套用的方法,传递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即可,无需寻求意象上的对等,这样就不会让听众的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二)直译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文元素都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成分,尤其是中国特色词汇,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创造了许许多多民族特有的词汇,在处理这些词汇的时候,因为是我国文化里特有的内容,在译入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内容,所以许多情况下选择直译是最好的办法。近来时常被提起的“一带一路”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其英译就是“Belt and Road”,因为“一带一路”这一倡议影响力巨大,各国媒体都会进行相关报道,因此人们也会渐渐熟知,所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也十分妥当。又如去年我国提出的“双一流”,其英译也直接就是“double first class”,“double”对应“双”,“first”對应“一流”,只要稍有了解,就完全可以明白“double”所指的意思和“first class”这一奋斗目标。此外,还有我们每年都会度过的十一“黄金周”,因为太过频繁的被提到,所以人们都已经对这个词有了了解,所以其英译“golden week”让西方人也能很容易理解,尤其“黄金”对应的“golden”,能体现出这时长一周的假期多么重要。对于已经被西方人所接受的中文习语表达,我们也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如“人山人海”直译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一表达已被收录进外国的词典,所以采用直译是没有问题的。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特色词汇将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表达。

    (三)音译法

    当然,除了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处理中国特色词汇外,音译也是频繁使用的一种方法。许多的中国特色词汇,因为本土特色太浓,无论是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都很难解释清楚,所以直接采取了音译的方法进行处理。比如中国的“户口”这一词,目前就有用汉语拼音来翻译的方式,将其译为“hukou”。因为户口是中国所特有的,与其他国家的都不相同,所以很难找到对等词汇,只好采取音译的方式。还有“饺子”一词,过去都翻译为“dumpling”,但其实英文的“dumpling”和中文的“饺子”还是有差异的,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现在根据汉语拼音可以直接译为“jiaozi”,也不会带来任何理解障碍。还有很多中国的特色词汇,如“风水”“功夫”等,译为“feng shui”“kung fu”。这些已被西方接受的中文特色词汇,都可以采用音译法处理。

    (四)意译法

    当套用法、直译法和音译法都不适用的时候,译者就要求助于意译法来处理源语中的中文元素内容,来适应译入语文化。因为有许多的汉语内容找不到合适的同义内容来翻译,而且有些汉语内容的真实含义和表面意思并不完全对等,若只按字面意思来翻译,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内容,译者需要借用意译法对中文内容的真实含义进行翻译,从而能够正确地表达出讲话人的意图,也能够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下面举例说明:

    1)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

    翻译:We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at 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一句中国古诗词,该句古诗词表面意思像是说“一百里的路,有多数人走到一半就放弃了”。但其实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越要坚持到最后。这就是习语和古诗词最难翻译的地方,大多数意思都晦涩难懂,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从而造成理解错误。显然这里只能用意译的方法来表达该意思,直译只会让人难以理解或者出现理解的偏差。

    2)这些新业态有的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当中产生的,新旧嫁接,有的是“老树开新花”。

    翻译:Some of the new business models appear in the synergy between old and new growth drivers. Others are the result of traditional drivers of growth being given renewed lif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在这段话中,用到了“老树开新花”这一中文习语。显然这句话用直译的方法是不妥的,会让听众摸不着头脑。而译员就处理得很好,翻译成“traditional drivers of growth being given renewed lif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并没有照着字面意思,将“老树”和“新花”这两个意象译出来,而是翻译出“老树”和“新花”所指的“旧动能”和“赋予了新生的旧动能”,这不仅表达了原文所说的真实含义,也照顾到了听众的认知,用意译的方法灵巧的处理了中文习语,从而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中文元素内容庞杂,其中一些内容晦涩难懂,即使是中国人有时都会理解不透彻,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就更一窍不通了。所以在处理翻译中的中文元素时,译者要格外的谨慎,要照顾到源语和译入语这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巧妙应对中文元素。

    三、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活动,翻译牵扯到了两个不同的文化间的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文化间的差异,不能只重视某一文化而忽视另外一种文化,这样只会造成理解障碍,引起矛盾。译者要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采用相应合适的翻译方法来处理中文元素,来尽可能消除文化差异,达到翻译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中文 跨文化 元素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