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居民就业调研报告

    时间:2020-06-17 07:17: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于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XX区政协

      增收致富是农村居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农民增收致富应该是什么样?我区农民增收怎么样?怎样才能促进我区农民增收?使我区农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已成为XX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区政协今年开展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专题调研,在分析我区农民收入现状、问题及影响农民增收因素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对策措施。
      一、我区农民收入现状
      (一)主要成效
      1.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幅度呈现出波浪式的“M”形走势。在经过2019年我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后,2019年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27元,增长幅度扭转了连续多年缓增的趋势,从2019年的3.9%的低位一举跃升至2019年的21.4%,甚至超过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9.4%的增幅。直辖十年来,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8.4%,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平均增长12.7%。这是我区坚持科学发展、实行城乡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硕果。
      2.收入结构有所改善
      重庆直辖以来,我区农民收入结构明显改善,2019年末,在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内部结构中,经营性收入占28.2%,比1997年下降22.3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占61.9%,比1997年提高22.5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占8.3%,比1997年下降0.9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占1.6%,比1997年提高0.73个百分点。
    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特点明显,主要表现为:
      (1)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9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63元,增长25%,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1.9%,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成。2019年我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999人,外出从业人员平均月工资为1080元,比上年增长12.5%。
      (2)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2019年我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呈恢复增长态势,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为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19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303元,增长17.8%。全年主要农产品价格处于高位运行水平,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收入889元,增长13.5%,以建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饮食服务为主的非农产业经营现金收入增长54.9%。
      (3)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明显提高。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所领取到失地、拆迁补偿等财产性收入数量增加,2019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2.7%。2019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86元,增幅达12.5%,除社会活动增多,亲友赠送的钱物增加外,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国家一系列惠农直补政策的补贴增多。
      3.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1)消费水平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群众的实际购买力不断增强,2019年,我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913元,比上年增长11.8%,比直辖时的1459元增加2154元,年均增长10.4%。消费层次不断提升,衣、食、住、行、用、医、教等各类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到48.3%(40-50%为小康型),比直辖时下降4.7个百分点。消费已由基本型已向质量型发展,食品讲究营养、衣着讲究时尚,追求精神生活享受、提高自身素质的费用比重逐渐加大。
      (2)家庭积蓄增加,储蓄存款增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积累持续增长。2019年末,我区农民人均手持现金829元,比直辖前的228元增加601元,年均增长13.8%。人均存款余额达3515元,较上年增长16.7%,比直辖时的438元增加3077元,年均增长23.2%,当年增幅比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高9.3个百分点。农民储蓄存款比例不断提高,已达12.1%。
      (3)社会保障加强,贫困逐渐减少。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我区农村医疗、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基本收入和生活。2019年底,我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为5678人,占农村人口的1.6%,比直辖前大幅度降低。随着社会保障的加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延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区人均寿命达到75.3岁,10年增加3.89岁。
      (二)主要问题
      我区虽然在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总体增长较慢,横向比较差距明显。
      从直辖市的主城区角度来看,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增长较慢,仅比全国4140元高487元,仅比全市3506元高1121元,与主城区地位很不相称。从主城区横向对比来看,差距明显仍然明显,连续多年在重庆主城九区排名第6,虽然没有退位,但也毫无进展,并且出现了与先进区县差距扩大的趋势。2019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比并列排名第7的渝北和巴南高242元,而比排名第1的南岸低1476元之多,农民增收还任重道远。
      2.增收门路不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
      增收门路不多,增收渠道不宽。一是农户底子薄、实力弱,自身投入十分有限。二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创业竞争意识,致使主要劳动力大都依靠外出从事粗放型打工获取收入。在2019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627元中,工资性收入2863元,家庭经营收入1303元,财产性收入75元,转移性收入386元,分别占61.9%、28.2%、1.6%、8.3%。农民依靠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比例偏大,超过6成,家庭经营性收入偏少,占纯收入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45.3%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3成,特别是财产性收入不足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比例过小。
      3.困难群体尤存,城乡比较差距扩大
    由于城乡在发展、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差别以及地区差异,以“386199部队”(妇女、留守儿童、老人)为典型的农村困难群体仍然不少,还有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频率增加和数量增大,失地农民逐年增多,生活无靠,拉大了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XX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同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4.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28︰1扩大到2019年的2.96︰1,收入绝对值相差9078元,达到历史最高点。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连续多年的“1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体分析,促进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
      (一)经济发展是前提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收入分配水平,只有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高收入分配水平。直辖以来,我区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前提条件。2019年,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22亿元,同比增长16.5%,创直辖以来新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加值7.54亿元,增长3.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凸显,直辖以来,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10.6%,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2019年我区农民人均从本区企业中得到的收入达917元,增长22.8%。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农产业就业空间扩大,2019年我区城镇化率达69.2%。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逐渐解脱出来,自主谋业意识逐渐增强,从事交通运输、批零贸易、社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的农户越来越多,2019年我区农民从非农产业家庭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增长54.9%。
      (二)政策制度是核心保障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优先发展城市的经济政策,使农村始终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无私的供给者,“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倾向,使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城市,流向工业,社会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无论是在生产发展还是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一些政策制定的偏向,利益结构的倾斜。就业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偏斜,滞后的户籍制度、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乡下人”和“城里人”在收入道路上形成了“双轨制”,这种城乡“剪刀差”势必极大地影响农民收入。以就业为例,目前,农业劳动力普遍过剩,2019年我区农民非农产业经营现金收入人均达到414元,占经营性收入的1/3,成为重要部分。从发展趋势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将越来越多,保障农民工充分就业的政策,对农民增收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市、区陆续出台实施了多项扶持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两免一补,农村免除学杂费等惠农政策和“新农合”等保险制度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但大大稳定了农民的基本收入,而且还增强了农民发展经济、努力创收的信心,为“稳农”、“富农”提供了保障。
      (三)市场价格是基本因素
      目前,农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流通不够通畅、效益较差,农业生产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农民面向市场发展生产的困难较大,基本上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市场价格成为影响农民收入最基本的因素。近些年,种植业养殖业支撑农民收入的能力减弱,目前我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不足3成,很大程度是受价格因素影响。一方面,随着近些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生产物资的价格上涨也为农民增收增加了负担。农产品价格的起伏波动,直接左右着农民的收入。丰年不增收、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屡见不鲜,前些年粮食、生猪价格下跌,导致农民粮猪收入下降、收入增速减缓以及2019年大旱过后的秋菜生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通过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二元因素分析,总体上对我区农民收入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19年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拉动力尤为突出,特别是生猪价格上涨幅度创历年之最,我区农户在扣除生产成本后收益增加,农民从一产业中得到的实惠达350元。
      (四)自然环境是客观保证
    由于农业先天弱质特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承担的自然风险大。农业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三年风调雨顺,两年自然灾害”的间歇性气象格局依然存在。一遇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就要减产减收。自然灾害不仅夺去了农民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干旱洪涝、病虫侵害等自然灾害都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我区伏旱发生率达93%,2019年的百年大旱使我区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农民收入增幅降至3.9%的最低点。另一方面,随着“生态XX”的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的不断改善,将我区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客观上有利于农民增收。
      (五)农民素质是根本原因
    农民素质直接关系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那些有商品经济意识、有才能和胆量的农村人才,大胆投资创业,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农村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另一部分善于学习、具有技术特长的农村人才,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也成了带头致富的一部分人。但相当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素质差,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民增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区乡村人口具有本科及以上、大专、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仅为0.48%、1.08%、2.07%。二是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增收致富信心不足,安于现状、安于温饱,不作长远打算,走不出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劳动技能单一,竞争能力不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满足于小富即安。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我们要研究对策,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逐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一)思想高度重视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的战略思想,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研究和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1.强化责任意识。各级政府虽不是农民增收的主体,但却是政策制度、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责无旁贷。从长期看,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农业发展有赖于消除政策的差异,实行城乡“并轨”。但从当前看,无论是坚持城乡统筹,还是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发展,都有赖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要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上要下大决心、化大力气向前推进。
      2.明确目标任务。要明确农民增收工作目标,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民快速增收、有利于与城镇居民收入协调发展、有利于逐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总体要求阶段性增幅不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幅,力争每年缩小差距0.02个百分点以上,使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有所缩小。要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区、镇两级目标考核机制,纳入全区年终目标考核。要确定年度及阶段性工作计划,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区级相关责任部门和各镇街、村社,按时间进度、具体工作要求分步骤逐项落实,确保达到总体要求。
      (二)扩大增收渠道
    1.以就业促增收。一是加强对就业的规划和管理,为农民增收提供科学的就业指导。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统计管理制度,定期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劳动者就业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为我区农民就业提供科学依据。要建立农民就业目标管理机制。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研究制定农民就业规划,将实现农民比较充分就业纳入管理目标。二是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稳定的服务平台。力争在2019年以前,建成覆盖区、镇街、村(社区)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金保工程”和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是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增强增收致富的源动力,根本缓解劳动岗位和劳动力之间供求匹配的矛盾。
      2.以经营促增收。随着农村家庭存款等积累持续增长,要制定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农户增加投资,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创业增收。一部分已经富裕起来的人或地区理应承担“先富带后富”的社会责任,要重点实施好针对外出劳动力的“回归工程”,引导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兴业,帮助还未富裕的农民共同创业增收。要不断提高投资水平,不断增加投资额度,不断提高投资比重,不断提升投资效益,扩大经营性增收比例。要努力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逐步扭转财产性收入分布不均的状况,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3.以政策保增收。一是以积极的“惠农”政策保护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要切实落实“两免一补”,继续探索促农增收政策。二是以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的“提补”政策保障农民收入。要继续完善农村医疗、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土地流转收益。三是在政策制定上要摒弃对农村的偏见,逐步使农村低保、医保等补贴标准向城镇靠拢,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三)提高就业水平
      扩大农民就业,尤其是在非农领域就业,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尽管实现农民充分就业的任务艰巨,但也应竭尽全力,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1.努力争取涉农项目。在尽可能地情况下,努力争取涉及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较大项目以及劳动密集型项目,增加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措施。
      2.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农民就业促进组织,为扩大农民就业提供服务,可在农口部门设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构。要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力争农村就业劳动力至少达到初中文化程度。要继续支持农村青年就读高等、职业教育,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的高中级技术人才,力争五年内大专文化的农村劳动力达到劳动力总数的5%。要扶持农村各类农民技术学校,发挥在农民就业中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办学经费,师资来源,学员就业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要鼓励城镇企业对新接纳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企业接纳农民工培训所需费用,可予以适当补助。
      (四)深化保障措施
      要构建农民增收的环境体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1.在效能环境中催化增收。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听民声、顺民意、集民智,注重社会全面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不能把发展理解为只要GDP的增长,不要农民收入同步增长。二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政府机构、职能、行为的法制化。三是建立农民增收政绩考核体系。要坚持不以传统的GDP目标为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四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建立完善快速、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服务体系、病虫疫情和水旱灾害测报及防治体系、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规划体系等等。
      2.在知识环境中催化增收。一是要建立完善以农业远程教育和区、镇、村各类农业培训资源为主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二是要建立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为主的技术示范体系。三是要建立以高效农业研究会、专业科研组织、农民科技小组为主的新技术研究体系。一方面,用科技为农民增收插上“翅膀”,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把沉重的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3.在平安环境中催化增收。一是要优化法制环境。从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政治文明入手,抓好民主法制建设,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良好稳定的法制环境让农民安心增收。二是要优化生态环境。要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微生物农业等可持续农业,在农村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生态型农村社会。三是要优化消费环境。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倡文明消费,提倡勤俭节约,以良好的村风和民风催化农民增收。
      (五)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后劲,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我区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为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突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要科学统筹发展。突破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障碍,将城乡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定位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性调整、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配套改革以及城市加快发展和农村跨跃式发展的总体部署。二是增加农村投入。主要通过国家投资,引导社会财富、资金向农村倾斜。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入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大工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扶农支农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备与城镇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硬环境。三是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确保农民承包地的合法收益。
      2.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9.2%,但与主城6区还有相当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水平的差距。一是要强化工业的支撑、引导作用,重视二、三产业的发展。要加速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集中搞好基础配套设施和对外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以缙云山沿线、江东“一线八点”为依托,发展旅游、观光、宾馆、餐饮等行业,增大就业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二是要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的水、电、气、路、讯等公共设施建设,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增添后劲。三是鼓励农村人口的聚集。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加快农民新村建设,鼓励农民向城市特别是小城镇集中。
      3.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两社两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要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展主城城郊型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本篇范文标题是:加快农村居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 增收 致富 调研报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