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小说中“我”的作用

    时间:2020-08-08 04:17: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赵洪福

    摘要:采用第一人称创作的小说里面往往有一个“我”,他不是作者自身,而是作者用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承担贯穿故事、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等多方面的作用。文中结合名篇范例,就小说中“我”的几种作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真实感;贯串;主题;作者情感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8-0009-01

    小说家经常采用第一人称写作,既便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也让文章内容更贴近生活,使读者感觉更真实,不知不觉便沉浸其中。下面结合几篇典型的小说,来具体分析“我”的作用。

    一、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在讲授小说《社戏》《故乡》时,经常有同学把其中的“我”一迅哥当成鲁迅,认为所写的都是鲁迅童年的真人真事。这当然是不对的,小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文中的人物都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虽然很多人物是有原型的,例如闰土的生活原型是章闰水,孔乙已则是杂取“孟夫子X四七“亦然先生”等人合成的一个典型。文中的“我”也不例外,有作者的影子,但是不能划等号,即使是自傳体的小说也是进行了加工的。鲁迅的乳名不叫迅哥儿,就是这个笔名也是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才开始使用的,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总之,因为有了“我”的存在,就让人觉得这就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因而倍感真实,这样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二、贯串故事情节

    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观察者、参与者,其他人物的言谈举止都来自于“我的耳闻目睹。“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的。

    在《孔乙已》中,作者通过“我”——咸亨酒店一个12岁的小伙伴的口吻来交待阶级对立、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通过眼见来直接描写孔乙已的外貌和几个生活片段,又通过耳闻来间接交待孔乙已绰号的来历和因偷书被打折腿的凄惨遭遇。

    《故乡》也是通过“我”把眼前萧索的故乡、回忆中美好的故乡和想象中理想的故乡结合起来,现在的和二十年前的闰土、杨二嫂也都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最后一课》中,作者通过小弗郎士逃学和上学的行踪,把普鲁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等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通过“我”约瑟夫的耳闻目睹把菲利普夫妇对成为富翁的于勒热切期盼、极力赞美和见到破产于勒时的咒骂和躲避有机串联在一起。

    三、深化小说主题

    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我”也不例外,在有些小说里“我”也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最后一课》的主题是反映阿尔萨斯人在普法战争失败后被迫割让土地和禁止再学法语的惨痛情感。作者选择的就是“我”——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甚至有时逃课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法兰西民族的沉痛感受。产生了震撼心灵的效果。

    《孔乙已》的“我”现在虽然只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但是在他的眼里“孔乙己不过是一个讨饭一样的人,不配教自己”,孔乙己来了也会觉得好玩,随着大人们附合着笑。谁又能否定“我”长大后也会变成像短文帮、穿长衫的那样冷漠无情的人呢?想想都可怕。这就是“我”这个人物形象带给人们的震撼。

    《故乡》中的“我”是一个觉醒了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我”的所感所思一“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又何尝不是鲁迅先生的心声呢。

    四、寄托作者情感

    作者都德通过小弗郎士的切身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同时,作者满怀深情地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小弗郎士这新一代身上。

    对约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一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

    《故乡》中,“我”虽然一直漂泊在外,但一直对故乡有美好的回忆,这次回老家,看到故乡衰败、人情冷漠,感到深深的悲哀和失望,但在内心深处还对故乡的未来怀着美好的憧憬。

    五、衬托主要人物

    “我”作为次要人物出现的时候,有时也会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在看到于勒的时候,心中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由此可见,“我”是承认这个叔叔的,很为他的境遇而担忧,还给了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这样就与穷则兄不认弟的菲利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我”行为的“纯真”反衬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

    六、我可能有多个身份

    《孔乙已》中的“我”首先是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用来充当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我”又是一个对社会人生有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来回忆二十年发生的景象。

    当然,小说里的“我”一般不会是单一的作用,作者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让“我”承担更多的任务。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仔细体会“我”给大家带来的美感。

    相关热词搜索: 作用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