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任启亮散文三编

    时间:2021-01-17 04:14: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麦子黄了

    进入五月,家乡淮北平原的麦子开始黄了。

    冬小麦是黄淮地区生长周期最长的粮食作物。头年的十月初播种,麦苗露出地面不久就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严冬,干旱、风沙、霜冷、雪寒,几个月过去了,看上去依然稀疏、单薄,给人瘦弱、萎靡的感觉。直到开春以后,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和养料,才显现出蓬勃活力。

    随着季节推移,小麦叶子长粗变厚,颜色渐浓渐深,拔节、长高、抽穗、扬花、灌浆,果实慢慢饱满起来,不知不觉连绵的麦田变成一片金黄。

    麦子由绿变黄似乎在一夜之间,但人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很久。看到麦子黄了,农民们高兴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那是冬去春來大半年辛苦劳作就要收获果实的快乐;那是终于熬过一个一个食不果腹的长夜,即将吃上白面馍的喜悦;那是对好日子的憧憬和向往。

    麦黄时节是一道永远留在乡下孩子记忆深处的风景。也许好久没有吃过饱饭了,大家天天盼着麦子成熟、变黄,看到麦穗长出来了,便跑到麦田里用手捏一捏,感觉麦粒有了弹性和韧度,就揪下几颗麦穗,用双手揉搓一番,放在嘴边吹掉皮和芒,迫不及待地把软软的麦粒送到嘴里。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麦粒绿中带黄,入口绵软筋道,带着田野的清气,嚼起来满口留香,既能充饥,也是难得的享受。

    放学回来的路上,小伙伴们都有躲到麦田里搓麦粒吃的经历。很多大人也是常偷偷跑到麦田搓麦粒吃,人们看见了也心照不宣,视而不见。

    村里开镰后,会把第一拨收割的麦子尽快晾晒、脱粒,然后按人均分配给各家各户。领到刚刚收获的新麦,大家都会蒸上一锅新麦馒头,老老少少吃饱吃足。记得有一年,由于面粉机超负荷运转,出了故障,刚修好不久又“熄火”了,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这时,母亲从队尾拎起装满新麦的口袋,用力一甩放到肩头,拉着我们就往磨坊跑。她要启用闲置多年的石磨来磨面。我和妹妹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看到磨碎的小麦粉从磨沿往下流,闻着新麦的清香,我们越干越欢实。当天终于吃上了新麦馒头。

    在乡下,每年麦收都是一场喜庆热闹的“嘉年华”,是全村男女老少的“欢乐颂”,一年的付出就要收获果实,那高兴劲儿甭提了。每到麦收时节,全村劳力齐上阵,中小学生也放假参加,市直机关的干部职工也会来乡下帮助麦收。我从一九七五年高中毕业到一九七八年秋天上大学,亲历了四个完整麦收。尤其是一九七七年,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与者,更是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一年的麦收夏种。

    麦子长势再好,没有收到粮仓里是不能算数的,因此,麦收一向被称为抢收。麦子熟透了要赶快收割,不然麦穗容易脱落,要是再遇上连阴雨,麦子有可能烂在泥土里。即使收割运到麦场上,没有及时晾晒、脱粒,或者这个过程中遭遇一场猝不及防的急雨,也难免造成严重损失。刚刚收获的小麦,需要通风,不停地翻晒,否则会受潮、发霉。只有把每一粒麦子收到仓库里,缴足了公粮,留够了种子,剩下的才是口粮。每家每户多分一些,就能多吃几天白面。

    当年二十一岁,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只有半年的我,经历第一个麦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每天围绕全村的麦田转上一圈儿,看到麦子一天天变黄,一天天成熟,既兴奋又感到从未有的压力,甚至寝食难安。我不断给自己打气,要做好充分准备,全力以赴,打一个麦收漂亮仗。先向种田的老把式们请教,弄清楚麦收夏种各个阶段要把握的关键环节,做好筹划,既不能误农时,又要保证颗粒归仓。接着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然后就是遇到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比如遇到强暴雨怎么办、遇到火灾怎么办。

    六月一号开镰,上上下下齐努力,不分白天黑夜奋战一个多月,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突发状况,但是顺利完成麦收任务,做到了丰产丰收、颗粒归仓,比上年增产两成以上。水稻插秧任务也圆满完成。

    经历了一季的抢收抢种,所有人都疲惫不堪,恨不得倒在床上睡上三天三夜,我更有被扒了几层皮的感觉。

    提起当年麦收的累,如今已八十多岁、年轻时当过生产队长的大舅说,当初三十多名劳动力种一百多亩小麦,一天到晚忙的脚不离地,现在他一个人种二十多亩小麦也非常轻松。耕地、播种、灭虫、收割,直至把收拾干净的小麦装进口袋运到家里,大多是机械完成,都有专业队伍承揽,只要一个电话全部搞定。

    随着科技进步,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种田的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不足八亿人口,人们拼死拼活的干,还是吃不饱肚子,而今已接近十四亿人,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上月回老家,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约几位亲友想去看看麦田。

    当年住过的村庄、种过的农田已经变得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车子开出好大一会儿,终于领略了满目的金黄。麦田一望无际,像铺在天地间的一块巨大地毯,微风吹起层层细波,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我们沿着田埂走到麦田中间,一种久违的麦香扑鼻而来,大片的麦子像剪裁的一样,高矮一致,整齐划一,麦穗笔直挺拔,颗粒饱满,仿佛在向我们颔首微笑。这时,两只喜鹊从眼前飞过,扇动的翅膀黑白相间,与地上的金黄构成一种对比分明的色彩。

    如果是四十多年前,看到眼前的景象,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吃上新麦馒头,而今天我是在欣赏一幅田园风景画和乡村丰收图。

    上山摘桃子去

    已经是第三次来丹东了。这一次住的时间相对长些,除了鸭绿江大桥、虎山长城等主要景点外,又向远一点儿的地方走了走。我们到了已故全国劳动模范毛丰美的家乡梨树沟。本来是一个穷山村,在改革开放好政策感召下,毛丰美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加巧干,老百姓富了,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坐上村里的观光车绕着山山岭岭转上一圈儿,既是花园又是果园,真让人高兴。

    离开梨树沟,又进青山沟。这是一处,有山有水、自然生态和环境比较好的地方。乘船游览,清凉舒适,湖水碧绿,两岸树木葱茏,时有水鸟在眼前划过,岸边渔夫在捕鱼,湖中小岛上一群洁白的大鹅昂着头,迈着八字步,悠哉游哉。

    回到宾馆,朋友征求我意见,明天去河口摘桃子,怎么样?一说摘桃子,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家乡摘杏子的情景。我连声答应好,好。

    河口在东北方向,距丹东市区六七十公里,因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优美的环境驰名遐迩。这里从十九世纪末就是鸭绿江上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埠,我国东北地区的物资从这里走出国门,外边的洋货也从此进入境内。河口断桥是一处著名景点。这座桥由侵华日军于一九四二年修建,目的是便于掠夺我国资源。抗美援朝初期很多志愿军战士和援朝物资都是通过这座大桥进入朝鲜境内。后被美军派飞机炸毁,成为断桥。

    河口地区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尤其是鸭绿江形成的局部气候环境,非常有利于桃子生长。当地培育的艳红桃品质上乘,声名远播。真正让河口桃子出名的,还在于蒋大为那首家喻户晓的民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沈阳军区前线歌舞团创作员铁源和邬大为到丹东部队采风,正赶上河口桃花盛开,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曲被蒋大为于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六年两次带到春晚的舞台,并曾被评为全国“青年最喜欢的歌”一等奖。

    我们的车是沿着鸭绿江听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进入河口的。虽然没有了美丽的桃花,但可见路旁一片一片的桃树林,桃子挂满枝头。还有很多摊位,摆满一篮篮、一箱箱刚采摘的桃子,到处立着巨幅广告牌,有的是盛开的桃花,有的是挂满桃子的桃树林,还有一串硕大鲜艳的桃子上面滚动着水珠,晶莹剔透。快递公司的卡车停在路边,大喇叭高喊着“快速直送,保鲜保质,面向全国,多寄打折”等等。仔细一看,顺丰、京东、中通、圆通、韵达等主要快递公司都有。

    下了主路,跨过一座桥,导航提示到达目的地。我的朋友给他的朋友打电话“你们在哪儿?”对方说:“你们过桥上土路,到一座小房子那儿,我去接你们。”并问几个人,答曰三人,又问块头大吗,又答中等。他们的这一段对话,听得我一头雾水。

    几分钟后,便到了他说的那座小房子,下了车,发现已经置身半山腰。听到一阵“嘣嘣”的马达声响,朋友开着一台三轮拖拉机来了。他一边招呼我们上车,一边略显不安地说:“再向前就没有路了,让各位受委屈。”说实话,我跨上拖拉机的时候有点儿兴奋。四十多年前,我在生产队开过四轮手扶拖拉机,去煤矿拉煤时,看到这种三个轮子、有方向盘、比我们高出一截、速度又快的拖拉机比较羡慕。今天有机会坐上它,在鸭绿江边的山坡上兜兜风,也是颇有情调。

    地上高低不平,异常晃悠、颠簸,需不时扒拉开两边的树枝,缓缓前行。遇到一段陡坡,拖拉机爬得非常吃力,甚至有憋熄火的可能。这时才明白,他为什么问几个人、块头大不大。听说距离他家的桃园不远,走路也就是一二十分钟,便建议他先把车开过去,我们几个下车步行。他连说不好意思,可对我来说走山路如同家常便饭。我小时候家就住在山坡上,采榆钱、割草、放羊、拾柴火,整天往山上跑,有时一天往返好幾趟。

    走在崎岖逶迤的山路上,顿觉神清气爽。太阳光虽强,毕竟到了八月底,山风吹来,清新凉快。路边的小草轻轻摇摆着脑袋,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草丛之间,充满生气,蚂蚱扇动着翅膀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一只蜥蜴刺溜一下从我们面前飞速跑过。俯身远望,鸭绿江好似一条翡翠的饰带。

    翻过一道不高的山梁,眼前呈现出一片桃园,一排排桃树自低向高依次排开,几乎绵延到山顶。有的桃子已经采摘,更多的桃子仍挂满枝头,在绿叶的陪衬下红艳夺目。

    听到我们的声音,朋友从林中喊道:“再往前走一点儿,沿着第四排桃树向上,我们都在这儿呢。”原来朋友和他的家人正在忙着把摘下的桃子装箱,看来了陌生人,以微笑代替打招呼。一片宽敞的平地上,鲜艳的桃子堆积得像一座小山。他们挑出个头最大、品相最好的装进精致的礼盒,每个礼盒装九颗。我说估计每颗有七八两重吧。主人说:“何止,每个都超过一斤。”我们连连称奇。其余的桃子他们又分成两个等级装入不同的纸箱。

    主人挑出几个又大有红的桃子让我们品尝。我连忙摆手,既然爬到山上来了,要到树上亲手摘一个吃。主人笑了,指着前方几棵桃树说:“那一片树还没有采摘过,品质也好,随便摘。”我们仨人跑到树下,观察多时,每人选了一个最满意的,打开自来水冲洗干净,大口大口吃起来。真是名不虚传,又脆又甜,非常鲜美。

    我们一边吃着桃子一边聊天。主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山,十多年前他承包下来,开荒、打井种桃树,现在每年收入十多万元。最忙的是八月下旬到9月中旬桃子采摘这一段,他指着正在忙着装箱的一对儿年轻人说,每年这个时候在城里打工的弟弟和弟媳都要回来帮着收桃子,要不根本忙不过来。我问销路好吗,他说都是网上预定的,只要摘下来,装箱送到山下的快递站,打开手机等着收钱就行了。他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我有些纳闷,这么高的山上,桃子怎么还长这么大、这么甜呢。他说,河口地区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艳红桃栽培成功以来,现在已经发展到几万亩。桃子生长最重要的两条是光照和水分,山高光照充足,病虫害少,桃子品质更好。他一定意识到我会对水提出疑问,便主动说到,从鸭绿江往山上引水成本太高,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山上打井不仅成本低,水质也好,只要有了充分的阳光、水、肥料,再加上管理到位,就能长出好桃子。

    他拎起篮子要去给我们摘桃子,我拦住他。跑了这么远的路,又爬了这么高的山,就是为了摘桃子,不用他忙活,要自己动手。我们每人拎起一个篮子,向那几棵果实累累的桃树奔去。他笑了,你们慢慢摘,挑好的,多摘些,我用拖拉机给你们送到山下去。

    记忆红薯

    和朋友们一起聚餐,总喜欢点红薯,因为它是公认而且已被科学证明的健康食品。有一些人对红薯退避三舍,甚至一口不吃,理由是小时候整天吃,腻了、烦了,再也不愿吃它。说实话,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理解。我爱吃红薯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中午在单位的餐厅,只要有红薯,都是必吃不厌,也经常到农贸市场买些红薯回家。走在大街上,闻到烤红薯的香味会,买上一个边走边吃,什么风度和形象都不顾了。我的理论是,正因为小时候吃出感情来了,所以才特别喜欢。

    在我的家乡淮北农村,红薯叫作红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主要口粮,一直到七十年代初还是如此。毫不夸张地说,淮北农村的孩子是伴着红薯长大的。从跟着大人后边栽种红薯,到收获红薯,再到红薯的储藏、加工,尤其是享用红薯制作的各种美味食品,在艰辛的劳作之余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红薯产量高,是一种较容易种植的作物,适宜于多种土壤,在那个特殊年代,被大量种植,为国人果腹充饥发挥了巨大作用。

    红薯分为春薯和夏薯。早春红薯是春天育苗、插种,夏末收获;夏红薯是小麦收割之后栽种,秋后收获。

    春薯的育苗和插种要经历早春两三个月的时间。到了夏初,种到大田里的春薯藤已经长到一米多长,在每棵春薯上选择一根藤剪下,并截成二十多厘米长的小段,栽下去就会长出一棵新的红薯来,而且丝毫不影响春薯的生长和结果。栽种红薯需要足够的水,人们经常会在雨后土地湿透了才下地抢种。没有雨水的情况下,每栽一棵都要把水浇透才能保证成活。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跟着大人栽红薯,主要任务是丟秧,每隔三四十厘米丢下一棵秧,让大人们去栽。有的人栽的非常快,往往追得我们满头大汗。红薯的田间管理比较简单,主要是拔草和翻秧。红薯的藤长得很快、很长,而且常常扎到土里,所谓翻秧就是要经常翻动它的藤蔓,勤翻秧、常松动,使它吸收更多的养分和阳光,才能保证果实结的多、长的大。

    收红薯的季节是农田最热闹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开心和忙碌的时候。刚起出红薯,有人会迫不及待地挑出一个,用镰刀削了皮就吃起来,清脆甘甜,让人回味。我们这些孩子,放学后便跑到红薯地里凑热闹,帮助大人收获的同时,还会参与现场烤红薯。找一处合适的地垄挖成长方形的地槽,挑选那些粗细均匀、长度相当的红薯整齐地码放在地槽上,红薯上先盖上刚砍下的红薯藤,再盖上一层土,捡来干柴和树枝,在地槽下点火燃烧,一个小时左右,红薯就烤熟了,红薯的香味弥漫着,大家争先恐后,先尝为快,热闹得很。

    红薯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分到上千斤。把红薯收到家里只是第一步,人们还要盘算着怎么处置这些红薯。一是把部分新鲜的红薯做成粉丝和淀粉,以待日后配菜吃;二是为便于储存把一部分切成片曬干,留着开春度饥荒;三是挑选那些大小均匀、光滑、没受过伤的存入地窖,使其能够吃到春节后。

    切晒红薯干的情景和挖地窖储存红薯的过程让我记忆深刻。新鲜的红薯切片晒干,是一项艰巨的劳动,又受天气的影响,必须抓紧时间完成。切红薯既是体力活儿,又是技术活儿,有一定危险性,掌握不好技巧,容易划破手,父母不会让我们切。它是用一种特制的刨子,切起来速度快,又厚薄均匀。那时候家家都会有一把刨子。父母经常右手戴着一只手套,在电灯光下“唰唰”刨个不停,直至把那一堆红薯切完为止。我们的任务是把切好的鲜薯片用篮子一趟一趟运到山坡,再一片一片摆出来。一般要晒上一周才能彻底干透,这期间还要翻腾几次。最让人沮丧的是在晾晒的过程中天要下雨,不得不抢在雨前把已经晒得半干的红薯片捡拾起来,运回家,摊开通风,待天晴再摆出来晾晒。因为红薯片是冬天和明年春天的主要食粮,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红薯的储藏极为重要。它怕寒,保存不好,新鲜的红薯容易烂掉,家家都会修一个红薯窖,使新鲜的红薯能够保存的久一些。每年收获红薯前夕,就会在院子里选择一个透光通风条件较好又平坦的位置挖地窖。一般会挖到两三米深,然后像盖房子那样用一根木棍做梁,再用高粱秸支撑,用稻草一层一层遮起来,最后在上面培上新鲜的土。储存红薯要选择那些没有伤和疤、表面光滑、形状差不多的,既能够保存时间长,又便于摆放,有利于利用地窖的空间。红薯窖是我家的粮仓,整个冬天都是全家格外关注的地方。窖内温度是否太高或太低?是否要把门打开通通风?里面的红薯还剩下多少?够吃到春天吗?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的老百姓离开红薯真不敢想象。因为红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它的开发利用也是多种多样,足以显示人们的聪明和智慧。现在人们吃红薯,就会蒸煮烤,真是单调。那个时候,新鲜的红薯有一套吃法,晒成片、磨成粉的红薯有它的吃法;红薯刚收获时有它的吃法,放到春节前后又有不同的吃法。可以当主食,也能做菜肴,又可以制作成点心、糖品享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到北京时,同事从山东老家带来红薯干,是把煮熟的红薯切成条晒干,既软绵筋道又香甜可口,吃起来口感极佳。我们家乡用红薯做的粉丝,可以配上各种菜,烧出多种美味。我印象很深的是用红薯做凉粉,一般是用刚收获的红薯,山地生长的红薯效果更好。新鲜的红薯打碎,挤掉渣滓,把汁液在铁锅里烧开、放凉,就成了晶莹剔透、光滑透明的凉粉。凉粉可以凉着吃,拌上香油、醋、盐、蒜泥,是一道绝顶的美味;把凉粉切成块儿,放上姜丝、葱花、辣椒炒着吃,更是别具风味;不仅如此,挤出的红薯渣炒姜丝和辣椒也是一道菜。

    所以,红薯对于我,既是艰辛的劳动和痛苦经历,也是美好回忆和幸福享受。

    最感享受的是每到春节,母亲做的红薯麦芽糖。

    在那样一个贫穷和物质匮乏的年代,乡下人过年是买不起糖的,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做红薯糖。红薯糖成了人们春节招待客人的奢侈品。正因如此,也更加成就了红薯的伟大。

    做糖是技术含量很高、春节前家里最隆重的一件事情。先要提前一周把大麦泡水发芽,然后一大早挑选上好的红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进大铁锅里,一直煮到软烂如泥,然后把发好的麦芽剁碎放进红薯泥里搅拌。搅拌均匀后,盛入崭新的纱布口袋,挤出汁液,再把这些汁液放进锅里温火熬上三四个小时,水分不断蒸发,汁液渐渐黏稠,最后就制成了红薯麦芽糖。把稀软的红薯糖分别舀在事先炸好的米花和炒熟的白面、芝麻、花生上面,接着像揉面一样反复折叠搓揉,使其成为一个长方形的糖块,然后按照自己需要的大小、厚薄切开,再拧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一块块不同品种的糖就做成了。

    母亲是做糖的高手,从发麦芽、红薯与水的比例、熬的火候和起锅的时机都掌握的非常好,更能把糖叠出各种花样来。母亲还经常被别的人家请去指导和帮忙。

    春节期间去亲戚朋友家,总会吃到红薯糖,尤其是去姥姥家,三个舅妈都会端出自己做的红薯糖让我们品尝。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哪家做的糖更好,但是无论如何还是感觉不如自己家的好,无论从品相还是甜度、颜色、形状等多方面比较,都是母亲做的红薯糖地道,最好。每当这时我们都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

    时至今日,我还很怀念母亲做的红薯糖,那是世界上最甜、最美的糖。但是却永远也吃不到了……

    喜爱红薯,它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品,是童年生活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更是一段觉萦绕于怀的亲情和乡愁。

    任启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曾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欧洲时报》《中华散文》《作品与争鸣》等报刊。散文和评论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等十多种读本。著有散文集《一路风景》《故园与远方》(合集)等。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 任启亮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