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众声喧哗的背后

    时间:2021-01-17 04:14: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冯万红

    随着2007年《诗选刊》推出“90后”诗作,“90后”进入了文坛和大众的视野,于是,媒体、网络、传统杂志都在纷纷关注“90后”文学创作。一时间,“90后”文学成了热词,传统杂志、文坛批评家、网络、媒体甚至一些“90后”自己,都在对“90后”的文学创作进行评论、言说。而“90后”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语义场中,面对各种声音,自己本身的创作也是多元的。这样复杂的境况,导致无论是“90后”的文学创作,还是对“90后”的文学批评,都是一派表面热闹的“繁华景象”。而这种众声喧哗背后,透视出的却是焦虑丛生的内心景象。

    一、成名的焦虑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是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个容易焦虑的时代。在能人辈出、英雄豪杰林立的文坛,一些从事文学创作,初出茅庐的“90后”,必然会有成名的焦虑。这种焦虑,促使他们去借助网络、传统杂志造势,甚至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文化事件,以此来吸引关注。其实,这样的成名焦虑,在进入文坛的每一代新人取得成就、被文坛所认可之前,都会普遍存在。只是在只有传统媒体、纸质杂志的社会,文坛推举新人的手段、方式会单一些,即更多是依托于文坛有地位、有分量、有话语权的前辈推举,并以传统杂志为主要阵地,借助专业评论家的解读和系统专业的阐释,引起文坛和大众关注。而“90后”文学创作的出场,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那时国内网络已经兴起并开始普及,文坛阵营也由主流文学、大众文学、精英文学三者并存,三分天下。而传统的精英文学,甚至传统的纸质杂志,不再是大众关注的唯一焦点,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在网络和大众文化的围攻下慢慢降低。而主流文学和精英文学的壁垒相对更高,“90后”文学创作要想扩大初出茅庐的影响,最快捷的选择就是零门槛—相对更自由的网络;而网络更能引起大众关注,更能制造社会事件的这一天然特性,也更能满足“90后”文学创作初出茅庐,想要制造更大声势的预期。

    二、文坛的焦虑

    2008年,德国汉学家顾彬曾经认为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这种偏激的言论,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这背后其实是当代文学作品期待获得国际社会更高认可的焦虑。也许中国当代文坛的逻辑是,如果需要证明中国当代文学不是垃圾,只能通过公认的文学奖项来证明。而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文学领域中最有权威性的,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也就是国际社会的一种认可。于是,文坛将这种期待佳作、不断冲击各种奖项,从而不断获得各种肯定的焦虑,不仅投放到“60后”“70后”“80后”作家作品上,更延续到“90后”的文学新人新作上。所以对“90后”文学创作的关注和批评,也似乎没有停止过。尤其在当今,文学不再是大家唯一的焦点,文坛甚至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寻找热点来保持持续性的关注,而“90后”正需要初出茅庐的契机,两者正好不谋而合。所以文坛对“90后”文学创作引发的关注和批评,造成众声喧哗的景象,也是由于文坛的焦虑造成的。

    三、批评的焦虑

    在當代文学生态圈,评论家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个评论家都肩负着阐释作品、解读现象、挖掘新人新作、推动文坛发展的职责。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的普及、消费社会的形成,文学影响力下降,过去精英文学和主流文学的天下被精英文学、主流文学、大众文学,甚至还有网络文学共同占据。这样的分野,不仅仅是因为文学的内容、创作模式、评审方式和标准的不同,甚至其相应的阅读方式、阅读人群也会产生分野。而网络,成了大众,甚至是“80后”“90后”与文学亲密接触的主要阵地。网络文学,也成了大众甚至是“80后”“90后”生产和消费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这无疑会让文学批评的范围扩大,批评对象错综复杂,批评形式多元化。甚至有些网络写作、网络文学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本身的意义,它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文学批评家要面对这些来自“90后”创作的更加多元的网络文学作品和因之产生的更加复杂的网络文学现象。因为自身的文学经验、人生阅历、表述方式和作品载体的千差万别,对这些“90后”的所有文学作品甚至是引发的文学文化现象的解读,都有着各自为营、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阐释的情况产生。并且有些批评片面追求速度,占领至高地,这其实也是批评的焦虑。而“90后”文学创作和批评并不像“80后”“70后”“60后”“50后”那么稳定成型、成就斐然,更多的是一种有待开掘、有待探讨的初级状态,其门槛更低,容纳话语的范围更大,这样客观上将“90后”的创作与批评演变成一场众声喧哗的盛况。

    四、网络媒体的焦虑

    网络媒体依靠的是热点、焦点来吸引受众,扩大受众范围,引导大家点击阅读,从而拉动广告商的投资,获得巨额利润。这种运作模式,决定了网络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热点事件甚至是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力图寻求广大网民更感兴趣的话题,才能制造更多噱头,吸引更多关注。而“90后”这一代人,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快速兴起时期,待他们成长到记事年龄,互联网已经在国内快速普及,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他们对网络和电子产品天生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悟性,借助他们对网络天然的热情,自然与网络更亲近,网络也似乎更偏爱他们。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多数“90后”表达个人情绪与见解、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甚至成为他们接触文学的重要渠道。这样的境况,必然也会让网络媒体去集中报道和展现“90后”的方方面面。而“90后”文学,本来就是一个黏合度很高的话题,它可以让文坛、“90后”自己、评论界以及网络媒体都有话可说。而且依靠网络媒体也能打破专业知识的壁垒,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样也就达到了网络媒体的目的,即吸引更多受众,才能吸引更多广告商投资,网络平台才能拥有更多收入,同时也缓解了网络媒体追逐热点的焦虑。这不可不谓是缓解了寻求热点和追逐利润的双重焦虑。

    以上种种焦虑,和对“90后”文学创作、批评而形成的众声喧哗场景,这两者之间其实成为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正因为种种焦虑,促使各自为营、抓住热点、抢占先机、不断解读,形成一波波后续焦点,自然导致了众声喧哗的场景。而众声喧哗的场景,也折射出背后各方的焦虑,这些焦虑就像混杂的多声部交响乐,彼此各自为声,互相交叠。这样的状况,其实对“90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初期,这种众声喧哗的场景,有助于扩大“90后”文学创作的声势,吸引各方的关注。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话题的转换速度非常快,更何况文学已经不再有过去的热度和影响力,也更何况网络、大众都不会对一个不具备持续性新鲜话题元素的对象会持续关注,所以“90后”的文学创作看似众声喧哗的场景背后,却慢慢只是掏空了初期新鲜和兴奋的泡沫,剩下的只是一种惯性使然。

    这样的状况,对于文坛的文学创作来讲,会遮蔽甚至是失去一部分原本打算真正潜心安静创作、追求质量的“90后”文学创作者。对于文学批评而言,会导致对“90后”的文学批评产生隔膜,始终飘在表面,无法深入。甚至有些批评总是要引申到泛文化的批评范式,某种程度上却造成了大而空,分散了对于“90后”文学作品的专业评论和发掘。

    由此,笔者认为,要让“90后”文学创作更繁盛,或者说更有质量地众声喧哗,首先应该让“90后”文学创作和批评沉静下来,做到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更不是为了名利而创作,也不是为了抢占某种先机而批评。其次,对于社会热点和网络造势乃至社会文化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提倡打破纯文学批评的界限,但是也往往容易将文学批评太过泛化,最终也会引起使“90后”文学创作和批评被淹没在网络和热点之中的风险。这样导致对“90后”文学创作的专业关注和指导不够,形成的促进作用有限,甚至对其进行专业挖掘的力度也会减弱,最终也不利于“90后”文学创作朝着更高的质量迈进。所以众声喧哗的场景,需要更专业、更理智、更客观的态度,才能有持续性、有内涵。也唯有如此,才能引领“90后”的文学创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喧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