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汇报 > 正文

    选准文本切入点_构高效语文课堂

    时间:2020-08-14 08:23: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选准文本切入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曹秀珍

     内容摘要 为了让语文教学摒弃纷繁复杂的外衣,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专家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而“选准文本切入点”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本文试以同一篇课文的多种切入设计为例,探讨如何精选切入点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切入点 实效 例谈 精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以来,取得不少成功经验,也存在很多问题。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就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有: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也有专家提出:“阅读效率不高,没有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一是内容太多太杂,教师驾驭不了;二是方法策略不合适,教学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生本对话少。”于是专家们都提出了让语文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教学承载着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构造道德的价值观念这三大重任。如何让语文教学能“简简单单”而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呢?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对文本与师生多课堂因素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也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独运匠心。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这带出春秋的“花”和“叶”就是文本切入点。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所谓切入点,就是三者展开对话的突破口,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从切入点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切入点选得准、选得精的话,会为三者的对话创设非常和谐的交流环境,学生将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深究文本,有所感有所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如果切入点选得不好的话,会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信息感到厌烦,缺乏积极主动性,最终背离教师选取切入点的初衷,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如何选取切入点,许多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许多常用的切入法:(1)与文本相关的:有从题目切入的,如《倔强的小红军》中抓住题目中“倔强”切入;有从关键语句切入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就可以抓住课文最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切入。(2)与隐性教材相关的:有从故事背景切入的,如《伯牙绝弦》中就以伯牙爱鼓琴,而在子期去世后“终生不复鼓”切入;有从插图切入《船长》中以课文中“不断下沉的船和哈尔威船长丰碑一样的身影”这幅插图去引导学生回顾灾难发生的那一刻;(3)与主观情感相关的:有从疑点切入的,如《荔枝》中,通过“第一次吃荔枝是在28岁的时候”质疑荔枝好吃吗?为什么好吃?荔枝有何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让学生深究文本;有从读者的情感切入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以悲怆的音乐创造出悲怆的情感切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围观群众的情感以进入课文学习……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林林总总的切入方法让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错觉,仿佛凡是能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的都可以选作切入点,而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方面找切入点,也可以有很多个切入点。这“牵一发动全身”的切入点变成了“牵处处皆动全身”了吗?

     对以上选取切入点的方法进行深究,就会发现,我们将切入点和导入点混淆了。专家指出:切入点与导入点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作为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状态,激发学生阅读的原动力,触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的作用上,两者是相同的,即教学切入点有时也具有教学导入点的功能。但从实现教学的目标,解决阅读训练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领悟力,以及应用、整合探究的能力的实效上,导入点是远远比不上切入点的。导入点只是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步骤,它的目的更多的是引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而切入点则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突破口。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教无定法”,同理,切也无定法。同一篇课文也可以选取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但这些切入方法却不能用于同一篇课文中,而是必须作出精心选择。如何取舍呢?以什么标准取舍呢?本文试以几位教师对《将相和》的不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来看如何选准切入点才更高效。

     《将相和》这一篇课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例一:以课题切入 

     上课伊始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和”是因为“不和”,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和的原因又是什么?用“不和”到“和”的思路将三个故事贯穿到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思维被调动起来,很快能将课文的思路理清了。接下来的按“不和——和”顺序学习课文,发现整个课堂教学陷入“概括故事——理清小故事的前因后果——找蔺相如的表现——从字里行间体会蔺相如特点”这样的模式,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积极主动性变成了被动,学生思维受到了限制,体会不深。

     例二:以插图切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描述画面内容,并引导学生用课文中“负荆请罪”一词概括出来后,让学生质疑:谁向谁请罪?为何请罪?请罪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课文中找答案。理清了请罪是因为廉颇误会了蔺相如,然后从课文中具体语句体会出蔺相如的成功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胆识。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例三:以关键语句切入

     教师以课题导入,然后理清课文关系及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廉颇不服气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着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为切入点,让学生劝说廉颇,接下来让学生在一个个故事中去发现蔺相如的能耐。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找到了许多句子,并且还深入地揣摩蔺相如的用意,当看到蔺相如的“理直气壮”、听到蔺相如的“我就跟您拚了!”时,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读起来情趣盎然。

     例四:以作家作品切入

     教师简介《史记》在文学上地位后说道:司马迁为历代皇帝、功臣、谋士写传,都是一人一篇的,惟独有一篇例外,那就是《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为什么要将两人合在一起写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却没有点到老师想要的“爱国”。接下来老师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两人爱国的具体句子,由于这样的爱国这一特点藏得很深,学生在找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精力,但是体悟人物的其他品质上就相对显得单薄。

     同样的课文,同样选取了切入点,课堂实效却不尽相同,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这几种切入点的设计和日常教学,说说如何精选才能达到高效。

     1、选择切入点的时候注意找准落脚点

     选择切入点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有新颖的、有虚的、有实的,不管采用哪一种,在切入的时候我们都要考虑到它的落脚点,要切中肯綮,而不是只是切到皮毛,这个“肯綮”就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将相和》第一种设计,切入点是题目中“和”,落脚点是三个故事以及其联系,而这恰恰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抓住一个落脚点拎起的是三个故事,而这个任务太重了,既要解决故事之间的关系又要在每个故事中细细品味蔺相如的特点,切入点拎不起来。到后来切入点的作用不明显了,成了一个一个讲故事了。与其说这是一个切入点,不如说是导入点,因为它有切入的形式却只有导入的效果。

     “设计二”和“设计三”中,选取的切入点是课文插图和廉颇的一段话,而它们的落脚点都是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而这正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抓住这个落脚点一拎,整篇文章就被拎起来了。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心中明了,接下来的学习活动犹如按图索骥,课堂学习紧凑高效。

     2、提纲挈领、切位准确

     切入点选择的依据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的知识目标和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能力目标。在选择切入点的时候,必须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及时进入阅读的主阵地,控制学习的制高点。在“设计四”中教师的将切入点定位于“爱国”,而爱国仅仅是蔺相如和廉颇众多品质中的一种,选择这个切入点没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爱国”品质是隐藏在两人的表现当中,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所以我们看到学生是被这个切入点牵着走,缺少自觉主动性。

     切入点必须要提纲挈领、切位准确。比如在讲授《凡卡》一课时,就可以抓住凡卡写信的目的来切入,写信是为了让爷爷带他回家摆脱这样猪狗不如的生活,从而提挈全文,切位准确。这是一篇很长的课文,切位准确为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课上起来紧凑、高效。

     3、切口要小,辐射面要大

     教学的切入点还要着眼于小,成就于大,于细微中见精神,越是细微的触点越能触发学生的兴趣,越能给予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例如《草船借箭》这一刻,就有很多教师抓住题目中“借”字切入,然后让学生质疑:谁向谁借?为什么借?如何借?结果怎样?虽然切入点只有一个“借”字,但是切开的口却很大,几乎是整篇课文,因而都谈不上辐射了。没有了辐射,整篇课文重点也难以突出了。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没有从题目切入,而是花了很多心思介绍周瑜,“赤壁之战”、“群英会蒋干中计”以及苏东坡《赤壁怀古》中对周瑜的描写,让学生认识到周瑜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军事家,可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样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 “神机妙算”这个切口很小,但是它却辐射全文:知天时、晓地理、知人心、巧设计。寻找对“神机妙算”的具体描写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大树长得再高,也要在树干上生枝长叶;风筝飞得再远,也被一根细线牢牢牵住”,找准了文本的切入点,也就能把握住了课堂教学这棵树的主干、牵住了这只风筝的线。紧凑高效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找准了文本切入点才能“简简单单教语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