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计划 >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时间:2020-11-24 14:03: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达达文库编辑按】在这一年里,在给企业减税降费、拓宽融资渠道上,政府也是不遗余力。包括税收财政返还、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全面落实增值税改革、专项税附加扣除等等,再加上对于银行体系的普惠金融激励…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2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

      除了国内政策以外,对外开放政策也保障了中国的外贸坚挺,有效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即使面对全球化逆流、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形势,中国依然保持了对外开放的。

      盘和林

      编者按:对世界来说,20xx年并不平静。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各种意想不到的冲突与矛盾在全球各地相继涌现。

      对中国来说,20xx年并不轻松。中美贸易谈判在曲折中推进,国内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提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面对挑战,中国只有坚持自己的既定步伐,才能经得住前进道路上的风吹浪打。

      《向稳徐行》将带您回顾20xx年中国所走过的历史轨迹,展望未来的前行方向。

      盘和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经研究院执行院长

      20xx年已经走到了末尾,距离2020年只剩不到一周的时间了。回望这一年,我们国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xx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表面上来看,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这个速度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中是名列前茅的。在全球经济总量一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中国的经济增速是最快的。

      6.2%的增长速度,借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的话说,这既是不低的增长速度,又是一个含金量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更是一个有后劲支撑的增长速度。原因在于我们在面临经济结构性调整、国际市场动荡的艰难环境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为国家经济后续的平稳增长保持了强劲的动力。

      实际上,经济增长指标还不足以反映这一年我们取得的成绩,增长的质量高低还要看民生方面。从就业上来看,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就业人数109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7%;从居民收入上看,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高于人均GDP增长速度;同时物价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稳定,CPI同比上涨3%,而扣除食品和能源之后核心CPI涨幅仅有1.5%。

      在这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和施行的多项经济调控政策功不可没。

      首先要说的就是供给侧改革,因为它既决定了现在的经济形势,更影响了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发展。正是它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含金量更高,更有后劲。在20xx年,中国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进一步推进了“三去一降一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破除要素壁垒,促进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下,中国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同比增长7%,高出第二产业增速1.4个百分点。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这一年里,在给企业减税降费、拓宽融资渠道上,政府也是不遗余力。包括税收财政返还、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全面落实增值税改革、专项税附加扣除等等,再加上对于银行体系的普惠金融激励,不论在资金流入还是资金流出方面,都减轻了企业的财务压力。数据显示,20xx年三季度,小微企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占53%,前三季度在全国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0.4%。6月至9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2.8%、4.4%、4.2%。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

      其中,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企业的针对性扶持政策,包括所得税优惠、人才安居奖励补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20xx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21.8%,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776.8亿GB,实物商品网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0.5%;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科技领域均达到了超过30%的增长率。

      除了国内政策以外,对外开放政策也保障了中国的外贸坚挺,有效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即使面对全球化逆流、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形势,中国依然保持了对外开放的。比如降低了七百多种商品的进口税率、设立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了深圳等地自贸区建设,这些措施为对外贸易扫清了障碍。20xx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22.9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贸易顺差扩大44.2%,实现了外贸稳中提质。

      综上,回顾20xx年,党中央国务院多项精准的经济调控政策确保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给全国人民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可以自豪地说,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还是走出了一条稳增长、高质量的发展道路。2020年对于我国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任务依然艰巨,前路并不平坦。但站在20xx年所取得的成就之上,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在新的一年里,向好向稳再踏出坚实的一步。尤其是,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20年定下了非常明确的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我们将沿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好的既定路线,步履坚定而心怀希望。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2

      紧紧把握三大攻坚战的着力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过往战绩固然增强了攻坚制胜的信心,在迎面而来的征途上仍需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是明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这是继三大攻坚战20xx年初战告捷、20xx年取得关键进展后新的重大部署,紧紧把握打好三大攻坚战的着力点,事关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即将过去的20xx年,经过攻坚克难,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172万减少到43万,贫困发生率由8.2%下降到2%。但也要看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任务仍然较重,新的一年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确保如期全面收官。

      所谓“攻坚”,必有其难,要准备啃“硬骨头”。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剩余脱贫任务,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工作难度大的县和村挂牌督战,全面排查整改影响脱贫的突出问题,对特殊贫困人口落实兜底保障。围绕高质量实现脱贫,要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以精准施策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要求。今年以来,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持续发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数据显示,1月份至10月份,全国地表水水质好于3类断面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劣5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前11个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2.9%。但还要看到,当前生态环境改善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谓“攻坚”,必有其阻,不能有丝毫懈怠。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要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我国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金融风险总体收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但也要看到,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加剧,国内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

      所谓“攻坚”,必有其险,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既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又加强金融监管,补齐监管短板,引导金融专注主业、服务实体经济。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做到守土有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越不可小视困难。过往战绩固然增强了攻坚制胜的信心,在迎面而来的征途上仍需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3

      加强法治保障,给民营企业更多安全感

      编者按: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了我国90%以上的企业数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全文5523字,共8个部分,28个条款。“人民财评”围绕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5个方面进行解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次出台的《意见》将 “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作为重要方面,要求“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这些要求,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也必将进一步夯实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更好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法者,治之端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主要在于:通过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以产权保护激发生产力;通过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通过法治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事实证明,以法治架起“防护网”、竖起“边界线”、托起“公平秤”,方能护航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到推动《外商投资法》《物权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出台或修订,再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在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这点上,党中央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举措是务实有力的。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这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家的关心支持。

      政策堤坝越筑越牢、法律篱笆越扎越紧,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一些与民营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日益凸显。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其背后往往存在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尤其是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乱收费等违纪违法行为,随意检查、多重检查、重复处罚等执法歧视行为,制约着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激发。让民营企业家拥有更多安全感,迫切需要在立法、执法各个环节解决这些问题。

      正因如此,此次《意见》提出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平等保护”四字直击民营企业家的关切,切中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刑事保护力度”“防止因诉讼拖延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保障民营企业家在协助纪检监察机关审查调查时的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既有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态度,也有加强保护的刚性要求,又有管长远、管根本的制度性规定。将这些政策举措落细落实,必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确保民营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稳定预期,安全是基本保障,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不可或缺。这次《意见》提出了“四个严格”的要求,并明确提出“持续甄别纠正侵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的冤错案件”“建立涉政府产权纠纷治理长效机制”,意义重大。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平反张文中案,对顾雏军案再审改判有期徒刑5年。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判决体现了甄别纠正错案冤案的决心,释放了坚决捍卫民营企业家合法利益的政策信号。相信随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家的安全将会得到有力保障,更能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依法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义不容辞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提高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守土有责的紧迫感抓好《意见》要求的落实。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让民营企业收获更多安全感,让民营经济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4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且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为我们做好2021年经济工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应该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对此,我们需立足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就是为了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府职能转变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确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准入门槛,削减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提高了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力地保障和支持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对经济体制其他方面的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渐显成效。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承担着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改革范围覆盖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改革内容包括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推动监管职能转变、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亦将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制度效率得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逐渐增加。普惠金融、金融扶贫、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小微金融等得到了发展。互联网、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服务大众提供了更多路径,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财税体制改革成就斐然。我国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深化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20xx年,我国还出台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规模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减轻了企业成本负担,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

      深化改革需要攻坚克难

      现实地看,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不小进展,但实现深化改革目标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一是政府、市场的边界不够清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越来越向往和期盼,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政府而言,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该管多少,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果不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进行调整,将使经济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也会影响到政府实现行政效能最大化。

      二是现代产权制度有待健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我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需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如果产权保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在较大程度上抑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是金融业发展还存在短板。当前,我国金融业存在金融机构大而不强、金融创新不足、金融监管滞后、金融稳定性不足、金融结构不够优化、金融开放力度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同时,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亦有待提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要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重各项改革协调配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强大的动力。

      第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我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行政权责的配置与划分要紧跟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的需要。切实提高整体行政效能,调整行政权责关系,优化政府职能与组织结构。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推进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支持民营企业改革,破除制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其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与此同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多元化供给主体,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引入竞争中性原则,使市场更加活跃,促进国企与民企共同发展。

      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功能,防范金融风险,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地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与合作。

      第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完善财税体制,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及收入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完善税制结构,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推动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发挥效应。加强财政收入管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是2020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 贯彻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好十四五开局心得体会 20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学习心得体会5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体会5篇精选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3篇大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5篇2020大全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3篇大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5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心得体会5篇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

        资本市场“深改”为长远发展蓄力

        近日来,在“北向资金”大举买入A股的同时,RQFII中的A股ETF也出现大额资金申购,外资正在用真金白银向中国经济的良好未来投票。

        20xx年以来,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我国资本市场保持住了“稳”,并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进”。科创板平稳推出,注册制试点,对外开放大提速,“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12条”发布……一系列措施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也为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20xx年的资本市场改革政策亮点在于“系统化”“市场化”及加大开放。

        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资本市场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这些要求体现了经济运行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为下一步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到未来几年,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窗口期。这是一场基础性、深入性、长期性的改革攻坚战,将为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夯基垒台,积蓄力量。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已走到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国务院金融委统一指挥协调下,紧扣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落地,努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首先,应抓紧研究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内涵、外延以及改革的思路举措,努力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释放改革红利,完善市场稳定运行的内生机制,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其次,应坚守科创板定位,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化新三板改革。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是在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等各个环节开展制度创新,尤其要抓住注册制这个“牛鼻子”,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系统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

        此外,还要综合施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的制度安排,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

        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加大资本市场对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方向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加强融资端改革的同时,还应在投资端采取更多措施,推动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安排,优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做好投资端和融资端的平衡,畅通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的主渠道,让资本市场更有效地发挥国民财富管理平台的作用。

        当然,还要时刻绷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之弦。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原则,强化对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化解,努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同时,要积极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办好资本市场自己的事,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确保“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6

        中国经济前景令世界期待的看点在哪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xx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这一巨大成就世人有目共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持续强劲,有望再创佳绩。柏林智库“文明对话研究所”研究总监、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波波夫教授对中国经济前景颇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拥有很大的韧性,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创新更加激活中国经济蛰伏的发展潜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揆诸当下的中国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动力更趋强劲、创新劲头更加红火,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成为发展主引擎,为中国经济巨轮注入破浪前行的澎湃动能,推动经济发展效益更佳、质量更高、持续性更好。1分钟,4人用AR技术领略莫高窟风采;1分钟,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收1009万元;1分钟,“天河三号”可运算6000亿亿次……“创新中国1分钟”让海内外为之赞叹,这正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健运行的底气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今年的6项重点工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被摆在首位。同时强调,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内需更加激活中国经济稳固的发展潜力。内需市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办好自己的事,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是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老百姓消费升级的趋势其实已很明显。但由于消费升级快于产业升级,很多商品在供给侧还是短板。去年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促消费稳投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市场持续壮大。20xx年前三季度,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3%,成为经济运行名副其实的“压舱石”“顶梁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这意味着2020年,中国国内消费性开支有望进一步增长,特别是在汽车、手机等耐用品上。而一个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中国,必将持续激发活力,经济发展前景定将更加光明。

        开放更加激活中国经济澎湃的发展动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无论是实现国内高质量发展,还是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到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从继续降低进口关税,到放宽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准入条件;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到6个自贸试验区新设,再到第二届进博会亮出扩大开放五大新举措……过去的一年,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底气更加坚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可以预见,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护航的制度和机制必将更加坚实。同时明确,要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将在2020年肩负起推动扩大开放的更大使命。不难想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能在更高水平开放中畅通全球经贸合作“经脉”,绘就中国与世界“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互利共赢新篇章。

        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基本趋势。有理由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团结的旗帜,凝聚奋进的力量,近14亿中国人团结一心、奋斗不息,就能激荡出无往不至、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号”经济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7

        中国经济“航船”有足够的底气行稳致远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xx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凸显中国经济里程碑式的新跨越。

        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是滚滚向前的世界潮流,谁都无法阻挡。20xx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仍然实现6.1%的增长,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的跨越发展韧性,为今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全球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把这些成绩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经济决策和部署相对照,充分印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彰显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和能力。

        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航船”为何能在跨越的航道上斩浪前行?把20xx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中的一组组数据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到这样的答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难中求成,稳中求进,这是保障中国经济“航船”始终在正确航道上破浪前行的关键所在。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主导权。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航船”为何能在跨越的航道上斩浪前行?把20xx年一个个时间节点串连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印记: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增设自贸试验区,出台外商投资法,继续扩大市场开放……一系列举措,推动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迈向深水区,推动着新旧动能转换,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形成了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保障中国经济“航船”始终在正确航道上破浪前行的重点所在。

        牢牢把握全面小康的决胜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中华民族彻底告别绝对贫困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经济“航船”能否继续在跨越的航道上斩浪前行?盘点中央对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走向: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这是保障中国经济“航船”继续在正确航道上破浪前行的底气所在。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共进,奋勇者当先。中国的跨越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迎着困难和挑战搏击,中国经济“航船”能否继续在正确航道上破浪前行,重中之重还在于抓好落实。要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化危为机,一步步攻坚克难,一招招克敌制胜,在努力奔跑中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2020年的中国经济,必然会蹄疾步稳,迎来一番海阔天空的新风景。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8

        理性看待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一场对党和全国人民的考验,是对我国治理体系、经济韧性、危机应急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的全面检验。而我们很容易在当下看到危于何处,却更容易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过度恐慌。本文将重点讨论疫情不会影响什么和可能产生哪些正面影响两方面。

        疫情不会影响哪些方面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已初现成效。2020年2月3日,世界银行表示中国政府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这一疫情,并且为市场注入了相当大规模的流动性,这些举措能够缓和疫情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其支持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在应对这一疫情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财政、货币和金融领域。中国经济继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其对中国充满信心。两大国际组织为何会在此时为中国发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的长期发展并不会受疫情这一短期冲击影响,理由有以下三方面: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不会因疫情改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非常高。在全球价值链呈现双环流的格局下,中国已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枢纽国,是“共轭环流”的核心国家之一。除非疫情弥漫并长期持续,才会造成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撤出,出口贸易行业遭受致命打击。而根据当前对疫情的管控力度和成效来看,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不会因疫情发生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第二产业总量不断扩大,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带动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疫情当中,传统服务业预计将于二季度逐渐恢复,而有的行业如生物医药、共享经济会受到正向刺激。

        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不会因疫情发生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和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未来很多产业都存在数字化转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在消费领域挖掘新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短期来看,疫情对于消费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在二季度将逐渐恢复。投资领域,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医疗设施等基础投资上尚待加强,有望加大投入。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并未发生改变。

        疫情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

        完善防疫体系,强化应急能力。此次疫情之所以在初期防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恰恰是因为防疫体系的体系搭建、制度设计、流程合理性及响应时限、防疫工作的信息化等方面尚存在可以改进之处。在此次防疫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防疫数据和疾病防控经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总结、提炼,并对现有防疫体系进行完善,提升危机应急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加强疫情的预防,并在类似疫情再次发生时妥善做好应对,尽快消弭危机。

        普及风险理念,风控从我做起。去过日本的朋友往往慨叹日本人的风险防范意识非国人所能及:日本人经常进行防震演习,桌下长期安放急救包,人均七张保单。风险管理理念在日本如此深入人心不得不让人感到震动。此次防疫工作借助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手段,让人民群众全面、深入了解了疫情的危害和严重性,强化了全民的卫生防疫、风险管理意识。

        阳光透明公开,提高政府公信。信息披露和舆论监督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提升,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此次防疫工作,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借助政府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发布权威的疫情数据,另一方面及时召开防疫新闻发布会,缓和了民众的焦虑情绪,确保了大众的知情权,避免了公众的过度恐慌,遏制了谣言的滋生蔓延。

        社会互联网化,转变生产模式。疫情肆虐,居民不得不进行自我隔离,企业不得不选择远程办公,而这却也加速推进了社会互联网化。网络会议、电话会议、协同办公等在互联网企业中已经非常成熟的作业工具快速进入传统行业之中,打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使沟通和协作变得更有效率。而在防疫过程中,为了获取最新的资讯,不仅90后、00后的年青一代,70后乃至60后对于网络的掌握也更为精熟,将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疫情总会过去,春天也终将到来!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9

        扎扎实实抓好战“疫”中的春耕生产

        防疫不放松,春耕抓手中。当前,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也是春耕生产的重要节点。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年粮食收成,影响着农民增收,事关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要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必须扎扎实实抓好战“疫”中的春耕生产,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动“三农”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让农业农村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更加显现,这是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有力的支撑。

        狭路相逢勇者胜,疫情面前显担当。“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2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一要求,指向清晰,针对性强,不仅为打好疫情之下的“经济保卫战”指明了方向,也为切实抓好战“疫”中的春耕生产提供了遵循,增加了动力。

        时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战“疫”中的春耕生产潮急浪涌,春耕备耕的劳动号子正在从南到北陆续唱响。据报道,在广东、广西、xx等地,农民群众戴着口罩忙碌于田间地头和农业企业生产车间,与往年不同的是,防疫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也意味着,疫情之下,一体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是今年必须打赢的两场硬仗。

        打硬仗,就要啃硬骨头、下硬功夫,就要探索出硬办法、拿出硬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的农业生产都有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各地要主动围绕大局谋划工作,在推进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落地的前提下,环环紧扣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一天不误、一招不让地落实春季田间管理,有序保障农资、农副产品运输畅通,做好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为小康之年的粮食和农业丰收赢得主动、赢得先机,真正夯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农业基础,交出疫情大考、“三农”大考合格答卷。

        春耕生产一线,也是疫情防控的前线。扎扎实实抓好战“疫”中的春耕生产,对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治理能力,是一次集中的大考。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坐等疫情控制后,再去组织开展春耕生产,要主动到疫情防控任务重的地方破解难题,到春耕备耕困难大的地方解决难事。有报道称,广东全省各地驻村干部冲在第一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带领党员群众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党旗在农村战“疫”和春耕生产一线高高飘扬,这是最好的例证,最好的标注。

        抗疫正酣,季节催人。扎扎实实抓好战“疫”中的春耕生产,核心点和关键点就在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场硬仗不能相互掣肘、不能顾此失彼。只有一体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创造性地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措施,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打牢基础,巩固和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才能冲破疫情的阴霾,为持续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注入强大动力,迎接风雪过后“三农”工作的艳阳天。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0

        趋势不改变 信心不动摇

        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突如其来的疫情可以掀起一阵波浪,却无法让它干涸。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已经取得积极成效,我们要坚定信心,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十三五”规划。

        制度优势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同时也在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将优势展现得更为明显。汹汹疫情,再次证明了只有党的坚强领导,才能确保国家拥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第一时间进行前瞻适时、灵活有效的政策调整。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企业普遍延迟开工,地方政府即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千方百计纾解企业困难,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惠企利民政策。而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人民银行等引导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进行支持……一系列举措稳定了市场,更稳定了人心。目前,除重点疫情地区外,各地按照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地区分区分级开展差异化精准防控,复工复产按下了“快进键”。

        高质量发展和消费升级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澎湃动力。疫情期间,宅家成为常态,却火了“线上经济”,这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经济领域的高度发达,并将进一步加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事实上,这只是中国经济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亮点之一。20xx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7.1%、39.0%和53.9%,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同时,新动能新产业持续增长。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4位、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8%和8.4%、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世界各国对中国商品服务表达旺盛需求,市场主体活力涌现、蓄势待发,这也是中国能赢得更长远未来的底气。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不会改变中国从上到下不断进取、致力于改革创新的积极氛围,更不会影响到中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淬火锤炼后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1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众志成城,无所不能。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上下迅速打响了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居委会楼道管理员,从无私无畏奋战在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到冲锋在前的党员、巾帼、青年、科技、文艺等各类志愿者,14亿人站在一起,心手相连、同舟共济,共同坚守、全力应对,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由衷赞叹:“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只有不快的斧头,没有劈不开的柴。当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只有准确分析判断疫情形势,精准制定施行防控措施,才能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的重要信息。

        冬天终将过去,春天还会花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的出现,给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仅要在赢在疫情防控上,更要赢在经济社会发展上。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这是党中央毫不动摇的决心,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形成的统一意志,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最新号召。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辩证看待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要求,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经济发展,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就能妥善应对疫情的短期冲击,把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最大地降低疫情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与任何艰难险阻作斗争的乐观态度。战胜疫情,让病毒休克,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是确定无疑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分秒不差、分秒必争地落实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尽快恢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全力促进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把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推动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跑起来,跑出更快的速度,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劲动力。

          论新发展格局-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2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值春节前后一段时间,在客观上对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物流等部分服务行业带来较大冲击,并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为有效克服疫情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实现全年经济目标任务,我们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23”重要讲话中,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科学部署,并强调“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此前,在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时强调,要“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在2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又强调,“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扩大实物商品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上述要求,实质上为我们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指引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

        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迄今我国已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20xx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会议强调了“四个有”,其中之一就是“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指我国具有规模庞大、供求多元、创新活跃、拉动力强的内需市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数亿人的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1亿多个市场经济主体。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xx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得到巩固。这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我国具有如此雄厚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只会是短期的和有限的,并为我国战胜疫情、克服疫情影响、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韧性和底气。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当前要着力稳定居民消费。虽然此次疫情对生产和消费领域都产生了影响,但对消费领域的影响相对而言要少一些、时间要短一些,因为14亿人口的消费体量庞大,而且通过改变消费方式,如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娱乐等,实现了消费的补偿性增长。因此,通过出台一定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措施,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我们就能够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夯实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需要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供给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正在由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热点。此前在20xx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从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三个方面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对此,应当细化中央文件规定,加快落实政策举措。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要以这次疫情应对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引导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需要扩大实物商品消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居民对各种耐用品、汽车等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疫情期间人们复工复产,对自驾车上班、安全出行提出了更多需求,但有的城市还在实行严格的汽车限购政策。对此,按照中央有关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的要求,宜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需要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以及网络购物带来的操作简便、商品选择余地大、价格优势明显等突出特点,网络零售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人们选择减少外出,将生活消费的需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生鲜外卖平台、在线医疗、在线游戏、在线视频、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成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从短期对冲疫情影响和从长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看,我们需要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最终保障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动能。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