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总结 > 正文

    网络沟通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影响研究

    时间:2020-08-14 09:04: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海口经济学院期 末 考 核 论 文题目:网络沟通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影响研究 姓 名:学 号: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2016年06月20日网络沟通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影响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高校大学生更是能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畅游网络的海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其中90%以上又都是大学生。正是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这两者叠合而共同造成了上述新现象。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关键字:大学生,网络,影响正文:1.网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产生的积极影响1.1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下, 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局限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而网络的有效连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达到一种“人——机——人”的状态,网络交往打破了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 突破了国界和地域的局限, 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广阔、更便利的交往方式,这种超时空的传播拓展了现实人际交往范围1.2 实现自由交流和信息共享。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大胆的倾诉内心的隐秘、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它能有效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和顾虑,实现倾诉、宣泄、被人理解的欲望。此外,互联网还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的海量化等特点,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了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1.3交往便捷、主动不管距离多远,运用网络交流感觉距离都是一样的。你输入的信息,对方能迅速得到。在以往的活动中,人际交往受地域的限制,而且难得组织起来的活动过分有组织性,人们参与某种人际关系的交往经常是被动的。而现在网上招聘、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等,给人们自愿组合各种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在网上较容易查寻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自己需要的合作伙伴,那些志趣相投、专业对路的人员可以自愿结合。这些自愿、主动组合的人际关系的圈子,一般要比硬性组合在一起的人员相互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更加容易沟通,人们的心情也更容易舒畅,但是这种主动组合的人际关系,由于缺少约束性,相互关系也就表现得较为松散。2. 网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产生的消极影响2.1容易疏忽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又容易刺激与触动人的感官的另类世界。它能够紧紧地把人吸引在屏幕面前,使之每天漫游在网上,如此密集的参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2.2 网络的虚拟性及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容易危害人的心理健康一方面,对新异网络信息趋之若鹜的大学生由于网络交往的深度卷入,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更淡化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互动形式越发的单一;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交往中选择的随意性,也造就了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从而限制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其随意的方式也导致了交往的肤浅化。而且不少学生在网上与在现实中完全表现为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他在现实生活的挫败就到网上寻找安慰,以此来逃避。长久以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很可能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2.3 网络交往冲击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需要交往双方彼此间的相互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双方能够平等和互惠互利。而在网络中则很难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这也就限制了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约束力。网络是非常自由的平台,在这样自由的条件下,个人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也在潜意识中放松了警惕。2.4 网络诈骗随着网络诈骗的日渐猖獗,许多骗子纷纷把目光转向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更是受骗的重灾区,大学生防范能力低,安全意识不强。这是此类案件频发的主要原因。3. 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原因3.1 主体人群的特殊性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逐渐定型的转折时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头脑敏锐,接受新事物快,暂时不面临现实的生活压力,属相对“有闲”的社会群体。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选择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方式。而且,大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时,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得他们自愿或被“裹挟”地融入网络交往中。

      大学生非常渴望巩固和扩大他们的交往圈。而网络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因为网络突破的空间的限制,可以巩固已有的人际关系,同时,网络交往的广泛性为大学生扩大交友圈提供了可能。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熟,自尊心越来越强,也会有自己的秘密不愿于人分享,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宣泄,长期的积压会使得他们急于找到抒发自己情绪的出口。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对自己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幻想,当现实生活与他们所想的冲突时,他们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可以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自我实现方式。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平等性为大学生“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供了良好平台。3.2 客体的特殊性 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交往方式 (面对面交流、书信、电话等),它本身具有的特点契合了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好奇心强又精力充沛的特性,因而对大学生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首先网络的虚拟性与隐匿性给大学生戴上了“面具”,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而不用为他们的言行承担责任,这也会使大学生缺失责任感与道德感。其次,网络提供了丰富及形象的信息,使得人际交流更具生机与活力。第三,网络交往的互动性与开放性深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孤独、困惑等等不到舒缓,网络的同步性,及时性聊天使他们获得了共鸣。最后,网络的平等性与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具有相同的交往权利,不用在意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美丑等个体差异。4.规范青少年网络交往的对策4.1政府方面4.1.1健全法律制度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不健康的信息,如迷信、恐怖、暴力、色情等,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往往抵制不了诱惑,而且大学生的好奇心强,总想寻求刺激,这就样的网络环境令人堪忧,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4.1.2政府必须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网络由于隐匿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使得网络不文明现象日趋严重。所以,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必须的,建议每台计算机对应一个 IP 地址;每个地址的户主实行网络实名登记(登记后可用验证码匿名)。当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网络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必然大量消减。4.1.3创造条件,优化网络人际交往的环境我们的社会,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家庭,学校应尽可能的提供帮助,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协议,创建优秀的网站,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使其成为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载体。4.2 学校方面4.2.1学校应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妥善解决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青少年引向正确的学习道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游戏上转移,加强他们的自控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进行文明网络交往,.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4.2.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知、情、意、行四个发展阶段,把思想政治观点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意志,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因上网而导致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地对待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提高心理调节能力。4.2.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学生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下降。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时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4.3家长方面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一向缺乏家长教育课程,家长应该与学校一起引导孩子,相辅相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家长对待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关注,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网络交往。4.4大学生自身方面4.4.1 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展人际交往范围。4.4.2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制能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深刻认识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它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做自己的主人,远离网络依赖症。综上所述,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是主流,但也存在着消极影响。大学生极易沉溺于网络之中,会陷入一系列的人际交往困惑之中。他们中的一些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流行,缺乏安全感;各种变异行为,心理疾病增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加上过度沉迷于互联网中,减少与社会、家庭的沟通,从而导致家庭与社会价值观的日趋淡漠。因此,政府、学校、家长、大学生自身都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减少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参考文献:[1] 王莉.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2).[2] 王琦.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J]. 理论导报,2010,(1).[3] 季春红. 浅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J].校园心理,2009,(4).[4] 姚静仪.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4).[5] 张俊杰.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