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打造基层战斗堡垒”: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历程概述

    时间:2020-04-29 09:23: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童科 兰剑

    [摘 要]支部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自中共四大将“支部”确立为党的基本组织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支部建设理论日趋完善,水准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强化巩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梳理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支部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当下的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党支部;
    基层组织;
    战斗堡垒;
    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1-0033-08

    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政治建设是其重要原因;
    支部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中发挥了“战斗堡垒”的关键作用。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历程为研究内容,概述中国共产党支部建设的近百年历史,希望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当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添砖加瓦。

    一、历史起点:党的创建与大革命时期党的支部建设

    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建立党的支部这个重要环节,推动党的力量迅速壮大,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团体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拥有5.7万余人的政党。尽管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不成熟,尚处在早期的探索中,但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一)创建时期党支部建设的现实状况与面临问题。创建初期,由于对发展自身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还缺乏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严重滞后,党的队伍发展相对缓慢。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由于全党只有50多名党员,人数很少,党纲并没有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组”是当时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最初形态。[2]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把党的基层组织由原来的组改为小组,人数由原来的3人至5人,改为5人至10人。[3]由此可见,从中共一大至中共三大期间,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如何设置,中国共产党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中共三大后,中国共产党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和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但在实际工作中过于注重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而忽略了自身的组织发展。从1923年6月至1924年6月一年时间里,全国党员仅增长200余人。上海、武漢、广州三个区委由于党员人数少、党组织分布地域有限,被中共中央改为“地方委员会”。[4]随着国民党右派反对、阻挠两党合作的浪潮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判断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开始重视党的基层组织的发展问题。

    (二)加强党的支部建设的主要措施。一是中共四大确定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虹口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无产阶级“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是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而参加”[5]。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6]。为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取得与实现,大会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7],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并将组织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支部建设上来;
    强调“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将原来章程中的“有五人以上可组织一小组”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8]中共四大还对支部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了支部的设置原则、工作任务和职责、组织制度、活动方式。[9]中共四大把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本组织,初步奠定了党的支部制度基础,由此成为党重视并加强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这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同时,对支部建设作出的具体规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支部建设理论的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工作的改善和加强,为推进党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党的自身力量迅速发展,开始走上群众型政党的道路,党领导革命群众运动的能力大为增强。中共四大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这场全国性的反帝怒潮中,党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发展健全了自身组织,党员数量增长到近万人,在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党的力量如星火燎原般发展起来。

    二是“一切工作归支部”的提出。1926年初,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新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同时工农群众运动和总的革命形势仍在继续发展。1926年7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党只有扩大自身组织、加强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才能抑制新右派和反革命势力的日益增加,保证革命进程的顺利推进。会议指出组织工作是“党指挥群众运动的枢纽”,指出支部是党在工厂、矿山、学校及某区域的核心。为把党的基础真正建立在支部上面,会议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10]时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部长赵世炎,对该口号作了详细解释:“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使支部成为社会之核心;
    在支部中每一个同志所有的社会关系与工作,统统要聚集到支部里面来,由支部指挥之,这就叫做‘一切工作归支部。”[11]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是党加强支部建设的一大举措,对于推进支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中共五大前后对党的支部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在大革命洪流中,由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支部工作,到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党员已超过5.7万,工人与农民已占全部党员的近70%,成功实现了从宣传小团体到群众性政党转变的伟大跨越。[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革命力量的发展,使国民党右派产生恐慌,他们加紧了反革命活动。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面临严重危机。在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4月27日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第一次在党章中把支部单列一章,对支部的组织设置进行了调整,并对支部的组织设置和工作任务作出了新规定。

    二、支部建在连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支部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党支部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懈地把支部工作和基层政治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探索形成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经验,有力推动了党的支部建设。

    (一)党支部建设面临的艰巨挑战。南昌起义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开始注意对国民革命軍的影响和领导,但当时党的领导人对军队的领导还很生疏。由于只是在团一级建立了党支部,而作为部队战斗力基础的连队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导致党的影响力较弱,支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使得工农革命军政治上不巩固,战斗力不强,经不起残酷战争的考验。针对这些现象,党和军队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必须着手加强党对军队的控制能力。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确定“支部建在连上”重要原则。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湖南组织秋收起义。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当晚,毛泽东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对部队进行改编,在班、排设党小组,连建支部,团、营建立党委,全军由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同时,连以上设立党代表。在连一级,党代表由党的支部书记担任。支部建在连上后,作为部队基层单位的连队直接处于党的领导之下,避免了因支部建在团上而造成的党的领导的断层现象。同时,支部建在连上,小组设在班排,与士兵群众直接联系,因而使部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毛泽东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13]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28日、29日两天,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案,第一次将“支部建在连上”规定为建党建军的一条重要原则,指出:“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14]红军建立后,如何使这支军队真正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是当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古田会议解决了红四军中建党和建军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使红四军得以肃清一切旧军队的影响而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15]

    二是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模式在中央苏区的推行。古田会议后,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中央苏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931年11月1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中央苏区普遍建立了党的支部组织,基本上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村为单位建立党小组。据苏区江西省委统计,1932年3月底,全省共建有998个党支部。[16]在中央苏区范围最大的时期,党员总数已超过13万人,约占全国党员总数的44%,占中央苏区人口总数的3%。[17]苏区中央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支部建设:一是建立中心支部和模范支部,作为健全支部工作、加强支部领导力的一项主要任务;
    二是为了健全支部生活,开展支部改选活动;
    三是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支部工作的条例法规;
    四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党支部领导乡苏维埃、乡工会和乡贫民团的工作,积极开展经济动员、查田运动、宣传教育和文化运动。在党支部领导和发动下,“扩红”工作成绩显著,并成立了赤卫军、救护排等,均能随时调动作战。

    三、发展成熟: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支部建设

    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取得合法政治地位,各地党支部逐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尤其是中共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标志着党的支部建设在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探索之后,在理论上也逐步趋于成熟。

    (一)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使得国内政治局势发生急剧变化。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但在经过残酷的国内战争后,党的组织系统在长期的白色恐怖下,多数地区基层党组织基本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很难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工作。党的组织力量亟待增强,以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政党。

    (二)全面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明确建设“全中国的广大群众性的布尔塞维克的政党”目标。为了进一步总结抗战以来党的工作的经验教训,确定即将转入新阶段的抗战方针和任务,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张闻天作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组织问题》的报告,对党的支部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党员和建立支部,使党成为全国性的党,这是党目前的中心任务之一。[18]

    二是党的支部建设理论的形成。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日益扩大。如何加强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时党的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1939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与《支部》两篇文章。在《支部》一文中,陈云着重阐述了支部的地位、设置原则、主要任务等支部工作的基本问题,指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19],要从联系群众、发展党员、教育党员、领导工作四个方面切实发挥“核心的堡垒的作用”。《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与《支部》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文献,它们的公开发表,标志着党的支部建设理论的形成。[20]

    三是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党的支部建设理论的成熟。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到1945年前夕,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党,它已有一百二十一万党员,它的组织与党员遍布全国各地”[21]。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5月14日,刘少奇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党的基础组织,一般称为党的支部”,“在一个工厂、矿山、农村、企业、街道、机关和学校中,不论党员有多少人,从三个党员起,到几千个党员止,都只成立一个统一的党的组织,成为党的基础组织,成为党在这个工厂、矿山、机关和学校等等群众中的战斗的堡垒。”[22]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总结了党自创建以来加强支部建设的实践经验,全面论述了党的支部建设理论,标志着党的支部建设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后,在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23]

    四是贯彻实施解放区的公开建党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战。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各新老解放区基层党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在党的工作有深厚基础的老解放区,公开建党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194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由周恩来起草的《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决定“除尚未巩固的新区以外,一切党的支部,均应公开”[24]。这是党支部工作的重大转折,标志着党的支部由秘密活动进入公开活动时期。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举行了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后,在城市里公开建党,以及在新解放区根据新的建党方针展开党的支部发展工作,成为党的组织发展的一个重点。[25]

    四、探索前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支部建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自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支部在内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体现执政党的特点,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党支部提出的要求。

    (一)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对党支部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工作由夺取政权转为领导全国人民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求对党支部职责作出相应调整。同时,党员和党组织的地域分布和阶级分布都很不平衡,新区党的组织小,城市產业工人党员的数量还很少。党在革命胜利后所处的全面执政地位,还要求清除投机分子、破坏分子,对党的支部、党员队伍进行整理,从而继续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质量和战斗力。

    (二)走上全面执政地位后加强党的支部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支部建设的发展和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49年底,支部增长到20万个,党员总数增加到450万,其中1949年一年就增加了140万。为了纯洁和巩固党的组织,中共中央于1950年5月21日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明确提出当前党的支部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整顿和巩固。[26]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中,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所必须作好的8项工作之一,并强调指出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的指示。[27]1951年3月28日至4月9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刘少奇的报告和《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各地整党工作普遍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上用3年的时间完成。经过整党,党的支部更加纯洁,党支部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党和群众的联系有所加强,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项任务的完成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28]

    二是中共八大对党的支部建设作出新规定。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八大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又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建设的特点,对党的支部建设作出了重要规定。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用“党的基层组织”的概念取代了以往使用的“党的基本组织”和“党的基础组织”这两个概念,把党的基层组织明确分为3类,还在基本保留七大党章原有的4项支部任务外,将支部的一般任务扩大为8项任务。[29]中共八大党章对于党的支部建设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反映了执政党地位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党提出的新要求。但是之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使得中共八大的许多正确措施没有得到贯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五、发展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支部建设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改革开放条件下,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也使得党的基层组织处于一个崭新的环境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一)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制度上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反映在基层领导体制上,就是党组织包揽一切,直接管理经济、行政和文化教育等具体社会事务。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批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的加大,需要对党支部的领导体制和设置原则作出相应调整。同时,改革开放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一是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多样性,需要改进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
    二是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二)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党的支部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各领域党支部建设的调整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坚决清除“左”倾错误的影响,恢复完善党支部基本规范,调整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1982年9月6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吸收了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并修改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30]1986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在乡建立乡党委,在村建立党支部,农村党支部组织形式也由原来按照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设置。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企业党支部的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等作出全面规范,有力推动了企业改革发展。1987年11月1日,党的十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的职能定位,确定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按乡、镇、村三级来设置。[31]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开始探索如何在三资企业中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党的活动。1984年2月15日,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党的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三资企业中的党组织要根据合营企业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合营企业中得到正确贯彻。这一时期,深圳特区建立了第一家合营企业党组织——竹园宾馆党组织,其成功经验获得党中央高度肯定。

    二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建设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的提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使得党的建设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和执政水平。198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建设这一重大任务,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核心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章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32]1994年9月25日至28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点,提出“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用改革精神解决新问题、严肃党内纪律、立足经常性工作”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作出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布局[33],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做了重要补充和调整,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4]

    六、新时代新起点:十八大以来党的支部建设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长期存在而且日趋复杂的形势,面对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

    (一)新时代需要把加强党的支部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一是新时代赋予党支部以新的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党支部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进中发挥着工作托底、任务落实和组织保证的重要作用。二是新时代要求推动党支部的科学化运作。近些年,党支部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部分基层党支部政治功能弱化,支部班子整体素质不高,组织力不强。为此,必须把抓好党支部建设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三是新时代要求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引领作用。党支部是基层各項工作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引领带动地方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责使命。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组织力量、组织功能,动员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真正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新时代加强党的支部建设的主要举措。一是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支部建设工作。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5]。201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础工程,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此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6]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二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首提“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同年12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充分展现了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强化“四个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中央八项规定实施6年多来,执纪越来越严,违纪增量逐步减少,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党内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党的基层组织总计461万个,党员总数9059.4万名,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党员队伍活力持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巩固。

    三是在支部建设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部署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出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突出日常教育,把“四个合格”党员标尺立起来,领导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在深入总结成功实践的基础上,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作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部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抓手,是党的建设的一件大事。通过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稳步推进,党的组织生活更加严格规范,大抓党支部建设的工作导向正在形成。

    四是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界定党支部的职责任务。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界定党支部的职责任务,是对党章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功能定位及职责任务的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要求,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是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条例》全文共8章37条,涵盖了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其中,特别强调了党支部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37]《条例》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是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基本遵循。《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党的历史,可以看到,党取得的所有重大成就,都与千千万万个党支部坚强有力的支撑密不可分。支部是党在群众中的战斗堡垒,支部建设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任何时期面临任何挑战,抓基层、强基础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当前,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2][3][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59.123.203.

    [5][6][7][8][9]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38.40.75.76.76.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31—132.

    [11]赵世炎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518—519.

    [1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220.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66.

    [1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99.

    [15][17][18][20][23][25][28][33]张明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史(修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55.64—68.91.98.125.144.167.309—310.

    [16]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选编:上册[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661.

    [19]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5.

    [21][22]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6.136.

    [24]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95.

    [2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43.

    [2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2.

    [29][30][31][32]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27—229.267—269.276—277.293.

    [3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0-41.

    [35][3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2.351.

    [37]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5—6.

    作者童科系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兰剑系中共四大纪念馆研究部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共产党 支部 概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