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再看“数字移民”与“数字土著”

    时间:2020-11-21 20:12: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刘怡

    摘 要:十几年前,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的提出引起了西方教育学界的一阵躁动,21世纪的学生是否真的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否真的已彻底改变?本文对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的来源进行了介绍,并以英国、美国、和中国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归纳了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并阐述了“数字土著”的新进展及其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数字移民 数字土著 新定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04-02

    “我们的学生已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对象了”—— Marc Prensky。

    1 来源

    1.1 数字土著

    20世纪末,计算机开始普及,许多家庭都配备了个人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生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他们被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网络游戏包围,喜欢使用虚拟社交网络结交朋友,倾向于用博客、论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这样富有鲜明特色的一代,美国著名教育游戏专家Marc Prensky 创造性的称他们为“数字土著”,相对应的,那些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一代或几代人则被称作“数字移民”。“数字土著”多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青少年,他们在学校有专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家则有个人电脑,甚至手中也时刻拿着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与他们的父辈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归因于数字时代的发展。Marc Prensky在其专著《数字移民,数字土著》一书中对这一新词汇是这样解释的:数字土著说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土著语言,而他们的父辈们对这种语言需要学习和适应,相对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外来的语言。[1]两者存在巨大的鸿沟。

    1.2 数字土著的同义词

    与“数字土著”有着相似概念的名词还有很多,例如:“网络一代”(Net Generation)。1997年,Tapscott在其出版的《Grow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中提到:“网络一代是特别好奇的、自立根生的、叛逆的、聪明的、能适应的、自尊心强的……孩子们收集、接受、吸收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无独有偶,“千禧一代”(Millennials)是Howe 和Strauss共同提出的另一个与数字土著相似的概念。他们认为千禧一代与出生于1961年至1981年的上一代不同,他们更加的乐观,更具有团队精神。虽然人们常把他们与新兴的科技相提并论,但是这也是一个植根于生态和文化的长期的历史过程。[3]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概念是“Generation Y”,这一术语是相对于“Generation X”—— 那些在“婴儿潮”(Baby Boom)中出生的一代提出的一个后续概念。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是这一代人的标志和身份特征。笔者认为,以上各种对于新一代的描述都不如数字土著这一表述来的吸引眼球、富有创造性和代表性。但无论哪一种表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观点:即认为新的一代学生是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能手。他们善于使用电子设备,能够快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巧;
    他们喜欢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活动,能够比上一代更好的适应科技带来的变革。传统教育不再适合新一代的学生,他们需要比他们更精通计算机知识的教师,需要更多科技融入教室,需要更先进的设备辅助他们的学习。作为教育者,如果不能学会数字土著语言,将无法胜任21世纪的教学任务。

    2 各国研究的进展

    至今,“数字土著”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十余年,各国的研究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验证新一代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甚至认识能力是否都与他们的父辈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2.1 英国

    英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一直位于世界前列,英国的研究者们对“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包括Crook,Goodyear等人针对大学生对科技的使用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关注了21世纪的大学生学习地点较以往是否有突出变化,学生的一般学习方式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显著差异。另外,Jones和Asensio在2001年对学生实践和一些具体课程设计和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并没有证据可以佐证之前对于两代人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不同这一论点。[4]Kirkwood也对数字土著这一概念也提出了质疑,并在其2006年的研究中这样总结到:在他的研究对象中,虽然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通讯技术,并且掌握了基础水平以上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较高水平。这与Marc Prensky所说的我们的学生已彻底改变并不相符,大多数学生仍然需要继续学习各方面的技术知识。2008年,Selwy对1222名英国本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学术学习的情况。研究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还与他们的性别、学科有较大的关系,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是否有条件接触到电脑或者是否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例如,医学、社会科学、法律、工商等专业的学生往往比建筑、人类学等专业学生有着更高的计算机使用率。而就性别而言,女生较男生在学术文献搜索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5]

    2.2 美国

    美国研究者也在“数字土著”的概念提出后不久,就对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并开始进行实证研究。2002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互联网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美国27所大学1~4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表明,仅有1/5的年龄为18岁的大学生在5~8岁的时候开始使用电脑,而一半的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前不久才有机会接触到电脑。Lenhart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的青少年在2005年的电脑使用率较2000年时增长迅猛,在使用方式上也更多样化。对此,Jones和Fox提出质疑,两人通过分析2006年和2008年的电话访谈后提出,虽然年轻一代将继续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主导者,但是年长一代也较往年有更大比例去从事网络活动。网络覆盖率的不断增加和智能电子设备操作的简单化,年纪较大的使用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同样发现,Email仍然是大多数学生经常使用的工具,并且由于社交网络的流行,学生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而用于娱乐的时间却在大量增加。[6]

    2.3 中国

    相对于国外大量的研究,我国对“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的研究则较少。2010年,邵宾慧对来自山东济南的2920位不同学科的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国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习服务。结果表明,中国的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所谓的“数字土著”所期望达到的水平相去甚远。[7]王林等人也对北京师范大学的167名本科生和150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两个样本在计算机使用技术上存在差异: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的计算机能力要略胜一筹;
    而且来自贫困地区的研究生对计算机更加不熟悉也没有机会接受计算机技能的培训。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差,并不能有效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解决问题。[8]

    3 重新定义数字一代

    3.1 数字智慧

    2009年,Marc Prensky 在他的新书《从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到数字智慧》中减弱了对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的绝对划分,开始侧重于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字化程度。通过与科技互动来提高自己的数字智慧(Digital Wisdom),而这种数字智慧是一种能力,以此找到切合实际的、创造性的并且满足情感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然他也保留了关于数字移民的一些看法,如使用数字技术会改变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3.2 数字熔炉

    2009年,“数字熔炉”(Digital Melting Pot)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Sharon Stoerger提出。其目的在于将“已指定的”一代的特征转向个人不同的技术能力并侧重于他们能通过经验获得的数字技能。相比之下,数字熔炉这一比喻与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相比更重视融合的概念,也更为大众所接受。

    4 启示与反思

    纵观近些年各国对于数字土著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新一代学生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归纳。其一,并没有证据证明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前一代有显著差别。学生是否能熟練的使用互联网与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的性别,学科有较大关系,并不能一概而论。其二,对与计算机的利用多集中在娱乐和社交方面,而用于学习的比例则有待提高。其三,学生对科技在课堂的融入持较为中立的态度,他们大多希望课堂是面对面的交流为主,现代科技的融入需并非越多越好,应考虑学生的需求适度整合。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研究者们冷静客观的面对。对新的概念的研究,首先应寻找科学的依据,验证其可行性。其次需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要进行本土化的研究调查而不是生搬硬套。同时也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批判的客观的精神而非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称为教育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Prensky, M.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On the Horizon.MCB University Press[Z].2012.

    [2]Tapscott,D.Growing up digital: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Z].2009.

    [3]Howe,N.,& Strauss,W.Millennials rising: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Random House Digital,Inc[Z].2009.

    [4]Jones,C.,& Asensio, M.(2001). Experiences of assessment:using phenomenography for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Z].2001,17(3):314-321.

    [5]Selwyn,N.An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ces in undergraduates" academic use of the internet.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Z].2008,9(1):11-22.

    [6]Jones,S.,& Fox, S.Generations online in 2009. Washington, DC: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Z].2009.

    [7]Shao,B.,C.Jones,and J.Richardson.“University students use of technologies in China.”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Z].2010.

    [8]Jones,C.,& Shao,B.The net generation and digital natives: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Z].2011.

    相关热词搜索: 土著 数字 再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