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课程思政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初探

    时间:2023-03-27 15:01: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课程思政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初探

    课程思政是以建构“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目标驱动,努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呈现。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教育的时代命题。以改革课程思政助推立德树人工作,重新校准切入点,找到突破点,形成聚合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有直面教育改革的勇气与担当,大胆探索、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积极创新、大力践行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思辨

      课程思政是以建构“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目标驱动,努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种“大思政”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呈现。

      课程思政从实质上讲是解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的宗旨,强化学生的“三观”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大局观、荣辱观、得失观,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位。

      在各种思潮激烈交锋的当下,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分析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推动课程思政,紧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引导并帮助学生抵抗各种错误思潮、极端言论的侵蚀,从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思想堡垒与道德防线。

      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实质上是指挖掘中学语文学科中所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当中,避免做表面文章,做到润物无声。它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再空洞“说教”,而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中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情等思政内容,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从目标上看,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从功能上看,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是要结合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恰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挖掘思政元素、选择合适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是照搬思政课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甚至代替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从组织形式看,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地、适情、适境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必追求篇篇都要思政,课课都有思政,以至情过饰非,让语文课丢失了该有的本真。

      从课程思政与中学语文的关系看,课程思政是中学语文教育题中之义。“文以载道,以道育人”、“育人以语,化人以文”, xx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预期成效看,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成效是学生在品德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经过较长时间后的变化来呈现,不是像语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能够在一次课、一门课中直接达成。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并不是“中学语文”和“课程思政”的简单叠加,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更不能只做“表面功夫”,随性地对思政色彩浓郁的文本进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的处理。

      纵观各门各类学科课程(思政课除外)的教育教学实际,其明线仍是根据学科性质,依托教材其相关资源进行教学与管理,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暗线贯穿在这些课程当中。课程思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育人格局,通过重置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程模式等,把家国情怀、政治站位、人格塑造、文化沁润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各门各类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效融合,从而达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完美结合,助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实现全科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思政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本县四所县级中学和五所乡镇中学的所有语文教师和各校七—九年级部分班级学生。

      2.调查方法:教师是问卷星网络问卷,学生是答卷并统计。

      (二)调查内容

      1.语文教师网络问卷调查:主要围绕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学校目前对课程思政实施状况、课程思政融合语文教学的形式或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因素、课程思政融合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课程思政的重点建议等方面,设计了6道选择题共32个选项,要求参与调查的语文教师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实情如实作答。

      2.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围绕学生对语文课程思政的认知态度、接受状况以及课程思政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语文课如何有效进行课程思政融合的方式、对语文教师在融合教学中的期待值等方面,设计了6个选择题共27个选项,要求参与调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如实作答。

      (三)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的语文教师共336人,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8.21%;参与学生问卷调查的有90个班级共3856 名学生,有效问卷3822份, 有效率99.12%。

      (四)调查数据及分析

      1.教师版

      (1)调查数据统计

      (2)调查数据分析

      融合优势:第一,认同度高。从统计结果中明显可以看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非常重要的占比为92.16%,这充分证明,几乎所有初中语文教师都能接纳在自己的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第二,参与性强。绝大多数教师都对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有过一定思考(占比68.16%);绝大多数教师都强烈希望通过教学观摩积累课程思政经验(占比65.34%);大多数教师都想在“现场观摩优秀示范课”(占比31.20%)等方面获得助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课程思政的参与感、责任感、紧迫感,都想拓宽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场域。

      存在的问题:第一,课程思政素养不高。从中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仍有极少数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持无所谓态度,少数语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原理掌握比较欠缺,其它学科知识面同样存在不足。

      第二,课程思政能力不强。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方法有过专门研究与设计的初中语文教师少之又少,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根本没有涉猎;我们更是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升个人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能力。

      第三,课程思政方法不多。我们从可以看出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学手段上仍显生硬。当前一部份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仍然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科育人的价值追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欠佳。大多数习惯了“灌输式”“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教师已经失宠,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感到束手无策。

      2.学生版

      (1)调查数据统计

      (2)调查数据分析

      融合优势: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可以将学生这个层面的融合优势归结为“两高”。第一,认知度高。学生对课程思政这一教学新理念的理解程度比较了解的占比为68.24%;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占比高达83.28%;除思政课外,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在其他课堂接触过价值引领类授课内容。第二,期望值高。中,学生特别希望语文教师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占比为42.36%),喜欢语文教师上课富有感染力(占比为30.12%)、文化知识渊博(18.35%);学生都希望语文教师在爱国主义、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

      面临的挑战:从以上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生的期望值有多高,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压力与挑战就有多大。目前,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也凸显出来,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率先研究并大力践行,在原来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课程思政根基,为培育新时代建设者勇开先河。所以,我们不但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更应该躬身力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应以此为抓手,全力驱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教学力、研究力。

      (五)调查问题索源

      目前,很多学校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思政主要内容,与时俱进地探索思政教育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使学校教学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生发很多问题。就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现状调查结果显现的问题来看,索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校的课程思政制度不全

      从调查数据可以折射出当前很多学校,尤其是乡镇中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相对滞后。首先,缺少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其次,缺少各部门之间课程思政的交流制度;再次,没有将教师的课程思政纳入到考核管理制度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缺少实施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与指导。

      2.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但是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导致研究与落实不到位,致使课程思政效力发挥不够充分。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等,里面的显现思政资源和隐性思政资源多之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字词句篇的讲解,而忽略了思政资源的使用与深度挖掘。

      3.教育功利化思想浓郁

      在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当前的教育仍如同一辆火车固执地偏离轨道,沉溺功利化的大海而不能自拔。这在相关行为主体身上都有突出表现。首当其冲的是家长,许多家长仍然固守着知识就是本钱的育人观念,把追求功利的期待强加给自己的孩子,不断固化着孩子的价值取向,无形中给课程思政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其次是学校,在中考的威压下,几乎所有学校仍把升学上线人数、升学率的“双升”目标作为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驱动,并以此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再次是教师,在以现行的凭教学积分、教学成绩排名论高低定绩效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下,教师主要的教学行为很自然地还是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放在传授应试知识和培养应试能力上,而淡看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最后是学生,在考试成绩定优劣、一次中考定生死的残酷现实面前,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仍然始于功利,甚至成为功利的机器,进好学校、考高分数、校外培训提升、竞赛加分等,直接掩盖了其它的学习目的。

      不可否认,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且需要一定的功利化,借助功利价值的催化作用,可以化合成接受知识的动力,但是狭隘的、过度的功利化带来的伤害却不容小觑。

      三、课程思政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

      (一)关键之处:刷新意识注重实效

      1.刷新课程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意识至关重要,它左右教师的教学行为,关联课程思政效果。教师生成合理的课程思政意识,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可导引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品格、提升素养。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背景下,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大势下,语文教师只有尽快刷新课程思政意识,才能尽早实现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4]。

      (1)组织保障。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学校要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规划中来,要合理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同时注重过程管理,强化培训指导,切实提升学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学校要认真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从课程规划、课程开发、师资保障、经费支持、氛围营造等方面仔细谋划。

      (2)教师担当。语文学科性质注定了语文教师要承载着传授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的时代教育重任。只有讲政治、有格局、有情怀、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敢担当的语文教师,才能更加从容、更加自信的站上三尺讲台,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语文教师要在倾力提升自身思政素养的基础上亲近学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成长需求,让课程思政更有针对性,更富亲和力;要心怀家国,放眼世界、融入社会,与时代同频共振;要情倾教育,细心传道,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语文课成为一门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课。

      2.整合课程思政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不能与课程内容脱节,更不能与教学内容割裂开来,为了思政而思政。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同时结合时代的需求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做好收集、筛选、更新工作,保证思政资源的时效性,保障学生的成长需求。

      确立课程思政主题。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中学语文课程思政,理应紧跟时代步伐,确立时代主题(详见本文目录五《中学语文现行教材(人教版)思政资源重组表》),彰显“中国本色”,贴着学生的需求进行思政。如“见证中国速度”这一主题,具体内容有:中国政治大翻身、中国经济大腾飞、中国军事大进步、中国科技大发展、中国体育大跃进、中国道路大畅通、抗洪防疫大救援等。

      整合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资源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教材(人教版)思政资源的重新整合。依据课程思政的七大时代主题,遵循“教材分段”和“资源分块”的整合原则,重组教材思政资源(详见本文目录五《中学语文现行教材(人教版)思政资源重组表》)。如“承中国美德”为主题的七年级下册教材思政资源重组为:阅读板块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游xx村》;作文板块有《学会选材》;综合性学习板块有《孝亲敬从我做起》;古诗词诵读板块有《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名著阅读板块有《朝花夕拾》。另一方面是拓宽课程思政资源渠道。如根据某个思政主题的需要,利用更多的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挖掘思政元素,提炼思政内容,设计思政方案。

      3.研究融合策略

      思政教育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既是响应国家和时代的号召,又是增强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的融入,并非简单的照搬照抄其他学科,而是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与性质,要全方位分析,科学渗透,力争达到“知行合一、情意相连”的美好境界。

      (1)开学第一课,敞开“中国情怀”。新学期,语文老师应该借助本学科知识中的思政资源,结合假期的时事政治、热点事件,精心设计一堂切合本学科课程的开学第一课,提新学期要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今年暑假xx特大洪水,洪水肆虐但是却挡不住人心的温暖。许多感人的画面让全国人民知道了什么是藏在国人骨子里的无私奉献,这就是灾难过后的成长和感悟。“东京奥运会”中顽强拼搏的奥运健儿,尤其是年仅14岁的跳水健儿全红婵,以3跳满分震惊中外。天才是平日刻苦训练的结果,每个学生也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还有阿富汗局势,战火无情,我们并非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以此教育学生感恩祖国,更应该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奋斗。

      (2)综合实践课,见证“中国速度”。初中语文教材里每学期都有综合实践课,这类课程,不能光让学生在教室坐着看课件,听老师讲,记答案。语文的语用性提倡教学生如何大胆走出校门,走入社区,走进社会,实地调研,找准方向和路径,在实践过程感受社会变化,真正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相映生辉,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3)文言古诗词教学,传承“中国美德”。唐诗鉴赏课之后,可以教学生写绝句,写律诗,写小令,在古诗词里寻访自然之美。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中,也可进行课程思政,沁润学生情感,凝聚思政内核。儒家经典《论语》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德行,学做现代的高尚君子;在与陶潜的对话中探讨淡泊名利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诗仙李白的浪漫之风中感受失意时的豁达洒脱,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课后要求学生通过寻访四季,拍摄风景照配上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通过现实中的诗和远方去滋养诗意的心。

      (4)整本书阅读教学,发扬“中国精神”。选入教材的整本经典中,有四大名著,有纪实文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和红色经典来涵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担当。

      (5)读书教育活动,实现“中国梦想”。每学期全国至上而下的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如“新时代好少年”“中华魂”等,这是让语文课程思政落地的好载体。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通过组织学生读读本,诵读本,写征文,做演讲等活动,切实将平日课堂上学到的思政理念与自我感知相融合,真切感受后再外显,达到思政入脑入心的效果。

      (二)根本之策:智慧表达、沁润情感

      1.用智慧表达沁润情感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课程思政的普遍追求,不能只依靠一味的灌输和反复训练,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要认知和实践,用智慧表达沁润情感。要让学生学会表达,习惯表达,智慧表达。在这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新的感悟。这些发现、思考和感悟会让学生激情澎湃并乐此不疲,会让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

      (1)课前演讲。课前三分钟给学生来演讲,讲最喜欢的一个汉字,讲最欣赏的一句诗,讲爱听的一首歌,讲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讲最崇敬的一个人等等。让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坚持训练,那些平日里羞于表达的学生也愿意勇敢分享自己的观点。

      (2)情境对话。要想课程思政不那么枯燥,不那么教条,不那么乏味,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话算是一大良策。教学“八上”《新闻二则》时,给学生创设情境,做一次编辑撰写新闻,做一次播音员播报新闻,在播报中沁润情感,感受解放军势不可挡,无坚不摧的气势;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让学生当一次导游,带领旅游团队参观,给游客介绍,让课堂里的“游客”致敬英雄、缅怀英雄并学习英雄。

      (3)实地走访。综合性学习——家国情怀,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方法,课后去街头巷尾走访,学会生活中的有效口语交际,亦可感受百姓对国家的认可和热爱。结合“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阅读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走上大街进行采访,对国庆期间仍坚守在工作岗位的警察、医护人员、清洁工表达感谢。在不同季节,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寻访大自然的美,去感受祖国山川湖泊,让爱国情怀根植内心。

      (4)示范感化。《谁是最可爱的人》这课,教师要给学生大力助读,让学生理解并感悟真正的“可爱”,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中国榜样”;《邓稼先》这课,可以结合课文,借助热点契机,激情点化,给学生做理想信念、生命价值教育,讲我们该追什么样的星,让学习“中国榜样”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2.凭情感沁润凝聚内核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坚守初中语文课程特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道德升华。“精于思想”与实现“价值观引导”其实就是凝聚内核。我们祖国几千年的语文绝不仅仅只是文体多样,它还承载着思想,凝聚着美感。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文学经典,其中诸多君子,让教师学生仰望。在课程思政时,就可以君子形象解读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

      (1)学习君子典范。《论语》、《陋室铭》、《爱莲说》等文言文中的“君子之风”是数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典范。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君子正义、仁爱、守信、高洁、有为的“中国美德”。

      (2)练就君子筋骨。《大道之行》通过“天下为公”将君子的社会历史观阐述得清楚明白,从先贤之思到当今的“中国梦”为后人作出示范。“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却依然心怀天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学生认识到应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做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广阔胸襟的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青年学生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