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困境及改进策略

    时间:2023-03-27 15:37: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困境及改进策略

    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时间、空间、方式、评价的混合,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度融合在线教育与线下传统教学,将两者的单元要素有机整合匹配,优势互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延展课堂教学空间,重新划分教学环节和教学功能,实现深度学习。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校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通过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合理拓展专业课的广度与深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相连,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关联不够紧密,课程思政体系与混合式教学融合不深,过于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价值引领,导致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教学实践与所期待的“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还有一定差距,亟待面向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与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主动对标破题。

      一、混合式教学助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育人环境新变化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的环境在变。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适应互联网技术、知识信息化、数字经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新生态,这些要素的变革与发展将为课程思政适应性增值赋能。其次,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课程思政反映的课程核心理念由教学变为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专业教师由传统教学高度关注知识教学,转变为重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转变为健全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再次,教学方式逐渐变革。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加速推进了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场景发生变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第四,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互联网+”环境下,学生习惯于网络碎片化信息的获取,学习方式呈现个性化与多元化趋势。同时,网络空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负面信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更加复杂,大学生意识形态受外界信息干扰更大,在网络思潮下容易出现价值迷失,这些都对其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提出较高要求。

      (二)混合式教学改革为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提供新路径

      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时间、空间、方式、评价的混合,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度融合在线教育与线下传统教学,将两者的单元要素有机整合匹配,优势互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延展课堂教学空间,重新划分教学环节和教学功能,实现深度学习。课程思政建设逻辑起点和价值遵循是“三全育人”,以德为先。而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整合与超越,为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载体。混合式教学改革赋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将科学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因素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专业课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见,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和价值诉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创新课程思政模式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胜任力不够

      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包括个人特质、思政认识、知识技能、价值与态度等的综合,这是胜任力理论以及“冰山模型”阐释的胜任力要素与结构。但高校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注重自身“智育”角色,关注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而对“德育”角色认识不足,忽略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一些教师课程思政理念缺乏,未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训练,比较缺乏以明辨是非能力为核心的政治能力和理论定力,意识形态属性弱化;缺少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对学生学习动态和思想认知等方面关注明显不足。一些教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能力不足,对自身思政教育主体认识存在盲点,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不能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育人价值,或是盲目扩大教学中的“思政”内容与规模,甚至生搬硬套“课程+思政”,无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线上线下教学中,不能将学科专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易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另外,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信息技术能力、适应信息社会能力参差不齐,课程思政在线教学设计问题和任务不合理;教师使用信息化资源平台单一,课堂互动性较差,对高阶思维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学生个体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发挥不足

      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等是影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内在因素,但学生个体心理系统和自主学习与学习环境交互作用发挥不足。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其学习互动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可能改变学生的特质。部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共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相互影响力不足,缺乏成就感、归属感、方向感,对学习环境氛围产生潜在影响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资源的选择。同时,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操作不当,也将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如若课前预习准备不充分,线上教学与学习方面监督与互动不足,线下翻转课堂学习流于形式,就难以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信念。另外,学习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方向,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下降,影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预期效果。

      (三)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影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是评价体系及保障制度。但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缺乏,评价内容单一,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和激励机制。相关考核评价制度侧重成绩测评,较少考查学生“德育”方面的教学成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难以落到实处。大多注重论文、项目、获奖等科研评价指标与教学评价指标,并将此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获奖等的主要依据,教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育人成效方面因难以量化而逐步趋于形式化,关注不足。一些专业教师受评价“指挥棒”影响,趋向评价内容,在时间分配、精力投入等方面出现选择性缺位,难以真正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

      (四)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整体融合力度不够

      高校部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与合理实现混合式教学融合不深。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虽然能实现系统学习与零散学习的有机结合,但仍存在教学分工线上资源配置不合理、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元素衔接不紧密、对信息平台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力度把握不到位、不能混融互通、相互补充等问题,导致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要素融合力度不足,在教学中难以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不能完全有效协同整合,教学资源分布、内容结构、资源容量等不合理,且专业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掌握,教学中时常出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边缘化和散化现象,教师教学容易出现随意化、碎片化、主观化等现象。这种混合只是拼凑,而非融合,不利于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三、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胜任力

      首先,提高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在思想上保持与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一致性;坚持“德育”“智育”有机结合,更新教育改革理念,既传播知识又价值引领潜心育人;提高教师政治敏锐性,形成课程思政自觉意识。其次,培育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把好专业课教师能力关与育人关,培育教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推动教师转变为高质量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结合专业特色因材施教,整体设计课程,找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深用理论,活用案例,构建“立德”“求知”同向同行的课程发展观,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再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与技术能力。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强化教师信息素养与混合式教学技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混合式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贯彻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创新能力。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强化思政认知认同与增进行为认同,增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建立教师相互交流机制,通过专题报告、优质课堂展示、教学比赛等方式,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活动。做好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做到学科知识性与育人性并重,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二)促进学生个体与学习环境的互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这是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关键。通过提升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行为与内生动力,增强课程思政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培育学生重视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心理特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其次,增加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建构知识能力。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师生互动是提升这一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善与重置教学环境、丰富混合式教学方式、加大教师教学投入与学生学习融入,推进师生相互讨论交流,师生分享感悟,建立新的教学关系。教师结合专业和社会发展实际,营造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场域与学习氛围,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引导。线上教学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全过程参与,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前置学习”,提高对知识综合、迁移、拓宽及认同能力。线下通过“翻转课堂”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强化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有效把握课程思政方向,增强知识情感交流,感知课程思政育人的“温度”。另外要提高学生获取线上教育平台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各种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工具与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撑。学生要熟悉常见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充分利用网络主动获取学习资源,要适应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碎片化学习的要求,注重与课程思政资源的多种互动,更新、创建和分享学习资源,缩短学习资源迭代的反馈周期,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构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确定混合式教学关键性考核评价指标。考查的关键指标要基于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课程目标考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注重思想品德、专业技术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则从教学资源、内容、过程、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考查,并对教学评价指标开展适用性研究。其次,关注专业课程思政评价的过程导向。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重视实效性,加大学生平时学习状况考核占比,将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融合。注重评价内容全面化,从知识、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评教指标,加大立德树人、政治素养在教师考评中的权重,创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再次,注重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纠正教学评价的唯量化偏向,将定量评价的客观性与定性评价的灵活性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合理设置评价指标权重,确定适宜的课程思政要素比例,根据线上线下学情进行动态调整。引入有效的跟踪评价机制,细化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教学目标统筹考核评价环节。最后,构建教学评价双向反馈机制。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学生评价、管理者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评的综合评价体系,合理利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教学质量闭环式评价机制,及时反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智育”“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多元融合力度

      首先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主体融合。促进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混合,推进教学主体的协同共塑,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完善协同配合制度、学教协同制度与备课制度,形成意见反馈制度。其次,紧密衔接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资源。合理分配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库,做好“线下课堂”互动和拓展,保障线上教育资源与线下教学内容的融通。把握信息平台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整合力度,建立价值引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挖掘思政元素和学科专业知识之间有效融合的契合点。发掘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引入的励志典型,应用项目研究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蕴含思政元素,厚植学生情怀。再次,协同整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要素。理顺课程思政包含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推进各要素通过整合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建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共同体,实现融合与对接。最后,拓展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新场景。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新平台,优化线下与线上学习场境,建设一个知识预习、学习、提高的良性学习生态环境,进而突破时间壁垒与空间限制,将碎片化信息有效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融合发展常态化。

      综上,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育人是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混合式教学改革是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集混合式教学各要素与课程思政建设紧密相连,有助于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宗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