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领导发言 > 正文

    阅读《牡丹亭》心得感悟

    时间:2020-11-25 12:23: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豆花问答网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阅读《牡丹亭》心得感悟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阅读《牡丹亭》心得感悟一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

    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

    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阅读《牡丹亭》心得感悟二

    白先勇的这出《牡丹亭》我在高考之后看过完整版,这次在汕大演出的是删减版,四个小时的内容删到两个小时,但因为原剧情比较拖沓,删后反而内容比较能够衬托《牡丹亭》本文的美,要让我选的话,我宁愿看后者。

    当年看《牡丹亭》时,表演柳梦梅的演员还带着书生的青涩,现在他经过这几年的锻炼,已经成熟了,技巧与经验弥补了他逝去的青春感,尽管那是最宝贵的。

    身边一个8-9岁的小姑娘好像接触过昆曲,在我身边的空地上学着台上的演员在跳舞。我觉得她比台上的任何人都要好看。

    白先勇对美有一种把握,服装和布景很用心,行头上的水钻用的很好,很漂亮。本来是要用点翠的,太残忍,没有用,看起来也还好。

    白先勇对宋朝的画应该有研究,舞台的用色很淡雅,整体配色有种宋徽宗画中的那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如果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提词器之前出了问题,只有一边有,治好了我多年的颈椎病。

    另外台词的英文的翻译让我看的真的尴尬,“我柳梦梅在广州科场也是数一数二” ,"广州科场"翻译成很俗的"circle",这还是全篇翻译里难得的意译,其他内容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照着崩。

    英文虽然有那么大的“权力”,但它的翻译却没有那么美,莎士比亚有朱生豪,汤显祖有谁呢?

    在北京看于魁智的时候,我总觉得京剧有一种端着的感叹,但在白先勇的《牡丹亭》的时候,青春版里有很多台词的选取,包括青春版的节选版里,都有一种倾向于柳杜之间,家国之感轻带留痕即止。

    他的文风,还有这出剧里,有一种汪曾祺的“思无邪”的感觉,杜丽娘一梦而亡,实为说不出口的“春梦”,柳生虽为状元郎,但为爱人改名是抛弃宗祠,与丽娘同窗已破礼法,也是说不得的。

    但他能表现的那么天真。很像《大淖记事》,还有汪曾祺晚期的一些写“变态”的作品,伦理之外,人情之中,带着一种温情,一种美学的感受,以对人的关怀和关注为底色。

    白先勇好像说过自己是同性恋,他自身的经历,可能让他对这种爱恋的感觉更加敏锐,也能够更加体谅,带着一种温柔。

    我曾是《荀子·隆礼》中,对理性的信徒,像无情的加尔文,那是一种可贵的秩序与单纯,但人没有那么简单,忽视人的爱和人本身的美的单纯有可能变成可怕的东西,它是人最根本的观念,限制人,甚至是是杀人的绞索。

    美和爱是重要的,CS·路易斯在《人之废》里说:

    “当我们把树砍成木材,它就不再是德律阿德斯(森林与树之神)……伴随天文学之发展,星星失去神性;濒死之神灵,在化学农业中无立足之地。”

    休谟说:“理性是情感的奴隶。”

    休谟的思想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地位不高,也许是时候反思他了,理性应该以人作为前提,它不能凌驾人与自然之上。

    虽然我这么说着,我没有做到。

    阅读《牡丹亭》心得感悟三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

    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还是现代的张爱玲,为爱义无反顾,痴情一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若英,她们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爱,来行动爱。杜丽娘是勾画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愿望里而起死回生。现实中的人呢?张爱玲伤心独自,刘若英形单影只,然而,不变的是她们同样永世的爱,生活可以破碎,孤单可以不避,但爱却永远不可以熄。

    每个时代都有它那个时代的爱情面目。女人,不是失去了为爱牺牲的能力,而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改变着我们的爱情观,也在改变着我们时代的女人们。

    西方女权主义的浪潮似乎给了爱情主题一个严重的冲击。虽然女子可以自由去爱,与男子同样平等地爱,但却让爱的实质第一次遭到了怀疑。爱情泛滥得可以,真情却少有几分。女性觉醒了,但爱却进入了低潮。是男人的危机感让爱变得不再可靠,还是自古以来流淌在女人血液中的爱的不够坚定?

    在物质可以代替一切的经济时代,女人如何寻求并捍卫自己的爱情?似乎很难答案。

    爱情可以不请自来,但真情却在利益当中逐渐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却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还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茶不思饭不想的呢,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话文中的凄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题,嫁一个可靠的人,有一个终生的饭碗,爱情似乎就可以见鬼去了。校园里的爱情也已经乌烟瘴气,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深深烙进我们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压力使女人们委屈甚至弃置自己的爱情理想。

    女人,终究是为爱而生的,而使她们改变的,使爱情快餐化功利化的,恐怕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吧。(仅供参考)

    阅读《牡丹亭》心得感悟四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 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

    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戏曲研究》 2007年03期【作者单位】:
    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分类号】:

    I207.3http://.cn/Article/CJFDTotal-OXQY200703018.htm

    论《牡丹亭》性心理及其生命意识的升华

    —以蔼理士性心理学理论来观照杜柳爱情

    宋海燕 10Z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

    学号088306029科文学院

    《牡丹亭》,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这部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典中的鸿篇巨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爱情毫无疑问的是这部传奇最核心最动人的部分,个人认为可以和《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爱情也是这部传奇的真正价值所在。我选择的这篇论文不是从正常的爱情角度去分析,而是选择了“性”这一颇为特别的角度去思考。在文中,作者重点分析了《惊梦》这一段落,通过对场景的刻画,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内心的描写,旨在描写出性心理在《牡丹亭》中的体现。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篇论文更像是一片考证,与其说作者运用的是蔼理士的《性心理学》对《牡丹亭》进行分析,倒不如说是考证蔼理士的《性心理学》相关理论早在明朝就已经在我国的文学著作中出现。

    这篇论文通过潘光旦先生翻译的蔼理士《性心理学》一书, 对性心理进行比较系统科学的研究和阐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潘氏在他的译著中大量引用中国古代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资料以论证蔼氏性心理学理论, 同时也启悟人们认识这些资料中所隐含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性心理现象。我选择的论文试以潘氏这部译著理论来观照汤显祖的《牡丹亭》, 发现《性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早在的《牡丹亭》中就已经得到形象诗意的艺术展现。透过对杜、柳性心理的分析,发现《牡丹亭》有着不同于明代其他同类传奇的深刻意义, 那就是汤显祖赋予性爱心理以灵性成长的启悟与引导内在精神生命成长的力量, 性爱升华了生命意识。《牡丹亭》不仅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情欲与文明习俗之间的紧张冲突所产生的复杂性心理现象, 表现得淋漓尽致、深细精微富有诗意, 而且赋予性爱以神圣崇高的价值, 它激活人的灵性生命, 并且具有无所不至的神秘力量。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而《牡丹亭》的灵魂是《惊梦》,《惊梦》是真正的戏核。前出是为《惊梦》作铺垫的, 后出情节发展和人物一系列动的内在动因是《惊梦》, 没有这一出就没有后来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而由生至死、又死而复活的动人故事。以说“从第一出起, 所有笔墨都是为《惊梦》一出巧作安排的。《惊梦》是全剧最亮的一颗明珠, 各个情节都是围绕它而存在。无此一出,便无《牡丹亭》”而“惊梦”恰恰是性心理的重要现象。

    杜丽娘是在游园回房后做这个白日梦的。汤显祖对杜丽娘梦境的描写是很直露、真切而又优美的。其实梦中情境和柳梦梅的一切言行都是杜丽娘内心自我渴望的示现, 是她生命深处的企望。我们注意到杜丽娘的梦有以下几个特点:梦的情节过程十分完整且详细;
    梦的情境相当具体清晰, 在芍药阑前、湖山石边, 很美的地方;
    在梦中杜丽娘对于别人的求爱表现的惊喜、害羞, 半推半就。这个“ 梦”按蔼理士《性心理学》的观点正是“ 性的白日梦”。“ 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杜丽娘是在没有现实的恋爱对象的情况下做的梦。“性爱的白日梦与贞操有相当的关系, 大抵守身如玉的青年容易有白日梦”,可见“性的白日梦”与性的欲望受到现实的压抑有密切关系。白日梦的“主要方式可以叫做‘连环故事,“连环故事是男女都有的, 不过女童与少女中间比较多”。“有些白

    日梦的例子是富有戏剧与言情小说意味的”“然后达到一个性爱紧要关头”,“也许只是接一个吻,也许就是性欲的满足’。杜丽娘游花园回房后, 在那长长的一大段内心独白中特别表现出对古代小说中女子能够“前以密约偷期, 后皆得成秦晋”的向往, 因而她在梦境中有如此清晰完整的“连环故事”。蔼氏还指出, 性梦是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内容的, 性梦的异性对象往往是陌生,对象的身上要有些甚么特殊的品性才最足以打动一个人的性欲”。在这个青春的白日梦中, 杜丽娘潜在的情欲显然得到了满足, 她享受了自我生命的甜美爱情。柳梦梅“性爱的睡梦”是《幽礴》。虽然《牡丹亭题辞》中说“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冯孝将儿女事”, 但汤显祖显然已经把古代幽冥通婚的“人鬼恋”故事置换为“性爱的睡梦”了。汤显祖以诗人的笔触描绘了性的睡梦美妙, 但又没有停留于性心理层面, 而是赋予它们以灵性启悟和内在精神生命成长的引导意义。

    而在《牡丹亭》中汤显祖赋予杜丽娘“惊梦”以灵性启、悟意义。“惊梦’的刹那,照出她以往人生的枯寂、灰黯, 那是一种昏睡、了无生趣、毫无血色的死生活。“ 惊梦” 使她认识到除了绣房女工、闺塾读书, 生命还有另一种美妙境界, 那就是她梦中的自由舒展、真爱和美,所以“惊梦”之后, 她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中去了,只能以肉体之死来求得灵魂之活了,踏上漫长艰辛的追寻旅程。这个“青春的白日梦”,使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她永远摆脱了任人摆布的奴隶的命运,而完成了真正的“人”的成长。

    记录梦境

    古语有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入睡后大脑皮层未完全抑制,脑海中出现各种奇幻情景,这就是梦境的产生。

    做梦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感觉是我白天所见的景象和一个可以说是个人心愿结合在一起的梦:昨天在下楼的时候看见一楼有维修工人,后来听说是有一个宿舍的下水管道溢水了。再后来从一楼走廊经过的时候,果然看到了有一个宿舍的门口有大量的污渍,宿舍的地面上满是污水,卫生间里有工人砸地的声音,估计就是在修理下水管道的。到了晚上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梦,梦里就出现了地面上满是污水的屋子。当然,那间房子就不是楼下的宿舍了,而是记忆中的外公的家。梦境中,已经过世的外婆出现了,身体不好而且已经搬到舅舅家住的外公也恢复了往日精神矍铄的样子。而在现实中,外公和外婆的小屋因为没有人打扫已经布满灰尘了,外婆也已经去世一年多,外公也身体不好了。之所以会做这个梦,其实就是现实中的场景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奢望的结合,并没有任何真是存在的可能性。它所表的真是意思就是我对外婆的深深怀念和希望外公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