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回望】 回望孙悠然歌词

    时间:2018-12-24 16:44: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以诗之名》为席慕蓉的第七本诗集,收录了其最新的诗歌创作。诗人近年多次往返于台湾与蒙古草原之间,并终于在心中、在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关于原乡经验的书写,终于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将故乡草原上的月光引入诗行。本文为诗人所写书前序言,文尾两首诗选自新诗集第一部分“执笔的欲望”,供读者欣赏。
      
      几年前,马来西亚的水彩画家谢文钏先生,托人给我寄来一张小画,是我自己的旧时习作,应该是大学毕业之前交到系里的一张水墨画。文钏是我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的那个夏天,去系办公室辞行的时候,见到这些已经无人认领的作业,在助教的建议之下,他就当作纪念品带回马来西亚去了。多年之后,才又辗转寄还给我。
      这张小画是临稿的习作,画得不很用心,乏善可陈。倒是画面左上角我用拙劣的书法所提的那些字句,唤醒了我的记忆:
      关山梦,梦断故园寒。塞外英豪何处去,天涯鸿雁几时还,拭泪话阴山。
      生硬的字句,早已忘却的过去,可是我知道这是我填的词。应该是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在溥心�老师的课堂里开始学习,胡乱试着填的吧?后来在别的课堂里交作业的时候,又把它写了上去。
      这真正应该是早已被我遗忘了的“少作”了。但是,多年之后,重新交到我的手上,怎么越看越像是一封预留的书信?
      原来,为了那不曾谋面的原乡,我其实是一直在作着准备的。
      年轻的我还写过一些,依稀记得的还有:
      “……头白人前效争媚,乌鞘忘了,犀甲忘了,上马先呼累。”等等幼稚又怪异的句子,交到溥老师桌上的时候,他看着吟着就微微笑了起来,是多么温暖的笑容,伫立在桌前的我,整个人也放松了,就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批改和解说……
      是多么遥远的记忆。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开始写诗?又为什么还在继续写诗?我或许可以用生活中的转折来回答,譬如战乱,譬如寂寞,并且也曾经多次这样回答过了。可是,心里却总是有些不安,觉得这些答案都并不完全,甚至也不一定正确。
      什么才是那个正确而又完全的答案?
      或者,我应该说,对于“写诗”这件事,有没有一个正确而又完全的答案?
      我是一直在追问着的。
      是不是因为这不断的追问与自省,诗,也就不知不觉地继续写下去了?
      
      《以诗之名》是我的第七本诗集。
      预定在今年的七月出版,那时,离第一册诗集《七里香》的面世,其间正好隔了三十年。而如果从放进第二册诗集中最早的那一首是写成于一九五九年三月来作计算的话,这总数不过四百首左右的诗,就连接了我生命里超过五十年的时光了。
      五十年之间的我,是不断在改变呢还是始终没有改变?
      记得在1999年春天,第四本诗集《边缘光影》出版,在极为简短的序言里,我曾经斩钉截铁地宣称:“诗,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自己。”
      我现在也不会反对这句话。可是,我也慢慢发现,在这一生里,我们其实很难以现有之身的种种经验,来为“诗中的那个自己”发言。
      是的,诗,当然是自己,可是为什么有时候却好像另有所本?
      一个另有所本的自己?
      
      在这本新的诗集里,大部分的作品都写成于2005年之后,但是,我也特意放进了一些旧作。有的是从没发表过的,有些是虽然发表了却从没收进到自己诗集里来的,因此,这本新诗集就成为一本以诗之名来将时光层叠交错在一起的书册了。
      时光层叠交错,却让我无限惊诧地发现,诗,在此刻,怎么就像是什么人给我预留的一封又一封的书信?
      时光层叠交错,当年无人能够预知却早已写在诗中的景象,如今在我眼前在我身旁一一呈现――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
      我并不想在此一一举例,但是,重新回望之时,真是震慑于诗中那些“逼真精确”的预言。是何人?早在一切发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前,就已经为我这现有之身写出了历历如绘的此刻的生命场景了。(是那个另有所本的自己吗?)
      原来,五十年的时光,在诗中,真有可能是层叠交错的。
      原来,穷五十年的时光,也不过就只是让我明白了“我的不能明白”。
      原来,关于写诗这件事,我所知的是多么表面!多么微小!
      
      可是,尽管如此,在今天这篇文字的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为我这现有之身与“诗”的关联多说几句话,譬如那诗中的原乡。
      向溥老师交出的作业“天涯鸿雁几时还,拭泪话阴山”,应该是1962年秋天之后的填词习作。1979年,我写了一首《狂风沙》,这首诗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这首诗写成之后的十年,1989年8月1日,台湾解除了公教人员不得前往中国大陆的禁令,我在八月下旬就又搭飞机,又坐火车,又转乘吉普车地终于站在我父亲的草原上了。盘桓了几天之后,再转往母亲的河源故里。然后,然后就此展开了我往后这二十多年在蒙古高原上的探寻和行走,一如有些朋友所说的“疯狂”或者“诡异”的原乡之旅。
      朋友的评语其实并无恶意,他们只是觉得在这一代的还乡经验里,我实在“太超过了现实”而已。
      我的朋友,我们这一代人,生在乱世,生在年轻父母流离生涯中的某一个驿站,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完全来不及为自己准备一个故乡。
      我们终于在台湾寻到一处家乡,得以定居,得以成长,甚至得以为早逝的母亲(或者父亲)构筑了一处墓地。所以,在几十年之后,这突然获得的所谓“回乡”,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回的都只是父母的故乡而已。不管是陪着父母,或者只能自己一个人回去,也都只是去认一认地方,修一修祖坟,了了一桩心愿,也就很可以了。朋友说,没见过像我这样一去再去,回个没完没了的。
      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为的是什么,所以,只好保持沉默。一直到今年,2011年的春天,我写出了《英雄哲别》《锁儿罕・失剌》,与去年完成的《英雄噶尔丹》一起,放进这本《以诗之名》的诗集里,成为书中的第九辑,篇名定为《英雄组曲》,在那种完成了什么的兴奋与快乐里,我好像才终于得到了解答。
      我发现,这三首诗放在一起之后,我最大的快乐,并不在于是不是写了一首可以重现历史现场的诗,更不是他人所说的什么使命感的完成,不是,完全不是。我发现,我最大的快乐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窃喜”的满足和愉悦。
      只因为,在这三首诗里,在诗中的某些细节上,我可以放进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我终于可以与诗中的那个自己携手合作,写出了属于我们的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故乡。
      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我终于可以把草原上那明亮的月光引入诗行。我还知道斡难河水在夏夜里依旧冰凉,我知道河岸边上杂树林的茂密以及林下水流温润的光影,我知道黎明前草尖上的露水忽然会变成一大片模糊的灰白,我知道破晓前东方天穹之上那逼人的彤红,我甚至也知道了一面历经沧桑的旌旗,或者一尊供奉了八百年的神圣苏力德,在族人心中的分量,有多么沉重……
      这些以我这现有之身所获得的关于原乡的经验,虽然依旧是有限的表面和微小,可是,无论如何,在此刻,那个名字再也不会是只能躲在我的心中,却又时时让我疼痛的那一根刺了。
      靠着不断的行走与书写,当然,还有上天的厚赐,我终于得以在心中,在诗里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故乡。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因而是毫不费力的拥有。可是,对于我这个远离族群远离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蒙古人,却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故乡啊!
      原来,我要的就是这个。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寻找,我现在终于明白,我要的就是这个。
      而且,我还希望能够再多要一些。
      我多么希望,能像好友蒋勋写给我的那几句话一样:
      “书写者回头省视自己一路走来,可能忽然发现,原来走了那么久,现在才正要开始。”
      我多么希望是如此!
      我多么希望能如此。
      时光长卷
      谁说绵延不绝?
      谁又说不舍昼夜?
      其实 我们的一生只是个
      空间有限的展示柜
      
      时光是画在绢上的河流
      
      这一生的青绿山水
      无论再怎么精心绘制
      再怎么废寝忘食
      也只能渐次铺开再渐次收起
      凡不再展示的
      就紧紧卷入画轴
      成为昨日
      2010.7.4
      
      执笔的欲望
      ---敬致诗人池上贞子
      一生 或许只是几页
      不断在修改与誊抄着的诗稿
      从青丝改到白发 有人
      还在灯下
      
      这执笔的欲望 从何生成?
      其实不容易回答
      我只知道
      绝非来自眼前的肉身
      有没有可能
      是盘踞在内难以窥视的某一个
      无邪又热烈的灵魂
      冀望 借文字而留存?
      
      是隐藏 也是释放
      为那一路行来
      频频捡拾入怀的记忆芳香
      是痴狂 并且神伤
      为那许多曾经擦肩而过 之后
      就再也不会重逢的光影图像
      是隐约的呼唤
      是永远伴随着追悔的背叛
      是绝美的诱惑 同时不也是那
      绝对无力改变的承诺?
      
      如暗夜里的飞蛾不得不趋向烛火
      就此急急奔赴向前
      头也不回的 我们的一生啊
      请问
      还能有些什么不一样的解说?
      
      今夜 窗里窗外
      宇宙依然在不停地消蚀崩坏
      这执笔的欲望 究竟
      从何而来?
      为什么 有人
      有人在灯下
      还迟迟不肯离开?
      2009.1.7
      
      《以诗之名》
      席慕容著
      作家出版社 2011.9
      定价:25.00元

    相关热词搜索: 回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