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话说“双心”(上)_双心环绕符号

    时间:2019-01-27 04:31: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何谓“双心”   提到“双心”,人们会感到很奇怪。其实我们这里所谓的“双心”,并非两颗心脏的意思,而是指心脏和心理。   在当今的疾病谱中,心脑血管疾病为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达300万,即每3个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2.3亿。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因精神和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者逐年增多,目前全球患有各种精神一心理疾病的患者至少有5亿人,约占人口总和的10%。
      由此可见,心脏病和抑郁症是增加全球疾病负担的两大主要疾病。以往由于心脏病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在治疗中并没有把两者相联系。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心脏和心理这两个“心”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并能够相互伴发并加重疾病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把两者相提并论,称之“双心疾病”,同时更加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治疗中也将两者共同予以考虑及治疗,并且发展为“双心医学”,又称之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
      七情致病
      在我国的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就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把心理因素归为“七情”。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相关的论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肝在志为怒。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情正常的情绪反应,即称“五志”。在一般情况下,正常情绪变化不会致病,但是在突然、剧烈或长期精神刺激情况下,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加上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扰乱气血和脏腑功能活动,导致阴阳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其意思是说,人体的“七情”,若太过了就伤及人体的五脏,反之,五脏疾病又可以导致人体的异常情绪的变化。比如,大怒则可伤肝,临床可见患者大怒后,两胁胀痛、胸闷不舒、暖气腹胀、饮食无味;而肝气郁结患者也会常常出现易急、易怒的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体的情绪与疾病密切相关。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人接触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体验,即,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体的需要而产生满意的情绪或不愉快的情绪;而消极情绪则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引起机体一系列改变,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对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比如人在恐惧时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及出汗等,严重时可使意识范围变得狭窄,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理智和自制力丧失。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就会造成长期的或过度的精神紧张,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及血压持续升高,最后很可能转变为某些器官或系统的躯体疾病。
      “双心”不离
      “心主神明”是中医提出的理论。《黄帝内经》把人的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统称之为“神”。在唯物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认识形体与神的关系,认为人之神由形而生,形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心主神明”论和五神脏学说。“心主神明”中“神明”有广义,狭义之论,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心者,神之处也”。都说明神“出”于心,神“舍”于心,神“藏”于心,心乃神之宅。神通过心与血脉活动表现出来。“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合称“神明”。这些论述构成了“心主神明”的体系框架,确定了“心主神明”的理论。古人之所以特别强调心主神明论,就是因为在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协调地进行,并各司其职,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说,心对精神(心理)活动有主宰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是大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正常成年人每分钟流经脑组织的血液达750毫升左右,占心脏每分钟血液输出量的六分之一。而大脑所需的氧和营养成分都来源于心脏所泵出的血液。心脏主宰着全身血液循环。心脏泵血正常,则体循环的血压和血流相对稳定,脑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给正常,氧和葡萄糖的供给也充分,脑的功能活动及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得以较好维持,全身的组织功能活动正常,各种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脑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给减少,大脑的特性决定其最先受到影响。尽管机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部分代偿,但仍旧不能满足脑代谢的需要,所以脑组织受体循环影响程度较其他组织器官更为明显。实践证明,脑的供氧量减少时,临床首先表现为精神症状,如失眠、健忘、烦躁,甚至神昏、谵妄等。研究发现:体外循环特别是阻断主动脉后,多数病人意识和自主呼吸均消失,心脏复跳后即可以清醒,因而认为,心脏可以决定性地影响大脑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可见,心功能活动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决定了脑功能活动和全身的状况。
      此外,近来研究认为,心脏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与心主神明的关系密切,心脏除了是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外,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心脏和血管受神经系统、激素、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节,产生和分泌多种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前列环素、内皮素等。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心脏血管,影响局部和全身循环,同时也可通过血液循环在局部系统。器官发挥生物活性。这显然可对大脑活动、精神心理同样产生影响。尤其是心房分泌的心钠素,能将心的指令通过血液循环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具有整体的协调应对能力;同时它还能帮助大脑思维,一旦缺乏心钠素,人就会反应迟钝,全身精神不振。因此,心脏和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质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中解剖、生理、病理学科的建立,认为大脑是人精神活动的中枢,是精神、意识、思维产生的主要场所,占据主导地位,但还另有很多研究显示,心血管系统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如,有人观察到国外有散在报道心脏移植后,受者的所有思维及行动都呈现为捐献者的。研究者认为,心脏可以决定性地影响大脑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如,心脏手术后或心脏安装起搏器之后的病人可以出现精神障碍。如此看来,意识的形成对于大脑皮层来说可能也不是唯一的。
      有学者认为,心脏通过脑循环、心激素、心磁场影响脑,心功能不全明显影响脑功能。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占据现代医学理论主导地位的脑主神明学说也是不全面的。
      还有学者认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是中医把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结合起来属于“心”,“心”的功能远不止解剖学所指的实体心脏的功能,而是与之密切联系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概念,包括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因素以及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等系列功能活动。(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 双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