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从音乐学视角分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差异]

    时间:2019-02-06 04:35: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并立的声乐艺术,其唱法在发声原理上有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存在诸多历史文化、歌唱技术、歌唱语言、审美价值的取向等差异。本文通过对两种唱法的歌唱艺术差异,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科学阐述,这将对民族唱法的歌唱艺术发展与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音乐艺术;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歌唱艺术;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4.6文献标识码:A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歌唱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精髓,其有共同规律,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歌唱艺术与风格差异。本文就两个不同唱法的历史文化、歌唱技术、歌唱语言、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音乐学层面上的理论研究,力求对提高歌唱艺术推动声乐事业发展有所启迪。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历史文化渊源
      
      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闪烁着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今天,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中国和世界的音乐舞台上(如:宋祖英、潭晶、王莹等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唱),深受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她经过几代民族声乐工作者在演唱、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及实践,继承、借鉴、发展与创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着一批从事教学、科研的教育家和理论家。所以,民族唱法的歌唱艺术已成为实力强,欣赏者众多,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演唱艺术。
      民族唱法的歌唱理论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前人留下大量关于歌唱理论方面的论述。如:“元代燕南芝庵《唱论》、明代魏良辅的《南河引正》,王骥德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1]等。这使歌唱理论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文人音乐文化的内涵,使民族唱法在群众音乐文化特有的同时,又具有高雅艺术的特点和文学性、艺术性和鉴赏性。民族唱法继承了中国戏曲艺术诸多精华,又吸收了说唱艺术的演唱方法的特点,在行腔、吐字方面更注意语言的韵味与语感、语气、气息的运用,讲究与字音、词意、感情、表演的融和,因此声音运用自由灵活,音色甜美、清亮,行腔吐字比较靠前等。所以说,民族唱法是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文人音乐文化相伴发展衍生而形成的,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取舍、整合、扬弃从而得到艺术上的升华。同时又融入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融会贯通。如:创作歌曲《枫桥夜泊》、《断桥遗梦》、《昭君出塞》等声乐作品都是民族唱法经典歌曲,是民族声乐艺术作品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美声唱法”是从意大利语“Bel Cnto”翻译而来。直译可为“美好的歌唱”。它的发声方法符合人体的科学、符合科学的声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各个共鸣器官,运用气息,使声音结实、通畅,声音明亮、掷远,产生美好的声音与丰富的人声表现力。它有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体系,高超的演唱技术把美声唱法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被全世界声乐艺术家运用推崇。
      美声唱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两个辉煌的时期,第一次的辉煌时期是由阉人歌手创造,由于宗教原因,当时在教堂里女性是要保持缄默的,因此所有的女声声部都由男童担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童声音逐渐男性化,因此,宗教统治者便对音质较好的男童进行阉割,从而造就了阉人歌手。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的歌唱技术,音域宽广,声音洪亮,创造了真正的美声唱法。为世界带来了第二次美声歌唱艺术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歌剧的舞台上出现了女性,这给歌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男高音卡鲁索把美声唱法推向了鼎盛时期,使美声唱法取待了其他唱法占据了整个欧美歌剧的舞台。从两种唱法不同的音乐文化背影、不同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民族唱法是民族、民间说唱和戏曲艺术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交融形成的艺术体系,她以表现神韵为主。美声唱法得益于“圣经”复调音乐、教堂乐、歌剧艺术,题材多为基督教题材,调式主要是在复调音乐基础上演变而来,是以表现声音为主。从两种不同的声乐艺术理论体系,民族唱法更注重经验的总结,相对缺乏科学原理的阐述,而美声唱法的理论研究融入了生理学、心理学、声响学、物理学、医学等相关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它系统的研究了人体歌唱发声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歌唱发声体系,是歌唱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总之,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是人类共有的艺术财富,如果我们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较,不难看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两种并立的歌唱艺术,有所不同的是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有语言,这是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在,是东西方歌唱艺术所摄取的文化营养不同所决定的。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比较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我国声乐教学的两大教学体系。在声乐教学中,两种唱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这两种唱法中存在着发声技术上的差异。
      1、歌唱呼吸技术的差异
      民族唱法十分讲究歌唱的呼吸技术,早在古代民族声乐理论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盈自脐间出,至咬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1]民族唱法注重运用丹田气,是歌唱呼吸的基本要求。她讲究吸气要自然,气息贯通,下丹田是气息着力支点,它以“脐为中心,开肋绷胃,缩小腹。”强调下腹部为着力点来支持发声。正如京剧大师程砚秋所形容“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的感觉[2],歌唱家郭兰英说“演唱时,小肚子是硬的,唱得越高就越硬”,“唱高音时必须把嗓子放开,胸口放开,小肚子使劲顶着”[2]……这些都是用丹田呼吸时歌唱者自身的感觉,经过多年的实践,歌唱家、教育家们总结出“偷气、换气、歇气”等呼吸技术。
      然而,美声唱法非常重视自然呼吸。著名的教育家兰培尔蒂说:“歌唱者应该很好的掌握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所谓美声唱法的基础原则,既气息饱满,自由的吸进去,用横膈膜的控制对气息加以支持,然后像吸气那样自然的把气息送出来。”也就是说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兰培尔蒂还说:“歌唱者必须用胸腹式呼吸,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气息才能保持充分的弹性和自然的状态。”[3]。
      美声唱法强调腰腹部的弹性扩张,吸气时横膈膜随气息的吸入而下降,发声时保持吸气扩张的状态来支持嗓音发声,这是横膈膜下降和上升的过程,是呼吸的全过程,是呼吸的原动力。他强调呼吸肌体的扩张,吸气时使整个肺部和腰部充盈,成为一个伸缩性的通道,气息即深沉、坚实,又充满活力,不僵不硬,气息自如,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的唱出。其唱法讲究咏唱,所谓咏唱是指歌唱者所唱的旋律和特定歌词相匹配的,咏唱的方式在技术上强调的是气与声的结合,连音唱法(legato)作为咏唱的基础,声音的连贯是气息流畅和喉头稳定、共鸣良好的反映。因此,呼吸的畅通、连贯、流动就成了美声唱法的基本气息要求。
      所以,美声唱法对共鸣的强调,把整体的歌唱呼吸与混合共鸣应用技术融为一体,以整体呼吸激发整体共鸣及横膈膜呼吸对气息运用的合理调配,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嗓音歌唱的生理负担,使声音松驰、自然、丰满、柔和,并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掷远性能。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的异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共同点为:二者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注重呼吸技术和呼吸训练,强调气息的腰腹部支持和气息的流动感。不同是,民族唱法注重气与字的结合,而美声唱法注重气与声,气与共鸣的结合,前者以提气缩腹为基本手段,后者则从腰腹的扩张和横膈膜的下沉为主要追求。总之,不论是哪一种唱法,其呼吸的进行首先应当是符合生理的,在自然的呼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切强制的非自然的呼吸都是不正确和不可取的。
      2、歌唱共鸣技术的差异
      共鸣是声音、咬字和情感的窗口,良好的共鸣会使声音、吐字和情感的表现增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歌唱者唱起来毫不费力气,这是共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共鸣必须是贯通的,使各部位共鸣效果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和谐共鸣。民族唱法的共鸣色彩是一种通、松、亮、柔的音色即是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圆”,特点是:
      第一,民族唱法强调高位置,集中明亮 ,声音运用比较靠前,声音柔和,铿锵有力,富有金属声和穿透力,如《芦花》结束句,翻高八度,结束在辉煌亮丽、撼人心魄的高音上。高音在“C3”上延长,只有运用良好的歌唱技术和头腔共鸣,才能产生辉煌亮丽,撼人心魄的效果。
      第二,民族唱法重视口腔共鸣,因为口腔共鸣在民族唱法中运用较多,运用真假声,无论是北方的脆亮还是南方的甜美,都发挥口腔共鸣在歌唱中的优势,强调喷口的力度,形成了特色的歌唱共鸣技术。
      第三,民族唱法淡化胸腔共鸣,相应增加、口腔、咽喉腔的共鸣成分,使声音宽广、明亮。而美声唱法的共鸣与民族唱法有显著的不同,美声唱法是整体共鸣的应用,强调上下贯通和声音统一。
      首先,美声唱法重视共鸣腔体的调节,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腔体的空间,特别是喉,咽,内口腔的肌肉调节技术,突出以咽部共鸣,口咽腔共鸣的泛音嗓音,避免了扁、散、尖锐、等不良的歌唱声音,减轻了声带运用的生理负担,使声音灵活、松驰、饱满。
      其次,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高位置,这是美声唱法头腔共鸣技术运用的核心。整个音域中每个声音都带有掩盖色彩而富有光泽的明亮声音,这有利于声音的统一。
      再次,胸腔共鸣在美声唱法中十分重要,在低声部运用的较多,美声唱法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支点和基础,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体共鸣中的重要作用,并贯穿整个音域。帕瓦罗蒂就曾说:“带有胸腔共鸣的高音C”因为注意在高音加入胸腔共鸣,使得在歌唱中增强共鸣获得较大的音量。
      总之,美声唱法共鸣腔体的应用是整体共鸣的应用,不能把每个局部分开,更不要只使用某一个局部的共鸣。民族唱法在技术上强调局部共鸣,而美声唱法强调的是整体共鸣。民族唱法注意字与共鸣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更为注重气息、与共鸣的结合。二者在共鸣的位置、共鸣的焦点等诸多方面,理论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3、歌唱语言技术的差异
      歌唱是用音乐化的语言来打动听众的,民族唱法在演唱中强调字音准确,咬字吐词清晰,使人闻其音既解其意。在歌唱咬字过程中,对声、韵发音都具有严格准确的动作,民族唱法历来讲究咬字、吐词,明朝的魏良辅在《曲课》中曾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一绝。”他提出的三绝法中,“字清”[3]摆在第一位, 可见其重要性。在民族唱法的行腔吐字更注重语言的韵味与语感、语气的运用,讲究字、词、情感、表演的融合,行腔吐字靠前,咬字棱角比较大,有时在加强语言重音、拖腔、喷口等效果时,一些字头字尾不仅不缩短时值相反还有意识地延长,发声的走向横中有竖,并不固定,处理也显得多样化。由吐字真切,以字行腔,最后达到字声相谐,是“字正腔圆”的基本要求。通过“字正腔圆”的语言艺术化,用美的声音来表达语言的微妙变化,由此构成民族唱法的形成,字正腔圆在民族唱法中贯穿始终,只有语言的正,才能在传情达意的基础上形成行腔的美。而行腔的圆润通畅是字正的审美与升华,字才不会失去他的本意,只有把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到“字正腔圆”。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由于意大利语的语音结构特点,(加上元音和辅音的组合简单、方便,音节都以元音结尾,没有诸多语法中的鼻化音,语言中的喉音和汉语中的带鼻前、后韵母和声母的原故,使意大利语言极易产生组合的色彩)和意大利人对声音概念的认识,所以美声唱法的语言技术,不及民族唱法语言那么复杂。美声唱法极为重视元音的发音技术,从嗓音训练体系及技术可以得到证实。发声训练时都是用单元音练习,如:a、e、i、o、u,十分重视元音位置的统一,声音的连贯,达到元音圆润、柔和、明亮,穿透力强的效果。如果说民族唱法的语言技术与“行腔”的结合的紧密,美声唱法的语言技术则与共鸣和气息结合是更为完美,她更注重元音与泛音的关系,以增加高泛音的训练寻求理想的元音振峰。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审美价值取向不同
      
      民族唱法是由戏曲、曲艺及民歌艺术组成,她丰富的表现手法符合民族唱法的审美价值的取向,其声腔、声韵的特点以及语言,情感的表达方式完全来自本民族。而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演唱方法与我国民族审美价值有所区别,多数听众听不惯美声唱法所发出声音,以至于在美声唱法传入我国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听众不愿意接受它,甚至排斥它。虽然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语言在声乐艺术的表达上无疑有重要的影响,其语言最具有民族性,语言赋予音乐丰富的内涵,不了解语言就无法了解音乐中的歌词内容所包含的词意,难以感染听众,对国内听众来讲语言的障碍也阻碍了美声唱法的普及和推广。
      美声唱法的审美价值取向更加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音与气息之间的连接,消除嗓音对歌唱发声技术转换的痕迹。由于发声技术上的原因,对声音形成了丰满浑厚、圆润、明亮、穿透力强而又有金属般的音质,并在良好的音质和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适度的低喉位置、适度的软腭提起,喉部及咽部肌肉积极但有不僵硬、不紧张的配合、正确的舌位、松弛的下巴和口型、,自然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的综合的协调一致的产物是美声唱法审美价值取向,从演唱风格的上看,美声唱法能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风格。
      民族唱法的特点以风格、韵味、语言、神韵来达到审美取向,所以说,民族唱法的审美观是在民族音乐文化框架中的发展,具有东方色彩审美价值的内涵。听众对演唱者的审美要求包括:语言清晰、声音的甜美、运腔的圆润、处理的细腻、情感的表达与动作的配合相匹配等。当今的民族唱法更注重时代性,艺术性、科学性的完美结合,以民族风格为主,以语言做基础,以民族的情感韵味贯穿始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表演和演唱相结合是民族唱法审美价值取向的精华。
      综上所述,虽然两种唱法的审美价值观有所差异,美声唱法以表现声音为主,兼顾韵味、情感;民族唱法以展示韵味为主,兼顾声音、情感。我们应提倡,“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我所用,为我所需”的理念,在保留民族唱法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探索出符合我国民族唱法发展的道路,这对拓展民族唱法的科学化、多元化、艺术化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地走向世界,在世界声乐艺术丛林中独树奇葩。(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412-413.
      [2][宋]沈括.梦溪笔谈[A].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中国古代乐论选辑[C].北京:人民音乐社,1981.196.�[3]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109-147.
      
      Singing Art Differences between Folk Singing and Bel Canto
      WANG Yuan
      (Music Departmen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Folk singing and bel canto are two parallel singing arts, with the same laws in sound-producing theories; meanwhile,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nces, such as history, culture, singing skills, singing language, aesthetic orientation, etc. The present article deeply studies and scientifically explains the singing ar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inging.
      Key Words:musical art; folk singing; bel canto; singing art; difference study

    相关热词搜索: 唱法 美声 视角 差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