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实现教师群体发展的三大有效策略

    时间:2020-11-23 04:02: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秋喜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于26岁就开始当上校长的我,也把这句话奉为信条,我时刻鞭策着自己: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创建一所广大群众口碑中的好学校。

    十几年的校长工作经验告诉我:办好一所学校的三个关键要素是——师资水平、经济状况、生源优劣。而对于一所已经限定了服务区域的公办学校来说,三个关键要素中有两个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不容易改变,剩下的最有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的要素就是教师了。于是,“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的观点牢牢地烙在我的心中。如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了我孜孜以求的一个点!

    下面,讲述几个发生在我所管理的学校当中的故事,与大家共享实现教师群体发展的三个有效策略。

    策略一:制度导向,建设班组——让骨干教师在团队发展中实现价值

    案例1: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07年4月25日,区教育局在我校举行了为期四天的校本教研观摩活动,重点向全区兄弟学校领导、老师代表介绍我校教研组、备课组层面如何开展校本教研,特别是一些具体的研究及操作方式。为此,我们每个教研组都安排了课堂教学观摩,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师个人的发言,科组成员跟与会者进行互动三场活动。其间作为语文备课组代表的许老师谈到: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语,但真要让它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常言道:“文人相轻。”“生意做同行,遇到如仇人。”老师间本来就会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狭隘的名利思想或竞争心理。再加上时下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实行以学生分数高低定奖教奖学制度(甚至是末位淘汰制度),这在无形中,使得同级科老师间的竞争趋于激烈了,老师间的关系也因之变得敏感而微妙了,实质上是在制度上妨害了教师间的精诚合作。

    所幸的是,咱们学校摒弃了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煞费苦心地营造着一种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的大环境。譬如,我们老师间,没有因为谁的教学班考试成绩高一点,领取的奖金就多一点,也没有因为谁的教学班考试成绩低一点,领取的奖金就少一点。再如,学校领导哪天来推门听课,上好了,没得说;上砸了,挨批评的,就可能不只是授课老师本人,而是整个备课组,甚至是整个教研组了!如此一来,一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想法,就慢慢地成为我们实验人的主导思想了。它是教务处提出的“三定”、“五统一”这一要求得以通行的思想保障,更是组内教师实现智慧共享、集体进步的内驱力!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许老师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翻开我们详尽的《学校管理制度》,你会发现我们并没有专门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特别是不以分数论英雄。仅有的是对于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对于教师日常工作的评价,更多的是来自学生、家长的声音,来自学校同事、领导的口碑。

    在日常的教师管理工作中,我们把着力点放在教师群体发展、以及先进班组的建设上。学校建立起纵向的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横向的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的双轨交叉管理系统;又把同个年级组(或同个备课组)的老师安排在同一办公室,方便每一位教师融入到集体中来,形成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工作团队;再从各个科组整体的研究氛围、团结合作、课堂教学水平、学生管理水平、家长满意度等诸多因素综合评价一个工作团队。这一举措,无形中增强了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和共建意识,工作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发挥出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引领所属的团队成员在组织系统中落实帮带互助、集体备课、微型课题研究、学生规范养成等制度,从而收到了实现教师群体发展的预期效益。

    对于这一策略,我们常用的操作序列包括

    (1)开设专场的备课组活动课。学校规定:每周三上午第四节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备课做到“三定”、“五统一”。“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时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活动过程将主要力量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

    (2)开展“备课组一人一课一评”活动。活动方式主要是:每学期初,由每位任课教师自主选定教学内容,然后按教学进度的先后顺序,在备课组中开展轮流开课、或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活动。一人开课,一组听课并评课。旨在浓化教研氛围,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寻找更为简便可行的突破方法;同时也让老师们彼此之间敞开门户,赤诚相见,自觉形成比帮赶学的良好风尚。

    (3)建立“一对一”共同发展的带教机制。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每年都接纳了一定数量的新调进老师。为促进新调入教师尽快融合到新的集体中,早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们除了坚持对新调入教师做好岗前培训(大到办学理念的学习,小到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的要求都给予相应的指导)外,学期初,我们还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调查,确定了帮带对象,安排新调入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采取“一对一”以老带新的办法来培养青年教师。师傅上示范课,从课堂常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进行传、帮、带;徒弟上汇报课,定期汇报教学进步情况,并及时写好帮带情况记录。通过结对子活动,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在区教育局关于校本教研工作的调研座谈会上,陈老师说,她从教20多年,参加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受益匪浅;但感觉收获最大的还是在实验学校,她觉得在担任备课组长期间,都认真组织几个人研究教学,在培训人家的同时提高了自己,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实施微型课题研究。为促进团队的发展,学校倡导每个备课组学期初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拟定研究题目,题目来源于自己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力求解决当前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形成问题即课题的认识。研究结果可以不用长篇大论,只要有独特的见解或实践例证,做微型的小结,指导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发展即可。如语文组低年级备课组针对学生识字回生率高的问题,进行“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形成性评价记录袋”的实验;英语组针对PEP教材没有系统的音标教学,学生记单词难的问题,在三年级开展“在字母教学中渗透其发音的教学探索”;数学科低年级针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学生数学课堂学习情况评价”研究。每周的教研活动,由一个备课组围绕某一重点开展交流与讨论,从而促进备课组成员资源共享、精诚合作。

    实践证明:“制度导向,建设班组——让骨干教师在团队发展中实现价值”这一管理策略是科学合理、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且看:2006年3月,我校低年级组被评为汕头市“巾帼文明岗”。同年五•一节前夕,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澄海区先进班组”。这是学校教师团队和谐成长的结果,更是骨干教师无私奉献的结晶。

    策略二:搭建平台,倡导反思——让新教师在不断磨练中脱颖而出

    案例2:参赛一节课,胜教十年书

    2006年5月,汕头市澄海区举行了各个学科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我校参加语、数、英、科学、品德五个科目的比赛。共获得了四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其中,教龄仅有三年的陈老师还代表澄海区,于2006年10月参加汕头市品德科比赛,荣获二等奖(其中评课项目第一名)。在她的题为《参赛一节课,胜教十年书》的随笔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记述:

    4月初,我接到教研组长的通知,学校准备推荐我参加澄海区“品德与生活”青年教师基本功的比赛。我一听愣了大半天,既喜又忧且急。喜,这是学校领导对我的肯定,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忧,咱是省一级学校,区直属学校,我将代表着整个学校教师的形象,教学的水平;急,我还是一颗稚嫩的幼苗,就算是本专业的语文教学,我也才刚刚站稳讲台,而“品德与生活”,我只是一年多的教龄,我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我能行吗?”我一次次地拷问自己,“不行,也得拼一拼!”不是有一首歌名为“爱拼才会赢”吗?那天晚上,我决定不再“百感交集”而是整理思绪,准备应战……

    于是,我从学校图书馆中借来一至三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教学用书,开始熟悉教材,理解编者的用意,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接着又开始第二轮的学习,这次我选择《新课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和《小学德育》,看看一些成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在第二轮的学习中,我的收获很大,摘录了不少笔记,还观看了资料培训包里的录像课,重点关注和学习人家的教学流程,课堂调控,课堂应变,甚至上课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找到了一种进入角色的感觉。而后,我开始选择一些课题进行模拟上课。如我上二年级教材《让我再试一次》这一课,我先自己精心地设计整个教学线索,然后在备课组里说课,大家就各环节对我进行“严刑拷问”,拷问的结果,便是让我更好地修改各个环节和细节。接着就开始上课,接受“检验”,一上完课,整个教研组的老师们就进行“会诊”,直言不讳,然后大家一起想办法、出点子来解决碰到的难题。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课的开头的设计:开始我设计三个同学分别在语文、数学、美术课上碰到困难的情景引入课题,由于只局限于三个同学的亲身体验,结果气氛非常沉闷,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激情没有被“激活”;课后老师们提出要以整体学生遇到困难的活动来导入气氛更好,求的是比较生活化、活动化,活动中遇到困难更能激起学生尝试的兴趣和愿望,于是有老师提议设计“穿针引线”游戏,但经过讨论,认为该活动不安全且缺乏趣味性,后来又改为“穿珠子”,既有趣又安全,既生活化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们便针对细节和遇到了困难展开讨论,包括活动的场地和教具、课前准备……

    如此严格、精密、正规的训练,使我在短时间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设计线索更清晰了,教学活动的设置更合理了,各环节的安排更妥当了,各细节的考虑更周到了,课堂上的教态更自然了,语言更精辟、凝炼了。最后我参赛的课题是《今天我值日》,因为有了前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尽管准备时间只有一天,但我还是很快定了稿,自信地上好了课。

    回顾整个过程,我有一种“参赛一节课,胜教十年书”的感受。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点:其一、要把握机会,给自己施压;其二、理论和实践要共同渗透。既要多学理论的东西,又要自己多实践,在实践中多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并尝试着寻找解决的方法。才能厚积而薄发;其三、要学会领悟,敢于大胆地“创新”,大胆地设想;其四、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一个团队在支持。

    陈老师的个人成长,只是我校教师群体发展的一个缩影。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机会与挑战并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享受成功。”对于新教师,我们就是这样压担子,给机会,促成长。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人边磨课,边反思,用心灵独白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内心所经受的磨练,以及自己专业成长所留下的足迹……天道酬勤呀!我相信陈老师的个案,对每一位年轻人都有借鉴的意义!此外,在陈老师的随笔中,我们还看到了教师团队的力量:年轻人磨课,教研组成员也都能深入钻研教材,围聚一起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教学环节,琢磨教学细节,从而实现了教育智慧的共享!正是有了骨干教师的超越小我,新教师才能快速地成长、脱颖而出,使我们整个教师群体逐渐走向成熟。

    策略三:真诚关心,真心感动——用人文情怀凝聚老师们的集体归属感

    案例3忙并幸福着

    2006年3月8日,为庆祝女教师的节日,学校组织老师们共进晚餐。那天晚上,华灯之下,我一会儿作节日致词,一会儿当晚宴主持,一会儿巡回祝酒,一会儿又上台献歌。大家在我的热情感染下,无拘无束,玩得很带劲,吃得很开心。后来一位老师在她的随笔中写道:

    送走最后一批孩子,我们赶往酒店。晚上6点整,随着音乐响起,酒店包厢门的推开,赶来祝贺的男教师们每人捧着几支玫瑰花,伴着音乐的节奏,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一一献给我们女教师。一时间,欢呼声、嘻笑声响成一片,令我们激动不已。随后王副校长说:“亲爱的姐妹们,大家好,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你们与男同胞并肩作战,挥洒汗水,为实验学校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你们像农民兄弟一样,用辛勤的劳动播种希望;然而又跟他们迥然不同,因为你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还在作啊! 女人是可爱的,而女教师更可爱,我们实验学校的女教师就最最可爱啦!(亦庄亦谐的语言让我们倍受鼓舞……)此时此刻,我代表男同胞们祝亲爱的姐妹们节日快乐、家庭幸福。让我们一起举杯!”

    ……

    接着是幸运抽奖,陈老师的滑稽表演,最后,活动在谢副主任的一曲《难忘今宵》中结束。

    今晚我无比快乐,我想,我是忙并幸福着的!

    “我是忙并幸福着的!”——这一声发自内心的感叹,让我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近几年,尽管经济不充裕,我们还是尽一切可能,提高教师的待遇,比如落实教师学历进修补助,组织教师体检,外出参观考察,旅游观光……我们曾到西安重温历史,爬泰山感受挑山工的精神,与云南丽江少数民族同胞亲密接触,到井岗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去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我们在一次次的集体活动中,提升了老师们心中的职业幸福感,凝聚了老师们浓厚的集体归属感。请读者再看看下面的一组镜头:

    4月14日下午,金老师请假,要回到十几公里外的老家看护弥留之际的母亲。第二天早上7:30,我却发现她已忙活在自己班的教室门口。

    4月20日深夜,209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原来是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带班主任的林老师还在备课。因为最近教师组队排舞参加区的比赛,舞蹈队的成员每天晚上都得排练到10:00。所以熬夜备课,成了不少老师的家常便饭。

    7月20日下午,教务处的陈主任与刚到办公室的每一位毕业班老师击掌祝贺,以豪爽的方式表达了收获的喜悦:区实验学校初中招生测试放榜,我校成绩斐然!

    ……

    走过校园的不同角落,像这样让人感动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我不但自己感动着,而且还在教师大会上真心地传递着自己的感动!我希望工作在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是忙并幸福着的!”我相信这样的幸福感,能为学校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内驱力!

    一路走来,三年的时光已悄然而逝,随着对学校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管理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然而一个不变的观念就是: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学校不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彰显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三大 群体 策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