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理念的认识误区

    时间:2020-11-27 12:03: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赖要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她给我国的教育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教育的春天。新课程改革实验,使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教师在课改中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老师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理念正在逐渐生成,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综合素质正在逐渐提高,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充实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

    但是,当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的种种现状,我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很多被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并津津乐道的所谓新课改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甚至是专家讹传。长此以往,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会让我们从现在所摒弃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刻板、呆滞误导到追求热闹、浮夸等华丽包装而轻实效的另一个极端。这很有可能将最终导致我们丢失了传统教育的精华,犹如邯郸学步,丧失自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课改理念作一番审视与反思,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来重新认识和理解,促进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与转变,使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误区一:自主学习自由化

    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过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老师让学生自读教材,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或者是学生根据教材回答老师的提问;教师再对学生回答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加以强化训练……

    应当肯定的是,教师是试图通过这种尝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创设一些无效的甚至是累赘的教学情境,过分追求一些热闹的形式,把学生的独立自主与合作学习人为地分割开来。这些都严重地误导了人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也由教师灌输变成了学生的“自我灌输”。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呢?我们认为,真正的自主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是学生内心的“自觉主动”,而不是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权威专家所认为的“自己做主的学习”。只有当学生把学习作为内心真正的需要,才会自觉主动地去思考、发现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意义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情境,通过老师、同学多向交流与合作,共同去讨论、探究、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入手,让学生懂得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和事物间的联系与规律,感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需要。

    误区二:学习方法公式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信息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习”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教学领域的“先进理念”。但我们观察现在的课堂现象是:大多数教师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沿着经过无数次“演练”的步骤、程序去学习,就认为是“教会学生学习”。难怪有人把这种现象谑称为“新八股”现象。

    这种把“学习”窄化理解为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意志,有方法记住、理解教材内容,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形式的练习,而获取较高分数的学习,称之为“教会”。究其根源是变相的“注入式”、“满堂灌”,是给应试教育外加冠冕堂皇的新包装而已,绝非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教方法”的工具,应多鼓励学生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彰显孩子的灵气;应多引导学生梳理、总结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不断改进,以适合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当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始终。社会在进步,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怎么能适应不断更新的需要?应多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本质与内涵,促使自己不断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研究、论证或实践来解决问题。只有真正理解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教会学生学习”的实质,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预定目标。

    误区三:课堂生成任务化

    新课程理念关注课堂的“生成”,为数学课堂的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改变了以往为保“预设”对课堂中所展现出来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视而不见,循规蹈矩,对不同于设计意图的新事物、新思路排斥的弊端。然而,物极必反。当我们过度地追求于课堂的生成,尽力地展现着师生滔滔不绝的交流的热闹,无所顾忌地放纵思维的时候,有可能离我们所要到达的目标已去千里,这将使我们得不偿失,本末倒置。所以,“生成”是课堂中师生智慧的体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彩,但不是每一堂课所必须完成的任务。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要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最终成长并不断成熟和完善,我们不能因为有所失误就因噎废食。教学这门艺术更是如此,需要我们不怕失误,只有在失误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完善和提高,才能领悟教学的真谛。

    相关热词搜索: 新课程 误区 理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