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实验报告 > 正文

    心得,行政公文,写作指要

    时间:2020-09-24 07:32: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心得,行政公文,写作指要

    篇一:关于公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关于公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什么是“公文”?《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XX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解释为“机关相互往来联系事务的文件”。另外,还有两个最具权威的分类定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5月3日印发,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1993年11月21日修订,以下简称《办法》)两个法规规定的“党的机关公文”和“行政机关的公文”。《条例》规定,“党的机关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办法》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公文必须姓“公”,并且为“公”所用;也就是说,公文的主体必须

    是“机关”(包括厂矿企业、团体组织),并且是用于“机关之间相互联系事物”,不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不能称之为“公文”。比如“讲话”,尽管在不少时候,讲话人是代表机关提意见、作部署,听讲人也是代表机关在学精神、领任务,可以勉强往来于机关之间,但讲话的主体不是机关,因此说它不是地道的公文,起码在“讲话”的当时不是,至于其以后以“通知”的形式印发成“准公文”,则另当别论。再如,一些机关给一些知名人士代发的函电,主体虽然是机关,但不是往来于机关之间,因此它们也不是公文(属日常应用文)。所以,学习研究公文,不要时不时地与“讲话”相联系,与一些普通的日常应用文相联系,拿它们的结构、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作过程作参照。

    一、撰写公文是作“奉命文章”。写作前,一定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只有把领导意图领会准确,撰写的文稿才有可能得到领导认可

    公文的作者是各级领导机关。撰写公文的目的是表达领导机关的意愿。这同作家搞创作、科学家写学术报告、记者采写新闻等非公务文书写作活动是有重大区别的。公文不是为了记叙个人的见闻,也不是为了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机关领导旨意,根据领导需要而撰写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公文就是作“奉命文章”,是“奉命”写作。

    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奉命”写作大致有这样四种情形:一是机关领导人对起草公文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有明确的交代;二是根据领导层会议的决定而承办拟稿任务;三是以规章制度和先例为依据(如下级定期向上级总结报告工作),不待领导交办或请示领导,即可准备撰写;四是秘书人员提出预案而经领导批准。以上第一、二种情形是“奉命”自不待言,第三种情形看来不是“奉

    命”,实际上命令早载之于文字,制度化了。第四种则是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一种体现,是“奉命”的一种更高级形式。这四种情况中,第一、第二种比较常见,第三种一年中也那么有限的几次,但领导一般都很重视,第四种虽不常见,但若能做到恰到好处,很能赢得领导信任。所以,对其中的任何一种,我们都要下大功夫学,下大功夫“写”,都不能搪塞应付。

    既然是作“奉命”文章,就应该首先搞清楚要“奉什么命”,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要真正搞清楚、领会好领导的意图。领导意图决定行文目的,明确了行文目的,才能把握写作的主旨。所以说,领会领导意图是公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平时,我们有的稿子能顺利过关,有的则三番五次通不过,为什么?除了起草者彼此之间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领导对文稿的要求、标准不一样

    等方面的原因之外,与撰写人员能否准确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也有很大关系。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领导在交办起草任务时,都是只出一个题目,说明要写什么,至于为什么要写、达到什么目的,写到什么程度,则往往涉及不多,因此需要我们去细心体察。即使领导偶尔对写作的目的讲得详尽一些(往往是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稿),也仍然有个正确、深入地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所以说,无论领导交代意图与否,也无论对意图交代得是否详细,我们都要用最大的气力去理解。

    领会领导意图,一般要搞清楚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拟写公文的目的是什么,公文的主旨是什么;第二,与主旨有关的

    发文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历史和现实依据,也就是要弄清行文的客观必要性;第三,与公文内容相关联的发文对象、发文范围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发文形式,使用什么样的文种。对于这些,在写作前,必须详细搞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领导之所想、言领导之欲言,写作思路才能与领导合拍;写成的稿子,才能得到领导认可,不会现现大的反复。那么,怎样才能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呢?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直接领会。在接受写作任务时,必须做到“洗耳恭听”,忘却其它一切无关的东西;同时,认真思考。在

    “听”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思考的深度,视情向领导提出询问,但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与领导授意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询问时,既要克服唯唯诺诺的依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克服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忠诚接受领导的意见。接受任务后,对领导意图要尽可能简要复述一遍,大胆融进自己的见解。领导也是人,他们的思想也会存在一些局限,加上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考虑,有时也不一定清楚、不一定全面。这时,如果我们融进的见解,恰到了好处,很可能直接转化成领导的意图,这对我们的写作将大为有利,因为我们毕竟对建议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即使有的不被领导接受,也很可能使领导受到某种启发,促使领导把意图更加明确地表达给我们,帮助我们领会。

    (二)间接领会。有的领导平时说话掷地有声,不愿讲套话、重话、废话、碎话,传授意图也往往是三言两语,只把主要意思讲给我们听,其他完全由自己去把握。遇有这种情况,除了接受任务时仔细听、认真记、潜心揣摩外,我们可以通过“第三者”去间接领会。这“第三者”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同志:一是我们的科长、处长、主任、秘书长。由于所处的位置和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对领导意图的把握,有时把握得更准确;二是我们周围的同志,特别是平时与领

    导接触较多或曾给领导当过秘书的同志。一般来说,他们对领导个性心理的了解、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往往更深刻。三是跟公文主题内容有关的业务部门的同志。业务部门的同志,一般都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有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单就某一文稿讲),他们最熟悉情况,最了解领导就他们部门工作发文的意图。当对领导意图吃不准的时候,我们最好能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听听他们的建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三)联系领会。就是说,要把方方面面的情况联系起来,对领导意图进行领会。联系的对象,通常包括四种:一是上级的指示精神。要搞清楚上级近一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级正在倡导什么,要求下级抓什么,保证我们起草的公文不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二是本地、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包括本单位目前正在重点抓什么,工作上有什么大的举措,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三是下面的情况。只有搞清楚基层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需要迫切解决的矛盾,才能保证我

    篇二:学习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2

    读《公文写作》心得体会

    为提高公文写作、处理能力,我认真学习了沈黔编著的《公文写作》这本书,并认真学习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有如下心得:

    一、对公文的概念、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公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重点就是在确保公文内容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必须注重公文写作格式和语言表达的简朴流畅。

    二、要想写好公文,要从“四勤”做起。

    一是做到眼勤。就局里各方面工作而言,每个人的业务工作都不一样,而且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只有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方法、了解情况、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快、更好的适应当前工作需求。

    二是做到手勤。动笔是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过程,平时尽量要多写多练,力争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条条块块以文字形式写出来,在搜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撰写一些调研报告、工作论文、评论性的综合性文章,时间长了,就能积累一些经验,掌握写作技能,进而达到熟能生巧、下笔自如的效果。

    三是做到脚勤。要写出高质量的综合性材料,应尽量找 - 1 -

    机会多深入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积累大量素材,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写出高质量的材料打好铺垫。

    四是做到耳勤。就是要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准备写一篇大的综合性材料时,要时刻倾听领导、同事的指导和建议,材料写完之后,还要认真听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不断的意见交换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和水平。

    三、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质。重点是侧重加强对涉及本单位业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发展规划等依据性理论知识的学习,确保写出的任何一篇公文有出处、有依据、立得住,经得起推敲。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与旧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相比有较大的改动,开发区有些部门文秘人员、领导干部对这些改动了解掌握的不够全面,出现了个别部门、人员还在应用旧的条例、格式的现象。例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25mm。对于上报的公文,发文机关标识上边缘至版心上边缘为80mm。”而新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XX)对应的“发文机关标志居中排布,上边缘至版心上边- 2 - 缘为35mm,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颜色为红色,以醒目、美观、庄重为原则。”没有提到上行文,是否说明以后的红

    头统一了?

    二是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个别条款的理解不尽一致。例如发文稿“会签”栏填的就很不规范。

    五、建议。

    应组织一次从领导到文秘人员的全面培训,深入讲解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对一些条款进行细致、明确的阐述,大家互相探讨,互相学习,把一些以前理解不全的纠正过来,切实提高的公文写作水平和处理能力。

    - 3 -

    篇三:行政公文写作课程总结

    《公文写作》课程总结

    (概述)

    第一部分:文章写作基础

    写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作者的素养和能力;

    文章的写作技巧;

    观察与采访;

    检索与整理;

    分析与综合;

    立意与选材;

    思路与谋篇;

    说明与议论

    第二部分:公文写作基本原理

    公文写作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公文的作者;

    公文的主题;

    公文的材料;

    公文的结构;

    公文的语言;

    公文的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党政机关公文机关公文概述;机关公文的基本格式;

    决定和决议的写作;

    通知、通告和通报的写作;

    报告和请示的写作;

    批复和函的写作;

    公告和公报的写作;

    会议纪要的写作;

    (二)文章的作用

    1.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层面;

    2.教育:自己和他人;

    3.审美:“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

    4.实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合同、市场调查报告;行政公文);

    5.消遣娱乐:茶余饭后——幽默、故事;

    (三)作者的能力

    1.观察:

    2.想象:

    3.思维:

    4.语言:

    逻辑、语法规则、修辞手法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原理

    公文的基本含义

    即公务文书,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公务时使用的书面材料主体: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用途:处理公务

    广义:处理公务和企、事业单位的材料

    狭义:通用公文(除了专用公文以外的公务文书)

    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1.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XX)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4.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1995)

    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

    (五)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一)特点

    1.政策性:观点鲜明、严肃郑重、具有权威性;

    2.实用性:用来解决问题,不能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简明;

    3.真实性:涉及的事实、引用的数据、材料,内容须准确、真实;

    4.定向性:

    法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