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问题清单 > 正文

    最美医生事迹材料例文四篇(可供参考)

    时间:2020-09-23 07:32: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最美医生事迹材料范文四篇

    【篇一】

    在崎岖的山路上,医生xx一走就是40年,从一位年轻姑娘走成了鬓染霜雪的老人。没有名,没有利,是什么支持着xx始终不渝的坚守?“看到病人被治好后,脸上露出欢快和幸福的笑容,我心中就别提多高兴了。”在xx看来,患者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被群众需要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我们赞赏xx的幸福观!她这种朴素的信念,也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本报今天刊发这篇报道,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基层群众需要千千万万个xx;希望有志气的新一代向xx学习,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许多人都追求卓越,可是大部分人注定会平凡一生;有些人安于平凡,却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xx,这位xx省xx市xx区百丈镇仙岩村的医生,就是一个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的人。

    40年来,在仙岩村,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人们什么时候找她,她就什么时候来。老乡们说:

    “xx看病,老少一个样,穷富一个样,干净邋遢一个样。”

    2011年,xx被评为“感动xx10大人物”,得票数第一。

    “什么时候叫她,她就什么时候来”

    xx出生在仙岩村。小时候,她曾无数次目睹父老乡亲因缺医少药而被病魔长期折磨,乃至夺去生命的情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让乡亲们走出病痛,走进幸福。”那时的她就暗暗下定决心。

    1971年,xx19岁。那年,xx县卫生局举办了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她立即报名参加了。在xx县第一人民医院实习1年后,xx放弃了留在该院当医护人员的机会,毅然回到仙岩村,去实现儿时的梦想。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她办起一家卫生室。这一干就是40年。行走在仙岩村的山路上,xx从一位年轻的姑娘变成了鬓染霜雪的老人。

    今年初夏的一个傍晚,记者来到山区,走进xx的家。迎出来的xx个子不高,但身板硬朗,脸上挂着和善的微笑。

    xx家门边放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看病者请打手机1386****693。”

    趁她去厨房烧水的时候,记者拨打了这个电话。手机里马上传来xx清晰的声音:“喂,我是xx。”

    明白了记者实地“考察”的用意,xx爽朗地一笑。突然,她的手机又一次响起。接听后,她背起出诊箱,歉意地笑笑说:“有位卧床不起的病人,需要到他家去看……”记者决定,跟她去病人家中采访。

    此时,山区天色已然全黑。几经辗转,记者随xx 来到一栋楼前。只见xx摸着黑,熟门熟路走进大厅,引着我们上了二楼。

    床上一位老人忙抬身打招呼,眼里泛着如见亲人的兴奋。xx麻利地给他做起了体检。

    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家庭。两位80多岁的老人带着9岁的孙子留守,子女们在外打工。卧床的周明昌老人患糖尿病多年,下肢坏死溃烂,辗转多家医院,结论都是“除了截肢没有什么办法”。xx听说后主动上门,一面精心管理老人的血糖,一面用针灸、中药薰蒸等方法治疗老人坏死溃烂的右脚。过了1个月,老人下肢的供血明显改善,溃烂面渐渐愈合,两条腿保住了。

    周明昌对记者述说:“这么些年多亏了阿芳,有时两条腿疼得受不了,什么时候叫她,她就什么时候来,

    有时一天叫她几趟,甚至凌晨3点、5点叫她,她从来都没有嫌烦过。”说到这里,周明昌哽咽了:“前些时听说要把阿芳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我当时就流泪了。她要是走了,以后谁来管我们呢?”

    从周明昌家出来,已经是晚上8点40分,xx叮嘱记者赶紧回去休息。

    第2天才得知,我们走后,半夜12点和凌晨两点多,xx又紧急处置了两名急性病患者,等她休息时已经凌晨3点了。

    “要不是阿芳,我们早就……”

    在仙岩村,不少人家都是几代人被xx全力照看过。xx的邻居杨菊仙含着泪说:“我们一家7口有4个相继得了重病,我们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更感谢阿芳,要不是她,我们早就……”

    xx区卫生局副局长俞彩萍告诉记者:“xx长期默默无闻地无私付出,村里的许多‘空巢老人’得到她的照顾,使这些老人的儿女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第二天晚饭后,xx又要到住在九冬山山腰的杨巧玲老人家去看看。杨巧玲已84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晚7点,记者与xx、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洪斌和另一位医生拄上竹杖出发了。

    黑漆漆的山路没有路灯,左边是黑黝黝的竹阴石影,右侧的谷中流水汩汩。xx不时提醒大家靠里走,因为以前就曾发生过有人跌下去丧命的事。xx说,这里有时会起大雾,陡坡上难辨方向,一天深夜,丈夫骑着摩托带着她险些跌入深谷。

    听说是xx来了,满头花发的杨巧玲颤巍巍地迎了出来。瘦弱的她一把握住xx的手,xx赶紧让杨巧玲躺下,仔细地测量血压、听诊心脏,末了嘱咐她女儿:“你妈妈这次血压控制不满意,心跳也偏快。我给她调整了药物剂量,你要记得按时给她吃。”说完给杨巧玲端上水,服侍她吃药。

    “以前半夜犯了心衰,给司机30块钱人家都不愿拉阿芳来,她经常是自己走着来,她还肯和我拉家常。要不是阿芳,十几年前我就早死了!”杨巧玲边向我们叙说边揉着眼睛。

    从杨巧玲家出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xx指着前方说,“我还要再走几里到九冬山上,去通知几个高血压、糖尿病人明早不要吃饭,去服务中心抽血做体检。”

    “打个电话不就可以了吗?”记者问。

    “山区有不少人家没有电话,我必须到他们家去通知。”

    雨还在下,记者的衣裤与皮鞋都淋湿了。可山道上,xx依然健步如飞——40年来,这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病人的生命大于天”

    xx常说的一句话:“病人的生命大于天。”

    第三天,记者本想利用中午采访她一下,她却告诉记者:“吃完饭我要马上去百丈村给一个偏瘫病人扎针灸。”

    “百丈村不是你的责任范围呀!”记者问。

    “大家有病先想到你,那是把心都掏给了你,你怎么能够不把心掏给他们呢?分里分外都一样。”xx说。xx当年学针灸,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低成本的治病门路。30多年前,xx市空军疗养院的军医下乡到百丈镇卫生院短期巡诊,她闻听该医疗队的医生会针灸,就跑去虚心学习。专家走后,她边看书,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技艺。几十年来,她一直义务为村民们针灸治病,从来不收一分钱。

    在xx家中,记者碰到一位来扎针灸的郑姓男子。他说,以前由于生活贫困,欠账太多,其他医生都不

    愿给他看病,唯独xx坚持给他看了5年。后来,他想盖一个小屋装柴火,又觉得没还清账实在不妥。xx 特地找到他:“钱我分文不要,也要让你盖上小房。日子应该越过越好才对。”

    记者问xx:“免费针灸,再加上你从来不收出诊费,你这样会少收入多少钱呀?”她听后只是淡淡地说:“我今生只学会了这一门技艺,可以为大家服务,看到病人被治好后,脸上露出欢快和幸福的笑容,我心中就别提多高兴了。为什么还要收他们的钱呢?”“她代表了无数默默无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第3天早晨8点多钟,记者来到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科病室。

    今年初,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了高血压、糖尿病项目化管理工作,定期主动预约患者来接受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起先,中心想让xx全天候负责此项工作,没想到却遭到仙岩村村民一致反对。大家都在极力挽留这位多年来一直给他们温暖、体贴、亲情的“阿芳闺女”、“阿芳姐妹”和“阿芳阿姨”,大家已经离不开她了。于是,中心便安排她上午半天在慢性病管理门诊,下午仍回村里工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