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0-09-03 07:54: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然而由于城乡壁垒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对文献案例的查阅分析,总结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四大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安全问题、心理安全问题、犯罪问题和学业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220-02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时代背景的推动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继而形成“民工潮”。他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种地,新一代的他们从一出生就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影响,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改变[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由此而产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时至今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出于对儿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儿童总数为2790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为6103万人,占全国儿童总人口的21.9%。留守儿童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加上家庭生活条件等差异,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其物质生活、教育发展、生理健康等方面都难以得到保障,往往引起很多社会问题。[2]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关注儿童面对家庭环境变化适应的过程和更广泛的情景性因素,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以后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等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归纳研究,整理留守儿童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也可以为以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奠定基础。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相对于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溺亡、性侵、跳楼、打架等留守儿童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引起了家庭、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3]。闭德干以某国家级特级贫困县为调研区域,该县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共有31680人,占该县儿童的3/5。而根据该县儿童安全事故数量比例来看,留守儿童占了86%,远高于非留守儿童数量比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通常隔代抚养,家庭监管缺失,相比于正常家庭成长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更频繁、尖锐。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学校、社会更多的关爱,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艰难,面临的心理困惑也更多。“留守儿童”更易存在人际关系障碍、学习问题、个人问题及情绪问题,依赖性太强、社会适应性差,同时还出现敌对心理、自卑等其他问题。[4]赵小燕、邱云等通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绵阳市涪城10所中小学1156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156名儿童中父爱缺失留守儿童545名、非留守儿童611名。留守儿童的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评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学校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同伴关系满意度、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总分评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在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于“我的理想”的作文调查中,随机抽取二十份文章对其进行分析,有6份明确表示希望做一个平凡的人。在儿童本来应该对梦想无所顾忌的年纪,他们却向往平凡,这可能不是一种成熟过后的冷静知足,而是对自己的自卑、对人生的一种悲观。大部分孩子在阐述梦想时展现出“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态度,而不是常态下儿童无所畏惧的表现,家庭成长环境中缺失父母的鼓励陪伴有可能是造成这种悲观、不自信的主要原因。同时留守儿童的职业梦想多集中于老师、医生,一方面这和他们窄小的人际接触面有关,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对于教育和医疗也许比我们想象中要渴望得多。对未来的迷茫感也充斥在孩子们的表达中,但这种迷茫感也呈现消极悲观的态度,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不符合年纪的焦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悲观也极有可能是外界灌输给他们的“标签化”思想,“没有父母的陪伴,亲情缺失”是外界给留守儿童的思想标签。因为儿童思想和三观并没有成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负面眼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

    留守兒童的成长轨迹更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除致使青少年犯罪的共同缘由外,根本原因在于“留守综合症”:在缺少父母关爱和陪伴,社会的有效监护、关心和教育等情况下,留守儿童更多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从而造成社会化过程的严重扭曲,他们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5]

    对未成年人管教所里随机抽取300人发出调查问卷,发出300份,收回299份。这299人中,有178人是留守儿童,占59.5%。这178人中犯抢劫罪115人,故意伤害罪20人,盗窃罪15人,强奸罪12人,故意杀人罪2人,其他犯罪19人。高比例的留守儿童犯罪问题成为不容忽视的青少年问题。隔代监管往往忽视农村儿童的精神需求,使农村留守儿童容易被外界影响,产生价值观和个性的偏离,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隔代亲属容易溺爱孩子,无法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学习行为容易产生偏差的现象严重。贫困地区师资不完善,虽然同样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城市儿童和贫困地区儿童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接受的教育观念是不一样的。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更偏向于放学后回家务农做家务而不是继续学习,这也和家长漠视学习的重要性有关。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一)监护失位

    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目前主要有两种监护方式:一是“隔代监护”,由祖父母辈进行抚养监护。这种监护方式往往也是大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倾向选择的,但由于祖父母辈思想观念的差异,容易溺爱孩子而疏于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由于年龄差距过大,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缺少道德、精神层面的教导,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埋下隐患;二是“上代监护”,即父母同辈对儿童进行代管监护,但由于农村复杂的社会亲属关系,这种监护方式较少,并且容易使得留守儿童产生寄人篱下的不良心理状态,影响身心发展。

    由于特殊的监管方式,留守儿童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有不良行为习惯则难以得到及时纠正,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和意外事故率高于普通家庭环境儿童。

    (二)亲情失位

    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陪同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儿童有模仿学习的天性,当失去最直接的行为模板之后容易受到影视、媒体的影响,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继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进行正常的情绪分享,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导致其有内向、孤僻、冲动易怒的倾向。

    (三)观念失位

    父母在外打工,缺席儿童成长环节中最重要的时机而导致诸多问题。一方面留守儿童生理上无法得到适宜的照顾,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留守”成长环境而造成的观念缺失、错位。

    父母往往会因为愧疚忙于工作而缺席子女成长过程,选择以另一种方式补偿子女。例如加大物质补偿、犯错不舍得纠正等等。实际上这样往往不利于儿童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部分留守儿童会形成读书不如打工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或者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极易使儿童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

    (四)教育失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往往体现在:学历层次低,学业时长短。虽然目前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了农村留守儿童很大的保障,但是留守儿童所在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差、教育得不到重视,甚至由于家长外出打工的经历导致留守儿童趋于模仿过早放弃学业的行为。家庭教育落后,学校缺乏关怀,辍学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城乡矛盾的表现之一,这是无法避免出现的问题。但是也不必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持悲观态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标签化的现象严重,其实留守儿童本身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留守问题造成自身与其他孩子的区别。在留守儿童成为现象级问题之前,也存在有孩童留守现象,而当时我们并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所以破除“留守影响”的第一步应该是大众摘下有色眼镜、打破对留守儿童的固有印象。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虽然在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城乡矛盾的问题,但是结局一定是城乡融合。村庄整治可以有效带动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建设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6]。城乡壁垒被打破,那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会从根源上不攻自破。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使得农民更容易落户城镇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而其他的措施和方案大多只能暂时缓解留守问题。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导致城乡融合的推进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产业的影响会有所不同[7]。但我们要始终相信,城市化进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农村留守儿童也终究会因为城乡壁垒、城乡一体化的形成而不用再“守望”双亲。

    参考文献:

    [1]王昊宇.新声代90后中国农民中国画像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8(03).

    [2]郭飞.父母外出务工对農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山东大学,2016.

    [3]闭德干.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个案研究[D].广西大学,2018.

    [4]郭永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新西部,2018(10).

    [5]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

    [6]郭剑英,李银花.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基于四分图模型的农民村庄整治满意度研究——以江苏丰县华山村为样本,2018,39(02).

    [7]蒋超.田园综合体数字化理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

    相关热词搜索: 留守 原因 农村 儿童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