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意义

    时间:2021-04-18 07:59: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展开了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派的批判,其中前者是旧唯物主义的代表,而后者则是唯心主义的代表,通过对他们各自哲学的分析和批判,实现了由直观的唯物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由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直观;实践;思维与存在;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哲学的性质和职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使得整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它是一部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思想史,它带着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随着历史长河的滚滚洪流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它日益成为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自我意识,并构成了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世界观的理论酝酿时期;新世界的理论创立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风暴时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相对和平时期的发展。虽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处于第二个阶段的草创阶段,但是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阐述他自己新理论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旧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这不仅是因为旧哲学代表着以前哲学所具有的根本特征,而且还因为它们在其现有的形式上,亦即被动的、直观的、抽象的、非历史的和形而上学的形式上,根本就不适合即将到来的历史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全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算。

    一、直观的唯物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

    首先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唯物主义,并没有去认识对象背后的实践意义,或者说他只是去解释世界和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矛盾以及其发展,所以这就使得人们在面对社会现实只能去被动地适应,而绝无去改造它的能力,换而言之就是费尔巴哈的这种唯物主义使得人丧失了能动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1]。所以在对一片防沙树林的看法时,费尔巴哈只看到树的植物学描述,而马克思则不仅看到其作为自然物的一部分,更看到了其是人改造自然界的一部分,看到了其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看到了人的因素。虽然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观点,“理论所不能解决的困难,实践会帮你解决”,但是他把生活看成是理论的根源,不理解实践与生活的真正关系,认为“生活”不过就是吃喝、享用对象,不理解实践与人、实践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正了这种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那种“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错误的观点,而提出了他新世界观的哲学唯物主义基础,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纲领,这个实践就是费尔巴哈所不了解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他的实践原则之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表述是:“人的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正是基于这一简单的提法,对理解新世界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才有同一切旧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先前全部的唯物主义有了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还包含了以下意义: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在马克思以前,费尔巴哈也曾试图以“人”作为基础,来建立思维与存在的真正统一。他反对唯心主义以思维吞并存在的立场,也反对18世纪唯物主义以存在来吞并思维的立场。他把思维和存在的,即“主体——客体或人本身仅仅理解为直观着和感觉着的存在物,而自然界始终主要是直观和感觉的客体。费尔巴哈只是看到了物质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思维着的物质,但是他没有看到物质也是经过了人们改造的物质,不仅仅是我们思维活动中纯粹的物质。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3]这里说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到一定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自发自觉地去改变这个世界,环境虽然在改变着人,但人同样地也在改变着环境,使之适应人的需要。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所以说,人为了使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人自然会去改变自然,使之成为人化的自然,但同时人也在因自然而改变。但是在唯心主义者那里,就将世界看作是人生成的,因为他可能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人随着社会、自然的需要而去改变,因此他们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可以产生一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是他们忽视了人们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造自然,但自然毕竟具有其一定的独立性,那么就会有一套它所运行的自然规律,人们充其量只是在很少的程度上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想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改变自然,满足自己的欲望,只能是得到自然的惩罚。黑格尔用他的绝对精神所构建的世界万物的本原,用思维吞并存在的方式来建立一种思有统一观,仅凭现实的矛盾就足够反驳了。所以马克思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思维和存在之間的鸿沟,又不同于唯心主义那种思维吞并存在的所建立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

    二、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

    建立在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上,马克思得到了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唯心主义往往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于人类的宗教斗争和政治斗争,他们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经济基础或者物质生产活动对于上层建筑建立的影响,费尔巴哈可以说看到物质基础对政治及人类发展的作用,但由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使得他未能看到物质基础如何去影响社会发展和上层建筑,比如他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马克思认为他还没有认识彻底,他还能再进一步的,他(马克思)说:“他(费尔巴哈)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5]这也就是说,费尔巴哈知道宗教是由于世俗引起的,但却没有进一步去考察,马克思认为宗教的产生是因为阶级的对立、物质的匮乏,为了让那些底层人奋起反抗,就要用宗教去麻木麻醉他们,使得他们不会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去做出判断、而去推翻它。马克思就是看到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阶级的对立,要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消灭剥削、消除异化劳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人平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精神产物的最终根源是要从人的实践活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看到,那么“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6]所以说,意识形态、精神只是物质基础中产生,不能用精神吞并涵盖物质,但精神、思维既然产生,就有它一定的独立性,如果用旧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思维与物质,人就会失去能动性。因此,马克思说:“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7]因此,正是在对费尔巴和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综合了两者的长处,得到自己的真正见解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第1卷,5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第1卷,499页.

    [3]同上,50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年版,第20卷,第573~57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第1卷,500页.

    [6]同上,52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年版,第2卷,第167页.

    参考文献:

    [1]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9.

    [4]吴胜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

    [5]王莉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