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色的多重意蕴

    时间:2020-08-14 07:57: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在宋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色”字是极为关键的字眼,对其理解与阐释关乎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色”字具有丰富的意蕴,包括欲爱完满结合之情,女性自我独立之意识,女性追求异性之权利等。

    关键词:《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色 多重意蕴

    “色”在《汉语大字典》中的释义为:“会意。甲骨文中像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即在古代的时候,“色”开始运用的意义为脸色,后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表达的需要,其意义与词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颜色、姿色、色欲、美色等。而在《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色”字并不拘泥于这些表层意思,它有着丰富、深刻的意蕴。

    意蕴之一:欲、爱完满结合之情

    欲,本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是人之常情;情,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具有实质内涵的。马克思说:“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恩格斯也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但杜丽娘从小出生在官宦之家,受的是“足不出户”的闺中教育,整天做的是一些打发时间的女红,是古代女子“在家从父”的典型。由于长期养在深闺,受到生活范围的局限和传统礼教的约束,所以对于男女之事羞于启齿。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性文化”传统中,“女性爱欲有如潜藏于海底的沉默冰山,阴云遮蔽的黑暗大陆,被压抑、被禁忌、被异化,始终无法以主体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存在于文本”,而这也恰恰导致了杜丽娘后来的触景伤情而怀春,最后甚至不惜以死“寻情”。《礼记》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亦云:“食色,性也。”杜丽娘,一个对两性世界从未接触的女子,用一颗蠢蠢欲动而又好奇的心观察周围的世界,也顺应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对男女之事特别敏感、好奇。而正在这怀春季节又突然间梦见自己与一男子亲密接触,这便大大激起了她内心对情欲的好奇和向往。“心内思梦中之事,(未)尝放怀。行坐不宁,自觉如有所失。饮食少思,泪眼汪汪,至晚不食而睡”,以及饭后她仍对梦中与那男子的鱼水之欢恋恋不忘,可见她对男女之事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如果这不足以证明杜丽娘的那种对欲的强烈追求,那么在后文中的她不请自入、自荐枕席,与柳生相会就足以说明她对这种欲望的渴求。在她的心中,情欲已然萌发,而却不知如何宣泄,难遣的情欲在体内堆积,等待着一次爆发,一次冲击。可是当时的环境还没成熟,情欲想要而不可得,于是便有了“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耶!”的感叹,最终“饮食少思,泪眼汪汪”郁郁寡欢而死。

    当然,杜丽娘的这种情欲并不足以支撑她对柳梦梅的思恋甚至以死相寻,而只有当她的这种欲上升为爱,在她对柳生动了欲爱之真情的时候,她才会做出这样为寻真爱而死的举动。“欲”的确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但若仅仅只是为了欲,那么她大可以只寻求肉体上的一种满足,又何必“朝思慕之,执迷成性”,要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呢?小说中处处见到的是杜丽娘对柳生的无限期待与追求,在杜丽娘身上真正体现的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世间真情!她已经由肉体的满足上升为精神的追求,在她的心中存有的不仅仅是“欲”,更是“情”。自在梦中相遇之后,她“思梦中相遇书生,曾折柳一支,莫非所适之夫姓柳乎?”从此她心中便认定了柳姓的这个人,而姓柳的这个人并不是其他人都能替代的,因为他梦中与丽娘相会,是年轻貌美的杜丽娘在情欲世界里第一个相伴的人,虽说是梦中虚境,但这个人促使她接触情欲,大胆的表现对男女之情的渴求。

    皇天也终不负有情人,三年之后,柳梦梅在后房的草茅杂纸之中获得了杜丽娘临死之前的自画像,且“早晚看之不已,懒观经史,明烛和衣而卧,思何时得与丽娘会合”。而丽娘也是阴灵不散,当看到柳梦梅晚间在家时,便来与其枕席之欢,云收雨散时便是“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每夜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的倾心相诉,此后也冒着被遗弃的危险告诉柳梦梅事实的真相,还原自己的真身。而在当时男性普遍漠视女性爱的权力、爱的地位的封建社会,在默许“始乱终弃”情爱哲学的世俗民风里,她难道就不怕柳梦梅知道自己与鬼魂长期相处,且同床共寝而后怕,弃自己于不顾吗?而她也完全可以不告诉柳梦梅真相,一直与柳梦梅进行人鬼的结合,这样不仅完成了自己一直能与柳梦梅相伴的愿望,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免遭抛弃。但是杜丽娘是至情之人,她深爱着柳梦梅,不仅仅是一种欲望的驱使,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爱,她要的不是阴阳两世的情欲之欢,而是阳间真情的相依相伴,白头偕老。这就说明杜丽娘已然欲爱完满结合,已至至情之境,在她的心中,柳梦梅就是她托付一生的对象,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她对柳梦梅的深深爱意。

    意蕴之二:女性自我独立之意识

    自先秦以来,中国女性开始沦为“第二性”,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而女性只能成为男性世界的“附属物”,无独立人格,也无独立意识。一切政治、历史、社会都由男性主宰,女性作为占人类总数一半左右的性别存在,却形同虚设。“中国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远非是仅次于男性的“第二性”的低下和不平等,而是一种丧失了自我主体性的被物化了的东西,女性既不会开申诉自己的意愿——没有自己的话语和话语权,更不会反抗外界的压迫”。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毫无社会地位而言的,她们只是婉转于封建礼教的礼仪之下,生儿育女、缝衣煮饭,过着卑屈的生活。而在杜杜丽娘却看不见这样的身影,她大胆而执著的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属于自己的幸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胆追求己之爱情。杜丽娘作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女,从小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教育,根本没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就算接触也只是她的父亲请一个教她读书学礼的教书先生,其余的时光也是琴棋书画、嘲风咏月、女红针指,完全处于一个封建家庭的束缚之中。但是她内心的独立意识还没完全被泯灭。因此,当她进入充满生机的后花园时,便激起了她内心的冲动,于是她便有了“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不得掻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之叹,这是她生命的自我意识觉醒的初兆。虽说她处于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时代,儿女之事完全由父母做主,但同时她也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受到了束缚,内心始终回荡着追求自己幸福权利的声音。在文中,在爱情与封建制度的冲突下,她毅然选择了追求爱情,并且为了寻求到爱情,置任何于不顾,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而当这种爱情不能一时得到时,甚至不惜以死相寻。这不仅成全了她自己,同时也为同时代以及后世女性内心的苏醒,追求自我独立意识树立了榜样,像以后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崔莺莺等关于女性思想解放的人,都无不受到杜丽娘这一形象的影响,对社会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2、冲破封建伦理之道德。在封建道德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全部压在妇女身上,使她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法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而杜丽娘呢,在自己的二八之年就因为与一陌生的男子梦中相遇,从此痴迷其中不能自拔,转而成病,父母为此求医问佛,无不关心。而杜丽娘却是“生寒彻骨,转加沉重”,因为在她的心中,已经有自己的心爱之人了,父母已然体味到了男女恩爱的滋味,而她却从未涉及,所以她也就不顾及什么束缚了,毅然去去追寻自己的爱情,而置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于不顾。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她这样做也无非想告诉父母自己爱情的重要,向封建道德发起挑战,来说明妇女追求自己权利的需要,而不是命如一叶耶!

    3、不避世俗的阴阳之恋。阴阳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世界,它们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杜丽娘却将阴阳两世相互连接起来,其一是阴阳两世鬼与人的交合,其二是由阴转阳还魂的神奇变化,连接起这阴阳两世的最终要的因素便是“至情”,并且这种至情是不必世俗的。在杜丽娘看来,自己既然已经找到了真爱,并且为了自己的真爱付出了太多太多,又何必在乎这些世俗的眼光,而是要“大排筵席”,与柳生“合卺交杯,坐床撒帐”从而同共枕席,“受尽人间之乐”。

    4、梦中共情。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共成云雨,笔者认为,这个“梦”不仅仅是她所做的一个平常的梦,而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意蕴,梦就是乔装改扮了的受压抑的欲望在幻觉上的满足,它就更加凸显了杜丽娘的自我独立解放意识。一方面,她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从杜丽娘身上,我们可以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状态,听到女性生命在呐喊的呼声。对于性爱,《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不再像《高唐赋》和《神女赋》那样受礼教的束缚而欲言又止,而是细腻描写杜丽娘的性爱思想和行为,其思想意义就显得非常深远,可以说是对古代女性思想的一种突破。正如富龄在《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中评价《聊斋志异》一样,认为“女性在经济上、人格上自立的朦胧要求,颂扬了女性对婚姻幸福的主动追求。”由此可见,人的觉醒,使得性爱女神原型自觉置换移形,推动杜丽娘这一形象对性爱女神原型的超越。“杜丽娘的身上绽放着人性复苏、人性回归、肯定人欲、张扬个性自由的思想火花”。

    意蕴之三:女性追求异性之权利

    由古至今,一般的社会情形是: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但大都是男子主动追求女子。特别是在“男尊女卑”时代,“男女授受不轻”成为社会男女相处的不二法则。而杜丽娘,却是主动追求自己心仪的男子,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是犯了大忌,是要受到世人的唾骂与歧视的,甚至还有可能为了避免侮辱门声,而被赶出家门,断绝亲缘关系。但是杜丽娘置这些于不顾,毅然去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为等待柳梦梅的出现而相思成疾,最终香消玉殒。为鬼魂时也是“愿与衙内成秦晋之欢”、“与郎共为百年夫妇矣”主动出击。正如陈湘庸先生所说“当杜丽娘以一个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并没有看到有人为她忧思辗转,有人拊叩她的心扉,我们只感到她身上有一股爽朗明快之气,她不但渴慕爱情而且主动出击,没有过多的忸忸怩怩、矫揉造作或半推半就、忽嗔忽喜,正是这种主动出击精神,这种爽朗明快之气才使得丽娘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步履坚定有力,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当然,作者写作本文的时候也不乏掺进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肯定女性追求异性之权利,让读者看到“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满结局。所以文中在写到杜丽娘还魂后柳家致书杜府尹,具说杜小姐还魂与柳衙内成亲之事时,按照当时的封建习俗来说,儿女之事尽由父母做主,而柳家还没经过杜家父母的同意,就已经擅自主张替柳、杜二人订婚,说“今小姐天赐还魂,可择日与孩儿成亲。”这不仅是对杜家父母的不敬,更不符合当时的礼仪。在《牡丹亭》中出现的情景是“杜丽娘已死三年,何来女婿?杜宝自然会把他当作骗子,不肯召见”。而在《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杜家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反而是大喜,尤其是夫人大喜曰:“且喜昨夜灯花结蕊,今宵灵鹊声频”。由此可见这是作者运用的主观情感,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喜剧色彩。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杜家父母的这种反常状况,或许是出于“爱女心切”的心理。但当我们联想到封建时代的背景,家族名声大于爱女之情是必然的,所以杜家夫妇肯定是不会欢喜同意这件事情的,后来《牡丹亭》出现的重重阻挠便是很好的证明。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按作者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所进行的情节的铺叙,对当时社会“含蓄”表达的不满,作者也希望后世女子能像杜丽娘一样冲破封建伦理道德观,去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还自己自由的真身。

    《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位痴情女子,是一个至情之人,是我国古代敢于向封建伦理道德挑战的妇女勇者形象。她无惧封建的各种束缚,世俗的眼光,以大胆自我独立意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属于自己的幸福。“丽娘身上沸腾的‘真情’每冲破一重阻碍,就意味着她对礼教的背叛,走得愈远,愈不可收止,最后以情的胜利,宣判了理的失败”。这便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之“色”真正内蕴所在。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9页、第229页.

    [3]赵树勤.当代女性爱欲书写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特征[J].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 期.

    [4]黄唐.礼记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2页.

    [5]杨伯峻.孟子译注(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5页.

    [6]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M].上海:三联书店,1984年,第25页

    [7]唐富龄.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3—25页.

    [8]罗建新.“礼”与“理”的叛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年第6期.

    [9][11]陈湘庸.论杜丽娘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10]陆艳清.浅析《牡丹亭》对人性的解构[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黄超,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学生。

    相关热词搜索: 还魂 意蕴 杜丽 娘慕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