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略论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结构的优化目标

    时间:2021-03-07 07:51: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化,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结构。主要应向四个优化目标努力,即调整高等教育流层结构、协调高等教育流向结构、优化高等教育流型结构和平衡高等教育流域结构。

    [关键词]高等教育分流 高等教育分流结构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9.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5)04—0051—04

    [作者简介]陶能祥,广东韶关学院教育系讲师(广东韶关 512005);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湖北武汉 430079)

    高等教育分流是“高等教育分流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分流对象的意愿和条件决策调控的,由分流机构实施操作的对分流对象的有计划、有差别的高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造就各类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分流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分流进入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高校(包括接受自学考试等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比例构成及纵横联接方式,它主要包括流层结构、流向结构、流型结构和流域结构。

    当前承担高等教育分流任务的我国高等学校绝大多数设置于80年代以前,其整体分流结构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知识、信息社会的到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迈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结构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不适应,表现为分流结构的失衡,即流层结构偏颇、流向结构失重、流型结构割裂、流域结构失衡。可以说,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流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分流结构。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合理分化。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化,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的结构。本文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分流结构的优化目标。

    一、调整高等教育流层结构

    高等教育流层结构是指不同层次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一般包括三个流层,即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三个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的层次,其中研究生层次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因此实际上有四个流层,但人们习惯于把硕士和博士合称为研究生层次。高等教育流层结构反映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因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所决定,但同时合理的流层结构又能积极地促进三大结构的完善与发展,即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推动和要求高等教育的高层次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流层结构的多样化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流层结构的合理与优化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我国当前的流层结构虽然已经具备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流层,然而却表现出专科流层独立性不强和研究生流层较为薄弱的片面性。就专科教育来说,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不把专科流层视为一个独立层次的观点。由于人们对专科教育独立性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其办学定位不明。特别是对专科规格要求不够明确,使专科缺乏自己的特点,培养模式向本科看齐,用单一的本科规格去要求和培养多规格要求的专科流层人才,从而出现了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专科学校盲目攀高、升格的现象,造成专业人才层次结构的不合理,就研究生流层的教育而言,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高等教育流层。虽然1999、2000、2001、2002和2003年扩招分别增长21.38%、39.32%、22.21%、22.64%和32.73%,但是据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2003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招生共计26.89万人,仅占高等教育全部招生人数的7.03%,在校生仅占高等教育全部在校生的5.87%。”: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

    从世界众多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在入均GDP由1000美元向2000美元迈进阶段,其高等教育的流层结构大体如下:研究生教育占5—10%;本科教育占35~40%;专科教育占40~60%左右。这对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流层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流层结构优化应通过以下三个目标来实现。

    1.大力发展专科流层高等教育。专科流层高等教育构成了高等教育体系厚重的底部,发达国家大多是借助于专科流层的短期高等教育大发展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例如,美国20世纪大力发展了初级学院与社区学院;英国在50年代创办了高级技术学院;日本则在50、60、?o年代分别创设了面向妇女的短期大学、面向第二产业的高等专科学校和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修学校。我国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在层次结构上,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教育,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各类专科教育在校生的总量达到450万人左右。”可见,发展专科流层高等教育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人才结构的形成,而且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形成。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一个社会只有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中间阶层,社会才会趋于稳定。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需要,加速形成我国社会的中间阶层,有必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专科流层的人才培养。其路径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特别是以其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强、技能高、使用成本低”等鲜明特色,来彻底扭转目前专科教育的困境以及人才使用上的混乱,赢回专科教育在人才市场的信誉,确立起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需求相适应的专科教育结构。

    2.稳定发展本科教育。本科流层处于高等教育的中间层次,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在经济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生与专科生之比为1;2,而我国从建国以来到1981年的33年中,本科与专科在校生之比达10:1,近几年虽有所变化,但是到1998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共有340万人,本、专科生之比为1.9:l,到2003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 090万人,本、专科生之比仍为1.27:1。当然外国与我国的国情不同,原有的基数也很不相同,因而其比例数也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据专家预测,我国本、专科合理比率为l:l或1:1.5比较好,即在三个层次中,本科教

    育比重基本稳定在35—40%左右。同时应注重提高质量,调整科类构成,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大力发展专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同时,必须稳步发展本科教育。

    3.积极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培养“精英”型人才的高层次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比率一直偏低,这不仅影响到合理人才结构的形成,而且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合理分化与流动。根据我国2l世纪国民经济发展中知识经济的比重将由15%向30%左右迈进的需求,我国研究生层次的人才比重应有相应的提高。参照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般轨迹,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20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要由目前的5.87%逐步发展到10%,在校生规模达到160万人左右,大致与美国20世纪?o年代的规模相当。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继续扩大研究生教育,才能处理好高等教育结构的低重心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关系。

    二、协调高等教育流向结构

    高等教育流向结构是指不同类型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是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按科类专业划分的纵向结构,它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分工状况决定的。合理的高等教育流向结构应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需要的、种类相对齐全的学科专业构成。从总体看,高等教育流向按学科门类可划分为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共11个学科流向。而高等院校的流向构成也可分为工科院校、文科院校、理科院校、农科院校等。高等教育流向结构既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形成的学科划分,又反映了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工,并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流向结构的优化目标应着重强调学科专业市场的适应性,同时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努力培养视野开阔、善于决策的经营管理人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高新技术人才,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型人才。具体来说,应向如下三个目标努力。

    1.着重强调学科专业市场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将逐步向一产、二产、三产比重为10:40:50的结构发展。其中:一产将着重向“两高一优”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二产将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n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三产将进一步向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智力服务等服务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将进一步向服务“全时空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上述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交通以及能源)的建设也将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必须紧紧瞄准当前我国经济、科技、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加强学科专业市场的适应性。要基本稳定基础学科,适当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重点发展社会需要量较多的应用学科,特别要优先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需的应用学科和专业,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交通、能源、通讯、电子、轻工、纺织、石油化工、建材等专业,以及直接为第三产业服务的货币银行学、国际企业管理、保险证券、房地产管理等专业应得到较大发展;农科要注意发展养殖、贮藏、保鲜、加工等方面专业,为广大农村和乡镇培养人才;医科要注意发展药物和保健卫生等短线专业;文科要注意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短线应用文科;师范要增大培养高中师资和职业技术师资比例;还要按经济、科技和社会要求更新专业结构,建立合理的专业群体。

    2.努力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内涵是指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诸方面的有机组合结构。要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应向如下目标努力:第一,拓宽专业口径。从当前的情况看,经济建设十分需要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宽口径专业人才。第二,增加应用方向,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多品种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加应用方向是优化人才分流模式整体措施的两个方面。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既有一个宽口径的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系列,又有几个与之配套的应用性方向的课程系列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三,加强实践环节,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增加实习经费,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第四,改变教学活动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封闭、单一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改造基础学科专业,创办新专业。一些传统基础学科专业,近几年一直被列为“长线专业”,这些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共同基础。因此,对这些专业随便砍、压或轻易“下马”是不负责的盲目的行为,应当采用内涵改造的方式,以这些专业为依托,设立应用性专业流向。这样,既保留了原有基础学科专业的优势,又能够衍生若干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流向,使这些专业增添新的发展活力。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的办学条件,经过论证看准了的新专业流向,要积极创办。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三产业及对外开放的一些专业人才将十分短缺,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应当积极而又稳妥地创办一些适销对路的新专业流向。

    三、优化高等教育流型结构

    高等教育流型结构即不同形式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与比例关系。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流型结构主要有四个部分:全日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合理的高等教育流型结构应与国民经济所有制、消费结构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为了满足社会及国民的多样化要求,美、英、韩、日等许多国家都是通过开办部分时间制的开放大学、电视大学、夜大、业余大学、函授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机构来拓展高等教育空间的。流型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合理化。多种形式办学,不仅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多种形式发展,有一个多要素之间的组合(即结构)问题,组合得好,1+1>2;组合得不好,l+l<1。我国当前高教流型结构表现出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校相互割裂、各成一体的现象,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没能形成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的系列,还没有创造出一整套与职教目标相匹配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缺乏自身的特色,这就导致全日制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定位不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不足、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后果。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流型结构的优化,要着重从以下几个目标努力:

    1.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世界各发达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发动社会参与,举办多种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经费短缺已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我国必须积极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我国已明确提出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并重”的指导思

    想,最近,我国又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鼓励多种流型的成人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人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我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及社会合理分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函大、夜大、电大、职大、农民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内的办学形式。为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办学潜力,改变办学形式比较单一的状况,扩大函授、夜大等成人高等教育的比例,这对于扩大和展示高等学校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智力源和科技辐射源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现有广播电视高等教育,要重点向下,加强对基层、企业和农村的延伸;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信息革命、网络革命的良机,敏锐地参与教育变革,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网上大学在内的新型高等教育流型,实现高等教育流型的新突破,促进高等教育流型结构的新优化;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以及未来的网上大学等有机结合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多种流型高等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组合,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和效益。

    3.进一步明确各流型高等教育的任务,使多种流型的高等教育能各安其位、各尽其职,逐渐形成共同发展、沟通顺畅的终身高等教育体系。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改变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等学校之间分工和构成上的不合理状况上,特别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比重过大、对各种岗位培训重视不够、办学重点有所偏离、学员中全日制学习人数过多、工学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加快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等学校学历教育的并轨改革步伐。一是推进那些主要承担学历教育并具备相应办学条件的成人高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合并,加强学历教育的统筹规划,防止学历教育上的分散、重复、盲目和浪费;二是推进一部分具备条件的成人高等学校改办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三是其余保留独立建制的成人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职责、搞好定位,使之成为“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四、平衡高等教育流域结构

    高等教育流域结构即不同地域高校及学生的构成状态及比例关系,是高等学校的地域分布结构。高等教育流域结构的形成既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及人口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合理的高等教育流域结构,既要面对已经形成的历史格局,更要充分考虑与我国各地社会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流域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层次、科类、形式、学校类型等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合理化。即: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实现高等教育的流域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布局、与地区科技、文化和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国家对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的战略布局等相适应。因此,优化高等教育流域结构对于合理调整现有高校分布,形成能带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别、避免地域经济“两极分化”的高等教育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优化高等教育流域结构的目标是平衡高等学校在地域上的分布,即平衡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高校分布,大力发展西部高等教育,加快推进边远地区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播手段,使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具体来说,首先,应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平衡东部与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我国经济发展已确立“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西部地区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西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与东部地区比较仍存在着很大差别。200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043所,其中东部567所、中部274所、西部202所。部委属116所重点高校中,有8l所在东部,15所在中部,西部仅有20所。54.3%的普通高校和56.36%的本专科生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占国土面积2/3的广大西部地区只拥有19.37%的普通高校,在西部地区就读的本专科生只占全国总数的17.8%。这很少的高校也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和陕西三省市的中心城市。这一布局严重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由此看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若高等教育得不到实质性的进步,必然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战略的全面实施。其次,应平衡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高校分布。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十分庞大的国家。在城市结构中,非中心城市的比例较大,而非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为广大农村服务的。同时,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地方经济迅速发展也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有资料显示:“30多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本科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5.4%,而不少中小城市和地区中等教育发展快、教育质量高,其人口相对比较密集,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但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流域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每年大量的生源涌入高等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市,造成本地人才过分外流。据统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就业者占15.2%,去乡村的仅占4%,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学生,其70%以上也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地方、尤其是边远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平衡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高校分布。对于高等学校密集,中央、省、市三级交叉,重复设置同类院校较多的大城市而言,应实行“同类合并”,促进其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提高;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将单科类学校拓展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较综合型院校,或改建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是要实现“零的突破”,重点是增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三是采取“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与临近本科高校联合办学,或者在本地区建立分校,或者在某高校建立某地区分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略论 高等教育 分流 优化 目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