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从英译《孝经》浅析中西孝文化差异

    时间:2021-05-05 07:55: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然篇幅最短,内容最浅,却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关于“孝道”的问题上重视程度与理解方式存在差异,由于中国今日社会与古代封建社会对“孝”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在将《孝经》进行英译时,教师应采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孝经》所阐述的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启迪作用,更需承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用崭新的观点和恰当的翻译技巧,实事求是、公正公允地将中国孝文化精髓传播到西方国家。

    关键词: 《孝经》 文化差异 英译

    1.引言

    原始社会末期,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吃饱穿暖,物质资料还有剩余时,尽孝便有了实践的可能性。这时祭祀活动逐渐从对图腾和对神的崇拜发展到对祖先亡灵的崇拜,孝观念由此确立。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以往的道德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随着孝观念的发展,到战国末期,《古文孝经》成书,由孟、荀学派的儒者编著而成;西汉初期,《今文孝经》成书。我们今天读的《孝经》,则是《古文孝经》与《今文孝经》的合编本,为汉成帝时刘向所编著。今本《孝经》共十八章,一千八百字左右,被视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权威和伦理道德规范,其中有些思想精华如教导人们养亲、敬亲、谏亲、尊老等观点,在今日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孝文化,另一些“事君”观点则应进行辩证分析,去粗存精,避免“愚孝”、“愚忠”。本文先简述《孝经》成书的背景及其大致内容,其次论述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孝”的不同理解,最后探讨将《孝经》恰当英译对中国及西方国家的深远意义。

    2.中西孝文化差异

    中国自古崇尚“百善孝为先”。孔子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孩童都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中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中国古代社会已将“孝”放在首位,将其视作最基本的伦理规范,视作为人处事的根本。

    中国自古以来关于孝子孝女的故事数不胜数,有许多书籍记载了他们的故事,如《二十四孝》。但是对于这些行孝的故事,正如鲁迅先生告诫我们的那样,我们要严格甄别,去芜存菁,有些可以学习,有些要敢于怀疑,还有一些是我们需要大力斥责的愚孝,如为母埋儿的郭巨、卧冰求鲤的王祥、恣蚊饱血的吴猛等。这些所谓的“孝行”,在今人眼里都是对家庭、对自身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应当加以摈弃。

    《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孝”的内涵是很丰富的,行“孝”必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努力有所建树,使父母荣耀显赫。行“孝”最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是效忠君王,最终要建功立业。

    我们很难想象让西方人恪守中国式孝道,他们会有何感想。西方文化强调求知、求真、自然和物质,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点是个人的独立发展,而不是宗族、血缘和家庭。西方讲“孝”,只是在《圣经》训诫第五条中淡淡一提:“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的上帝所赐予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that your days may be long in the land which The Lordy our God gives you.)”随即“孝”缓缓地渗透到西方那强调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文化中,并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几千年来逐渐完善的、独立的、系统的“孝文化”。在西方奴隶社会,儿子推翻母亲去争位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而被认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西方现代社会,年轻人婚后想做“丁克家族”,也不会被人训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完全尊重子女的选择,不会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因为西方子女根本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西方的养老福利制度比中国相对完善很多,但这除了经济实力原因外,笔者认为也是东西方孝文化的差异使然。西方国家父母年老需要人照顾时,子女会转交或者本人就直接移住到养老院,老人不埋怨子女反而感觉很自然,在哪里都一样,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强调的是实现个人价值。中国人父母若“享受”此待遇,也许不至于哭天抢地,但至少面子上过不去,他们也许宁愿在家里四世同堂地吃苦遭白眼,也要享受他们向往的“天伦之乐”。因此,也许在中国把养老院建得条件再好,也不会有老人心甘情愿地移住进去。既然西方人不像中国人这样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那么西方的离婚率比中国高很多就用不着太惊讶,西方文化的土壤里不太可能酝酿出中国这样内涵丰富的孝文化。

    3.《孝经》英译对中西方社会的深远意义

    要想从事中国的典籍英译,就应当仔细研读古典作品的原文文本,这就要求译者有着扎实的汉语语文功底,熟悉掌握汉语文言文知识。此外,我们还应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常识,最后能流利地将译文用英语付诸笔端。

    笔者分析《孝经》时发现,《孝经》的目的是倡导天下人行孝,因此我们的翻译目的是向外国读者普及中国“孝”文化知识,弘扬中华孝顺美德。既然是面对人民大众的,就当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不应加注过多典故注释,文笔应生动传神,并注意适当采取归化策略。

    《孝经》,同其他中华文学文化典籍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子、庄子和孔子的思想智慧,以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化瑰宝,都已有中外学者译者积极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渗入到西方社会。《孝经》的英译定会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理解西方打拼的中国企业家的为人处世原则,领悟中国文学作品中各种“孝”内涵。在处理涉及中西方孝文化差异的各种问题上,能有更多西方读者考虑到中国人的“孝”情结,为中西方人民感情沟通、条约规章制定等方面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这是事实,但国内外译者通过努力英译《孝经》一类的中国文化典籍,使得两方彼此缩短情感距离,使不同文化的人民交流和谐友好,实在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顾丹柯译.孝经·二十四孝·弟子规[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2]郭著章,黄粉保,毛新耕,编著.文言英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力,岑麟祥,林焘,等编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王宏印编著.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陈燕钦,王绍祥.《孝经》英译版本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

    [6]曾春莲,张红霞.裨治文、理雅各《孝经》英译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7]叶继宗.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02.

    [8]汪榕培.古典名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

    [9]黄冰冰.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中西古典译论的异同[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10]徐珺,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11]孙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孝文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12]《孝经》英译(孝治章).随你译网站.http:///s/fyjq/174355/

    [13]摩西十诫.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b92 f1eccda38376baf1fae55.html

    [14]中西孝文化差异.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67d20b6d25c52cc58bd6beb1.html

    相关热词搜索: 孝经 文化差异 浅析 中西 英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