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时间:2020-04-25 07:56: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朱鸿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并身兼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和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以散文写作见长,截至目前,已经出版散文集20余种,荣获过首届冰心散文奖和第二届老舍散文奖。朱鸿散文朴实、真诚、大气、睿智,人文性、学术性、艺术性俱佳,弥漫着不俗的艺术气息和品位,是秦地文化大散文的代表。

    关键词:朱鸿;文化;散文;人文;学术;思想

    作者简介:魏敏(1977.6-),女,陕西咸阳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贺红涛(1974.7-),男,陕西渭南临渭区人,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历史文化研究及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

    朱鸿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同时身兼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游刃于讲坛和书斋之间,是一位地道的学院派作家,他坚守文坛近三十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10余部散文集,尤其是《夹缝中的历史》、《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标志其历史文化的散文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有评论家甚至把他与余秋雨相齊并论称为“南余北朱”,引起了文学界广泛关注。

    从最早的人文散文,到世纪初的文化散文,再到如今的学术化散文,朱鸿的散文也在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后达到了质的飞跃。作为大地的歌者,思想灵魂的批判者,朱鸿坚持“旅行是身体的写作,写作是身体的旅行”的理念,他像一个灵魂的朝圣者,一只脚在书斋,一只脚在路上,走遍了关中大地的角角落落和中国很多名胜古迹,他且走且思,写下这些力透纸背对长安、对国家民族深爱的文字,感染并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研读朱鸿散文,开始也许并不十分引人入胜,细细品味,始觉耐人寻味,他的散文语言平实,说理也并不咋咋呼呼,他的笔触更像是一把手术刀,嵌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肉体中,慢慢剥开,分析其机理,让人不自觉信服其独到的见解,在当下散文卷帙浩繁现实下,朱鸿散文卓然挺拔于文坛,总之,他的散文兼具人文性、学术性、艺术性之美,他以其独辟蹊径的学术散文,拓宽了散文的题材范围,成为陕西学院派作家的代表。

    1、人文性

    1.1对传统文化的炽爱

    历史承载着文化,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不懂得自己的文化,朱鸿散文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传统文化的炽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在其新著《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文人常有的一种忧患意识,总是看到社会方方面面和人类本性中恶劣的方面、不完美之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天下情怀。我以为朱鸿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天下情怀的文人,这些在朱鸿散文中都有所体现,他对渭河污染的关注,对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他“怀抱着一种浓烈的文化乡愁,回望着被现代化严重围困冲击着的乡村世界”。

    1.2真性情

    朱鸿散文表现了他对官场虚荣的厌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可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正如苏东坡评陶渊明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情高韵远,典雅幽深,给人以超尘脱俗之感。“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朱鸿的《喜欢女儿》,感情细腻,不藏不掖,,写出作者初为人父的喜悦和烦恼,读之让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让人感动不已,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1.3关注生态、关注人性

    著名作家叶兆言所说过“一个优秀的作家,既要追求艺术上的蹁跹回翔、人性探索上高妙深邃,更要不断反顾‘大地’,其表现的人性根抵之共同性才更有意义” 朱鸿散文渗透着生命的感觉,作家拥抱文化、拥抱自然,以故园回望的心态,文字中充满着眷顾和忧伤。《长安是中国的心》《渭河》《渭河变清》《鸟类》等篇目,抒写了作者的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以及爱护动物、热爱苍生的悲悯情怀。《苟活》一文写得热情奔放、有气势,揭示人性、鼓舞人心。

    2、学术性

    2.1严谨的学术态度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在今天的社会,作家应该是知识分子,应该是高级知识分子,应该有学问,应该同时努力争取做一个学者。作家应该学习专家、教授、学者治学的严肃作风。在这一点上搞创作和做学问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肚子里有真实货色才能拿出来给人以启迪,给人教益的作品,而为了积累真货,必须努力学习”。

    朱鸿最新力作《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首次从时间、空间、开辟者的权威性、使者往来完整性、贸易的连续性和产生的世界影响六个维度,论证出长安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并从丝绸之路的兴衰,到汉唐两代长安城重要地标建筑,再到长安城中因丝绸之路而烙印下的异域文化遗存,系统地阐述了长安与丝绸之路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所有这些,都是作家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阅读、思索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如“正规”学术研究那么严谨周全、理据井然,却自有其思想在。为了完成这部书作,朱鸿写作多年,著书期间,书中所提及的地方,从长安城内的宫殿遗址,到戈壁滩上的玉门关……他都不止一次的考察访问过,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写作者是难能可贵的。

    2.2思想的深刻性

    朱鸿曾经说过,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夹缝中的历史》便是他长期思考中国历史的结晶,具有一种既凝重又绚丽的力量。朱鸿认为“真知”是一篇散文十分重要的因素,没有思考,就不能进行创作,没有深刻的思想,就不能进行富于个性的创作。只有从别人没有观察的侧面探测,才能有所发现,甚至要从别人已经观察的地方深入探索而有所发现,这样的发现,才可能获得真知。

    正像朱鸿在《灰堆》一文中所写:“但我却仍要思想,我对自己无可奈何,因为我就是这样喜欢思想。我以为人有思想的本能和责任,而且由于人能够思想,才显示了他的力量”,著名作家陈忠实对朱鸿散文最突出的感受,是朱鸿的思辨的力量,称常常受到撞击,乃至震撼。

    2.3创新性

    朱鸿骨子里具有一种文化自觉,他的作品里充斥着文化寻根意识和文化乡愁,它能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坚持学术研究自由的意志,独立之精神,把描写自己脚下的土地和文化当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不同于在书斋里做学问的学者,他实地开掘,找寻第一手资料,他的文章让历史遗址、景点活了起来,让历史和文化得到延续。朱鸿说过,历史人物和事件只是作家表达的材料。作家必须让他们增值才行,并能写出现代性才好。他还说,也许所谓的文化散文并非大道,写所谓的文化散文,若无新且深的思想将是徒劳的。他注重记叙和感受有效地融合为一体,融合人文主义和考古发现并进行发展创新,努力使自己对历史文化的叙述既不是简单的堆积材料,也不写成空泛的游记。

    3、艺术性

    3.1语言

    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说过,作家要“寻找自己的句子”。著名作家汪曾祺认为“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所以,一个作家应该从语言中得到快乐,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找到那个最好的说法。朱鸿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语言,他的语言平和晓畅而不失优雅,洋溢著遮挡不住的个性化气息。他在《我为什么没有长高》写道“虚荣女性总是喜欢外表繁华的男人”,“我避免那种酿造着粗俗与庸俗气氛的场合”,“繁华”、“酿造”两词既幽默又传神。他在《黄昏,谁把钥匙丢了》写到“冬日的黄昏,将破碎的夕阳,苍凉地涂抹在街道西边的建筑。到处都是急着回家的人,朦胧的背影,在朦胧的噪声中闪来闪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富有张力,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2意境风格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因为独特,也便值得诉说、交流和记忆。人类也因此有了文艺创作的需要。而每一个文学家也是独具个性的,无论写散文,小说还是其他,都是“以我手写我心”的创造。

    朱鸿说过,抒发了真情的散文,无疑是不错的,然而,仅仅是真情,对于上乘的散文,似乎仍嫌不够,她难以充分显示作家的人格意象。朱鸿非常善于捕捉寻常生活中那些影像,并将之加以阐发,发别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关中平原上麦收后的色彩影像,一般北方人是司空见惯了的,但是作者抓住了这个影像,并缀之成文,成为名篇。作者说“白原是收获了小麦后,暂时出现于我故乡的风景,它一般只保留几日、十几日”。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3.3结尾

    朱鸿散文的结尾往往有倏忽而至而又意味深远的神来之笔。他在《世界上最美的头发》中结尾写道“她望着我,对我嫣然一笑,突然,明净的水而有风吹着亭亭的莲荷”。《辋川尚静》把一切叙述完后,突然以一句小说式的“要三轮么?”结尾,出乎读者意想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读者印象深刻。他在《背影》一文中结尾一句“我久久眺望着原野的背影,感觉脚下的冰雪在消融……”。《苦涩的苜蓿》的结尾是这样的“二十年过去,时光心酸,但月色明亮”意味隽永,暗含意蕴。

    朱鸿凭籍精细观察、深入挖掘和精心思考,将内心的理想、憧憬、意愿、追求与历史遗迹、山水等相杂糅,写出了一番情致和气概,彰显了极强的人文意识和思想深度。他的散文闪耀着思想和睿智的光芒,这种思考的剖析与展现,不是生硬说教的,而是如水到渠成般流淌进读者心田的,令人深为敬佩的是他的重释历史,充满了本土意识、文化情怀和独特性,他的笔让历史复活,让人性复苏,假如没有沉实的学养和练达的品操,是写不出这样有血性、有骨头、有灵魂的美文华章。

    参考文献:

    [1]楼宇烈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中华书局,2016.7.第18页.

    [2]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第1版) 43页.

    [3]王蒙 诗酒趁年华[M].商务印书馆,2016.6月第1版.

    [4]朱鸿 白原[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8月第1版.

    [5]朱鸿 夹缝中的历史[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04年1月第2版.

    [6]朱鸿 西部心情[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第2版.

    [7]梁颖 灵魂的深度倾诉与思想的自由言说——朱鸿散文创作漫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8]黄轶 丰富的可能性——叶兆言论[J].文学评论,2016(6).

    [9]吕刚 人性的反思与诗意的创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10]叶舒宪 在信仰迷失的时代寻找“鹰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相关热词搜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